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1日訊 近日,第二屆社區廢棄物管理論壇通過線上直播/錄播方式召開,過百萬人在線參與本次論壇。
從城市到餐桌,各界代表共同探討社區廢棄物管理的發展與突破
12月9日下午,「向未來,育先機」第二屆社區廢棄物管理論壇開幕,12家網絡平臺同步播出。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一級巡視員李健、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發表致辭,祝賀論壇的召開。
本次論壇以「向未來,育先機」為主題,設置「我們的城市」、「我們的食物」2大版塊。包含5大議題:現行政策剖析,實踐痛點分析與對談,公益力量參與,從廚餘到沃土:社區廚餘垃圾在地資源化的方法與價值,從廚房到土地:綠色善食之旅。13位來自國內社區廢棄物管理、可持續社區發展等相關領域的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科研院的代表分享了政策、觀點、經驗和研究成果;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5個城市的政府、環保企業和機構的7位代表針對生活垃圾分類痛點進行了對談;首屆717我是善食君創意大賽的8位獲獎者及評委分享了食物零浪費的創意、行動和思考。
本屆論壇採取線上的直播和錄播的方式,在促進業界交流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能夠深入了解社區廢棄物管理的意義和進展,更大範圍地倡導垃圾分類。
《從班加羅爾到深圳大梅沙》王石在線詮釋食物零浪費
廚餘垃圾是垃圾處理的痛點,廚餘垃圾佔了我們每天所產生的垃圾總量的一半,與其他各類垃圾混合處理不僅影響水、土地和空氣的質量,還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而食物浪費也加劇了廚餘垃圾的產生。
王石參與第二屆零廢棄論壇直播,親自講解從土地到廚房的生態之旅
12月10日,王石理事長在萬科中心在線直播,引導媒體參觀了萬科中心及屋頂花園,現場詮釋萬科公益基金會從廚房到土地,實踐食物零浪費的理念。基金會借鑑了班加羅爾的模式,並且考量了中國廚餘垃圾的特點,通過生態化、在地化方式,快速處理廚餘垃圾。在萬科中心設置了堆肥桶,將園區內的廚餘垃圾、落葉、黑水虻蟲糞進行混合堆肥。萬科中心還設立了黑水虻處理中心,將廚餘垃圾進行生態化處理,每天能夠處理食堂絕大部分和辦公區的廚餘垃圾,促進垃圾前端分類,減少食物浪費。基金會建立了大梅沙生態花園,其中零廢棄屋頂花園建設的材料大部分是園區內回收再利用的廢棄物,廚餘垃圾通過生態化處理和種植形成生態循環,園林垃圾可以就地堆肥處理,不僅保持土壤,還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同時,花園由員工和社區成員共建共管,促進了和諧社區的發展。大梅沙生態花園的成功經驗使得建設城市立體花園成為可能。
談到垃圾分類,王石理事長說:「萬科公益基金會推行的垃圾分類借鑑了歐洲國家的經驗、日本的經驗,向臺灣學習,也借鑑了發展中國家 印度的經驗,通過多年的學習、試點和總結,我們的方法 在中國是行之有效的,正在逐步地往前推進。其中既有傳統的 自然方法, 也有與高科技相結合,運用分子生物學,利用本地物種處理垃圾的方法。 萬科總部是其中一個試驗區,像這樣的試驗區在萬科系統當中目前還不超過10個, 但預計明年將會擴展到30個。可以說我們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階段,處在由1到10的過程中,正朝著從10到100的目標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在危機中蘊育希望,給未來以期許
萬科公益基金會以「面向未來,敢為人先」的理念,關注對未來影響深遠的議題,以「可持續社區」為目標,推動環境保護和社區發展,當前著重在社區廢棄物管理等領域展開工作。
談到舉辦本屆社區廢棄物管理論壇的初衷,萬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一梅表示:社區廢棄物管理是一個複雜的領域,涉及到 環境、 社會、 人文 、法律等方方面面,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參與,公益組織在其中應該是一股創新的力量, 有很多新的方法不可能很快、很大規模的由政府來推動,或者形成產業,而需要一些試點。萬科公益基金會資助 各種試點和研究,發現已經孕育的機會,培育未來發展的機會。我們希望通過論壇分享創新經驗,希望通過論壇讓社會各界把握社區廢棄物管理的發展方向,洞察先機並繼續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 (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