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高社團課程實現以生為本,學校教育供給側賦予學生多元選擇

2021-02-15 河源高級中學

為尊重並支持學生個性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可持續創造相對寬鬆而有效益的空間,有效地彌補中國傳統課程無學校特色課程設置的不足,扭轉「配給式」的教育供給模式,不斷豐富和優化教育供給結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和可選擇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模式,河源高級中學結合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相關學分要求,自本學期起,校團委組織開設社團活動及校本選修課程,學生依據自身興趣愛好,在社團開放日期間憑藉個人選課券選報喜愛的課程。

校團委負責人陳璐老師介紹社團活動及校本選修課程開設情況及選課方法

陶行知說:「最好的教育是教學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學校遵循充分自願、彰顯自主的原則,讓學生自主申報組建社團,搭建自管自育的成長平臺。自學校社團建立之初至今,學生已經陸續申報組建了20個社團。從設計社團標誌、制定社團章程,到申請活動場地、設計社團宣傳海報、派發社團宣傳單等,社團的每一項活動都由學生獨立完成。基於興趣的社團組建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申報、自主建設、自主開課、自主規範、自主評價的過程中極大地激發了內在潛能,強化了自主意識,提高了「自我服務、自主管理」的能力。

學校除了學生自主申報組建的社團外,還為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有針對性地開設校本選修課程。目前,學校申報並審核通過的社團活動及校本選修課程有24門,共有藝術類、語言文學類、文化傳承類、體育類、專業實踐類等五大目類,課程類型豐富多元,可供同學們依據自身興趣愛好自主進行選擇。

藝術類:合唱團、吉他社、Penbeat社、街舞社、B-BOX、創意美術社、漫研社

語言文學類:文學社、辯論社、戲劇社、《古詩詞鑑賞與寫作》、《嘰裡呱啦說英語》、《英美概況》

文化傳承類:書畫協會、棋藝社

體育類:籃球社、足球社、羽毛球社

專業實踐類:攝影社、影視社、魔方社、生物社、歷史學社、《中國軍事戰略與中國地理》

2月24日下午,學校舉辦社團開放日暨學生選課活動,各社團社長及指導老師在教學樓架空層進行擺攤設點,通過宣傳海報、才藝表演等形式吸引同學們前來駐足。同學們在充分了解每項課程的具體情況後,可以自主選擇本學期所選修的課程,將「神聖的」選課券投到相應的課程攤位處。

社團攤位展示牌上的海報設計創意無限,奪人眼球

活動現場秩序井然,同學們文明選課,紛紛到心儀的社團攤位處交上「神聖」的選課券

學生表演贏得陣陣歡呼,引人駐足

學校為保證社團活動及校本選修課程規範、有序開展,專門制訂了《河源高級中學社團活動及校本選修課程管理辦法》,每項課程均配備指導老師,由指導老師嚴格考勤,確保課堂安全有序開展,課程均有詳細教學安排和教學設計,學生通過課程考核後方可獲得相應學分。

2月28日下午第九節,社團活動及校本選修課程正式開課。「嘰裡呱啦說英語」課上,同學們圍坐在一起,碰撞知識與創意的火花;操場上,籃球社、足球社、羽毛球社的同學們在運動場上肆意奔跑,各項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美術室內,書畫協會的同學們揮毫潑墨的專注身影讓人感受到藝術的氣息;舞蹈房中,街舞社社長的瀟灑身姿贏得社員拍手歡呼……光景正好,同學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之下,盡情地享受著這方屬於自己的美麗舞臺。

社團第一課,同學們踴躍參與課程活動,樂在其中

河源高級中學社團活動及校本選修課程的開設,旨在提高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新性,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又為學生的未來創造豐富的可能性,既符合教育的本真,又順應時代的發展,通過有效、精準、創新的教育供給「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奠基」,實現「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承諾。

責編丨溫珊珊 

攝影丨陳璐 藍紀諾 何柏錕

項目負責丨河源高級中學團委

出品丨河源高級中學辦公室

微博丨@河源高級中學

郵箱丨hygjzx2017@163.com

相關焦點

  • 高校「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要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必須解決好「供給側」問題,要在教學實踐中調整供給結構和要素配置,實現供給側的轉型升級,「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人才培養的供給端進行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的改革,包括:德育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體系的重構和教師自身品德修養五個層面。
  • 深化課堂供給側改革 助推教學高質量發展——記南充市中學政治任仔...
    劉豔琴老師認為,思政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實現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滿足學生的現實需要為出發點,建立新的教學供需結構,實現教學供給端的轉型升級,提供"引領性"、"精準性"、"有效性"的教育供給。深化思政課堂教學供給側改革,必須要明確育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提升教師素養。
  • 德育|聽障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探析
    課程資源對於思政教育的開展意義重大,其不僅是思政教育實施的抓手,也最能體現國家的教育目的,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但是,在計劃經濟的辦學思維下,聽障生思政教育的課程資源主要由政府控制,學校參與課程開發的空間十分有限。而且由於特殊教育課程改革進程緩慢,課程開發與設計落後於社會與聽障生成長的需要,致使聽障生思政教育的資源供給同樣十分匱乏。
  • 沈洪兵院士:推進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校校長沈洪兵教授關於《推進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論。當前,醫學教育正處於全球科技革命、健康中國戰略、醫教協同發展三大機遇交匯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醫學教育涉及教育和醫療兩個民生領域,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醫學院校要主動服務健康中國戰略,提升政治站位,著眼發展全局,深化醫學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義無反顧的新擔當、新作為,努力踐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新使命。
  • 清末民初的教育「供給側改革」
    因為種種變革方案多在「需求端」大做文章,相對而言,在「供給側」著力遠為不夠。由於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極為旺盛,如無供給側大幅度調整、改革,需求端的改來改去也無異於杯水車薪。不僅無濟於事,反因利益格局的頻繁調整、變動而可能引起更多的矛盾。如果這種供需長期嚴重失衡,矛盾長期得不到緩解,不僅會導致教育發展緩慢,還將影響到社會穩定與健康發展。教育體制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應是盡最大可能放開供給。
  • 教育供給側如何結構性改革?教育主管部門專家為企業「開藥方」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校外培訓機構如何做學校的有益補充?校內校外如何協同?12月2日,在新京報主辦的「2020在線教育論壇」上,作為教育監管部門的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公立學校以及多家教育企業代表負責人同臺對話,圍繞校外培訓機構的定位、教育資源供給側的融合分工等話題,進行思想碰撞和交流分享。
  • 數十位權威專家共同勾畫未來教育:智慧時代催生教育供給側改革
    陳靜 攝中新網上海9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人類已進入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和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未來人才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未來教育「新常態」是怎樣的?智慧教育如何促進教育供給側改革?
  • 多元需求促多元教育 構建「課程+」體系學習多元文化
    地處閩南金三角的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自2017年始,立足地域特點和學校歷史,積極探索多元育人模式,讓學生今天在校的學習能適應明天社會發展的需要。  構建「課程+」體系,學習多元化  學校育人模式的革新是內涵發展的支點。我校「多元教育」實踐,是自內而外、內外結合而形成的育人特色。
  • 研究社 | 人才培養靠教育,如何完善首都教育多元供給?
    人才培養要靠教育。如今,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逐步向 「特而精」轉變,特別是對領軍型、創新型、複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長。由此,教育供給也面臨著從單一向多元的轉型,在不少城市中,教育社會化正在穩步推進。
  • 應用型人才供給側改革的幾點思考
    資本、技術、勞動力和制度是供給側的四大要素,決定經濟中長期增長的潛能。高等教育關係到向未來經濟社會提供什麼樣勞動力和技術,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製度創新和資本效率。對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而言,在供給側改革方面面臨著六大任務。
  • 改革創新,以生為本,讓教育開出更絢爛的花朵
    改革創新,以生為本,讓教育開出更絢爛的花朵陽信縣第二高級中學魏丙利非常榮幸,從7月24日開始,我參加了「新高考背景下的課程設置、選課走班、學生評價實踐策略高級研修班」,進行了深入的認真的學習。自1999年走上杏壇,我進行過無數次的培訓學習。然而這次的學習如涓涓細流慢慢流淌進我的身心,徹底洗淨我心靈的塵垢,最讓我醍醐灌頂。
  • 英語課程應實現多元目標
    據悉,龔亞夫老師從事基礎英語教育30多年,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兒童教育與成長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小學英語教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等,參加編寫、改編、主編數套中小學英語教材,其中包括《PEP小學英語》、《新目標英語》、《新維度英語》等,並設計製作、主講數部大型電視教學片,如《走遍美國》、《澳洲之旅》等。
  • 課程賦予勞動以教育意義
    生活既是教育的源頭,也是教育的目標。培養幸福的生活者,也是理想教育應該追求的。  陶行知曾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  學生活動實行走班制,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學生活動形式分為班級集中活動與研究小組活動。學生來到實踐基地,重新進行組班,一般以30人為一個班,配備兩名生活德育指導教師,以班為單位進行實踐活動項目的實踐。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學生之間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小組的規模一般為3-4人。
  •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創新創業教育供給側改革...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創新創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系列報告會開講 來源:創新創業學院   時間:2020-11-02  瀏覽:
  • 劉元春: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度進行教育改革創新
    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意識,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激發他們豐富的想像力,打牢知識根基,拓寬學術視野,推動科技創新。李克強還指出,要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並充分調動廣大教學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座談會上,部分高校負責人和教師代表圍繞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發言。
  • 張冬梅: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
    【張冬梅: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冬梅認為,公共產品的質量對於人們幸福指數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推進公共產品的高質量供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推進百校攻堅戰略 增加優質學位供給——南明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紀實
    近年來,南明區委、區人民政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省會城市中心區「做一流教育」的定位,秉持教育優先規劃、優先投入、優先發展的理念,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全力推進百校攻堅戰略,著力增加優質學位供給,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確保每一名適齡兒童都能「上好學」。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學位建設無疑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 紅橋區教育系統持續提升教育供給側服務品質 從有學上到上有質量的學
    「近年來紅橋區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高度,特別是在學前教育方面,今年又完成新增1620個學位。」紅橋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袁濱渤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如何讓全會精神落到實處,紅橋區教育局黨委近日舉辦全系統基層黨組織書記、新黨員集中教育培訓班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培訓,參加學習的175名同志將全會精神帶到全區教育系統55個基層黨組織。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被壓抑。
  • 澳大利亞多元教育文化 | 致力發展特殊才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所以,他們認為應該由人來挑選一些有利於人去生活的知識,澳大利亞的課程設置大多是匹配一定的教育目標,在接受了12年的義務的教育階段之後,大概有一半達到學生會進入到大學去進行深造,然而另外一半的學生會選擇職業教育然後走上工作的崗位。因此,各個學校的課程在設置上,除了有必須包含的課程之外,像英語、數學、歷史、科學之外,其他的課程可以由學生選擇去學習,並且參加最後的學術水平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