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臺侵犯明朝邊境,明成祖最後一次遠徵蒙古,於榆木川駕崩

2020-12-11 百家號

隨著時間的流逝,明成祖也不步入了老年,儘管還不是風燭殘年,但是已經到了修養的時候了,但是他卻沒有能夠閒下來,因為此時的阿魯臺又開始蠢蠢欲動了,隨著蒙古部落的再次整合,阿魯臺不遺餘力的壯大自己的勢力,他知道自己那個時候沒有實力與明朝對抗,但是這並不代表以後他沒有希望。

阿魯臺在整合勢力後,再次對明朝邊界進行騷擾,在明朝的邊界犯下了許多事端,並且直接侵擾到了山西北部,大同等都受到了阿魯臺的影響,要知道,山西北部實際上距離北京十分近了,因此大明帝國無法對蒙古的這種挑釁行為進行妥協,畢竟一旦放縱他們,他們就很有可能直接威脅到北京,因此儘管明成祖此時已經過了橫刀立馬的年紀,但是他依然還是披上了他的戰袍,出徵蒙古。

這就是明成祖的偉大,許多事情他都是親力親為,尤其是打仗這種國家大事上,明成祖向來都是毫不含糊。明成祖知道,這可能是他的最後一次出徵了,因此這次他並沒有向往常那樣不帶大臣前往,這次他帶上了他所看重的年輕大臣,意思是今後如果再出現這種事情,這些大臣就要擔起責任了。

此時是六月天,北方的天氣還是十分舒適涼爽,對於大明帝國而言,這無疑是盛世太平之日,但是對於朱棣來說,這是他最後一次遠徵蒙古了。阿魯臺在得知朱棣又御駕親徵的時候,再次發揮了他善於逃跑的特點,搬離了自己的老巢,如今的阿魯臺在大明面前就像是一個小偷一般,想做案卻又不能正面他的目標。

跟隨明成祖出徵的有楊榮和張輔,這兩人都是明成祖即位器重的大臣,尤其是楊榮,在明成祖死後,楊榮在對抗蒙古這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也多虧了明成祖的栽培。由於阿魯臺的逃跑能力實在是太強,明成祖這次出擊的收穫並不大,七月的時候在一番討論下,他開始班師回朝了,此時朱棣的身體狀況已然每況愈下。

朱棣本以為他還可以回到朝中過段時間,但是卻沒有想到行軍至榆木川那裡,他便病逝了,這位偉大的明朝一帝駕崩了,享年65歲。朱棣是一位偉大的皇帝,可以說他的一生都在鬥爭中度過。甚至可以說是戎馬一生,即便他是一個皇帝。

朱棣的死去,是明朝一個時代的謝幕,明朝的前三任中皇帝都是勵精圖治,朱元璋和朱棣都是狠角色,有著極強的意志,手段厲害,目的性強。明朝在他們的治理下,已經走上了強盛的時代,周邊沒有強敵,蒙古已然不是不足為懼,海外各國來朝,文化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化輸出大國。明朝幅員遼闊,甚至一定程度上都超過了漢唐時期,朱棣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雖然朱棣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是朱棣卻也是能文能武的皇帝。

相關焦點

  • 在明朝朱棣五次北伐蒙古,也為明朝奠定了和平的基礎
    文/旋律姐【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朱棣五次北伐蒙古你都知道嗎?在明朝的歷史上有過這麼一段,那就是明成祖朱棣遠徵蒙古,而且還去了五次,朱棣的皇位是從朱允炆手裡搶過來的,後來他又遷都北京,這一輩子幹的事情還真不少,那麼朱棣在坐穩皇帝的寶座之後,五次北伐蒙古都是什麼樣的過程那?咱們今天就來揭秘一下。
  • 朱棣五次北伐不是瓦解了蒙古嗎,為何才20多年蒙古就反打過來
    這五次北伐,給予了蒙古的幾個強悍部落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沉重的打擊。明成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間是1424年,到1449年「土木堡事變」發生的時候,也就才過去20多年的時間。為什麼才20多年時間,蒙古人就能夠在土木堡重創明軍,俘獲明朝皇帝,後來甚至還大軍壓境打到北京呢?
  • 元朝滅亡後,為何蒙古部落一直騷擾明朝邊境
    自1368年明朝建立以來,元朝殘餘勢力「擾邊」已經屢見不鮮,明太祖八次北伐、明成祖五次北伐,都沒有徹底解決邊境的騷擾問題。反而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爆發了兩次蒙古大規模入侵事件,歷史上分別稱為「土木之變」、「庚戌之變」。
  • 朱棣為何不念舊情,在北徵蒙古歸途中把「朵顏三衛」狠揍了一頓?
    他知道蒙古遠離內地,漢人管理起來難度大,就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讓蒙古人來管理蒙古人。設立了泰寧衛、朵顏衛、福餘衛三個衛所。但當時朱元璋又對三衛不放心,便命令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坐鎮大寧府當政委,統管全局。明永樂二十年(1422)七月,蒙古的阿魯臺起兵造反,明成祖朱棣前去討伐他,大獲全勝。
  • 明成祖朱棣,上馬搶天下,下馬治天下,一代英主
    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遷都北京。大都陷落、元朝滅亡約半個世紀後,全國的政治中心再度回到北方。成祖遷都後,北京及其周邊成為明朝的核心統治地域,漢族政權對華北的控制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朝時,日本處於南北分裂的狀態,南方的勢力經常在明朝沿海地區為非作歹。朱元璋曾經警告過日本政府,可日本人置若罔聞。面對狂妄的倭寇,朱棣毫不手軟,他先後派遣重兵剿滅倭寇,給予沉重的打擊,使得中國沿海的治安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話說元順帝逃往漠北後,蒙古貴族便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為何對外採取防守戰略,使明朝被蒙古打得滿地找牙
    我認為弘治年間,明朝在軍事上受制於蒙古韃靼的主要原因是,明朝採取了防禦為主的戰略。在這種戰略的執行之下,朝廷總是希望通過外交手段滿足韃靼的要求,讓韃靼不再去騷擾明朝邊境。
  • 明朝十六帝,北京明十三陵,另外三座哪去了?
    導讀: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去過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只有十三座明朝皇家陵寢,那麼這十三座陵的墓主人都是誰?其餘三座陵墓哪裡去了?
  • 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命」的三位皇帝,最後一個僅在位29天
    第二位:明仁宗朱高熾,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成祖朱棣之子,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早年其父朱棣起兵靖難時,朱高熾便因身體不好的原因負責留守北京,結果以萬人之軍就阻擋住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所率領的50萬大軍,成功保住北京城,而這一仗不僅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更是朱高熾這一生中最耀眼的一筆。
  • 明成祖朱棣與紫禁城
    從朱元璋建立明帝國後,當時的洪武年間,整個明朝根基事實上並不穩固,大元帝國被驅趕到了塞外,並不是說大元帝國就沒有實力對抗明朝。在洪武年間,為了對抗蒙古軍隊的頻繁侵擾,朱元璋開始扶持一些邊塞少數遊牧民族合作對抗蒙古,而朵顏三衛就是明帝國扶持起來的能對抗蒙古騎兵的重要力量。
  • 明朝最奇葩的皇帝,兩次御駕親徵,手刃韃靼兵,卻死因成謎
    明孝宗駕崩後,就再沒人管得住朱厚照了,他可以滿足自己當將軍的願望了。任性的正德皇帝親自率兵退韃靼正德十二年,朱厚照正在豹房玩樂,突然聽到蒙古韃靼小王子率五萬兵馬進犯明朝邊境,朱厚照大喜過望,自封「威武大將軍朱壽
  • 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分別活了多大?
    明朝一共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呢?分別活了多大歲數?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排名第一位的就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 明朝皇帝最後一次親徵:斬首十六人,卻被稱為一場「大捷」
    關於明朝皇帝的御親政次數,明朝史學家王世正認為「天子御甲痛6師,自衛、文、善、英、武範五廟、出人頭地者7,平內亂3人」。也就是10號。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所以終於放下了朱宸濠的叛亂,與明武宗無關,仁宗放下了。儘管如此,最後御駕親徵的皇帝仍然是名無實的,但這場勝利卻充滿了爭議!
  • 挑起矛盾,坐觀虎鬥,明朝為何「踩一捧一」,拒絕給左翼蒙古封貢?
    以俺答汗為代表的蒙古右翼部落,答應向明朝稱臣納貢,條件就是明朝開放十一處互市口岸。但此時的蒙古左翼,也就是察哈爾部並未向明朝低頭。(一)、高下立判,佔據上風《王崇古傳》「俺答汗報如約,唯土蠻不至」。在明朝中期,對待北元的政策一直是封禁為主,以夷制夷。
  • 明成祖朱棣究竟有多厲害?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明成祖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稱臣納貢。永樂十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舉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
  • 別找了,你要的明朝16位皇帝都在這裡,直接收藏吧!
    第三帝:明成祖(永樂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是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同時也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於1360年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朱棣被封為燕王。後來,由於建文帝的削藩之策觸及到他的利益,加之他對皇位早就心存覬覦,於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自己的侄子建文帝,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1402年,朱棣在南京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