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2020-12-22 政事兒

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提出「自然人的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將「尊嚴死」概念帶入公眾視野。

什麼是「尊嚴死」?跟「安樂死」之間是什麼關係?對此,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接受了"政事兒"專訪。

羅點點2006年創辦了選擇與尊嚴網站,2013年與人合作創辦了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推廣生前預囑和安寧療護、緩和醫療,希望有尊嚴的死亡早日成為中國人生命全過程。

談爭議

困惑、疑慮和爭論在很長時間就存在,所以需要溝通交流

政事兒:前不久全國兩會期間,圍繞「安樂死與尊嚴死」,你與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沈德詠有過交流。你發表了《尊嚴死不是安樂死》商榷文,沈德詠作出了回復,你怎麼看回覆中的觀點?

羅點點沈先生的回覆有非常良好的溝通意願,表現了很好的寬容心。就我們商榷的最核心的內容,沈主任回復,他們現在有一個專題組,就安樂死的立法進行各方面的學術研究。他認為,他們會在安樂死的立法過程中創立出一個新的空間。對此我們非常期盼,我們也希望專題組和沈先生在合適的時候,能把他們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我們特別想知道立法的突破和新的空間將是怎樣的。但是,他在回復過程中,以及之前文章中的一些表述,我仍然保留自己的意見。

第一,他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尊嚴死亡一般稱之為安樂死,其基本理念是用安寧緩和的方式給患者以臨終關懷,最大程度地減輕痛苦,讓其自願而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我仍然堅持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容易造成混淆。

第二,他在回覆中的一個提法,「代表本人意願的死亡方式,都可以稱為有尊嚴的死亡。」這種提法我認為容易造成歧義,最好不要這樣提。

政事兒:安樂死與尊嚴死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你為什麼堅持認為必須要釐清這二者的概念?

羅點點: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所指向的死亡方式,我們稱之為「尊嚴死」,也有一些文獻作者稱之為「自然死」,比如美國有關立法,翻譯過來就稱為《自然死亡法案》。「安樂死」和「尊嚴死」(或「自然死」)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是否涉及主動的致死行為,是否允許提前結束生命。

安樂死涉及主動的致死行為,不管這種致死行為是由誰來提供的,而且安樂死是提前結束生命的。而尊嚴死(或自然死)不涉及積極的致死行為,死亡時間既不提前也不拖後,遵循一個自然的死亡時間,這是二者最本質的區別。

政事兒:對於安寧療護所指向的死亡方式,即尊重重症患者的個人意願,停止延命治療,讓其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有學者和代表、委員採用了「消極安樂死」概念。你認可這種提法嗎?

羅點點:談到安樂死,我們首先要明確它是一個法律詞彙,大英百科全書最近一版對安樂死的定義只限於積極和主動安樂死,「安樂死(euthanasia)亦稱仁慈殺戮(mercy killing)即無痛地殺死或通過不給予或撤銷維生措施使患者死亡的行動或實踐。……如果由患者自己操作通常被認為是自殺,如果由他人操作則通常被認為是謀殺……」。

不可否認,對於「消極安樂死」,在歷史上、在作者學術文獻裡都是曾經有過的。但近年來,尤其是現代緩和醫療開展以後,很多作者、文獻和法律工作者為了避免繼續混淆,已經注意避免使用「消極安樂死」這樣的概念。因為安寧緩和醫療理念倡導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三原則是:重視生命並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提供解除痛苦和不適症狀的辦法。

兩會期間,有一些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仍然採用「消極安樂死」概念,我覺得有些遺憾。我希望我們的代表、委員、專家、法律工作者等,應該重新認識和儘量避免使用「消極安樂死」這個觀念。

當然,大英百科全書是不是代表權威性,這都是可以商榷的。但我建議,在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已經寫入我國第一部基本醫療衛生法的情況下,再討論「安樂死」與「尊嚴死」,最好遵從比較前沿和現代的概念和界定,這也是我和沈先生之間的商榷還能夠有一些意義的核心所在。

政事兒:你與沈德詠的交流,引發了一場討論,有其他人就安樂死立法發表自己的看法。你怎麼看這樣的討論?

羅點點這其實不只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的討論,這種困惑、疑慮和爭論在很長時間就存在著,所以需要溝通交流、逐漸有一些共識。

在我和沈主任的商榷文下面,有一些網友發表了一些意見。其中有一個網友說「我們不管叫什麼,是叫安樂死還是叫尊嚴死,我們只希望我們能夠有一個好死和善終。」網友表達這樣的意見,我充分理解他想說什麼。我和沈先生之間的商榷,也許有些人看起來是針對一些名稱、定義和界限的一種溝通和交流,他們認為這些可能不是特別重要。但就社會整體來說,就一個國家基本衛生政策和立法的艱難過程來說,把術語概念和它的語義先搞清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談制定「尊嚴死」專門法的條件

對於尊嚴死亡、自然死亡的追尋,不一定非要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實現

政事兒:如果「安樂死」與「尊嚴死」的概念沒搞清楚,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羅點點我認為任何一個術語如果寬泛、不明確,都會在執行過程中造成某種混亂,導致延宕或者大家莫衷一是,最後沒有辦法得出一個統一的結果。

立法更應該把基本概念都弄清楚。如果基本概念混亂,這就很麻煩,影響法律的有效性、指導性,在執法過程中,就是一部不良的法律。一部界定不清楚、語義含混的法律。

政事兒:你認為目前具備制定有關「尊嚴死」專門法律的條件嗎?

羅點點:對於安寧療護、緩和醫療或者叫尊嚴死亡、自然死亡的立法,我認為應該持有三個基本觀點。

第一,安寧療護、緩和醫療在很多國家現在推行得非常好,但是並不一定要有專門的立法。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是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推廣緩和醫療、安寧療護和生前預囑。也就是說,對於尊嚴死亡、自然死亡的追尋,不一定非要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實現。

第二,有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了專門法,比如美國,立法的時間最早、法律也完備。我當然希望尊嚴死亡、自然死亡的立法能夠儘量明確、儘量有指導意義,有完整的法律配套措施。因為尊嚴死亡、自然死亡的立法和國家各個系統的法律,比如民法典,以及國家基本醫療制度、醫保制度、文化、傳統道德心理等都有關係,不是一部專門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希望一部專門法律的制定,不要匆忙,應該在這些系統裡面,為社會找到一個真正的合理的出口。

第三,人的死亡方式這麼複雜的倫理哲學問題,我們不要期望通過一部法律就可以完全解決。國際上不管是立法還是沒有立法的國家,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停止爭論,並沒有停止繼續地探索。

政事兒:很多人對死亡是比較忌諱的,普通老百姓現在能不能接受「尊嚴死」?

羅點點:對於死亡方式的了解和不斷探索,現在已經成為社會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中國社會在發展,中國人的生活在不斷富裕,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據我們對其他國家的觀察來說,類似的問題一定在越文明、經濟生活越發達、生活水平越高的社會裡,這個問題才會得到越多人的關注。

當一個人、一個社會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對於生命質量的認識就會逐漸豐富和深入。現代中國人對於生命質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比如說,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死亡質量是生命質量裡面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對於好死和善終的追求,我認為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剛性的需求。我們中國人也已經到了關心自己的生命質量和死亡質量的階段。

談自身的選擇歷程

作為一個曾經的職業醫生,應該在醫療行為和人文關註裡,找到一個新出路

政事兒:2006年,你和陳小魯等人發起成立了「選擇與尊嚴」(Choice And Dignity)公益網站,提倡「尊嚴死」,當時的動議是什麼?

羅點點:首先我學過醫,當過臨床醫生,臨床上看到過很多痛苦的死亡方式,在 ICU 裡面連著很多的管子,他們的生活已經完全沒有質量了,被人工的生命支持系統,給予了人工的心跳。我自己覺得,作為一個曾經是職業醫生的人,應該在醫療行為和人文關註裡,找到一個新的出路,解脫這樣的痛苦。

其次,我也是一個進入了老年的人,我有七大姑八大姨、有父母長輩朋友。死亡總是給人帶來哀痛、帶來悲傷,尤其是當我們的摯愛親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總是悲傷的。但是他們的死亡方式能不能更好?我自己將來也要面對這個問題,我的死亡方式能不能不太痛苦,能不能夠不太疼痛,能不能夠比較有尊嚴,能不能夠比較不驚慌失措?我想要我自己死的不太難看,這是我非常真實的一個想法。然後我發現,不光是我自己,絕大多數人都不想死的太難看,做這麼一件事不是挺好的?

於是我們就開始做了,可剛開始我們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2006年開始做公益網站的時候,緩和醫療、生前預囑、尊嚴死這些概念在網際網路上的檢索是非常少的,國內文獻也非常少。我們做起來才知道大家有這麼多的想法,社會中有這麼多的可能性和「死路」,我們就別走死路、走活路,找找可能性,就這樣一點點做起來了。

政事兒:從2006年到現在14年了,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羅點點:比如我跟沈先生之間的商榷,沈先生發表觀點,我們之間互相商榷,隨後引發一些關注,大家就這個問題各抒己見,談它的歷史、過程和將來走向,這件事本身就特別好。

2015年,全國政協組織安排了安寧療護的全國調研,之後召開了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推進安寧療護工作」建言獻策,我非常榮幸地參加了全國調研,後又受邀參加了雙周座談會。我認為,安寧療護、緩和醫療的推廣一定要得到國家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關注,才能夠使安寧療護、緩和醫療成為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政事兒:近年來,我國在一些地區設立了安寧療護試點,據你了解,試點情況怎麼樣?

羅點點:國家推廣安寧療護試點,第一批5個、第二批71個,一共76個。這是全國政協雙周座談會後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在這次新冠疫情之前,這些試點發展得挺好的,但疫情發生後有一些停滯。在這種重大的世界性疫情的過程中,應該怎樣落實安寧緩和醫療的價值觀和它的技術手段,實際上這又提出了很新、很嚴峻的問題。

我認為,安寧緩和醫療一定會往前走,這和誰的努力都沒關係,或者說都有關係。因為這是人生的重大問題,人生而為人,最後怎樣離開這個世界,一個社會和一個系統能夠提供給他怎樣的照顧,我相信這是任何一個社會中的正常人和任何一個想對社會有益有貢獻的人,都在關注的問題。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到討論中來,持續關注,讓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中享受社會文明給我們帶來的福祉,享受一個越來越文明、越來越符合本人願望的生命全過程。

「政事兒」(xjbzse)撰稿/新京報記者 王姝 何強 校對 王心 受訪者供圖

相關焦點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而這個網站,也無意間成為中國第一家倡導「尊嚴死」的公益網站,自2006年創辦至今。2013年6月25日,經過北京市民政局審查批准,羅點點又正式推動成立了「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這標誌著羅點點「尊嚴死」事業又往前邁出一大步。
  • "尊嚴死"把死亡的權利還給本人 專家:推行時機未成熟
    最後,羅點點和家人一起作出了停用呼吸機的決定。  婆婆去世後,羅點點心裡一直在掙扎,我們作的這些決定,真的是符合病人本人的願望嗎?我們憑什麼決定別人的生死呢?在整理老人遺物的時候,家人發現了老人夾在日記本裡的一張字條,上面寫著:「羅點點是學醫的,我願意把自己臨終的所有事情讓她幫助決定。」看到紙條的那一刻,羅點點的心一下就回到了原處。
  • 沈德詠:推進安樂死立法 才能減少濫用風險
    他在提案中用尊嚴死亡指代安樂死,指出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現已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法律議題,建議有關部門對此能予以重視,對相關問題儘早組織研究、論證,並適時予以立法規制。  提案被報導後,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的創始人、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在網上發了一篇商榷文章,提出在國內外的語境下,尊嚴死亡事實上指向安寧療護,與安樂死不同。
  • 體育主播傅達仁,患癌後赴瑞士安樂死:活得瀟灑,死得有尊嚴
    安樂死是一場協議好的死亡,是在完成了自己在世間的一切安排之後的決定,是一種自主的行為,但是這在中國是不被允許的,中國人也很難接受這樣的行為。但是在臺灣,著名的體育主播傅達仁就是以安樂死的方式離開人間的,他希望自己可以有尊嚴地死去。
  • 快評丨「安樂死」合法化被重提,網友為何針鋒相對-安樂死,合法化...
    新聞報導稱,4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時,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李傑、馬一德建議,「安樂死」寫入民法典人格權編。「經醫學界定,無法救治且無法減輕病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實施安樂死,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欺詐、利誘、脅迫自然人實施安樂死……」  「安樂死」這個敏感詞再次觸動了公眾的神經。
  • 熱詞:備受爭議的「安樂死」
    熱詞:備受爭議的「安樂死」[ 2006-11-21 15:58 ] 下面這則新聞讓人毛骨悚然。德國一名護士被指控工作期間謀殺了28位病人,法庭最終判定他犯有12宗謀殺罪、15宗過失殺人罪和通過安樂死致人死亡罪。此案被認為是德國二戰後最嚴重的連環謀殺案。
  • 鶴童「尊嚴生·安樂死」辯論賽走進高校
    雙方就「是否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問題展開激烈討論。比賽進行過程中八位辯手旁徵博引、妙語連珠,結合理論與現實充分論證了「安樂死合法」的問題。正方談到「安樂死的歷史發展與駭人聽聞的事件相隨,而且,也因操作關乎人命,所以必須要加以規範。
  • 臺灣首位公眾人物實施安樂死,尊嚴結束一生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資深主播傅達仁晚年飽受胰腺癌折磨,7日下午6時左右在瑞士執行安樂死。晚間7時30分,妻子證實他在瑞士尊嚴結束一生,終年85歲。傅達仁也成為臺灣第一位執行安樂死的公眾人物。去年,他給蔡英文寫信,希望「立法院」能通過安樂死法案,但未能如願。為了能終結病痛,他申請到瑞士的安樂死資格,還曾一度表示想通過直播,讓大家看看過程相當平靜且不可怕。傅達仁感嘆,「臺灣如果有這個法,我就不會花300萬的路費,還要客死他鄉」。東森新聞網7日稱,「病人想善終,但家屬要求救到底」往往讓醫生陷入兩難。
  • 紅二代力推尊嚴死:怕領導讓不惜一切代價搶救
    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很能理解,她在推動「尊嚴死」時也被質疑過不顧中國實際。但另一方面,這恰是「中國國情」。她指出,我國用在臨終支持系統上的醫療費用佔了全部醫療費用的絕大部分,有人說中國人八成的醫療支出用在了最後一個月上,「如果把這些錢用於能治癒卻沒錢治療的病人身上是多大的福音。」
  • 中國第一個安樂死的人
    「安樂死」在中國一直頗具爭議,情理上看,「安樂死」可以減少無可挽救病重病人的痛苦,但法律上看,「安樂死」又容易帶來很多模糊不清的糾紛。安樂死到底合不合理,我們最後再說,先看看中國第一位安樂死的病人,他的例子或許可以讓我們找到問題的答案。
  • 紅二代力推尊嚴死:就怕領導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搶救
    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很能理解,她在推動「尊嚴死」時也被質疑過不顧中國實際。但另一方面,這恰是「中國國情」。她指出,我國用在臨終支持系統上的醫療費用佔了全部醫療費用的絕大部分,有人說中國人八成的醫療支出用在了最後一個月上,「如果把這些錢用於能治癒卻沒錢治療的病人身上是多大的福音。」
  • 瓊瑤式「尊嚴死」離現實還有多遠
    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生命若能達到這種境界,夫復何求?讀了這封信的人,一定會被瓊瑤這種「珍惜生命,尊重死亡」的態度所感動。隨著這篇長文在網上熱傳,「安樂死」或「尊嚴死」的話題再次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這種「美好告別」離我們有多遠?說起來也很近,從1994年始,全國人代會提案組每年都會收到安樂死立法的提案,今年提出這項建議的是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原校長瞿佳。
  • 安樂死:生命自由的悖論
    加拿大的司法體系由此展開了對安樂死的討論進程。許多慢性病患者和他們的親人在一些社會組織的協助下開始爭取安樂死的權利。終於,在2015年2月5日,加拿大公民Cater Lee訴加拿大政府案(Cater的母親於2010年決定在瑞士接受安樂死)由最高法院全票勝訴。加拿大正式成為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這就是從「羅德裡格茲 訴 卑詩省政府」案(Rodriguez v.
  • 安樂死在我國的立法探討
    2006-08-07 17:02:22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張瑩   [摘要]安樂死是一個爭議已久的問題
  • 安樂死在我國合法嗎?回顧中國安樂死第一案
    01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安樂死分為積極(主動地)安樂死和消極(被動的)安樂死。04為何安樂死在我國不合法?事實上,時至今日在法律層面承認安樂死的國家還是比較少數的。只有荷蘭、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和美國的部分州等立法承認積極(主動的)安樂死,歐洲小部分國家承認消極(被動的)安樂死。
  • 實用英語表達:備受爭議的「安樂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表達:備受爭議的「安樂死」 2006-11-21 18:10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為什麼中國法律不允許安樂死?
    發生在安徽的這一新聞事件再次引發輿論對於「安樂死」的關注。「安樂死」究竟帶來哪些焦點的爭論?生命的權利與生命的尊嚴,究竟該如何取捨?在法律、倫理、現實之間,「安樂死」是否將是個永遠的「禁區」?  而在1938年,希特勒藉口實施安樂死,建立了安樂死中心,殺死20多萬人,這使安樂死籠罩上恐怖的陰影,阻礙了安樂死的發展。  而最近一些實行安樂死的國家的調查則表明,即便患者自身頭腦清醒,在決定「自己是否去死」這件事上也可能會產生偏差。
  • 荷蘭允許12歲以下絕症兒童安樂死,爭議四起:界限是什麼?
    圖源:Getty 海外網10月15日電 荷蘭政府已批准計劃,允許對1至12歲的絕症兒童實施安樂死。這一決定引發極大爭議,反對者質問「界限在哪裡?」 據英國廣播公司14日報導,荷蘭衛生部長雨果·德容格(Hugo de Jonge)13日對此表示,這一規則的改變將幫助一些兒童「免遭絕望和無法忍受的痛苦」。 據悉,目前在荷蘭,12歲以上的患病兒童在本人及其父母的同意下,安樂死是合法的。
  • 父親選擇安樂死
    2018年6月7日,在瑞士安樂死機構Dignitas的尊嚴屋中,傅達仁先後喝下兩杯藥水,家人身著深色正裝和禮裙圍坐在他身旁,為他鼓掌,告訴他「沒有病痛了,我們愛你。」 他的右手被兒子緊緊握住,直到頭也緩緩靠過去,進入永眠。 傅達仁被冠上「亞洲安樂死第一人」的名號。
  • 女子安樂死全程:從清醒到死亡僅4分鐘,遺言讓人心痛
    "安樂死"自出現就是備受爭議的詞,備受爭議的事,自願放棄生命,選擇無痛苦的離開這個世界,便是安樂死的釋意。生命對每個人都是唯一的,寶貴的,無可替代的,安樂死是否就是對於生命的不尊重,是否違反了人道主義,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