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秋,日本侵略者從中國抽兵參加太平洋戰爭,為了減少蘇南新四軍十六旅的威脅,確保其後方基地安全,日軍南浦旅團出動了步、騎、炮兵2000餘人,偽軍800餘人,分東北、西北、西南三路向塘馬地區奔襲,震驚蘇南的塘馬戰鬥打響。
塘馬地處江蘇溧陽西北約20公裡處的丘陵地帶,村子僅有百來戶居民,東面是長蕩湖,北鄰金壇、句容,西近京杭國道,沿線設有日偽據點,東南面是溧陽,北距日軍侵佔的溧(水)武(進)路、南距駐紮國民黨頑軍,都只有一二十公裡。
塘馬在處敵頑我三角鬥爭中,地理位置很重要,此時,我新四軍十六旅旅部駐在塘馬,其外圍還有幾公裡至十幾公裡的遊擊區,當時在塘馬地區集中的還有蘇皖區黨政機關,第五行政專員公署,茅山行政專員公署,江蘇溧陽、溧水、鎮句、金壇、宜興,安徽當塗等縣黨政機關和茅山保安司令部,還有後方醫院、被服廠、修械所、十六旅教導隊以及前來集訓的部隊大約1000餘人。
根據情報人員獲悉日軍近來集結兵力,有偷襲、「掃蕩」行動跡象的情報,新四軍六師參謀長兼十六旅旅長羅忠毅,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濤,旅參謀長王勝、旅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王直等旅領導召開機關科以上幹部及部隊營以上的幹部會議,研究分析敵情。旅長羅忠毅立即作出三點部署第一,加強戰備,提高警惕,隨時準備粉碎敵人的進攻;第二,加強巡邏、警戒,派出偵察員向瓦屋山方向偵察;第三,兵工廠、被服廠堅壁清野,做好行動準備。
就在這天凌晨,日軍大部隊向塘馬地區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旅長戰鬥打響後,羅忠毅親臨前線指揮,他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堅決阻擊敵人,掩護機關轉移。他在塘馬村橋頭,沉著地指揮黨政軍機關過橋,並命令旅參謀長王勝、旅部組織科長王直帶領機關迅速向東轉移。
這時,敵人的炮彈已到塘馬村頭,羅忠毅屹立在橋頭,等機關全部過橋後,立即同政委廖海濤率旅部特務連,在塘馬東邊王家莊,選擇三面環河的有利地形,吸引敵人的火力,抗擊敵人進攻。敵騎兵遭到二營六連的頑強阻擊,死傷累累,戰馬也被打死打傷十餘匹,敵人不得已又轉向王家莊。
這時,羅忠毅發現敵人已形成對我陣地的包圍,為保存力量,減少損失,他要廖海濤帶特務連先撤,由他指揮留下的部隊繼續同敵人周旋。但廖海濤為了整個機關的轉移,為了使後方的1000多人走的遠些,脫離危險,執意不肯走,堅持要羅忠毅先撤。等廖海濤被說服正要撤退時,日軍又開始了猛烈的炮擊,炮彈爆炸掀起陣陣塵煙在陣地上騰空而起,散發著嗆人的火藥味,敵人一次又一次發起衝鋒。羅忠毅拾起一位犧牲戰士手中的三八蓋槍,等敵人逼近時,大喊一聲「打!」密集的槍彈、手榴彈射向敵人,四五次反覆衝鋒以後,敵人敗退了,我們的部隊得到了短暫的休息。
緊接著,瘋狂的日軍又開始衝鋒,並且比以往更兇猛。羅忠毅命令機槍手:「把機槍架到村子外面去!」接著向大家說:「我們的子彈完了,手榴彈也光了。我們要用刺刀,用拳頭,用槍託子向南突圍。」他的手舉得高高的,然後很快地落到面前:「打,現在就行動,向南出擊」。戰友異口同聲地回答:「響應羅司令的號召,死要死到一起!」頓時很多刺刀拉出了鞘,上在槍尖上。
日軍的一陣機槍掃射和炮彈搜索以後,沒有遇到火力的還擊,於是三四十個日軍便一窩蜂前進了。日軍衝到離我前沿陣地幾十米的時候,我機槍近距離掃射,打倒了一批日軍,接著羅忠毅帶領幾十個戰士,一躍而起,猛虎一樣撲上前去,敵人冷不防,很多日軍死在戰士們的刺刀下。
日軍又擁上來一批,將死在稻田裡的日軍拖了回去,接著打起更猛烈的機槍和炮彈,莊子裡的人都被炮彈壓到村子外面,機槍手也在轉移陣地時犧牲了。羅忠毅親自拿起機槍,彎著腰跑著,打著。他向同志們說:「我掩護你們向南衝!」又在稻田裡和日軍戰成一團。日軍一個個倒下來,新四軍戰士也一個個倒下來。塘馬戰鬥是殘酷的。羅忠毅和廖海濤親率直屬隊200餘人和20倍於己的日軍兵力,展開血戰,搏鬥竟日,殲敵數百人,終於使黨政軍機關的同志和部分群眾安全轉移。
旅長和政委和戰士們一起作戰,鬥志昂揚,打退了敵人一次次衝鋒,但秋後的田野上缺少蔭蔽物,敵我雙方又非常迫近。血戰至上午10時左右,一顆罪惡的子彈擊中旅長羅忠毅的頭部。這位為中國革命事業久戰沙場的勇將在蘇南戰場上壯烈犧牲了。
羅旅長的犧牲激起了陣地上指戰員對敵人的滿腔仇恨,廖海濤政委沉重地號召指戰員:堅決消滅敵人,為旅長報仇。這時東南方向出現了敵人。廖政委決定以有限的兵力,先將來勢最猛、進展最快的東南方向的敵人打下去。當敵向我進攻時,我機槍手突然中彈犧牲,廖政委奮不顧身,端起機槍向敵群猛掃,旅特務連向敵人反衝擊,將進攻之敵擊退。反衝擊時,廖政委不幸腹部中彈,醫務人員趕來搶救,正要包紮,敵騎兵又向我衝擊。廖政委用手捂住傷口,繼續指揮戰鬥,終於將敵騎兵擊退。此時,廖政委因流血過多,呼吸困難,當他囑咐要與敵人拼到底,保證領導機關安全轉移,天黑後設法突圍,到溧水找46團後,就停止了呼吸。
塘馬之戰,戰鬥激烈,英勇悲壯,威震日寇,粉碎了敵人企圖消滅我16旅旅部和蘇皖區黨政機關的陰謀,取得了斃傷敵500餘人的戰鬥勝利。羅忠毅旅長、廖海濤政委和270位長眠於九泉之下的英烈,用烈血再創了殊死抗日、浴血奮戰的光輝範例,為堅持蘇南抗日鬥爭,高奏了一曲壯烈的凱歌,當晚,由熟悉地形道路的溧陽縣縣長陳練生親自帶路,在參謀王勝、組織科長王直率領下,將黨政機關、戰地服務團、教導大隊、蘇南保安司令部傷病員等1000餘人,安全轉移到黃金山地區。
十師參謀長兼十六旅旅長羅忠毅,1910年出生在湖北省襄陽縣襄城(現屬襄樊市襄城區)二郎廟街一個貧農家裡。參加寧都起義當上紅軍,先後擔任紅軍排長、士兵委員會主任、連長、營長,後入瑞金紅軍大學學習,參加了著名的贛州戰役、第四反「圍剿」作戰,紅軍長徵後奉命留在蘇區打遊擊,他無所畏懼,出生入死,歷盡艱險,率部克服了無數困難,經歷了上百次戰鬥,粉碎了敵人的「圍剿」,他都衝鋒在前,敢打敢拼,屢立戰功。組織上根據他的表現,先後提拔他擔團長、福建軍區第二軍區司令員、福建軍區司令員兼參謀長、新四軍二支隊參謀長、江南指揮部參謀長、新二支隊司令員、六師參謀長兼十六旅旅長等職務。成長為我軍的一名高級將領。
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濤,福建省上杭縣溪口鄉人。中學畢業後,曾任小學教師。後參加閩西暴動,歷任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區蘇維埃政府副主席,代英縣委副書記、縣蘇維埃主席。中央紅軍主力長徵後,廖海濤留在閩西蘇區,歷任杭武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中國工農紅軍閩西第7支隊政委,領導上杭蘇區軍民堅持了極為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閩西南遊擊隊改編為二支隊四團後,相繼任四團政治部主任、團政委和二支隊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北上蘇皖抗日前線,在率部進入江南的一系列戰鬥中,浴血奮戰,為蘇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立下不朽功績。
塘馬之戰突圍衝出的參謀長王勝,福建上杭才溪鄉人,1930年參加紅軍,歷任上杭獨立營連代表、特務連排長,福建軍區獨立十師司令部參謀,福建軍區教導隊隊長,閩西獨立八團連長,獨立八團參謀長、副團長。紅軍主力長徵後,在閩西南堅持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四團參謀長,江南指揮部第四團參謀長、十六旅參謀長,突圍出來後任副旅長、旅長、軍分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塘馬之戰突圍衝出的組織科長王直,福建上杭才溪鄉人,參加紅軍後,歷任勤務員、宣傳員、宣傳隊組長、宣傳隊分隊長、政治處幹事、宣傳幹事、支隊總支書記、政治處主任、秘書處文書、交通總站站長、連政治指導員、宣傳隊隊長、組織股股長、團政治處主任、組織科科長、旅政治部副主任、團政委、軍分區副政委、支隊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師副政委、旅政委、師政委、軍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