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國務院令第492號,以下簡稱《條例》)和省、市信息公開有關工作制度,由南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綜合2018年南陽市各縣(區)、市直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基礎編制,報告全文由概述、主動公開情況、依申請公開情況、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及減免情況、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情況、存在問題及下步措施、附表等七部分組成。本年報中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自2018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止。本年報的電子版可在南陽市人民政府門戶網(www.nanyang.gov.cn)瀏覽下載。若有疑問或意見建議,請與南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聯繫(地址:南陽市中州路291號,郵編:473000,電話:0377-63399726,傳真:0377-63171889,電子信箱:nyzfgkb@163.com)。
一、概述
2018年,南陽市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條例》和《河南省2018年政務公開重點工作責任分工》(豫政辦明電〔2018〕77號)、《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重大建設項目審批實施等領域政府信息公開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8〕48號)的要求,以深入開展公開解讀回應、提升政務服務工作實效、完善政務公開平臺、做好政務公開基礎保障等方面為著力點,大力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和重點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各項工作有序進展。
(一)深入開展公開解讀回應工作
一是始終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全面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把公開透明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全面推進 「五公開」,至目前,全市主動公開政府信息15萬餘條,通過全市政府網站公開10萬餘條,其中市本級政府門戶網站公開政府信息1.5萬餘條,主動公開市政府和政府辦規範性文件119件,發布公示公告75件,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政府全體會議和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的事項、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政策,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都通過政府網站、報紙媒體等渠道及時公開,以公開促進依法行政和政策落地見效, 全年市本級累計公開政府全會、政府常務會和市長辦公會會議相關內容30餘件,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通過新聞發布會和政策解讀等形式對制定出臺涉及公共利益、公眾權益的政策文件進行權威解讀和發布,使政策執行更加陽光透明。今年來,結合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優化,積極對權責清單進行動態調整,按照《國務院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國發〔2018〕28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取消和調整省政府部門行政職權事項的決定》(豫政〔2018〕21號)以及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對市直39個有關部門的權責清單進行了動態調整並通過政府網站權責清單欄目予以公開,強化了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積極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結果公開工作,對涉及公共利益、社會廣泛關注的建議提案,原則上對答覆全文都進行公開, 市本級全年累計公開省政協委員提案6件,接受群眾監督。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採取網絡檢測、實地核查和書面檢查等方式,抽查市場主體共計1699戶,多渠道全方位及時公開綜合監管和檢查執法信息,提高監管效能和公正性,有效增強了監管威懾力和公信力。
二是以重點領域公開為抓手,加大主動公開工作力度。認真貫徹落實關於財政預決算、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和實施、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重點領域政府信息公開的意見政策。把重點領域信息公開納入主動公開基本目錄,持續推進。並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中公布重點領域信息公開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依法依規開展預決算公開工作,市財政局牽頭對全市所有預算單位開展了全面預決算公開年度專項檢查和考核統計工作,搭建了「南陽市預決算公開平臺」,除涉密信息外,將全市政府預算、各部門預算統一進行公開,方便群眾查閱和監督。建立健全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制度體系,按公共資源交易目錄開展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積極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南陽市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重大建設項目審批實施等領域政府信息公開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8〕48號)精神,要求市扶貧辦、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衛計委、市環保局、市文廣新局和市體育局等單位,重點抓好脫貧攻堅、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教育、基本醫療、環保、災害事故援救、公共文化體育等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南陽市全年通過多種渠道共計公開重點領域政府信息8000餘條。
三是以政策解讀為切入點,助力穩定市場預期。南陽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建設重要區域中心城市、強力實施「兩輪兩翼」戰略、重抓重推九大專項、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重大工作部署,按照 「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通過新聞發布會或接受政府網站在線訪談等方式,把政策解讀清楚,避免了誤讀誤解。同時運用客觀數據、生動實例,進行通俗化解讀相關政策措施、執行情況和工作成效,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全市加強完善制度建設,積極落實信息發布的主體責任,主要負責同志積極履行好重大政策「第一解讀人」職責,全年各單位主要負責同志通過新聞發布會解讀相關政策57場次,通過政府網站在線訪談53次,通過電視臺「問政面對面」欄目解讀6場次,及時準確傳遞權威信息和政策意圖。另一方面通過在各級政府門戶網站建立 「防範重大風險」「扶貧攻堅」「環保督查回頭看」等多個專欄重點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相關政策措施的解讀工作,密切關注市場預期變化,準確把握政策解讀的節奏和力度,主動引導輿論,為推動政策落實營造良好環境。
四是以社會重大關切為著眼點,加強輿情回應。不斷增強輿情風險防控意識,市委宣傳部門、網信部門、市政府辦、市公安局、市信息中心等單位多方合力,密切監測收集苗頭性輿情,特別是涉及經濟社會重大政策、影響黨和政府公信力、衝擊道德底線等方面的政務輿情,做到及時發現、科學研判、妥善處置、有效回應。2018年,我市積極處置回應如「東方今報報導《學生淪為『唐僧肉』,南陽市第二十一學校學生喝水需繳費》」、「南陽社旗一老師用鋼管打學生 學校不讓告訴家長》」、「南陽市白河南五裡堡開發商強行佔地,打傷回族村民》」等輿情,累計編發輿情報告50餘期,回應公眾關注熱點或重大輿情1698次。
(二)努力提升政務服務工作實效
進一步深化「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聚焦影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堵點、痛點,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減中介、優流程,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不斷優化辦事創業和營商環境。一是互聯互通,實現「一網通辦」。在市政府門戶網站開設「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專欄,及時發布「放管服」改革動態信息。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政務雲建設投入應用,18家單位的19個業務系統完成遷雲工作,完成了市建業務系統與網上政務平臺的對接聯調,實現了數據通、業務通,46個部門、12個縣(區)全部接入網上辦事大廳(南陽政務服務網),市、縣兩級「網上可辦率」達100%,「一網通辦率」達95.02%,超前超額完成今年省定70%改革目標。二是應盡必進,實現「只進一扇門」。市級具備審批服務職能的44個部門共953個事項,應入駐大廳42個部門930個事項,入駐率、「一窗分類受理」率均達97.6%,已實現「應進全進」。三是應減必減,全力實現「最多跑一次」。全面清理各類事項證明,去年以來,共取消222項,保留18項,證明減少92.5%。在全省「三級十同」過程中壓減辦事材料29.98%的基礎上,市級開展「五減一優」工作,再次壓減材料1680份,壓減23.23%,合計壓減53.21%,已完成年底前減材料省定30%目標;減少辦理時間9305天,壓縮比例達50.68%。梳理市級共計763個事項可以實現「最多跑一次」,佔比79.23%,確定了市級40個、縣級30個「最多跑一次」高頻事項,讓企業和群眾辦事少跑腿、好辦事。
(三)著力完善政務公開平臺建設
一是注重政府網站建設管理,充分發揮政務公開第一平臺作用。我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政府網站發展指引的通知》(國辦發〔2017〕47號)要求, 加強了政府網站內容建設,豐富信息資源,強化信息搜索、辦事服務等功能。同時優化考評體系,持續做好常態化抽查通報,2018年,我市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政府網站專項整治活動,下發政務通報4期,「殭屍」、「睡眠」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嚴格規範政府網站的開辦整合流程和名稱域名管理,督促部分域名不規範的市政府部門規範使用以市政府門戶網站一級域名為基礎的二級域名。積極推進平臺集約化建設, 加大力度推進基礎薄弱、內容無法保障、安全隱患較大的政府網站關停遷移工作。至目前,全市各級政府網站由最初的466家整合為65家,各縣(區)以門戶網站為基礎的集約化平臺基本建成,逐步健全了站點建設、內容發布、組織保障等體制機制。完善政府網站用戶信息保護制度和安全保障機制,確保收集的用戶信息安全,同步做好防攻擊、防篡改、防病毒等工作。在8月22日,河南省社科院公布的《2017年河南省縣、市級政府網上政務公開評估報告》中南陽市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以90分的得分高出全省地市級政府門戶網站平均得分10分左右,排名第三。
二是注重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協同共進,充分發揮 「兩微一端」作用。利用政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靈活便捷的優勢,做好信息發布、政策解讀和辦事服務工作,進一步增強公開實效,提升服務水平,全市共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APP手機客戶端等政務新媒體帳號96個。按照「誰開設、誰管理」的原則,各級各部門都能夠落實主體責任,嚴格內容審查把關,對信息發布失當、造成不良影響的及時整改。各縣(區)政府及其部門通過與宣傳、網信等部門、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繫,充分運用新聞媒體資源做好政務公開工作,主動向媒體提供素材,召開新聞發布會、通氣會,推薦掌握相關政策、熟悉相關領域業務的專家學者接受媒體訪談等方式,暢通媒體採訪渠道,不斷擴大政務公開的廣度和深度。
三是注重整合各類政務服務熱線,充分發揮電話的便民服務作用。市熱線辦積極推進「12345」市長熱線整合工作,針對群眾反映政務服務熱線號碼過多、接通率低、缺乏統一管理、辦事諮詢不方便等問題,要求各縣區、各部門抓緊進行清理,加快整合各類政務服務、便民服務電話,積極為群眾提供電話、網絡等多樣化新媒體信息政策諮詢、社會管理服務和便民、利民服務,更好地滿足企業及辦事群眾的需求。同時制定整合方案,除因專業性強、集成度高、上級主管單位設置的熱線外,其他原則上要整合到統一的熱線平臺,加快推進「市長信箱」、「市長留言板」和「市長熱線」網上平臺的整合工作,實行集中管理、統一受理、按責轉辦、限時辦結,力爭做到 「一號對外、一站式服務 」。進一步強化了政務服務熱線的日常值守和督辦考核,不斷提高熱線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四是注重線上線下融合,充分發揮政府公報標準文本作用。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政府公報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8〕22號)要求,政府公報及時準確刊登本級政府及其部門發布的規章、規範性文件,為公眾查閱、司法審判等提供有效標準文本。在辦好紙質政府公報的基礎上,同時在市政府門戶網站上開設專欄,將全年12期政府公報電子化,有力的拓寬了公開渠道。
(四)認真做好政務公開各項基礎保障工作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各縣(區),各部門都能夠認識網際網路環境下做好政務公開工作的重要意義,不斷提高工作意識,主要負責人親自抓,並明確分管負責人具體抓。全市共有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專門機構395個,各縣(區)、各部門都明確本級政府及其部門的辦公室是政務公開工作的主管機構,具體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推進、監督檢查」本地區、本部門各單位及各科室開展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各項工作。
二是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審查。各縣(區),各部門都明確了專人在政府信息公開前依法依規嚴格審查,落實公開屬性源頭認定機制。嚴格按照政府信息保密審查要求,確保信息公開前的保密審查工作,防止失洩密問題。上網公布信息均按照政府網站信息內容發布要求,保證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合法、完整、準確、及時。杜絕政治錯誤,內容差錯。
三是規範依申請公開辦理工作。拓展了依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受理渠道,完善了依申請公開工作流程、責任追究機制,明確了依申請公開的依據、申請方式、回複方式,制定了3大類16種規範的答覆文本。2018年,全市各級行政機關共依法受理各類政府信息公開申請411件。其中,當面申請61件,佔14.84%;網上申請116件,佔28.22%;信函申請234件,佔56.93%,共申請辦結411件,其中按時辦結405件,延期辦結6件。申請答覆411件,其中「屬於已主動公開範圍」的117件,「同意公開」的112件,「同意部分公開」的17件,「不同意公開」的30件,「非本機關政府信息、申請信息不存在、告知作出更改補充和通過其他途徑辦理」的135件。所申請的信息主要涉及徵地拆遷補償、「三公」經費、社會經濟發展、財政預決算、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
四是完善調整政府信息主動公開目錄。在全市開展對歷年制發的政府和部門文件進行清理公開,完成2008年以來的文件清理,確定公開屬性,明確公開方式,做好公開工作。同時,根據職責任務變化對政府信息公開目錄進行動態更新調整。
二、主動公開情況
2018年,南陽市主動公開政府信息157577條(縣區123166條,市直34411條),其中主動公開規範性文件8684條(縣區6772條,市直1912條)。主動公開政府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通過政府公報公開2419條,佔1.54%;政府網站公布101309條,佔64.29%;政務微博公開22130條,佔14.04%;政務微信公開11710條,佔7.43%;其他方式公開26699條,佔16.94%。
三、依申請公開情況
2018年,全市各級行政機關共依法受理各類政府信息公開申請411件。其中,當面申請61件,佔14.84%;網上申請116件,佔28.22%;信函申請234件,佔56.93%,共申請辦結411件,其中按時辦結405件,延期辦結6件。申請答覆411件,其中「屬於已主動公開範圍」的117件,「同意公開」的112件,「同意部分公開」的17件,「不予公開」的30件,「非本機關政府信息、申請信息不存在、告知作出更改補充和通過其他途徑辦理」的135件。所申請的信息主要涉及徵地拆遷補償、「三公」經費、社會經濟發展、財政預決算、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
四、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及減免情況
目前,南陽市未出臺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的相關收費標準,全市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未收取任何費用。
五、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情況
2018年,全市有關政府信息公開事務被提起行政複議84件,其中20件判定維持,18件被依法糾錯,其他情形46件;被提起行政訴訟47件,其中維持具體行政行為或者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27件,被依法糾錯的6件,其他情形14件。全市因政府信息公開事項被舉報投訴139件,均已全部辦結。市政府本級機關複議8件(其中駁回1件、維持1件、撤銷3件,其餘3件暫無判決結果)、訴訟1件(駁回)。
六、存在問題及下步措施
今年來,我市在推進政務公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部分問題:一是公開遲滯,實效不好。部分單位責任意識不強,在落實新要求、新任務行動滯後。突出表現少數重點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未按照國家和省、市文件要求的公開要點和內容進行及時、全面公開。如重大建設項目項目批准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地方債務等方面信息公開力度與任務要求還有差距。「五公開」情況不理想,重大決策、重點改革任務落實,涉及公眾權力義務的規範性文件聽證會或論證會和公眾意見的採納情況等方面沒有完全公開;政策性文件廢止和失效情況公開不完善。二是政策解讀、回應關切和公眾參與有待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在涉及公共利益、公眾權益的政策文件解讀形式不夠豐富;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結果公開不夠全面;回應關切方式單一,公眾參與不夠規範等。三是公共信息資源整合開放有待加強。縣區(管委會)、市直單位和公共企事業單位之間,缺乏統一有效的溝通機制,自成孤島。
下一步,我們將以貫徹落實國務院政務公開工作要點為牽引,以加強重點領域信息公開為重點,以深化政策解讀、積極回應關切和擴大公眾參與為抓手,以推進政務公開制度化規範化為著力點,全面提升我市政務公開整體水平。一是加大公開力度,加強公開時效。要求各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區政府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2018年政務公開重點工作責任分工方案的通知》(豫政辦明電〔2018〕77號)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實施等領域政府信息公開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8〕48號)文件要求,針對少部分單位和縣區在存在的問題,加大力度做好重大建設項目批准服務、批准結果、招標投標、徵收土地、重大設計變更、質量安全監督、施工竣工等環節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並結合區域、行業特點,進一步明確本地區、本行業應重點公開的其他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領域政府信息,不斷擴大信息公開範圍。進一步抓好脫貧攻堅、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教育、基本醫療、環保、災害事故援救、公共文化體育等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全面推進「五公開」對全市重大決策、重點改革任務落實情況和涉及公眾權力義務的規範性文件聽證會或論證會、公眾意見的採納情況等方面的公開制定辦法,細化公開流程。規範在市政府門戶網站公開政策性文件廢止和失效情況。二是加強政策解讀、關切回應工作。要求各縣(區)政府及與宏觀經濟和民生關係密切的市政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主要負責人,每年解讀重要政策不少於1次,並邀請專家學者應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對政策進行深度解讀。建立完善與宣傳、網信、公安等部門的快速反應和協調聯動機制,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繫,提高政務輿情回應的主動性、針對性、有效性。要求各縣(區)政府和部門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結果公開工作,對涉及公共利益、社會廣泛關注的建議提案,原則上都要在政府網站上公開答覆全文,接受群眾監督。三是確定公共信息資源開程度好的縣區政府開展公共信息資源開放試點工作,依託本級政府門戶網站集中統一開放政府數據,探索制定相關標準規範,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四是進一步規範政務新媒體建設管理工作。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123號)要求,從堅持正確導向、堅持需求引領、堅持互聯融合、堅持創新發展四項基本原則出發,規範政務新媒體的建設工作。五是規範政府公報工作有序開展。推進政府公報資料庫建設,有序開放政府公報數據。建立完善部門向市政府公報提供文件工作機制。探索推行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文件由本級政府公報統一發布制度。六是全面推行主動公開基本目錄製度。要求各縣(區)、各部門按照工作實際,結合對主動信息公開目錄的梳理,對確定為依申請公開方式的政府信息進行標題目錄的梳理。目錄編制也要充分體現 「五公開 」、政策解讀、輿情回應、公眾參與等要求。七是健全公共企事業單位信息公開制度。要求各級政府督促本級政府教育、生態環境、文化旅遊、住房保障、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衛生健康、交通運輸等主管部門履行監管職責,加強分類指導,組織所屬公共企事業單位編制公共企事業公開事項目錄,建立完善公開考核、評議、責任追究和監督檢查具體辦法,切實推進公共企事業單位信息公開工作。
附表:政府信息公開情況統計表(2018年度).docx
責任編輯: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