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天氣預報
22日白天:晴,西南風3-4級,最高氣溫-4度;
22日夜間:多雲,西風≤3級,最低氣溫-18度;
要 聞
社團活動添活力 校本課程放異彩
向陽區特色教育課程各展身手
近年來,向陽區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倡導「五育」並舉,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素養,著力打造「美好教育」特色課程體系。區教育局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以生為本」科學謀劃,在紅軍、煤城、公園、勝利四所小學開展了40多門校本課程和30多項社團活動。其中,天文、攝影、網紅舞蹈、手工製作、漢諾塔、魔尺、兒童版畫、少兒搏擊等特色課程和社團活動更是博得家長和學生的青睞。特色校本課程和社團選修課讓學生多元化發展,成為向陽區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廣闊平臺。
煤城小學校長張麗萍向記者介紹,如何規劃有用、有趣的社團課程,讓創辦的社團不流於形式又能讓孩子終身受益,一直是煤城小學多年來一直探索、完善的課題。每個學期開學之初,她都會在學校徵集本學期特色社團課程,教師自主申報課程,經學校研討選定本學期社團數量的增減。為了讓孩子們接觸更多有益的特色課程,很多老師利用假期休息時間學習特色課程,並自費購買教學道具。為避免社團活動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該校為15個社團制定了「三定」制度。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每周二下午第三節課在固定的班級開展社團活動,每次社團活動都有一個主題內容,如詩詞、天文、魔方、網紅舞蹈、剪紙、彩泥、集郵等。社團採取「掛菜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社團活動。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近年來,煤城小學學生的科幻畫、集郵、創意車模等作品多次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中獲獎,有聲有色的社團活動成為煤城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
優化教學資源、倡導「五育」並舉是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勝利小學校長佟麗娟把校本課程進行跨學科融合,探索適合於學校特色和學生發展需求的特色課程。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組織機構,組建籃球、速滑、英語合唱、電子報刊等10個社團,每學期採用匯報展示的形式對社團活動進行驗收,真正做到了有活動就有收穫。學校經過評選後將優秀作品在教學樓廊中進行展示懸掛,激發了學生動手製作的意願與興趣,這些成果的展示也讓授課教師體驗到了碩果纍纍的成就感。
「終於盼來了我們的班本課程,這節課都是爸爸媽媽幫我精心準備的!」公園小學五年二班的學生劉桓渤高興地對記者說。
公園小學校長商哲浩告訴記者,公園小學在開展社團活動、校本課程的同時,建議每個班級開展班本課程。兒童版畫、少兒搏擊、快樂足球、「我是小小銀行家」這些校本、班本課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特別是校園足球運動,孩子們學習了顛球、傳球、運球等技能,提升了他們對足球運動的興趣,鍛鍊了反應能力,靈敏度、專注度、協調性、團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提高。這群陽光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盡情地享受著運動帶來的快樂。
美好教育需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在做好德育、體育等教育工作的同時,青少年智力的提升和訓練也是重中之重。紅軍小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制訂出符合本校學生成長發展的課程方案,分年級開展多種益智器具研究活動,形成階梯式訓練模式。教學中給學生充分探究推理的時間,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總結方法、技巧,讓學生一步步累積基本活動經驗,達到了預設的目的。
紅軍小學校長王桂萍告訴記者,自從學校讓益智器具走進課堂以後,學生們是最受益的。課堂上,教師多路徑、多方位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六會、六動」為關鍵點,讓學生通過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動口、動心,培養其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操作、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行動。讓學生在研究中提升思維,在挑戰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提高素養。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勇於探索、勇於挑戰的精神,學校已經堅持舉辦了三屆「益智達人」評選活動。學生的研究興趣被激發,學習熱情高漲。在其他課堂上,學生可能是被動地學習,或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可在益智課堂上,探究氣氛是最熱烈的,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人,很多器具的玩法是學生自己探索得來的,他們在這樣的課堂上最大程度地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經過近幾年的持續發展壯大,向陽區的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日趨成熟,目前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向陽區教育局要在原有校本課程、社團活動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鼓勵、支持所有教師以此為新起點,提鍊形成更多的校本課程,著力打造「校本課程文化周」,推進向陽區教育高質量發展、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向陽區一張靚麗的名片,開創向陽區特色教育的新輝煌。
來源:鶴崗晚報 文/記者 劉春鳴 圖/記者 孫峰
猜你喜歡
【視頻】我市「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文明餐桌主題實踐活動正式啟動【定了】明年經濟工作八大任務定了!【提醒】鍾南山最新提醒!原標題:《【教育】社團活動添活力 校本課程放異彩 向陽區特色教育課程各展身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