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欣賞 琦君散文《父親》誦讀

2021-02-08 古詩文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作者 | 琦君 播講 | 佚名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


原文

這篇文章,我在網上找了很久才找到,文字大體上與音頻相同,但也有少部分錯誤,不過很少不影響閱讀,還是以音頻為準。


父 親


  我幼年時,有一段短短的時日,和哥哥隨母親離開故鄉,作客似的住在父親的住所杭州。在我們的小腦筋中,父親是一位好大好大的官,比外祖父說的「狀元」還要大得多的官。每回聽到馬弁們一聲,吆喝:「師長回府啦!」哥哥就拉著我的手,躲在大廳紅木嵌大理石屏風後面,從縷花縫隙中向外偷看。每扇門都左右洞開,一直可以望見大門外停下來巍峨的馬車,四個馬弁擁著父親咔嚓咔嚓地走進來。畢挺的軍裝,胸前的流蘇和戶微都是金光閃閃的,帽頂上矗立著一朵雪白的纓。哥哥每回都要輕輕地喊一聲:「噢」爸爸好神氣!我呢,看到他腰間的長長指揮刀就有點害怕。一年叫胡云的馬弁把帽子就指揮刀接過去,等父親坐下來,為他脫下長靴,換上便鞋,父親就一聲不響地進書房去了。跟進書房的一定是那個叫陳勝德的馬弁。書房的鑰匙都由他管,那是我們的禁地。哥哥說書房裡有各種司蒂克(手杖),裡面都藏著細細長長的銅刀,有的是督軍贈的,有的是部下送的。還有長長短短的手槍呢。聽得我汗毛凜凜的,就算開著門我都不敢進去,因此見到父親也怕得直躲。父親也從來沒有摸過我們的頭。倒是那兩個貼身馬弁,胡云皋和陳勝德,非常的疼我們。只要他們一有空,我們兄妹就像牛皮糖似地粘著他們,要他們講故事。陳勝德小矮個子,斯斯文文的,會寫一手好小楷。母親有時還讓他記菜帳。為父親燉好的參湯、燕窩也都由他端進書房。他專照珈見賠搠拿部和在家的茶煙、點心、水果。他不抽菸,父親辦公桌上抽剩的加裡克、三炮臺等等香菸,都拿給胡云皋。吃剩的雪梨、水蜜桃、蜜棗就拿給我們。他說他管文的,胡云皋管武的,都是父親最忠實的僕人。這話一點不錯。在我記憶中,父親退休以後,陳勝德一直替父親擦水煙筒,打掃書房,胡云皋專管擦指揮刀、勳章等等,擦得亮晶晶的,再收起來,嘴裡直嘀咕:「這些都不用了,真可惜。」父親出外散步,他就左右不離地跟著,叫他別跟都不肯。對父親講話總是喊「報告師長」。陳勝德就改稱「老爺」了。


  陳勝德常常講父親接見賓客時的神氣給我們聽,還學著父親的藍青官話拍桌子罵部下。我說:「爸爸這麼兇呀?」他說:「不是兇,是威嚴。當軍官第一要有威嚴,但他不是亂發脾氣的,部下做錯了事他才罵,而且再怎麼生氣,從來不罵粗話,頂多說『你給我滾蛋』。過一會兒也就沒事了。這是因為他本來是個有學問的讀書人,當初老太爺一定教導得很好,又是陸軍大學第一期畢業,又是日本留學生,所以他跟其他的軍長、師長,都不一樣。」哥哥聽了好得意,搖頭晃腦地說:「將來我也要當爸爸一樣的軍官。"胡云皋翹起大拇指說:「行,一定行。不過你得先學騎馬、打槍。"他說父親槍法好準,騎馬功夫高人一等,能夠不用馬鞍,還能站在馬背上跑。我從來沒看見過父親騎馬的英姿,只看見那匹牽在胡云皋手裡馴良的淺灰色大馬。胡云皋把哥哥抱在馬背上騎著過癮,他把我的手拉去放在馬嘴裡讓它啃,它用舌頭拌著、舔著,舔得溼漉漉、癢酥酥的,卻一點也不疼。胡云皋說:「好馬一定要好主人才能騎。別看你爸爸威風八面,心非常仁慈,對人好,對馬也好,所以這匹馬被他騎得服服貼貼的:連鞭子都不用下,因為你爸爸是信佛的。"哥哥卻問:「爸爸到了戰場上,是不是也要開槍殺人呢?」胡云皋說:「在戰場上打仗,殺的是敵人,你不殺他,他就殺你:』』哥哥伸『伸舌頭,我呢,最不喜歡聽打仗的事了。


  幸虧父親很快就退休下來。退休以後,不再穿硬繃繃的軍服、戴亮晶晶的肩徽。在家都穿一襲藍灰色的長袍,.手裡還時常套二串十八羅漢念佛珠。剪·個平頂頭,鼻子下面留了短短八字鬍,看去非常和氣,跟從前穿長統靴、佩指揮刀的神氣完全不一樣了。看見我們在做遊戲,他就會喊:「長春、小春過來,爸爸有美國糖給你們吃。」一聽說「美國糖」,我們就像蒼蠅似地飛到他身邊。哥哥曾經仰著頭問:「爸爸,你為什麼不再當軍官,不再打仗,殺敵人了呢?」父親慢慢兒撥著念佛珠說:「這種軍官當得沒有意思,打的是內仗,殺的不是敵人,而是自己的同胞,這是十分不對的,所以爸爸不再當軍官了。"檀香木念佛珠的芬芳撲鼻而來,和母親經堂裡香爐中點的香一個味道,我就問:「那么爸爸以後也念經羅。"父親點點頭說:「哦,還有讀書、寫字。」後來父親買了好多好多的書和字畫,都歸陳勝德管理,他要哥哥和我把這些書統統讀完,作一個有學問的人。


  可是,讀書對於幼年的哥哥和我來說,實在是件很不快樂韻事礦老師教完—課書—只放我們出來玩=下,時間一到,就要回書房。我很怕老師,不時地望著看不大懂的自鳴鐘催哥哥快回去,哥哥總是說:「再玩一下,時間還沒到。"有一次,我自怨自艾地說:「我好笨啊,連鍾都不會看。」父親剛巧走過,笑著把我牽進書房,取下桌上小台鐘,一圈圈的轉著長短針,一個個鐘頭教我認,一下子就教會了。他說:「你哥哥比你懶惰,.你要催他,遵守時刻是很重要的。"打那以後,哥哥再也騙不了我說時間沒到了。只要老師限定的休息時間一過,我就尖起嗓門喊:「哥哥,上課去啦。」神氣活現的樣子。哥哥只好噘著嘴走回書桌前坐下來。書房裡也有一口鐘,哥哥命令我說:「看好鍾,一到下課時間就喊『老師,下課啦』!"所以老師對父親說我們兄妹倆都很守時。


  沒多久,父親不知為什麼決定要去北平;就把哥哥帶走了;讓我跟著母親回故鄉。那時我才八歲,哥哥十歲。活生生地拆開了我們兄妹,我們心裡都很難過,後悔以前不應該時常吵架。哥哥能去北平,還是有點興奮,勸我不要傷心,他會說服父親接母親和我也去的。母親雖捨不得哥哥遠離身邊,卻是很堅定地帶我回到故鄉。她對我說:「你爸爸是對的,男孩子應當在父親身邊,好多學點做人的道理,也當見見更大的世面,將來才好做大事業。"我卻有點不服氣,同時也實在思念哥哥。


  老師和我們一起回到故鄉,專門盯住我一個人教,教得我更苦了。壁上的老掛鍾又不準確,走著走著,長針就跳下,掉下一大截,休息時間明明到了,老師還是說:「長針走得太快,不能下課。」我好氣,寫信告訴父親和哥哥,父親來信說,等回來時一定買只金手錶,戴在我手腕上,讓我一天二十四個鐘頭都看著長短針走。於是我天天盼著父親和哥哥回來,天天盼著那隻金手錶。哥哥告訴我,北平天氣冷,早晨上學總起不了床,父親給他買了個鬧鐘放在床頭几上,可是鬧過了還是起不來,時常挨父親的罵,父親說懶惰就是沒有志氣的表現。他又時常傷風要吃藥,吃藥也得按時間,鍾一鬧非吞藥粉不可,藥粉好苦,他好討厭鬧鐘的聲音。也好盼望我去和他作伴,作他的小鬧鐘。我看了信,心裡實在難過,覺得父親不帶母親和我去北平是不公平的。可是老師說,大人有大人的決定,是不容孩子多問的。我寫信對哥哥說,如果我也在北平的話,早晨一定會輕輕地喊他哥哥,我們上學啦。」一點也不會吵醒爸爸。吃藥時間一到,我也會喊,「哥哥,吃藥羅。"聲音就不致像鬧鐘那麼討人嫌了。


  哥哥的身體愈來愈弱,到父親決心接我們北上時,已經為時太晚。電報突然到來,哥哥竟因急性腎炎不治去世,我們不必北上,父親就要南歸故裡了。兄妹分別才一年,也就成了永別。我那時才八歲,我牢牢記得,父親到的那天,母親要我走到轎子邊上,伸雙手牽出父親。要面帶笑容。我好怕,也好傷心,連一聲爸爸都喊不響。父親還是穿的藍灰色長袍,牽期的手走到大廳裡坐下來,叫我靠在他懷裡,摸摸我的臉,我的辮子,把我的雙手捏在他手掌裡說:「怎麼這樣瘦?飯吃得下嗎?"這是他到家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聲音是那般的低沉,我呆呆地說:


  「吃得下。"


  父親又抬頭看看站在邊上的老師說:


  「讀書不要逼得太緊,還是身體重要。」不知怎的,我忽然忍不住哭了起來,不完全是哭哥哥,好像自己也有無限的委屈,父親也掩面而泣。好久好久,他問:「你媽媽呢?"我才發現母親不在旁邊,原來她一個人躲在房中悄悄地落淚。這一幕傷懷的情景,我畢生不會忘記。尤其是他捏著我的手問的第一句話,包含了多少愛憐和歉疚。他不能撫育哥哥長大成人,內心該有多麼沉痛口我那時究竟還幼小,不會說安慰他的話,長大懂事以後,又但願他忘掉哥哥,不忍再提。


  幾天後,父親取出那口小鬧鐘,遞給我說:「小春,留著做個紀念。你哥哥最不喜歡看鐘,我卻硬要他看鐘,要他守時。他去世的時候是清晨五點,請大夫都來不及,看鐘又有什麼用?」父親眼中滿是淚水,我捧了小鬧鐘一直哭,想起哥哥信裡的話,我永不能催他起床上學了,我也不喜歡聽鬧鐘的聲音了。


  哥哥去世後,父親的愛集於我一身,我也體弱多病,每一發燒就到三十九度。父親是驚弓之鳥,格外擔心,堅持帶我去城裡割扁桃腺。住院一周,父親每天不離我床邊,講歷史故事給我聽,買會哭、會吃奶、會撒尿的洋娃娃給我,我享盡了福,也撒盡了嬌。但因當時大夫手術不高明,有一半扁桃腺割不徹底,反而時常容易發炎,到今天每回犯敏感,就會想起當時住院的情量。


  父親愛我,無微不至,我想看他手上的夜光表,他就脫下來給我,我打碎了他心愛的花瓶、玉杯,他也不責罵。釣魚、散步,總帶著我一起,只是不喜歡熱鬧的場合。有一次二月初一廟會,我和姑媽、姨媽等人說好一起出去逛的,等我匆匆抄好作文,換了新衣服趕出來,她們已經走遠了。我好氣,也不管漂亮的新旗袍,一屁股坐在臺階上哭。父親從書房走出來說:「別哭,我正想去走走,陪我去吧!」他牽著我的手邊走邊講道理給我聽。我感到父親的手好大好溫暖,跟外公和阿榮伯的一樣,我不禁問:「爸爸,你的手從前是打槍的,現在只會拿拐杖和旱菸筒了。」他笑笑說:「這就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想父親的信佛,和母親的吃素念經是很有關係的。其實父親當軍人時也是仁慈的軍人,馬弁胡云皋就曾說過的。許多年後,有一位「化敵為友」的父執曾對我說:「你爸爸不但帶打勝仗的軍隊帶得好,對打敗仗的軍隊帶得更好,這可不簡單啊!你不知道打敗仗的軍隊,維持軍風紀有多難。你父親治軍紀律極嚴,絕不擾民,他真不愧為一位儒將。」這話出諸一位曾經與他為敵的人口中,當然是千真萬確的,我對父親也愈加敬愛了。』


  到杭州進中學以後,父親對我管教漸嚴,時常要我背英文給他聽,其實我背錯了他也不知道,不比古文、唐詩,一個字也錯不得。他還要看我的作文、日記,連和詞學通韻瞎都要看。使我對他起了畏懼之心。那時當然沒有代溝、代差等新名詞,但不女瓣成長期中,總有些和同學們的悄悄話,不願為長輩所知。有一次,我在日記中發了點牢騷,父親看後引了聖賢之言,把我訓斥一頓,我一氣把日記撕了。父親大為震怒,命我以工楷抄心經一遍反省。那時我好「恨"父親,回想在故鄉時牽著我的手去看廟會的慈愛,如同隔世。父親好像愈來愈不了解我了。


  他對我期望過分殷切,好像真要把我培植成個才女。說女孩子要能詩能畫,還要能音樂。從初中一起,就硬要我學鋼琴。學校裡有個別教學與合組教學兩種,他不惜每學期花十二塊銀元要我接受個別教學。偏偏我沒有一丁點音樂細胞,加以英文、數學、理化已壓得我喘不過氣,對學鋼琴實在毫無興趣。每


  學期開始,都苦苦哀求父親準許我免學,父親總是搖頭不斧應。勉強拖到高二下學期,鋼琴課成績壞到連授景參師都認為我有放棄的必要。正好又得準備高三的畢業會考,好心的鋼琴老師是美國人,她自動到我家來,用生硬的杭州話對父親說:「你的女兒音樂舔菜(厭才)不耗(好),請你不要比(逼)她學鋼罄(琴)。」父親這才同意我放棄了。一根弦足足繃了五年,這一放棄,五線譜上的豆芽菜一下就忘得一乾二淨,父親當然很生氣,可是我卻好輕鬆、好痛快。假使世界上真有「對牛彈琴」這回事的話,我就是那頭笨牛了。直到今天,我一聽到叮叮咚咚的鋼琴聲,就會想起那五年浪費的「苦練"而感到心痛,因為我不能遂父親心願,實在太對不起他老人家了。多了,父女的感情,競有點近乎師友之間。中文系主任對我的誇獎也使父親對我另眼看待。他喜歡作詩,每回作了詩都要和我商討。我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喜歡改。有時瞎子打拳似的,擊中一下,改出了「畫龍點睛"的字來,父親就拊掌大大稱許一番,其實我明明知道他是試我,也是鼓勵我,但於此中正享受無盡的親情和樂趣。


  父親不喝酒、不打牌,連煙都因咳嗽而少抽。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買書。各種好版本,打開來欣賞欣賞,聞聞那股子樟腦香:對他便是無上樂趣。因此杭州與故鄉永嘉二處的藏書也算得相當豐富。每年三伏天,我幫母親曬皮袍,幫父親曬書。父親總是語重心長地要我好好保存這些叢書和名貴的版本。至於字畫古董,父親不大辨真偽,也不計較真偽,有時明知是贗品也買。他說賣字畫的人常識豐富,說來頭頭是道,即使是一套騙術,聽聽也很令人快意。況且贗品的作者,也未始沒下一番工夫,只要看來賞心悅目,有何不好呢?可說別有境界。他也喜歡端硯與松煙好墨。他有一塊王陽明的寫經葉,想來也是贗品,卻是非常玲瓏可愛,有時濡墨作詩,或圈點詩文,常常吟哦竟日,足不出書房一步。他說古人謂「我自注書書注我,人非磨墨墨磨人。」正是這番光景。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舉家不得不避亂回故鄉。臨行前,父親打開書櫥,撫摸著每冊心愛的書,唏噓地對我說:「亂離中一切財物都不足惜,只這數總是叫人不能釋然於懷,但不知能否再回來,再讀這些書?"父親一向樂觀___忽黼這樣傷感的話,不由使我暗暗心驚。忠僕陳勝德自願留守杭州寓所,照顧書籍,父親也只得同意了。回到故鄉以後,父親因肺疾與痔瘡間發,僻處鄉間,沒有良醫和特效藥,健康一日不如一日。另一位忠僕胡云皋到處打聽偏方靈丹,常常翻山越嶺採草藥煎給父親喝,誠意可感,可是究竟毫無效果。不久忽然傳來謠言,』說杭州寓所被日軍焚毀,陳勝德也遇難,父親聽了憂心如焚,後悔不當為身外之物,留下陳勝德冒險看顧。重大的打擊,使他咳嗽加劇。次日忽然發現胡云皋走了,他留下一信稟告父親,為了替父親杭州的住宅一探究竟,也為了親如兄弟的陳勝德存亡確訊,他一定要回杭州去看看,希望能帶了平安消息歸來。


  可是他一走就音訊杳然,據傳亦被日軍所害。從那以後,;.!.我永遠沒有再見陳勝德和胡云皋這兩位忠實的朋蒯n幼年時代,他們照顧提攜過哥哥和我,哥哥才十歲就棄我而去,他們二人都死於戰亂,眼看父親身體又日益衰弱,憂愁和悲傷使我感到人世的無常。但父親儘管病骨支離,對我的教誨卻是愈益嚴厲。病榻之間,他常口授《左傳》、《史記》、《通鑑》等書,要我不僅記憶史實,更要體會其義理精神,並勉我背誦《論孟》、《傳習錄》、《日知錄》,可以終生受用不盡。《曾國藩家書》與《飲冰室文集》亦要熟讀。:他說為人為學是一貫道理,而端品勵行尤重於學業。他說自己身為軍人,戎馬倥傯中,總不離這幾部書,而一生兢兢業業,幸未為小人之歸者,亦由於能栽髒他牲眭撒k姑的教誨,使我於後來多年的流離顛沛中,總像有一股力量在支撐我,不至顛僕。可是我不是個能潛心做學問的人,又缺乏悟性,碌碌大半生,終不能如先人之所望,內心實感沉痛。


  父親為顧念親族與鄰裡中子弟的學業,特在山鄉廟後老家的祠堂裡辦了一所小學,供全村兒童免費上學,連書本都是奉送的。老師個個教學認真,廟後小學馳名遐邇,還得到永嘉縣政府的褒獎,我妹妹就是該小學畢業的高材生。


  父親在病榻上曾對我說:「亂離中最寶愛的東西是心情上最重的負擔。但到了不得不割捨的時候也只有割捨。比如書吧!那是比珠寶金銀都寶貴萬萬倍的,但也是最先必須割捨的。你如肯讀書,將來安定以後,可量力再買,如不愛讀書,即使擁有滿屋圖書,也都不是真正屬於你的。」


  父親去世於抗戰翌年農曆六月初六日,正和他的生辰同一天,真是不幸的巧合。當天清晨,他於呼吸困難中低聲地問,佛堂前和祖宗神龕前香燭是否都已點燃,母親答以都點了,他又說你們都高聲念經吧!再沒吩咐什麼,就溘然長逝了。父親的好友說他雖享年不及六十,但能與荷花同生日,依佛家說法,仍有難得的姻緣與福分。所以,他的輓聯有云:「六六生,六六逝,佛說前因。"母親因悲痛過甚,亦於三年後追隨父親而去。


賞析

琦君散文裡的父親形象


  琦君的散文,晶瑩清澈,典雅雋永,不論是童年趣事、故鄉習俗還是人事滄桑、遊子情懷,她始終都以一種樸素溫婉的筆調娓娓道來。她的文章,字裡行間都透露著愛意與溫情,慈悲與憐憫。在她的散文裡,「母親」是著墨最多的一個人物,我們隨時隨地都能看見一個溫和善良、勤勞儉樸、寬容慈悲的母親形象。相對來說,她對「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描寫卻要少得多,這個「母親」眼裡的奇男子,同時也是帶給她無盡落寞與憂愁的男人,在琦君的心中又是怎樣的呢?


  在《父親》一文中,琦君寫到「大門外停下來巍峨的馬車,四個馬弁擁著父親咔嚓咔嚓地走進來,筆挺的軍裝,胸前的流蘇和肩微都是金光閃閃的,冒頂上矗立著一枚雪白的纓」。在年幼的「我」的眼中,「父親是一位好大好大的官」,威武、顯赫,但是卻讓「我」心中害怕,不敢接近。退休後的父親「穿一套藍灰色的長袍,手裡還時常帶一串十八羅漢念佛珠」,變得十分和氣。醉心於買書讀書,圈點詩文。這裡的父親是一個集將相風度與儒雅的文人氣息於一身的父親,既拿的起槍,又提的了筆,是一名儒將。


  對於侍奉他的部下,父親十分的珍惜和看重,聽到陳勝德遇難的消息會憂心如焚,悔恨自責,以至病痛加劇。對於鄰村好友胡伯伯,父親則十分真誠與交心,他會慷慨的將自己的翡翠嘴湘妃竹煙筒送與胡伯伯,也會為了胡伯伯送的竹煙筒而丟下一直用的白玉嘴湘妃竹煙筒。他雖然身份顯貴,卻從來不在他人面前擺架子,也不亂發脾氣,此外他為顧念親族與鄰裡中子弟的學業,特在鄉廟後老家的祠堂裡辦了一所小學,供全村兒童免費上學。他還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和判斷力的人,寧肯退休也不要做一個打內仗、殺害自己同胞的軍官。


  除卻他的身份,對於「我」和哥哥而言,他既是一個嚴父又是一個慈父,哥哥早晨上學起不了床,會被父親責罵,「我」因氣撕了日記,會被父親罰抄《心經》,他還會逼著「我」學鋼琴,即便病榻之間也要口授《左傳》、《史記》、《資治通鑑》等書,讓我背誦。但他也會每天守在住院的「我」的床邊,講歷史故事給「我」聽。買會哭、會吃奶、撒尿的洋娃娃給我,會帶我去釣魚、散步,陪我看廟會,帶我去城裡最有名的裁縫鋪裡定做白軟緞繡梅花旗袍,滿足我的愛美之心。


  「我」和父親之間,既是父女又是師友。父親喜歡作詩,每回作了詩都要和「我」商討。我若改出了畫龍點睛的字來,他會拍掌大大稱許一番,《春雪梅花》中,「我」學著父親與劉伯伯作詩,雖然被劉伯伯教導了一番,但卻得到了父親的連聲誇讚,《油鼻子與父親的旱菸筒》一文中,父親會向「我」吐露對爺爺的思念之情。「這是爺爺留下的紀念品,你撫摸著它,就好比爺爺帶著你走呢!」在《想念荷花》中,父親也毫不掩飾地向「我」感嘆辭官退隱後的寂寞,笑問我「新著荷衣人未識,年年湖海客」的意思。


  但是這樣一位別人眼中顯赫威武的軍官,「我」的嚴父慈父,「我」的良師益友卻給那溫和善良、勤勞儉樸的母親帶去了大半生的眼淚和無盡的苦楚。在母親三十歲生日的那天,他帶回了一個嬌滴滴的、滿頭珠翠、有著白胖臉蛋兒的姨娘。從此姨娘便代替了母親站在門邊給父親接軍帽和指揮刀的任務,代替了父親身邊本該是母親的位置。陪著父親吃飯洗臉看書的是姨娘,穿著渾身閃亮錠珠旗袍,披上黑緞子繡花皮領大鬥篷陪著父親出去應酬的也是姨娘。而「我」的母親常常寂寞地一個人坐在屋子裡不說也不笑,靜靜的淌眼淚。在《鬢》裡,父親看了母親的鮑魚頭直皺眉頭,卻會坐在紫檀木榻床上抽著水煙筒,眼裡全是笑的看著洗完頭的姨娘……


  此外,父親帶著哥哥去北平,卻讓「我」和母親回家鄉,生生地將我們兄妹拆散,以至於哥哥在北平因急性腎臟炎不治去世,「我」和哥哥的分別竟變成了永別。對於婆姨的突然來臨,哥哥的死,媽媽的眼淚,年幼的「我」心靈也深深感染了人世的哀愁。對於這些,「我」心裡對父親是有埋怨的,心裡的委屈和不解,對母親的憐憫都摻雜在「我」對父親的感情裡。


  琦君筆下的父親,不似母親那般充滿佛性,他威武顯赫,亦嚴亦慈,仁厚中正,但同時也帶有普通人的局限。他無法對母親一心一意,甚至不懂得稍稍減輕和迴避對母親造成的赤裸裸的傷害,但對於兒女他卻有著無限的慈愛,他會教「我」分辨人生之中的輕重緩急,教「我」念佛行善。對於哥哥的離世,他又有無限的愧疚和自責,以至於竟在女兒面前掩面而泣。對於自己曾經深深傷害過的母親,在洗盡鉛華歷經滄桑後,他飽含愧疚、深情與理解,最後望著母親含淚而逝。


  琦君對父親的愛,雖不如母親那般熾熱與強烈,但仍是至誠至敬的,年幼時的埋怨、委屈和不解,在父親充滿歉疚的眼淚裡,和長大後對父親的理解裡都慢慢消散了,剩下的都是對於父親那似淡實醇的父愛的無限感激。

本號長期徵稿,要求原創,QQ 917293188(微信同號)

----

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謝謝!E-mail:917293188@qq.com,電話:0377-62751636。

相關焦點

  • 《琦君散文精選》讀書筆記
    琦君的散文文字清通,情致溫暖,充滿了思親懷舊之意,很適合中學生閱讀。這本書將琦君的各類散文都選了幾篇,比如寫童年的,寫師友的,寫讀書的。我之所以對她的散文別有一種親近,是因為初中時學過的一篇課文《金盒子》。金盒子是孩子的百寶箱,裡面裝著各種玩具和紀念品,那些東西承載著記憶和感情。
  • 第五屆 「琦君散文獎」在溫州琦君故居揭
    【第五屆 「琦君散文獎」在溫州琦君故居揭曉】 今天晚上,第五屆「琦君散文獎」頒獎典禮在溫州甌海琦君文學館揭曉。國內知名作家李敬澤的《——它的作者,這偉大的正典詩人》、劉大先的《故鄉即異邦》、祝勇的《故宮六百年》獲「作品獎」,胡冬林的《山林筆記》獲「特別獎」。
  • 第五屆「琦君散文獎」在溫州甌海揭曉
    十月雜誌主編陳東捷在第五屆「琦君散文獎」頒獎會上致辭 11月29日晚,第五屆「琦君散文獎」頒獎典禮在甌海區琦君文學館揭曉。入夜,瞿溪鎮的琦君文學館,在一個別致的四合院中,又一年的「琦君散文獎」的四位獲獎者走上了領獎臺。
  • 名家散文|琦君:一花一木耐溫存
    玉蘭樹葉上的水珠都是香的,灑了我滿頭滿身」……在玉蘭樹下,默默地讀著琦君散文裡這溼淋淋的句子,心頭就流淌著懷舊和憂傷的時光之水。如同瞿溪旁的那一條溪流,水清澈透亮,有一絲絲滑澀和漫漶的感覺——那些年,琦君就是這株玉蘭樹的小主人吧?她父親用四年的時間建造這幢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把它取名為「養心寄廬」。竣工時,父親不知怎麼就栽植了這樣一株玉蘭樹。那時琦君才七歲。
  • 第五屆「琦君散文獎」即將揭曉
    第五屆「琦君散文獎」第五屆「琦君散文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29日在甌海舉行。屆時,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浙江省作家主席艾偉等著名作家將現身頒獎典禮現場。琦君,當代著名作家,原名潘希珍。1917年7月出生於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廟後。著有書籍《水是故鄉甜》《桂花雨》《萬水千山師友情》《三更有夢書當枕》《永是有情人》等,作品曾多次被選入大陸、港澳臺語文教材,亦被譯為英、日、韓等文字傳播海外。2001年,小說《橘子紅了》被改編為電視劇,在大陸及臺灣播放後,引起熱烈反響,深受海內外觀眾喜愛。
  • 琦君散文精選③丨媽媽的手
    她整日的忙碌,從廚房忙到稻田,從父親的一日三餐照顧到長工的「接力」①。一雙放大的小腳沒有停過。手上 滿是裂痕,西風起了,裂痕張開紅紅的小嘴。那時哪來像現在主婦們用的「薩拉脫、新奇洗潔精」等等的中性去汙劑,洗刷廚房用的是強烈的鹼水,母親在鹼水裡搓 抹布,有時疼得皺下眉,卻從不停止工作。洗刷完畢,餵完了豬,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滾燙的水,把雙手浸在裡面,浸好久好久,臉上掛著滿足的笑,這就是她最大 的享受。
  • 「琦君散文獎」落戶溫州丨看一代才女抹不去的鄉愁
    ——「琦君散文獎」,該獎項由甌海區財政專項撥款60萬元,輻射全國,獎掖年度最優秀的散文作家。她每到一處,總是靜靜地凝神注視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深沉地回憶往事的歲月風痕:這是橋頭阿公領我第一次走過溪流中的丁步,那是我跟著父親策杖閒吟的菜花麥浪田野。對了,這是阿榮伯提著紅燈籠,大雪天外公背著我去看戲社的地方。這裡的樓角,是我躲在這裡偷讀《紅樓夢》的地方。林黛玉愛雨,我也愛雨。她嘗了一口澤雅的清甜溪水,笑眯著眼睛……
  • 首屆「琦君散文獎」頒獎 黃燈等人獲作品獎
    《安放自我》獲得「琦君散文獎作品獎」,溫籍青年作家周吉敏的散文集《斜陽外》獲得「琦君散文獎特別獎」。  「琦君散文獎」為每年一屆的專業散文獎項,於今年10月,由十月雜誌社、浙江省作家協會和甌海區人民政府共同設立,是繼「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後,落戶溫州的第二個全國性文學大獎。該獎項評獎範圍為每年在《十月》雜誌發表的優秀散文作品3篇,同時,另設「特別獎」1名,用以獎勵反映和書寫「鄉村、鄉土、鄉情」為主題和以挖掘、保護地域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公開出版散文作品集。
  • 這屆琦君散文獎:有雲煙深處的華夏自覺,也有踏步山野的當下與民生
    入夜,甌海區琦君文學館,一個別致的四合院內,文學的氣息與夜空的氣息交織在一起。又一年的琦君散文獎的四位獲獎者走上了領獎臺。據介紹,「琦君散文獎」為每年一屆的專業散文獎項,2016年由十月雜誌社和甌海區人民政府共同設立。該獎項以甌海籍臺灣著名作家琦君命名。評獎範圍為去年10月至今年9月在國內報刊公開發表的散文作品。
  • 朗讀溫州丨琦君散文精選:《一襲青衫》③
    一襲長衫 我嚇一跳,原來我只是把他的白話改成文言,所有的「的」字都字,句末還加上「「也」「矣」「耳「等語助詞,自以為文理暢順,沒想到梁先生會問,可是他並沒不高興,還說:「文言文確是比較簡潔,我父親也教我背了好多
  • 第五屆琦君散文獎:我們怎樣理解歷史和書寫故鄉?
    11月29日,第五屆琦君散文獎,在浙江溫州甌海區三溪中學琦君文學館頒發。李敬澤、祝勇、劉大先分別憑藉《<黍離>——它的作者,這偉大的正典詩人》、《故宮六百年》、《故鄉即異邦》獲得「作品獎」。胡冬林的《山林筆記》獲 「特別獎」。
  • 琦君《髻》原文及賞析
    《髻·琦君》全文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在當時,鮑魚頭是老太太梳的,母親才過三十歲,卻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兒笑,父親就直皺眉頭。我悄悄地問她:「媽,你為什麼不也梳個橫愛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環呢?」
  • 琦君作品精選,《母親的金手錶》評分高達8.8
    《母親的金手錶》豆瓣評分:8.8作品簡介:從儒將之家的大小姐,到女子學校的高材生,她親眼看到母親一直待在鄉下做勤儉持家的大太太,甚至為城裡的姨太太親手縫製繡花鞋……著名作家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源泉,她以溫柔動人的筆觸回憶童年、故鄉以及自己成為妻子、母親之後的海外生活,感動了海內外無數讀者
  • 作家沈芸獲第四屆琦君散文獎 頒獎詞這樣評價她的作品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12月6日上午,《十月》雜誌社第四屆琦君散文獎在浙江溫州甌海區舉行頒獎典禮。第四屆「琦君散文獎」設「作品獎」和「特別獎」2個獎項,分別評出「作品獎」3篇,「特別獎」1部,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2萬元人民幣(稅後)。其中3篇「作品獎」獲得者分別是賈樟柯、沈芸、彤子。
  • 琦君: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 | 名家名作
    第一,你們還是要多閱讀,讀了別人的好文章,仔細研究他的結構布局和造句,美麗的辭句與獨特的意境要摘記下來,時時溫習默記。到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不期然而然的好句子就源源而來了。第二,你們要多多體察外界的事物,訓練腦子多作有系統的思想。比如說你在漫天風雪中看見一個乞兒,你就應以充滿同情的心,觀察他的神態動作,研究他的家庭狀況,以及流浪街頭和失學的原因,你內心一定會湧上許多感想,把它寫下來就是一篇好文章。
  • 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好書伴你一「夏」①
    《琦君散文精選》 琦君《春酒》——琦君散文精選 《琦君散文精選》收錄了臺灣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飽含了童年記憶、母女之情、親情、友情、師生情等寫情文章。琦君是與林清玄齊名的著名當代女作家,尤其以散文寫作著稱。她的筆致細膩柔婉,善於精心篩選出典型的生活細節,捕捉人物心理活動的微妙之處,從中發掘人性的深度,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也適於學習借鑑。本書中有十多篇散文被收入到中小學教材中,特別適宜中小學生閱讀。毛一豐老師讀後感 琦君的散文,讀得越多就越會發現,母親,童年和故鄉,是交相融合,不分彼此的。
  • 琦君:母親的書
    點擊上方「365讀書」可訂閱本刊<365天,每天陪你讀書>每晚9點更新電臺節目希望丨能和您的耳朵成為朋友作者:琦君對著一雙喜鵲端詳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專心欣賞,又像在想什麼心事。然後再翻到另一頁,用心地選出絲線,繡起花來。好像這雙鞋面上的喜鵲櫻桃,是母親永久的樣本,她心裡什麼圖案和顏色,都仿佛從這上面變化出來的。母親為什麼叫這本書為橡皮紙書呢?是因為書頁的紙張又厚又硬,像樹皮的顏色,也不知是什麼材料做的,非常堅韌,再怎麼翻也不會撕破,又可以防潮溼。
  • 【美文賞析】琦君的散文《春酒》
    今天一起回顧琦君的散文《春酒》,這篇滿是年味的老課文,在部編版教材推行後,將正式成為一篇「歷史老課文」,現在上初中的孩子們不能再讀到了。作者琦君,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後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
  • 琦君:被生母拋棄,身世飄零悽苦,卻用一生寫盡母愛的和樂敦厚
    琦君,原名潘希真,原籍浙江溫州,臺灣地區女作家、散文家、師承「一代詞宗」夏承燾,文學造詣頗高。其文字至純至美,情懷至真至善。一生著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四十餘部,並被譯為英、日、朝鮮文,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曾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恆星。」
  • 琦君故裡遇見秋
    突然,一行「琦君紀念館」的文字跳了出來,這使我驚喜不己!早就聽說過「琦君散文獎」了,原來大名鼎鼎的溫籍旅臺著名女作家琦君故裡就近在咫尺,此刻,我似乎發現剛才撿到的鵝卵石都變成了祖母綠!  事不宜遲,趕緊上車啟動再出發吧!四驅越野車在盤山公路上如山羊一般歡快地奔跑著,360度轉彎陡峭的盤山公路,讓人遐想著琦君當年外出求學之路是多麼的艱辛!車子轉過一個又一個山頭,慢慢隨著山勢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