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2020-12-12 騰訊網

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是研究現代氣候變暖的背景,這期間,地球氣候系統經歷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如2.8 ka、4.2 ka、5.5 ka、8.2 ka、9.3 ka等,這些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速度快、變化幅度大,足以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未來是否有可能再次發生該類似的突變事件?深入研究全新世氣候突變事件在不同區域的起迄時間、表現形式、內部結構和轉型特徵等對理解其規律及觸發和傳輸機制有重要意義,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

黃土高原位於亞洲夏季風北緣,是研究高低緯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區域。黃土-古土壤序列在理解東亞第四紀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由於其測年誤差和解析度的原因,不易提取百年及更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的細節。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一帶一路」氣候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譚亮成及其合作者,通過黃土高原西南緣烏鴉洞的5根具有精確U-Th測年(~1%測年誤差)的石筍,利用石筍中的穩定碳、氧同位素,重建了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最高解析度(~5年)的全新世季風氣候變化序列,對全新世季風氣候及主要突變事件的起迄時間、內部結構及驅動機制進行了詳細研究。

結果顯示,軌道尺度上黃土高原西部的石筍記錄與季風區其他記錄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圖1),該地區的季風、降水跟隨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變化,這證實了之前來自中國南方的石筍研究結果。黃土高原西部最溼潤的時期在10500~6600 BP(圖1),這與黃土高原東部地區中全新世最溼潤不同,可能是早全新世印度夏季風增強帶來降雨增多所導致。這一時期溼潤的氣候有利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在中西部的出現和發展。研究人員通過周期分解發現,在中晚全新世,隨著夏季太陽輻射的下降,亞洲夏季風在年代際尺度上變化幅度逐漸增大,提出可能是ENSO頻率增加導致(圖2)。

研究人員研究了該區域全新世的季風突變事件,發現烏鴉洞石筍的δ18O記錄了與Bond事件1~8對應的季風減弱事件,峰值發生年代為1.19、2.92、3.90、5.49、8.15、9.55、10.52、11.01 ka BP(圖2)。此外,還記錄了另外3次以3.53、4.90、6.26 ka BP為中心的弱季風事件。在這些突變事件中,8.2 ka事件最為顯著。通過分析這些突變事件結構,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8.2、5.5、2.8 ka事件的內部結構相似(圖3),為兩谷夾-峰結構,可能受控於太陽活動,其信號在8.2 ka時被融冰水放大;4.2 ka事件則不同,是長期季風衰弱下的漸變狀態。

相關研究成果以Holocene monsoon change and abrupt events on the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as revealed by accurately-dated stalagmites為題,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是地球環境所「一帶一路」計劃的系列成果。

圖1.烏鴉洞δ18O記錄與亞洲夏季風北緣模擬的降水變化以及季風區其他記錄對比

圖2.烏鴉洞石筍δ18O記錄的全新世亞洲夏季風變化與北大西洋IRD事件及ENSO變化對比

圖3.幾次全新世氣候事件的詳細結構(虛線框表示事件持續時間;黃色條帶為中心事件;藍色條帶為次要事件)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高解析度石筍揭示的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
    未來是否有可能再次發生該類似的突變事件?深入研究全新世氣候突變事件在不同區域的起迄時間、表現形式、內部結構和轉型特徵等對理解其規律及觸發和傳輸機制有重要意義,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黃土高原位於亞洲夏季風北緣,是研究高低緯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區域。黃土-古土壤序列在理解東亞第四紀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 高解析度石筍揭示黃土高原西部最溼潤時期—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其測年誤差和解析度的原因,很難提取百年及更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的細節。最近,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一帶一路」氣候環境研究中心譚亮成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通過黃土高原西南緣烏鴉洞的5根具有精確U-Th測年(~1%測年誤差)的石筍,利用石筍中的穩定碳、氧同位素重建了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最高解析度的全新世季風氣候變化序列,對全新世季風氣候及主要突變事件的起迄時間、內部結構及驅動機制進行詳細研究。
  • 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變化及其可持續性
    本文從社會-生態系統的視角出發,綜述區域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的互饋機制和社會-生態系統的耦合模擬研究進展,總結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變化過程和驅動機制,提出未來研究方向,以期為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變化研究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有新...
    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消息,該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傑研究組在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根據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系統演變階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及效應。
  • 我國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研究獲新成果
    中國園林網9月8日消息:9月2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唐明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菌根真菌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的作用機制」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成果鑑定。
  • 全新世:最年輕的地質年代
    這個全新的時期被稱為全新世。全新世對於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的文明社會以及當前社會的繁榮、發展、進步都發生在全新世,認識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有重要的意義。根據傳統的地質學觀點,從11.5kaBP前開始直到現今的地質時期,都稱為全新世,但也有人提出工業革命後應該另分為人類世。研究全新世氣候變化的主要材料包括高緯度和高海拔冰芯,湖泊沉積物紀錄,樹輪,石筍及其他洞穴沉積物等。目前的研究顯示,全新世氣候變化具有一定的波動性。人們通過記錄的研究發現,雖然全新世作為間冰期氣候溫暖溼潤,但是全新世的氣候不斷被冷幹氣候事件幹擾。
  • 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
    最近幾天不斷接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諮詢,各教師群中也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其實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黃土高原跨的氣候類型種類不是單一的,各種氣候類型之間的分界線也不是清晰具體的線。
  • 問答 |黃土高原地表「支離破碎」和「溝壑縱深」的成因是什麼?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高原地形應該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但是,在我國的四大高原中,有兩大高原地勢十分崎嶇,那就是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崎嶇狀況,在地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形態,表現為「千溝萬壑,溝壑縱深」,在世界範圍內都獨一無二,所以被命名為「黃土地貌」。
  • 國科大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在青藏高原巖石圈結構差異性研究...
    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李忠海研究員及其博士後皇甫鵬鵬對青藏高原東西部巖石圈結構差異性機制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Multi-terrane structure controls the contrasting lithospheric evolution beneath the western and central–eastern
  • 太陽輻射影響高原氣候變化和植被演替
    圖2: 納木錯NMLC-1孔化石孢粉組合與古植被、古氣候重建結果 青藏高原中部草原、草甸植被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前人通過該地區全新世孢粉記錄重建了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植被帶的水平遷移與氣候變化過程。但是,有關高原中部孢粉記錄中莎草科花粉的植被和氣候指示意義尚存爭議,迄今對高原中部垂直植被帶遷移與氣候變化的關係了解甚少。
  • 難道地殼的矽酸鹽也是「季風形成的」?
    (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裡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二氧化矽——隕坑玻璃)劉東生院士認為研究古氣候變化應該與「青藏高原矽酸鹽包括二氧化矽衍生的矽氧四面體(紅土與黃土)、雲母、花崗巖、玄武巖、輝巖、鐵鎂質橄欖巖。安芷生院士認為研究古氣候時的黃土「可視」為東亞季風形成的堆積。丁仲禮院士認為第三紀紅粘土和第四紀黃土都是「東亞季風的產物」。難道地殼裡的矽酸鹽也是「季風形成的」?!
  • 黃土高原上「出大事兒」了!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要更新了!
    藍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地處秦嶺北麓,呈現著典型的黃土高原樣貌。其實黃土高原也不僅僅由黃土構成,它的剖面好似一個「千層糕」——自上而下,由黃土層和古土壤層相互疊壓著、交替出現。 自2004年起,研究團隊就開始在藍田縣上陳村周邊的這些「千層糕」中進行考古發掘,這一挖,就是13年。
  • 窯洞:黃土高坡上的穴居風景(圖)
    廣袤的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它西倚青藏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北接內蒙古高原,南連秦巴山地,地跨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等省,海拔高度在1000米—2000米之間。黃土高原上除少數石質山地之外,表面都覆蓋著一層黃土,它們薄者數米,厚者可達200米。就是這些由黃土層構築的獨特地理環境,成了窯洞天然的建造場。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黃土高原是什麼氣候類型?這問法本身就有問題
    最近幾天不斷接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諮詢,各教師群中也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其實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黃土高原跨的氣候類型種類不是單一的,各種氣候類型之間的分界線也不是清晰具體的線。要比較完美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幾個問題。
  • 美大學研究稱黃土高原塵土來自柴達木盆地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 3月29日報導】題:風能阻止山脈升高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的最新報告說,在山脈的演變中,風是一個比此前所認為的強大得多的力量。報告的第一作者保羅·卡普說,在亞洲中部,風蝕作用把原本應該形成山脈的基巖變成了塵土。
  • 黃土高原的「黃土地貌」:風力沉積和流水侵蝕共同塑造的奇特地貌
    因為黃土地貌最為典型的分布地區就是位於我國北方地區的黃土高原,黃土地貌的最典型特徵就是溝壑縱深,千溝萬壑。來自西北方向的氣流,攜帶沙塵,到達黃土高原時風力減弱,泥沙沉積形成黃土堆積,如此深厚的黃土堆積也給當地人們的民居「窯洞」的建設創造了條件。
  • 澱粉樣蛋白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人胰澱素組裝結構的STM圖像(左)、核心片段長度統計圖(中)及組裝結構示意圖(右)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技術(STM)對2型糖尿病相關的澱粉樣蛋白——胰澱素的組裝和聚集結構進行研究,確定了澱粉樣蛋白組裝和聚集的核心片段及摺疊位點,並討論了突變引起的聚集趨勢的變化與核心片段之間的關聯。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中國的四大高原各有特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雪域高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雲貴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雖為高原但是地勢崎嶇。
  • 青藏高原湖泊水量變化與水量平衡研究獲進展
    湖泊、積雪、冰川與河流是青藏高原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封閉流域湖泊是連接大氣圈、冰凍圈、水圈、生物圈的紐帶。湖泊對氣候變化敏感、快速響應流域環境變化。青藏高原湖泊主要分布在內流區(即羌塘高原,封閉流域),由於很少受到人類活動的幹擾,湖泊提供了氣候變化的獨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