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鳳凰,涅槃重生,意思是鳳凰經過烈火的煎熬和考驗,在熊熊大火中誕生新的生命,人只有在堅持的力量下才會誕生新的面貌,比喻一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一種堅強的意志。 這話要是用來形容七十多年前發生的「中原突圍」,是非常恰當的。
中原解放區是抗日戰爭時期鄂豫皖湘贛五省交界地區創建起來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從這裡誕生的新四軍第五師有5萬人。抗戰勝利後,這裡是全國解放區的前哨陣地,戰略樞紐地位十分突出。我軍中原軍區下轄江漢、鄂東、河南三個軍區和兩個野戰縱隊,共有6萬餘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欲發動全面內戰,目光首先盯住了中原解放區,調集重兵從四面八方向中原解放區撲來。到1946年6月下旬,兵力又增至10個師,約30萬人,將我中原軍區部隊6萬餘人包圍在以湖北宣化店為中心的縱橫不足百裡的狹小地區。隨後,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對中原軍區部隊發起大規模進攻,妄圖一舉殲滅我中原部隊主力,致使全面內戰爆發。
在此危急關頭,上級命令中原局:「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要準備犧牲一部分兵力,抓緊時間,在敵實施總攻前迅速突圍。為了了掩護主突圍,上級任命第一縱隊第一旅向東行動,造成主力東進態勢,以迷惑敵人,掩護主力向西突圍。待主力越過平漢路後,再自行突圍。河南、江漢等軍區部隊作側翼掩護。
這支部隊在旅長皮定均的指揮下,歷經24天,在經過大小戰鬥二十多次,損失2000多人的情況下,成功掩護了中原軍區突圍,並率部成功突出重圍,在戰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此,建國後授軍銜時,便有「皮有功,少晉中」的傳奇之說。
在皮定均部與敵作戰之時,北路突圍部隊1.5萬餘人,晚上秘密離開宣化店,順利從國民黨防備薄弱的平漢鐵路柳林至李家寨地段突破封鎖線,向西北方向疾進;南路突圍部隊1萬餘人,從光山出發,在王家店與國民黨堵截部隊激戰一晝夜,從廣水以南越過平漢鐵路西進。至此,中原軍區部隊主力已全部衝出國民黨之合擊圈。
然而,中原突圍行動中,還有一支部隊,在完成堅守宣化店,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後,分路中遭到敵人重兵的重圍,當部隊準備東進入解放區時,遭到敵人重兵包圍,全旅6000多人大部在戰場上犧牲了,只剩下最後寥寥少數人馬,為了避免最後成為俘虜,旅長吳誠忠喬裝打扮成普通百姓才能順利地回到老家,旅政委張體學率餘部上山打遊擊,事後才找到大部隊會合,這支隊伍就是鄂東獨立第二旅。
根據上級命令,鄂東獨立第二旅偽裝成中原軍區司令部,掩護主力突圍,與敵人進行了周旋,經過連續不斷地激烈戰鬥,順利地阻止國民軍對佛塔山地區的侵佔,有力地掩護中原軍區主力部隊進行戰略轉移。隨後自己想辦法撤離,脫離危險。
於是鄂東獨立第二旅在太湖大竹嶺召開旅直和第四、第五支隊連以上幹部會議,會議根據當時敵情,決定兵分三路,由旅長吳誠忠、旅政委張體學各帶一路行動。隨後,獨二旅長吳誠忠率第四支隊兩個營從大竹嶺出發,經陳漢溝南的羅漢山,向蘄春,廣濟方向前進,一路上不斷遭國民黨軍阻擊,於8月中旬到達廣濟十八堡。
獨二旅分散活動後,由集中「追剿」改為分散「清剿」,並以絕對優勢兵力配合地方保安團隊,形成重層包圍,逐步緊縮,由外向內,企圖對獨二旅予以各個擊破。同時,他還命令各地方保安部隊,以修碉堡,安據點,設遊動哨、遞步哨,扼守交通要道等多種形式,把獨二旅困死。
獨二旅旅長吳誠忠所率第四支隊另一部轉移到英山縣將軍山的牛頭衝村,遭國民黨軍第三十四旅一個團前後夾擊,部隊被衝散。他帶領一百餘人,白天隱蔽,夜間行動。形勢的嚴酷、戰鬥的艱險,讓這個二十四歲就擔任紅三十三軍九十八師政委,在抗戰時期擔任過八路軍一二九師七七一團團長的吳誠忠,也有點緊張起來。戰鬥過於頻繁,也相當激烈,部隊根本沒有休息時間,就這樣邊打邊走,邊打邊減員。這一天,部隊又與敵人遭遇,敵眾我寡,吳旅長率領戰士們邊打邊撤,但打著打著,吳旅長倒吸了一口涼氣。為什麼呢?原來,部隊全都分散突圍了,他的身邊,一個兵都沒有了。
這可怎麼辦?情急之下,吳旅長迅速鑽進山林裡,這裡,是他的老家,路很熟。他隻身回到金寨老家隱蔽,後來他找到組織,經過審查後,被安排到陳再道二縱的四旅當副旅長,不久便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2縱4旅旅長。
昊誠中,安徽金寨人,1929年參加紅軍,先後擔任紅四方面軍通信隊排長、政治指導員,團政委、副師長,師政委,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工作隊隊長、副團長、團長,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鄂東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五師警衛團政委,獨立第二旅旅長,建國後,任河南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許昌軍分區司令員,河南軍區幹部部副部長、部長,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旅政委張體學,帶領的警衛排和兩個連,選擇麻城以北的方向進行突圍行動。在部隊撤離的行動中,鄂東獨立第2旅面臨較多困難,部隊人員出現重大損失,好在最後保留部隊實力,順利地在冶溪河會合。按照原定的計劃,鄂東獨立第二旅應該繼續向東行進,前往安徽太湖一帶,以便和大隊伍會合。誰知,在部隊休整之後準備繼續東進的時候,上級指示,改變原來的計劃,要求鄂東獨立第2旅繼續留在大別山進行遊擊戰,牽制住敵人,避免其抽出多餘力量進犯其他解放區。
張體學,河南光山縣(今新縣)新集鎮八裡畈柳林河村人,因家裡貧窮很小就參加革命工作,他加入了兒童團,後參加紅軍,成了紅二十五軍獨立營的一名戰士,跟隨部隊轉戰於皖西北一帶,後調到軍首長身邊任交通員、警衛員。後任紅二十五軍排長、交通隊長、營政治委員、遊擊大隊長、副團長。參加了長徵。
到達陝北後,任紅七十五師特派員,入抗大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四軍第四支隊七裡坪留守處警衛排政治指導員、黃岡中心縣委軍事部部長,鄂東抗日遊擊挺進縱隊隊長。獨立遊擊大隊長、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參謀處長、副團長、獨立團政委、旅政委,鄂豫邊區軍分區司令員。抗戰勝利任鄂東軍區代司令員、鄂東獨立旅政委、獨立師師長等職務,建國後,沒有授予軍銜,擔任正部級幹部。
鄂東獨立第二旅雖然歷經了艱苦卓絕的戰鬥,猶如浴火鳳凰,涅槃重生,當年要求留守根據地,對於旅長和政委剛剛脫離險境是個極其嚴峻的考驗。但他們不折不扣地執行上級決定,表示留在大別山,「在思想上精神上準備作最嚴重、最危險的鬥爭」。此後,部隊分散活動打遊擊,面對強大敵人的「追剿」,人員日漸減少,無糧可食,以野菜、樹葉充飢;無房可住,靠鑽山洞、搭草棚、露天宿營。儘管如此,指戰員信念不動搖,對革命前途不迷茫,哪怕身邊僅剩下20餘人,他也不灰心,不氣餒,堅持把革命的火種留在了大別山地區,最後迎來了全國的解放,旅長成為開國少將,政委成為正部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