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開始,地處亞太地區邊緣處的澳大利亞就開始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澳大利亞教育注重發展學生個體的才能,鼓勵學生們善於在學習中發現潛能和特長,鍛鍊學生們思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為此澳大利亞還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國家教育體系,基礎教育的完善程度非常高,致力於發展學生個體特殊才能,產生了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澳大利亞是在亞太地區的邊緣處,從上個世紀的70年代開始就實行多元文化主義,為此澳大利亞還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國家教育體系,產生了很多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其中,基礎教育的完善程度功不可沒,澳大利亞教育是由各個州自行去負責的,澳大利亞教育注重發展學生個體的才能,鼓勵學生們善於在學習當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和特長,鍛鍊學生們地理思考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為了讓學生在教育當中能夠得到一定的自信,體會成就感,教師以及家長以及各個教育機構會盡全力的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和資源,讓學生們能夠在自己所擅長的方面進行深入地學習。
因此,對於一些在學習上有其他特殊的需求會受到專門老師的幫助,學習也會相應的配備一些設備給特殊需要的學生進行使用,這樣去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不會因為學習上的困難而就喪失信心,也不會輕易地埋沒自己的才華。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的教育觀念認為要讓一個學生成為一個社會人,僅僅地依靠讀寫和知識技能是完全不夠的,必須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領,所以學校設置課程的時候很重視一個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手工藝品的製造,學做飯甜點等等都是對其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澳大利亞,學校的培養目標就是幫助學生成為「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人」,公民的健康意識、環保和全球意識以及創新創造的能力等這一些現代的公民所需要去具備的素養,都是澳大利亞目前所需要緊急學習和培養的。
知識是人在生活過程當中的必備品,但是知識是豐富的,人卻是多種多樣的。所以,他們認為應該由人來挑選一些有利於人去生活的知識,澳大利亞的課程設置大多是匹配一定的教育目標,在接受了12年的義務的教育階段之後,大概有一半達到學生會進入到大學去進行深造,然而另外一半的學生會選擇職業教育然後走上工作的崗位。
因此,各個學校的課程在設置上,除了有必須包含的課程之外,像英語、數學、歷史、科學之外,其他的課程可以由學生選擇去學習,並且參加最後的學術水平的評價。大多數的學校課程設置的目標一方面是發展學生的個人的特長,另一個方面要為學生的為了生活做好一定的準備。
將學校的生活和社會上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提前的去適應走出學校之後的社會上的生活,在時間的安排上,學生一般是從早上的八點半或者九點開始進行學習,下午三點半左右結束課程。
然而,對於那一些年齡比較小的,並且父母親的工作比較繁忙,不適合放學一個人進行學習的學生們,學校也會為他們安排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這樣的時間安排充分的給到學生以自由的選擇空間,兼顧到了課堂和戶外的銜接。
學生可以返家之後參加豐富的社區活動,再由教師根據根據本學校的學生性別、文化背景、學習能力、以及家庭吧背景等等來決定開設一些什麼樣的課程。
正是這一些多種多樣課程的設置,給了澳大利亞學生提供了非常豐富多彩的選擇,促進了學生們的個性化發展。
教師在課堂當中的角色是輔助者,學生則是課堂為主體,學生在遊戲當中進行學習,在師生互動當中進行學習,因此,這就使得學生並不認為教師就一定是對的。
而是更加樂意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個性,在課堂的管理當中,教師承擔了更多的協助組織以及引導的責任,但是,對於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違規的行為,教師得到了來自於家長的支持力度就會比較的小,家長更加傾向於站在小孩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的不好的問題。
澳大利亞可以成為自己學校的辦學的特色以及需要培養的優勢,但是並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承擔課程開發的主要的責任,既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上的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材,又要由教師自己來進行實施和反饋。在教材的選編和選用上,教師的責任十分的重大,然而學生則是充分的享有自由。
學生可以租用學校的教學用書,學生一般在不同的教室上著不同的科目,而且有一些教具和教材都會都會放在相應的教室供學生們使用。
教學的內容是由教師自己選擇參考的資料,自己去安排進度,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是教師而不是上級部門,走在澳大利亞各個大的城市市區當中,你也會發現穿著校服的中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之下參與到社會調查,課堂的概念已經擴展到社會當中了。
評價體系是教學的一個風向標,能夠給教師調整教學行為和學情分析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還可以幫助老師和家長們了解到學生們的學習情況。
澳大利亞的評價體系在各個州的課程標準指導之下組織進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體現出來的熱情、學校態度以及學習能力和克服困難的信心等等都會是作為評價的一個主要的內容。
學生在學習當中的活動作業包括手工製品、調查報告、勞動表現等等都可以成為評價結果的證明,學生們、家長們、以及教師們,這一些人都會綜合去形成一個十分客觀的、公正和公平的激勵的體現。當然,對於學生們來說,一定會是能夠體現出激勵方案,不會那麼反感,這也為了學生們去發揮其自身的特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的動態上的表現,這也相對應的避開了在一個比較倉促的時間裡面做一次學生們的評價,不會顯得那麼的不公正,缺點總是一個長時間的觀察和改正的一個過程。給了學生們多次機會能夠相對真實的反映其學習情況的一個機會。
與此同時,它能夠讓學生在某一個領域當中的學習熱情得以持續保持。降低了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突擊學習的現象出現。
同時,澳大利亞的課程標準針對每一個學生在同一個學習內容上的表現制定了成績的標準,並且有一套的三個維度的成績評價標準供給參考,讓教師既能夠做到公正客觀,又能夠合理的綜合學生的學習結束之後的表現,減輕了教師評價的壓力,減輕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壓力。
澳大利亞教育目標是從人進行出發,一切為了人更加美好地生活。因此,澳大利亞的課程設置強調為了生活做準備,強調動手能力以及學習的本領,強調學生在學習當中獲得的信心以及能力。
澳大利亞的學生在學習當中不斷地發現自己的潛能,要有一定的特殊才藝本領或者動手能力很強的學生們做好踏上社會的準備。教育目標在國家教育政策制定當中的定位非常準確、指向性明確。
課程是為了達成教育的目標而進行設置的,課程的實施是教育目標實現的必要的一個過程,而教育對象是人,人是具有差異性和客觀性,這和課程的客觀性和統一性是矛盾的,依據一個理性的狀態的教育目標所設計出來的課程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客觀情況。
文獻:
《多元文化主義》
《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主義發展》
《澳大利亞義務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