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學期期末,我都會買書送給成績好的學生。這本書也是買來送學生的,買了好多本,留下一本自己看。
琦君的散文文字清通,情致溫暖,充滿了思親懷舊之意,很適合中學生閱讀。這本書將琦君的各類散文都選了幾篇,比如寫童年的,寫師友的,寫讀書的。
我之所以對她的散文別有一種親近,是因為初中時學過的一篇課文《金盒子》。
金盒子是孩子的百寶箱,裡面裝著各種玩具和紀念品,那些東西承載著記憶和感情。這篇文章卻是悲傷乃至悽厲的——寫的是哥哥和弟弟的去世。我學到這篇課文的時候大概是六年級,剛剛離開家去住校,每次看到文章裡那句「這黯淡的人間,這茫茫的世路,就只丟下我踽踽獨行」,都忍不住淚流滿面。
我並沒有經歷文章裡那樣慘痛的生離死別,雖然住校,也不是很遠,可以每周回家。大概是小時候太過脆弱敏感,文章裡那個孩子的悲傷和孤獨深深戳中了我,作者對親情的依戀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重讀那篇課文,自己的情緒仿佛可以得到某種宣洩。
人與文章的遇合有時是全然沒有道理可講的。就這樣,我記住了這個作者。後來看了她的好多文章,還有那篇很有名的小說《橘子紅了》。琦君的父親做過大官,後來在外面另娶紅顏,令留在家鄉的母親十分傷心。《橘子紅了》故事情節便是以她自家的事情為藍本,小說裡那個困守田園的「大太太」,便是琦君母親的寫照。
令我奇怪的是,琦君並未在文章裡流露出太多對父親的怨懟,寫到父親時只有崇仰與親近,甚至與父親另娶的「二媽」都能和諧相處。
後來我看到她文章裡的幾句話:
……愈加希望能以文學的力量,轉社會的戾氣為祥和,轉人世的煩惱為菩提。一個寫作者能有這樣的用心,無怪乎她的文章雖常有悲傷之事,基調卻是溫暖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很治癒。
我並不推崇以德報怨一味隱忍,但一個人能有這樣的心思,胸懷寬厚,是值得敬重的。何況是非之間原本難明,從作者文中的記述看,父親是很好的人,「二媽」也不是大惡之輩。
二
我是一個老師,書中寫到師生之事總會引起我格外的關注。
當一位老師,不必要求自己能影響每一個學生;但你只要有一句話,或一件行事,能影響某一個人,使他或她在一生中時時默念遵循,你就心安了。這是琦君的某位老師說的話,我非常認同。個人能力有限,影響別人本來是很難的事,能有一言一事令你的學生銘感於心,乃至影響到他的整個人生,已經非常不易了。做老師的人,完全可以從此得到安慰。
在我為期不長的教師生涯中,這個理念一直是我的某種支撐。我知道我的許多言語行事對學生來說毫無意義,但是,只要有一句話、一件事產生了意義,那麼就是值得的。
琦君的大學國文老師是夏承燾,書中提到很多夏承燾寫給她的書信,可以從中看到這位詞學大家的胸懷和智慧。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
流光不居,幸勿為人間煩惱蝕其心血。當時時體驗人情,觀察物態,修養性格,他年若能有不朽之作,真吾黨之光。這是夏承燾寫給琦君的信裡的幾句話,與顧隨所說的「不做無謂的消耗」可以互相印證。
夏承燾寫給琦君的贈詩有一句:「我年十九客瞿溪,正是希真學語時。」(琦君本名潘希真)我讀了頗有風流俊賞之感。
往期文章:
《駝庵詩話》讀書筆記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讀書筆記
《陶淵明集》讀書筆記
更多文章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晝寢堂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