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諮詢師·盧博
「我一直把婚姻經營看作是一門課,而我始終沒法順利結課。那麼這就像是一次沒有結果的努力,有經營婚姻的精力,我可以在真正的學業上更有成就,甚至大放光彩。」
「我也把婚姻經營當作是一門課,既然我們都是學生,那就用真正學習的努力和精力去學好婚姻經營這門課,我相信我可以做得很好。」
以上兩句話分別是我身邊的兩個來訪者所說的話。
前者是個實打實的女博士,當她聊起自己的婚姻狀況時總是滿面愁容,明明才三十來歲的年紀,卻給人一種人到中年的錯覺。
如今婚姻走到了盡頭,她總是說,「在婚姻裡忙得焦頭爛額還不如去做我的學術研究,這樣至少會讓我感到很有面子。」
後者是一名教師,她的丈夫在一家穩定單位上班。他們倆看向彼此的目光中充滿了欣賞和關懷,丈夫懂得心疼妻子,妻子懂得照顧丈夫,兩人之間的氣氛讓人很舒服,妻子也總是容光煥發,你完全想像不到其實他們已經結婚三十多年。
的確,後一位來訪者在學術上的成績無法與前者媲美,但是在經營婚姻這門課上,後者可以拿到A,前者恐怕還不能及格。
俗話說的好,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
前一位女士拿到了博士學位,這是她的「得」,婚姻失敗是她的「失」;
後一位女士在學術成就上比不過前者,這是她的「失」,但她與丈夫相敬如賓,婚姻生活幸福和諧,這是她的「得」。
但其實,前一位女士因為婚姻失敗帶給她的困擾讓她在學術上也停滯不前,不能有新的突破,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在我看來,學術成功但婚姻失敗的女士做錯了嗎?她沒有。
學術成功和婚姻失敗是各自獨立的兩件事,兩者不存在任何因果關係。
換言之,一心做學術應該是她逃避婚姻失敗的一種方式,讓她在心理上覺得自己雖然婚姻失敗了,但至少自己身為博士,在學術上是成功的。
其實大家可以想一想,她和丈夫的婚姻出現問題一開始就很嚴重嗎?肯定不是。
他們既然能夠走入婚姻的殿堂,想必兩人是有感情基礎的,只是在相處中不斷地出現一些小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從而積少成多,最後難以收場。
這位女士對於婚姻失敗感到頭疼無措,說明她還是很捨不得丈夫和這段婚姻的,但可惜的是她的丈夫並沒有發現這一點。
如果當初一個能說出來,一個能看出來,或許不會鬧到離婚的下場。
而後一位來訪者,或許有人會說她的婚姻本來就很完美,即使不去經營也比前一位要好。
其實並不然,這個世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原本感情很好的夫妻倆也可能會因為不懂得經營婚姻以離婚收場,而或許兩個看似並「不搭」的人,在不斷地努力經營中也能找到最舒適的相處模式。
所以說,後一位來訪者不是所謂的「天生幸運」,而是她和她的丈夫都在為了婚姻的美好努力經營著。
即使日常生活中會出現一些小摩擦,但他們並沒有互相推卸責任或埋怨對方,而是積極地面對並解決。
我們常說,舌頭和牙齒也有打架的時候。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倆同住一個屋簷下,因為一些事情產生分歧和矛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對於這些事,處理得好,小事化了;處理得不好,小事也成大事,日積月累,總有一天會徹底爆發。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
比如說一對年輕的小夫妻會因為誰洗碗的事而吵架,這在我們看來或許洗碗都不能成為一個合理的吵架理由。
比如妻子喜歡養花,而丈夫卻喜歡把菸灰彈在花盆裡,妻子鬧著要離婚。
在婚姻中,妻子是一,丈夫也是一,如果兩人懂得經營婚姻,那麼一加一就大於二;如果兩人不懂得經營,那麼一加一就等於零。
婚姻不是妻子或丈夫某一個人的事情,一個主內,另一個主外,明確分工,友好合作,才能「共贏」。
我的身邊還有這樣一對夫妻,丈夫是個生意人,收入很可觀,但經常出差和應酬,一年有大半的時間都投入在工作上,家裡基本全靠妻子打理。
對於這段婚姻而言,物質經濟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夫妻倆的情感生活越來越淡。
妻子經常會抱怨丈夫變了,不再愛她關心她,感覺丈夫和工作才是一對。
通常這個時候,男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感覺——做人難,做好人難,做男人難,做個好男人難上加難!
他會覺得自己在外打拼賺錢,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讓妻子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可妻子卻挑刺,總認為她得到的還不夠多。
在這段婚姻中,兩人都在埋怨對方,他們說的都對,他們都沒錯,但同時也都有錯。
他們錯就錯在一個過於看重麵包,一個想得到愛情。
其實愛情與麵包之間並不衝突,如果妻子告訴丈夫希望他在工作之餘也能多陪陪自己,如果丈夫可以表達自己不是不愛她了,只是想趁著年輕多賺點錢讓生活變得更精緻一些。
如果有這兩點為前提,那麼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互相理解後,這對夫妻將會擁有愛情口味的麵包。
夫妻之間的情感維繫重在經營,而婚姻的經營離不開溝通和交流。
如果雙方只是一味地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去相互理解寬容的話,就會像兩個陷入流沙裡的人,越掙扎陷得越深,最後夫妻雙方都沒有活路可走。
因此,經營婚姻就一定要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不要讓任何一個小矛盾成為歷史遺留問題,不要讓任何一個小問題成為最終壓垮你們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 | 盧博 情感諮詢師,從14年開始專注於情感領域。擅長於情緒聚焦療法,幫助來訪者在體驗中實現情緒的轉變,從而解決感情中的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