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多元教育文化 | 致力發展特殊才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2020-08-21 小超文史

20世紀70年代開始,地處亞太地區邊緣處的澳大利亞就開始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澳大利亞教育注重發展學生個體的才能,鼓勵學生們善於在學習中發現潛能和特長,鍛鍊學生們思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為此澳大利亞還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國家教育體系,基礎教育的完善程度非常高,致力於發展學生個體特殊才能,產生了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一、20世紀70年代開始,地處亞太地區邊緣處的澳大利亞就開始實行多元文化主義,致力於發展學生個體特殊才能,鼓勵學生善於在學習中發現潛能和特長,讓學生們能夠在自己所擅長方面進行深入學習

澳大利亞是在亞太地區的邊緣處,從上個世紀的70年代開始就實行多元文化主義,為此澳大利亞還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國家教育體系,產生了很多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其中,基礎教育的完善程度功不可沒,澳大利亞教育是由各個州自行去負責的,澳大利亞教育注重發展學生個體的才能,鼓勵學生們善於在學習當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和特長,鍛鍊學生們地理思考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為了讓學生在教育當中能夠得到一定的自信,體會成就感,教師以及家長以及各個教育機構會盡全力的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和資源,讓學生們能夠在自己所擅長的方面進行深入地學習。

因此,對於一些在學習上有其他特殊的需求會受到專門老師的幫助,學習也會相應的配備一些設備給特殊需要的學生進行使用,這樣去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不會因為學習上的困難而就喪失信心,也不會輕易地埋沒自己的才華。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的教育觀念認為要讓一個學生成為一個社會人,僅僅地依靠讀寫和知識技能是完全不夠的,必須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領,所以學校設置課程的時候很重視一個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手工藝品的製造,學做飯甜點等等都是對其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澳大利亞,學校的培養目標就是幫助學生成為「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人」,公民的健康意識、環保和全球意識以及創新創造的能力等這一些現代的公民所需要去具備的素養,都是澳大利亞目前所需要緊急學習和培養的。

知識是人在生活過程當中的必備品,但是知識是豐富的,人卻是多種多樣的。所以,他們認為應該由人來挑選一些有利於人去生活的知識,澳大利亞的課程設置大多是匹配一定的教育目標,在接受了12年的義務的教育階段之後,大概有一半達到學生會進入到大學去進行深造,然而另外一半的學生會選擇職業教育然後走上工作的崗位。

因此,各個學校的課程在設置上,除了有必須包含的課程之外,像英語、數學、歷史、科學之外,其他的課程可以由學生選擇去學習,並且參加最後的學術水平的評價。大多數的學校課程設置的目標一方面是發展學生的個人的特長,另一個方面要為學生的為了生活做好一定的準備。

將學校的生活和社會上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提前的去適應走出學校之後的社會上的生活,在時間的安排上,學生一般是從早上的八點半或者九點開始進行學習,下午三點半左右結束課程。

二、澳大利亞多種多樣課程的設置,給了學生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選擇,促進了學生們的個性化發展,他們更加樂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個性

然而,對於那一些年齡比較小的,並且父母親的工作比較繁忙,不適合放學一個人進行學習的學生們,學校也會為他們安排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這樣的時間安排充分的給到學生以自由的選擇空間,兼顧到了課堂和戶外的銜接。

學生可以返家之後參加豐富的社區活動,再由教師根據根據本學校的學生性別、文化背景、學習能力、以及家庭吧背景等等來決定開設一些什麼樣的課程。

正是這一些多種多樣課程的設置,給了澳大利亞學生提供了非常豐富多彩的選擇,促進了學生們的個性化發展。

教師在課堂當中的角色是輔助者,學生則是課堂為主體,學生在遊戲當中進行學習,在師生互動當中進行學習,因此,這就使得學生並不認為教師就一定是對的。

而是更加樂意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個性,在課堂的管理當中,教師承擔了更多的協助組織以及引導的責任,但是,對於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違規的行為,教師得到了來自於家長的支持力度就會比較的小,家長更加傾向於站在小孩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的不好的問題。

澳大利亞可以成為自己學校的辦學的特色以及需要培養的優勢,但是並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承擔課程開發的主要的責任,既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上的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材,又要由教師自己來進行實施和反饋。在教材的選編和選用上,教師的責任十分的重大,然而學生則是充分的享有自由。

學生可以租用學校的教學用書,學生一般在不同的教室上著不同的科目,而且有一些教具和教材都會都會放在相應的教室供學生們使用。

教學的內容是由教師自己選擇參考的資料,自己去安排進度,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是教師而不是上級部門,走在澳大利亞各個大的城市市區當中,你也會發現穿著校服的中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之下參與到社會調查,課堂的概念已經擴展到社會當中了。

三、澳大利亞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發現自己潛能,明確個人未來職業方向,獲得謀生本領以及生活技能。在不同層次院校培養目標的設置上,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發展空間

評價體系是教學的一個風向標,能夠給教師調整教學行為和學情分析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還可以幫助老師和家長們了解到學生們的學習情況。

澳大利亞的評價體系在各個州的課程標準指導之下組織進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體現出來的熱情、學校態度以及學習能力和克服困難的信心等等都會是作為評價的一個主要的內容。

學生在學習當中的活動作業包括手工製品、調查報告、勞動表現等等都可以成為評價結果的證明,學生們、家長們、以及教師們,這一些人都會綜合去形成一個十分客觀的、公正和公平的激勵的體現。當然,對於學生們來說,一定會是能夠體現出激勵方案,不會那麼反感,這也為了學生們去發揮其自身的特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的動態上的表現,這也相對應的避開了在一個比較倉促的時間裡面做一次學生們的評價,不會顯得那麼的不公正,缺點總是一個長時間的觀察和改正的一個過程。給了學生們多次機會能夠相對真實的反映其學習情況的一個機會。

與此同時,它能夠讓學生在某一個領域當中的學習熱情得以持續保持。降低了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突擊學習的現象出現。

同時,澳大利亞的課程標準針對每一個學生在同一個學習內容上的表現制定了成績的標準,並且有一套的三個維度的成績評價標準供給參考,讓教師既能夠做到公正客觀,又能夠合理的綜合學生的學習結束之後的表現,減輕了教師評價的壓力,減輕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壓力。

澳大利亞教育目標是從人進行出發,一切為了人更加美好地生活。因此,澳大利亞的課程設置強調為了生活做準備,強調動手能力以及學習的本領,強調學生在學習當中獲得的信心以及能力。

澳大利亞的學生在學習當中不斷地發現自己的潛能,要有一定的特殊才藝本領或者動手能力很強的學生們做好踏上社會的準備。教育目標在國家教育政策制定當中的定位非常準確、指向性明確。

課程是為了達成教育的目標而進行設置的,課程的實施是教育目標實現的必要的一個過程,而教育對象是人,人是具有差異性和客觀性,這和課程的客觀性和統一性是矛盾的,依據一個理性的狀態的教育目標所設計出來的課程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客觀情況。

文獻:

《多元文化主義》

《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主義發展》

《澳大利亞義務教育發展》

相關焦點

  • 和美教育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摘 要:和美教育是提升師生生命價值的素質教育個性化實踐模式,獲得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促進了學校內涵提升和學生個性發展。該成果形成兩部專著《教育因和諧而美麗》《和美教學法的基本理念與實踐》,並獲得青島市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市29屆社科成果一等獎。兩篇論文分別在《人民教育》發表,《中國教育報》分別於2012年4月18日、2014年6月25日以《創設和美育人環境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張星:實施「和美教學法」 實現師生生命價值》為題介紹學校和美教育辦學經驗。
  • 朱永新、俞敏洪對談「教育新基建」:應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圍繞未來教育與個性化學習進行了對話。雙方表示,未來教育將會是個性化教育,應抓住「新基建」的契機,變革教育理念、改良評價體系,以促進教育個性化的發展。朱永新認為現在的教育是落後於時代發展的,「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很長時間,但是教育依然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模式」。他表示,現在的學校仍然採用的標準化教育的方式,很少考慮到學生個性的發展。
  • 在自主遊戲中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在自主遊戲中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自主遊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是「人為創設自然情景下的幼兒遊戲」,兼有教育性,
  • 深化教師文化建設 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點擊標題下「第一教育專業圈」可快速關注 【
  • 依託綜合實踐活動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個性化、學校管理智能化、學校教育國際化」的「四五規劃」發展目標,通過深入學校文化建設、積極完善課程體系、狠抓  國家課程校本開發  陝師大錦園學校結合「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著力發展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前途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資訊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的課程目標,精心培育「和」文化育人理念,整體架構了以「和」為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體系,創建了錦園中學的「三層四類」「和」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人工智慧教育的發展
    各國要引領實施適當的政策應對策略,通過人工智慧與教育的系統融合,全面創新教育、教學和學習方式,並利用人工智慧加快建設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確保全民享有公平、適合每個人且優質的終身學習機會,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人工智慧+教育」主要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從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
  • 澳大利亞教師職業發展的十年之變
    教師也會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而感到焦慮,教師隊伍可能還需要補充更多新鮮的血液,教師可能還得不停地學點新技術才能滿足新的教學需要。    幫助教師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有助於教育水平的提升。而教育水平的改善能帶來的一個直接好處就是可以幫助培養有創造力的學生,從而提升經濟。
  • 砂石小學:陶藝特色課程 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01-08 15:59:29 來源:彭水手機臺移動端 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一直是學校思考和探索的課題。普子鎮砂石小學就通過開設陶藝坊、陶冶農場等特色課程,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內驅力,不斷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
  • 個性化漢語學習解決方案將成對外漢語教育發展新趨勢
    身臨其境的個性化漢語學習解決方案將成為對外漢語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記者王薇)來自日本的中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已經學習了一年漢語當從導師那裡得知可以利用個性化漢語學習解決方案在線學習,從而達到身在中國的學習狀態時,她認為自己找到了學習漢語的捷徑。   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已經火了幾年的「漢語熱」更加升溫。海外幾千萬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在推動對外漢語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其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為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才能茁壯成長
    學校和教師一直都在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特別在當前廣州南沙區提出的現代「適合的教育」理念,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適合教育。:師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學校利用智慧課堂和智學網提供的數據開展適合的教育,教和學過程中的行為都被數據記錄、分析和診斷,實現教師教情、學生學情的及時精準反饋,最終實現學生自主和個性化的學習。
  • 基於單元整體視角 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英語教學擔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即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語言的綜合素養。我們所使用的PEP人教版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話題,這個話題就如同無形的紐帶,是每個單元中各個課時之間的銜接點。有了這個清晰的教學主線,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開展系列化、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基於整體設計形成性評價的視角,教師需要統一規劃每課時的作業,使其前後聯繫,有效延續。
  • 農村小班化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策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小班教學遵循個體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堅持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資源共享的原則,旨在促進教學的正常運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班教學模式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以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由於學生個性的差異很大,因此在各種教學活動中存在明顯的偏見。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個人差異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
  • 興趣與個性化發展,才能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潛力
    「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就無法實現智力發展。興趣是集中精力、獲得領悟的必要條件。你可以通過強硬手段逼迫孩子產生興趣,也可以通過愉快的經歷誘發孩子的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進步。自然狀態下,生物體只有在快樂的驅使下才能實現適合自己的發展。」《教育的本質》裡,作者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這麼說自己對興趣的理解。
  • 人工智慧為特殊孩子定製個性化發展方案,給無聲世界一點AI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工智慧與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在廣州市啟聰學校、廣州市番禺區培智學校,信息化的運用讓特殊學生也與時代同步發展,人工智慧成為特殊學校師生的「助手」,讓特殊孩子也能擁抱網際網路時代,掌握科技、智能的手段,獲得更好的學習和生活。
  • 科橋教育通過多元化的活動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從選題到執行全程由科橋教育學生會負責,據總策劃顧宇飛同學介紹,科橋學生會是獨立的學生組織,直屬校長辦公室管理,下有四個部門。各部門本著「服務」學生、服務「學校」的宗旨,自行策劃組織學生活動,為豐富課外生活、繁榮校園文化、促進校園建設貢獻力量。
  • 促進多元發展 浸潤英文素養
    辦學20年來,蘇國外小學英語教學堅持「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四會並舉、小班化、母語化、情景化、交際化」的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以多元目標為引領
  • 喚內生需求 毓多元發展-中國教育新聞網
    面對挑戰與機遇,梧村小學著力深挖「尊重教育」內涵,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將其凝練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並以4個短句作為延展解讀:「尊重人本·多元發展·毓生長力量·做最好的自己。」當前,梧村小學的「尊重教育」文化從人的生命出發,引導梧小人關注個體生命的價值;強調變「學生適應教育」為「教育適應學生」,把每一名學生都視為豐富的資源和礦藏,力求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
  • 泡天動態 | 英文繪本教學促進教育國際化發展培訓會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秉承 「為每一個孩子最大可能的發展負責」的辦學理念,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化中國公民,並於2018年獲得「首批成都市教育國際化窗口學校」稱號。為引進、借鑑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推動我校國際理解教育的步伐,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 泡小天府於11月7日舉辦了「2018年英語繪本教學促進教育國際化發展」培訓會,並特邀澳大利亞著名教育學家、兒童作家Rodney Martin先生訪問我校,並與Era國際繪本專家鄒嬋媛女士參與本次活動,為我校英語組老師和來自成都市其他學校的英語教師同仁做專業指導。
  • 發揮差異化評價優勢 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
    教育評價導向是整個教育實踐導向及學校辦學導向的指針,淄博市張店區齊盛學校堅持「讓每個生命勃然綻放」辦學宗旨,充分發揮差異化評價優勢,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真正把教育評價改革的總體方案落到實處,落到細處,落到深處。一是實施差異化發展評價,促進學生學業進步。
  • 如何發展地看待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經驗不少教訓不小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平等和尊重。多元文化教育起源於二戰後相對和平和經濟發展的時代。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也有力地推動了西方國家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儘管各國的具體政策背景不一樣,但是都承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