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自帶提神功能的食物,咖啡對於絕大多數文明區域來說,都是極為後來的飲品。咖啡的第一特徵,相信是苦,然後才是其他。為了掩飾這苦的底蘊,牛奶和糖以及咖啡伴侶都加入到一起,才成為一般口味的咖啡。沒有這苦滋味,也許就沒有蔚為壯觀的咖啡業。咖啡與菸草、酒精、茶業、毒品等一道,成為超越階層和文化、信仰的「上癮」之物,而且具有最高等級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咖啡具有沁人心扉的力量,深陷在此中的愛好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當成神仙,至少是剎那的從容。加不加牛奶與糖,加多少、如何搭配,是咖啡的人可以自由決定的,然而人生的配方卻沒有如此簡單,義大利電影人克裡斯蒂亞諾·博爾託內導演的《咖啡風暴》,講述的便是奶與糖的問題。通過《巴別塔》的敘述方式,徐徐展開了咖啡帝國的圖卷,散發著咖啡香的全球化,卻又是一個個在生死哀愁的普通人構成的信息網絡。
咖啡與茶,都是可以公開也能私密的高級社交方式的媒介。即便是一個人,也是獨自面對整個世界的溝通渠道。《咖啡風暴》故事的明面上,有三段互相不搭界的東西方三段故事構成,分別具有成長、競爭、黑幫和意外等要素,無論是商人還是農民、高層還是底層,唯有堅持和意外是共通。觀眾最初可能置身事外,但當看到成功的喜悅、震驚的惶恐,就再也不能不被某個角色帶來的共情所吸引。在比利時,開當鋪的小老闆,面對的是作為歐盟總部的國家,自身卻在不均衡的發展中出現的暴力頻仍。歐盟出現和存在的意義,不同種族和文明的衝突,在當前意味著牛奶和蜜糖不再那麼充沛。在義大利,羅馬帝國的現代部分,年輕人因為意外懷孕,就遇到了人生怎麼辦的新課題。而在中國,蘆芳生飾演的年輕人被召喚回到雲南的咖啡種植基地,突然發現環保問題牽涉甚多,並非簡單的一關了之或者更新換代就能「一切問題得以解決」,並且他還遇到了譚卓飾演的恬淡自得的藝術家。
沒有任何一個難題,可以出一個主意就能完美解決。價值不菲的咖啡壺,被搶走之後,需要老頭去談判,急轉直下的便是綁架,以及「沒有人願意看到的」刀傷。不再擁有積極生活的年輕人,無非是在哪一種墮落中消耗著精力和正當的價值。而拼命工作的人,則對於意外而來的小生命無能為力,搶劫成為他人生「私力救濟」的重要選項,這是當代羅馬人的現狀,可以說是南歐五國的高度比喻。而在中國部分,良心、金錢、事業和愛情面前的任飛,在老闆兼準嶽飛的壓力之下,終究得以在一團亂麻的困境之中實現了產業的更新換代,也看到了他人在死亡倒計時的自然化境。咖啡是電影中每一個故事的重要因子之一,但卻不是唯一,唯一的當然是每個人選擇的人生之路。品味,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