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選擇安樂死,有尊嚴地告別世界

2021-01-10 一起分享生活

2月24日,中國臺灣知名主持人傅達仁老先生在罹患胰腺癌半年多後,終於選擇在瑞士安樂死,在家人和親友的見證下,從容的在兒子懷中永遠的「睡」過去,享年85歲。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再次聽到安樂死,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電影——《Me before You》,男主曾經年輕帥氣,家境富裕,有著美麗的未婚妻,簡直是人生贏家的設定。

然而一次交通事故,導致他高位癱瘓,能動的只有脖子以上,每日還要飽受病痛折磨,一點小感冒都有可能奪走他的生命,未婚妻因此離去。

積極樂觀的女主受僱傭來照顧他,期間發生了許多浪漫感人的事,男女主彼此相愛了。然而男主為了不拖累女主,最終還是選擇了安樂死。

女主一開始不理解,不能接受愛人的選擇,男主當時說的話讓人心碎。

最後女主在家人的勸說下,趕到瑞士,陪在男主身邊,見證了愛人的最後一段時光。

影片的最後,女主在巴黎的街道上,讀著男主生前的信,帶著男主的愛追逐自己的夢想。

有一種愛,不需要陪伴,不需要言語,只要想到就會不由自主微笑,仿佛心中充滿陽光。

再說回現在,社會越來越浮躁,許多人每天嚷嚷著不想活,建議了解下瑞士安樂死的流程,申請材料多到分分鐘嚇活!

2019年,要努力過的幸福哦!

相關焦點

  • 日本女子安樂死,4分鐘告別世界,看哭數萬網友!
    日本女子選擇安樂死,4分鐘告別世界,視頻公開看哭數萬網友!直擊安樂死:日本女子瑞士解脫,從清醒到死亡只需4分鐘,讓人淚崩!中國有句老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說的是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這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另一種表達。
  • 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羅點點2006年創辦了選擇與尊嚴網站,2013年與人合作創辦了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推廣生前預囑和安寧療護、緩和醫療,希望有尊嚴的死亡早日成為中國人生命全過程。你發表了《尊嚴死不是安樂死》商榷文,沈德詠作出了回復,你怎麼看回覆中的觀點?羅點點:沈先生的回覆有非常良好的溝通意願,表現了很好的寬容心。就我們商榷的最核心的內容,沈主任回復,他們現在有一個專題組,就安樂死的立法進行各方面的學術研究。他認為,他們會在安樂死的立法過程中創立出一個新的空間。
  • 日本女子安樂死,4分鐘告別世界,視頻公開看哭數萬網友
    日本女子選擇安樂死,4分鐘告別世界,視頻公開看哭數萬網友!直擊安樂死:日本女子瑞士解脫,從清醒到死亡只需4分鐘,讓人淚崩!但是,這世上,總會有一些人,活著就是一種無法解脫的痛苦,因而,才會有人選擇自殺來尋求解脫,如為情所困者、事業失敗者,還有抑鬱症患者,等等。還有一種人,那就是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的人,往往也會選擇走極端——一死了之,一了百了。正是因為有了不治之痛,才催生了一種自主的死亡方式——安樂死。如果一個人不是被病痛折磨到極點,且看不到一點希望,是不會選擇這種非正常死亡的。
  • 日本一女子接受安樂死,僅4分鐘便告別世界,看哭無數網友!
    「安樂死」是一種因世界上的不治之症,而產生的一種自主死亡的方式。「安樂死」在一開始提出之時,就充滿了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謀殺,有的人又認為這是那些患有不治之症病人的福音,就是這樣一個飽受爭議的自主死亡方式,仍然得到了一些國家的支持,並且將它合法化,瑞士就是其中之一。
  • 瓊瑤式「尊嚴死」離現實還有多遠
    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生命若能達到這種境界,夫復何求?讀了這封信的人,一定會被瓊瑤這種「珍惜生命,尊重死亡」的態度所感動。隨著這篇長文在網上熱傳,「安樂死」或「尊嚴死」的話題再次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這種「美好告別」離我們有多遠?說起來也很近,從1994年始,全國人代會提案組每年都會收到安樂死立法的提案,今年提出這項建議的是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原校長瞿佳。
  • 體育主播傅達仁,患癌後赴瑞士安樂死:活得瀟灑,死得有尊嚴
    安樂死是一場協議好的死亡,是在完成了自己在世間的一切安排之後的決定,是一種自主的行為,但是這在中國是不被允許的,中國人也很難接受這樣的行為。但是在臺灣,著名的體育主播傅達仁就是以安樂死的方式離開人間的,他希望自己可以有尊嚴地死去。
  • 父親選擇安樂死
    安樂善終並不是把你殺死,而是多一個選擇,無痛尊嚴地離開,當你需要的時候,有一個備案,好好規劃自己的死亡,好好說再見,好好跟摯愛一一道別。 2018年6月7日,在瑞士安樂死機構Dignitas的尊嚴屋中,傅達仁先後喝下兩杯藥水,家人身著深色正裝和禮裙圍坐在他身旁,為他鼓掌,告訴他「沒有病痛了,我們愛你。」 他的右手被兒子緊緊握住,直到頭也緩緩靠過去,進入永眠。 傅達仁被冠上「亞洲安樂死第一人」的名號。
  • 科學家:世界上最酷的安樂死法,轉一圈下來,就和世界告別了!
    推薦語:誰沒事去找死啊,這純粹是自己給自己找刺激和找罪受,出來行走江湖,安全第一下文轉載自作者:趣說科學文/行走天涯學家:世界上最酷的安樂死法,轉一圈下來,就和世界告別了!每個人都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對於死亡的恐懼心理,也因此科學家們一直都致力於揭秘死後世界。倘若人類發現死亡不再是一個人的生命終點,人類或許只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存在於另一個空間。可能人類不會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就不會如此的悲痛和害怕了。
  • 快評丨「安樂死」合法化被重提,網友為何針鋒相對-安樂死,合法化...
    新聞報導稱,4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時,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李傑、馬一德建議,「安樂死」寫入民法典人格權編。「經醫學界定,無法救治且無法減輕病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實施安樂死,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欺詐、利誘、脅迫自然人實施安樂死……」  「安樂死」這個敏感詞再次觸動了公眾的神經。
  • 著名主持人不忍病痛選擇安樂死,生前最後畫面曝光
    荷蘭:第一個吃「螃蟹」荷蘭於2002年4月宣布安樂死合法化,從而結束了荷蘭歷史上長達30年有關「安樂死」是否合法的爭論,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安樂死合法的國家。2015年7月,英國一名曾任護士、身體依然十分健康的75歲老婦選擇前往瑞士,在一間安樂死診所「了結生命」。和這名老婦人抱有同樣目的專程前往瑞士的外國人不在少數。有記錄顯示,從2008 年到2012年,有超過600位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人,以「自殺遊客」身份來到瑞士。2012年的「自殺遊客」人數比2009年增長多達一倍。
  • 鶴童「尊嚴生·安樂死」辯論賽走進高校
    雙方就「是否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問題展開激烈討論。比賽進行過程中八位辯手旁徵博引、妙語連珠,結合理論與現實充分論證了「安樂死合法」的問題。正方談到「安樂死的歷史發展與駭人聽聞的事件相隨,而且,也因操作關乎人命,所以必須要加以規範。
  • 安樂死在我國的立法探討
    安樂死合法化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依法實施安樂死的行為人受到法律保護,而阻卻實施安樂死行為的犯罪性的根本因素是病人享有在特定情形下自願選擇死亡的權利,所以安樂死立法之首要目的應當是確認病人享有這樣的一項基本權利:他有選擇或不選擇安樂死的權利。這是一項基本人權,一種基本自由。人權的基礎是生存權,生存權即屬於生命權;人權的核心是自由權,即包括對生命的自由支配權。
  • 「尊嚴死」的瓊瑤式傳播(觀滄海)
    幫助我沒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地活著,意義重大!   這封直面死亡的信一出,立即有人聯想瓊瑤阿姨的健康狀況。其實,79歲的瓊瑤別來無恙,之所以寫下這封長信,是讀了《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一文後有感而發,要在自己身體健康、頭腦清醒的時候公開宣示自己的「善終權」。而「預約」的報導主題正是臺灣2016年1月公布的「病人自主權利法」。
  • 女子安樂死全程:從清醒到死亡僅4分鐘,遺言讓人心痛
    "安樂死"自出現就是備受爭議的詞,備受爭議的事,自願放棄生命,選擇無痛苦的離開這個世界,便是安樂死的釋意。生命對每個人都是唯一的,寶貴的,無可替代的,安樂死是否就是對於生命的不尊重,是否違反了人道主義,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 安樂死合法化之爭:我們以何種姿態面對死亡?
    在近日接受《新京報》採訪時,有學者曾做出解讀,認為該規定中的「生命尊嚴」不僅強調「生的尊嚴」,同樣也包括「死的尊嚴」。在生命的瀕危狀態下,如果不希望進行無謂而痛苦的搶救,而希望有尊嚴地離開世界,這種權利應當得到尊重。雖然許多觀點認為,中國實行「安樂死」合法化的條件尚不成熟,最終「安樂死」也並未被寫入正式頒布的《民法典》中,但「安樂死是否應當合法化」的爭論卻在當今世界各國持續上演。
  • 從容與好友告別,正視死亡,他是中國第一位選擇去瑞士安樂死的人
    從容與好友告別,正視死亡,他是中國第一位選擇去瑞士安樂死的人臺灣傳奇主播傅達仁,在86歲時選擇了安樂死。他曾樂觀開朗,愛好廣泛,身材高大又健美,喜歡運動打籃球,卻在晚年時飽受胰臟癌折磨,暴瘦到只剩49公斤。他60歲生子,幾乎每天都告訴兒子自己要死了。
  • 這位104歲的科學家,正在直播自己安樂死的過程
    我想有決定自己死亡的權利就在今天,一位104歲的科學家將離開這個世界,他自願選擇了安樂死,用一根針劑向所有人告別。「活這麼久我很後悔」,他說:「我不快樂。」並非是不熱愛生活,他才選擇死亡。實際上,這位老先生比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更深地體會過生活和工作的樂趣。1914年古德爾出生於倫敦,他在青少年時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1941年他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了博士學位,1948年拿到墨爾本大學教職,自此定居澳大利亞。
  • 臺灣首位公眾人物實施安樂死,尊嚴結束一生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資深主播傅達仁晚年飽受胰腺癌折磨,7日下午6時左右在瑞士執行安樂死。晚間7時30分,妻子證實他在瑞士尊嚴結束一生,終年85歲。傅達仁也成為臺灣第一位執行安樂死的公眾人物。去年,他給蔡英文寫信,希望「立法院」能通過安樂死法案,但未能如願。為了能終結病痛,他申請到瑞士的安樂死資格,還曾一度表示想通過直播,讓大家看看過程相當平靜且不可怕。傅達仁感嘆,「臺灣如果有這個法,我就不會花300萬的路費,還要客死他鄉」。東森新聞網7日稱,「病人想善終,但家屬要求救到底」往往讓醫生陷入兩難。
  • 為什麼中國法律不允許安樂死?
    發生在安徽的這一新聞事件再次引發輿論對於「安樂死」的關注。「安樂死」究竟帶來哪些焦點的爭論?生命的權利與生命的尊嚴,究竟該如何取捨?在法律、倫理、現實之間,「安樂死」是否將是個永遠的「禁區」?  -荷蘭安樂死病人的標準外溢(如痴呆和精神崩潰患者)問題在英國引發擔憂  安樂死立法處境尷尬  一旦實行就如打開「瓶中妖怪」  那麼,為什麼在我國,為安樂死立法就那麼難呢?
  • 沈德詠:推進安樂死立法 才能減少濫用風險
    無疑,安寧療護是一種重要的醫學措施,但從線性的觀點而言,安樂死是終極選擇。總有一部分人,哪怕在安寧療護中,也無法安詳尊嚴地死亡。他們的最終選擇,只能是安樂死。  因此,安寧療護和安樂死是並行不悖的兩條線,但它們所指向的死亡都應稱之為尊嚴死亡。  《中國新聞周刊》:你提出的安樂死立法,是否包括安寧療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