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是什麼?簡單來說,大語文包括了語言文字認知、文學常識、傳統文化素養、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在內的「大語文」。它更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寶藏中汲取精華,弘揚千百年來祖先留下的品德精神,培養每一個孩子的文史哲藝綜合素養。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答案是:古詩詞和浩瀚五千年的中國歷史。
古詩詞難懂、歷史枯燥,而這套書讓孩子跟著古詩詞學歷史,被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餵大」的孩子還會怕他將來不能出口成章嗎?
四本封面這套書之所以叫《跟著古詩詞學地理(便攜版)》,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以古詩詞這一傳統中國文化為線索,以不同的地理地區為脈絡,契合大語文教育體系。一條地理線,學會古詩詞;一條詩詞線,看遍大中國。
想想我們以前直接死記硬背歷史和古詩的慘痛歷史,讀這套書,既能讀古詩詞,又能學地理,還能積累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素材,不想看文字了還能看有趣的動畫視頻課程。
64首古詩詞,依據教育部統編教材編撰
前文中也提到,教育部統編教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注重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古詩詞,在以後的中小學考試裡比重也會有所增加。
「從2017年9月份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將統一採用全新的「部編本」,古詩文篇目將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古詩,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約佔課文總數30%。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
這條消息裡提到的一連串數字,生生讓家長「炸了」。
而這套《跟著古詩詞學地理(便攜版)》,裡面不僅有多位知名詩人的64首經典古詩詞,主要依據教育部統編教材編撰,既有耳熟能詳的名家名篇,又有圍繞教育部規定的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
比如杜甫的《望嶽》
熟悉的詩詞既鞏固了日常所學,又沒有閱讀的疏離感,同時延伸詩詞,增加了閱讀的新鮮感,豐富孩子的詩詞儲備。
比如 白居易的《魏王堤》
書中所選詩詞,既有中小學生必背選篇,又有課外延伸閱讀,切合當下中小學生實際需求,在趣味閱讀的同時鞏固所看所學。所以,這套書作為中小學生課外延伸讀物是非常適合的。
同時,一首古詩詞一個地方。書中對每首詩還有深入解讀,附有詳細的詩人生平、注釋、譯文、賞析;對每個地方會有相關的地理地形、風土人情的解讀。
比如龔自珍 《己亥雜詩》(其五) 。
通過開頭的引言,將小讀者帶領到古詩詞的世界裡,並交代了創作的社會環境和人物背景。
通過註解、譯文和詩詞賞析理解「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深層含義之外,
也能通過詩詞中對應的地標,探索其中蘊藏著的地理寶藏。比如看到了街邊售賣的特色小吃——糖葫蘆,親切、美好一下子撲面而來。
如果有人擔心,遇到課本之外的古詩詞,孩子不理解、讀不懂怎麼辦?除了注釋、譯文、疑難字注音和賞析,可以全面幫孩子理解、讀懂古詩內容,感知詩人當時的創作心境,每一個地方的背後還有一張古詩的配圖,它就像一個橫貫古今的好旅伴,還能一邊讀古詩,一邊看風景,更加直觀。
看看這張生動的古詩配圖,這首詩所描繪的場景是不是一下子就展現在眼前了呢?
將古詩詞與地理相結合的大語文讀物
這套書還是一套「藏在古詩詞裡的中國地理」,也是第一套將古詩詞與中國地理相結合的
大語文讀物。
以古詩詞這一傳統中國文化為引,拓展延伸地理面,古詩詞與中國地理知識的巧妙結合,妙趣橫生地講述不同地域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並將簡潔的地理特徵、地理地形、文化遺產、社會發展滲透於細節描述中。
從一首《哥舒歌》開始,先是將人們心中的大英雄——哥舒翰,披星戴月,抗擊敵人的侵擾人物形象展現給讀者。
緊接著走進古詩背後涉及的地方——西藏,講到了西藏藏香、犛牛肉等各種特產。
了解一個地方當然不能錯過這個地方的歷史,為此還貼心地準備了這一地方有關的歷史知識、歷史人物:
還有人物背後的逸聞趣事:
既然是學地理,也少不了這個地方的地理知識。
從歷史人物到地方特產,地形地貌讓西藏這個地方變得熟悉起來。
再比如我們熟知的江南好風光,從一首《江南春》徐徐拉開序幕:
杜牧描繪了多元立體的江南景色,還將江南特有的地理特點、歷史文化滲透於細節描述中。
花紅柳綠,煙雨迷濛中,看不完、數不盡的廟宇,這恰恰就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跟著詩人的腳步來到江南,了解柔美的江南、品悟曾經的地方歷史,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裡路!
「跟我遊」的版塊,一首《楓橋夜泊》了解寒山寺的百科知識:
一首《寄揚州韓綽判官》,跟著詩人來到揚州
認識了揚州的胭脂水粉:
不僅如此,還能跟著隋煬帝去揚州賞一賞那盛名在外的瓊花:
嘗一嘗連乾隆皇帝都讚不絕口的三丁包:
地理特徵、歷史淵源、飲食文化、人文典故……大語文時代,構建系統的、立體的地理文化體系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套寶藏圖書,雖然名為跟著古詩詞學地理,但裡面所包含的內容可不僅僅是地理知識。書中還包含500+必考知識、600+作文素材、700+地理知識、1000+語文知識,還有歷史故事、人文風貌等多種剛需內容,一方面為了能實現「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美好願景,同時也符合通識教育人才培養規劃,將傳統文化、國家地理從小根植孩子的心中。
地理知識,我們可以了解:
廬山成因
大林花徑
喀斯特地貌
還可以跟著古詩詞看遍祖國的大川大河,從小培養孩子的家國情懷:
看看黃河的樣子
祁連山脈
塔裡木河
一首詩一個地方,跟著古詩詞遊中國,走遍大江南北;一首詩多個知識點,從詩人、注釋、講解、賞析再到地區、位置、人物、美食、歷史等,深入了解不同的地區文化。
同時,書中還專門設置「互動拓展」欄目裡面有互動學習、親子互動、動手查等多種形式,讓閱讀延伸到書外,讓學習更深入。
比如,去了解古人的觀星臺:
拓展閱讀,讀一讀老舍筆下《北平的秋天》,再結合實際學習:
還能了解課外知識,得知治理遼河的手段之一是建水庫:
大語文時代下,將傳統文化精粹與中國地理整合閱讀學習,既符合大語文教改趨勢,培養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又從傳統古詩詞角度認識祖國大好河山,從小樹立家國觀念。
320幅手繪插圖,版式匠心獨具
當下,學生課業繁忙,有限的時間多局限於「家—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走出去難,深入了解一個地方更難。
《跟著古詩詞學地理(便攜版)》這套書,用精美的手繪插圖展現我國不同地理地區的典型風貌,讓孩子身居家中,手握書卷,便可日行萬裡路,看遍祖國大好河山。
比如,跟著杜甫一起登頂泰山,體會「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壯闊,順便再看一看絕美的泰山日出,變化萬千的泰山雲海。
還可以跟著白居易在魏王堤上走一走,看料峭春寒、憊懶春色。
既然古詩詞是我們遊中國的嚮導,為了便於孩子理解閱讀,用不同色彩豐富的手繪插圖,將深奧難懂的古詩詞具象出來,使之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不僅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還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的驍勇豪邁。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萋萋芳草寫滿離愁別緒。
同時,為了避免閱讀疲勞,還用了多種手法定格不同片段,展現紛繁複雜的地理特點,體現版式上的獨具匠心。
異形圖展現西安鐘樓
分格圖繪規模最大的西漢帝王墓——茂陵
水墨寫意秦嶺腹地
一流的作者團隊,配套動畫視頻課程、圖書音頻
這套書由《百家講壇》當紅主講人李清泉、兒童閱讀推廣人艾嘉主編,不同領域多位大咖跨界推薦。
比如原央視主持人、現全國青少兒播音講書吳帆評價這套書:
「這是一套將文字與聲音結合的好書。選用男女聲交叉出現的方式,既不會讓小讀者睏倦,又給人以新鮮感、適宜感。每首詩、每首詞在朗讀者的口中別有韻味,小讀者跟著聲音仿佛可以回到那時那地,聽那裡的故事、看那裡的風景。」
這也體現了我們全書的另一個特點,不會幹巴巴地看文字,打擊孩子閱讀的積極性。配套的圖書音頻,讓孩子可以跟著聽書,準確掌握詩詞發音。
音頻之外,這套書還贈送了由國內一流視頻製作團隊製作的動畫視頻課程。
配合著有趣的動畫畫面、抑揚頓挫的講解,一套書輕鬆解決讀、聽、看三方位的需求,輕輕鬆鬆解決閱讀的疲憊感!
攜帶方便,綠色印刷,環保又安全
有些細心的讀者可能早早就在心裡種下了好奇的種子——書名裡帶了「便攜版」三個字。
為什麼說它是便攜版呢?
因為這本書為32開,選用的是100克米色紙印刷,體積小、重量輕,一套四冊,每一冊有108頁,出門旅行非常方便攜帶一本喲!最重要的是,米色紙還能保護眼睛,具有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