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育機構校長來說,如果不清楚教育行業基本的成本結構,就很難把控成本,也就意味著機構很難提高利潤率。所以,機構的成本管理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月成本算法
月成本 = 月房租水電 + 月人員開支 + 月運營成本 + 攤銷
許多校長在計算機構月成本時,經常忽略了校區的攤銷成本。舉個例子:
機構裝修花掉36萬,一般情況,裝修3年,也就是36個月之後就會過時,需要重新裝修,所以基礎設施的攤銷為18萬÷36個月=5000元/月。
各項成本的合理佔比
房租
房租成本這一塊,根據機構規模不同,選擇不同的校址:
如果科目收費較高,有專業的市場地推團隊,機構設在寫字樓裡也是可以的;如果是中小機構,儘量選擇人流量較大的底商或者小區作為校址。一般控制在30%之內較為合理。
薪資
人員薪資方面,控制在30%-40%。班課工資控制在30%,一對一為40%,這是比較正常的區間。
招生提成包括7%的新招提成,1%的年終獎,2%的團隊激勵提成。
運營費用
市場活動淡旺季的開支要控制在10%左右,並且要設置規範的年度計劃貫徹實行。
日常運營成本要控制在5%,採用計劃制,每月領取固定的日常用品。
根據房租水電、人員開支、運營成本,詳細給各個支出項目分類,準確知道每個類別的佔比,及時做好成本預警。
成本控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運營成本
優化活動開支
雖然說校區活動必不可少,但是活動不能天天做,每個學期的活動都要做預算,特別是跟教學無關、跟轉介紹、招生無關的活動,一定要慎重展開,不要做徒勞無功且浪費資源的事情。
優化日常運營費用
別看運營成本在總費用中佔比並不大,但是如果每個員工、每個在讀學生都能夠用自己的杯子,一個月給校區剩下的一次性杯子也是客觀的數量;如果每個員工在列印、複印的時候都使用雙面列印,那麼校區的A4紙也能剩下一半。
所以想提高機構利潤,就必須適當壓縮運營成本。小到紙筆、列印紙、垃圾袋,大到水電消耗,這些雜七雜八的開銷都屬於運營成本範疇,我們在日常的校區運營中,要控制好這些方面的開支。
建議提前發放
每月只有一天進行採購,每月提前發放本月消耗品(紙筆、垃圾袋等),給員工一種暗示:校區發放的量是一個月的合理使用量,要省著點用。
餘額納入團建
把校區每個月的運營預算費用發放給行政,超出了可以跟校區申領費用;如果有金額剩餘可納入校區團建費用。行政可以以此來引導員工」別浪費「。
人員薪資
01優化編制
有的校長辦機構追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卻忽略了不必要的職位會額外增加機構的開支。
特別是中小機構,職位設置要保證人人都能創造價值。比如:不要設置不必要的副職和儲備幹部。
建議低於10人的小機構可以先設置助理崗位,達到崗位要求之後再設置主管,一般不設置專門的後勤崗位(保潔、門衛等)。
02優化不合適的人員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沒有成長起來的員工就是機構最大的成本,而缺乏動力的員工又何嘗不會增加機構的成本呢?所以,我們辦學要開源節流,就一定要「優化平均化」。
建議機構日常運營管理當中,要加入競爭機制,獎勵優秀者,不能存在平均主義。
03優化「劣質用戶」
機構的「劣質用戶」也會產生不必要的機構支出,無形中增大機構成本。所以,機構要允許存在3%-5%的淘汰率,特別是中小機構,淘汰掉讓機構消耗太多精力的學員,可以在無形中節約成本。
房租水電+攤銷
水電
目前我國水電費均按階梯執行的是階梯收費方案,所以校區要預估每個月的用電量,儘量控制在合理階梯內。從初期開始,校區不要把目光放在每個月的電費上,而應該關注每個月的用電量是否在預估範圍內。一旦超出合理的用電量範圍就應當復盤是否有該優化的環節。否則,後期再進行控制,單位電費也已經到達高位。
攤銷成本
中小機構辦學要減少不必要的硬體設置投入,而在學員能看得到的地方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捨得花錢,其他不是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節省開支。
都說開源節流開源節流,開源和節流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提高機構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