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深夜每一個時間段的夜色,也見過每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家有夜奶頻頻的寶寶,媽媽的日子肯定不好過。如何才能告別無效夜奶,讓寶寶夜間睡得安穩?且聽專家來支著兒。
文|葉芳(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兒科醫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編輯|肖巍
● 寶寶入睡很難,必須吃奶才肯睡覺,不給奶吃就一直哭,哭到差點兒背過氣。
● 老人晚上幫忙帶孩子,孩子夜裡一哭就抱過來讓媽媽餵奶,結果是寶寶一晚上哭醒好幾次,全家人都跟著一起沒法睡。
● 休完產假,媽媽白天上班很累,晚上睡覺後寶寶頻繁地醒來要奶吃,第二天媽媽感覺昏昏沉沉的,上班的狀態很不好,如此循環周而復始。
● 從深夜到早上7點,每半個小時餵一次,永遠起得比太陽還早。別人都說「996」工作制很辛苦,有誰看到這份「007媽媽」的辛酸呢?
如果你正在遭遇頻繁夜奶,你很可能掉進了無規則養育的陷阱裡了:寶寶變得依賴餵奶才能入睡,混淆了吃和睡的界限,變成了給奶就睡,無奶不睡的惡性循環。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多種原因,有的媽媽深受「親密育兒」理念的影響,時刻對寶寶的哭聲做出積極響應,夜裡寶寶一哭就餵奶;有的是擔心寶寶餓,為了讓寶寶多吃幾口奶就在夜裡頻繁餵;有的是夜裡沒有幫手,實在困到不行,抱起來哄睡太累,索性塞口奶繼續睡覺;
也有的是擔心寶寶哭鬧吵醒家人,等等。這些因素大多是媽媽們急於令寶寶的啼哭消失,當發現一抱寶寶他就不哭了或者是一餵奶他就不哭後,只要寶寶夜裡開始哭,就趕緊衝過去餵奶……猶如條件反射一般,甚至來不及想一想寶寶哭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這麼做並沒有讓寶寶吃奶吃得更好,長此以往,反而還變成無效餵養了:寶寶習慣困的時候吃奶,清醒時則進食意願不強,繼而變得越醒越多,越睡越短,吃不了幾口就睡著,導致寶寶只吃到了媽媽的前奶,而富含脂肪,比較扛餓的後奶沒辦法吃到,短時間內容易餓醒。而前奶富含乳糖,攝入過多容易造成肚子脹氣,會進一步影響睡眠。
夜奶,應該是為了補充寶寶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和能量而進行的夜間餵養。而實際生活中,很多寶寶吃夜奶很頻繁,通常是寶寶為了繼續入睡而尋找的一種自我安撫措施,需要儘早戒除。
如果寶寶的夜奶頻率明顯高於文中提到的次數,提示寶寶可能存在過度依賴奶睡的情況。過度依賴奶睡可能會影響寶寶白天的進食情況,因為夜裡吃得多,寶寶白天不是很餓,白天時就會吃得少,夜裡容易餓又吃得多,形成了惡性循環。另外,過度依賴奶睡的寶寶醒來的次數會越來越多,睡覺的時間自然會相應變得越來越少,生長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根據月齡,有效減少夜奶次數0~3個月的寶寶:關鍵在於學會觀察寶寶在0~3個月中,習慣性頻醒未出現時,媽媽就要提前做功課了。可以多觀察寶寶,排除一些夜間寶寶醒來可以不用餵能繼續自行睡去,或通過短時間抱哄、輕拍就能安撫寶寶繼續入睡的情況。當然,如果寶寶真的是餓了,要及時哺喂,別讓寶寶哭醒。
4個月後,媽媽和寶寶進入集中減少頻醒的調整期,對難安撫的1~2頓夜奶要及時響應,其餘的夜醒儘量不要餵奶,靠別的方式幫寶寶完成再次入睡。開始時會耗費較長時間,但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變短。有的寶寶一覺能睡4~5小時,在這中間可以不用叫醒餵奶,而是由媽媽自行將母乳吸出或擠出,保證夜間充分排空,以維持充足的泌乳量。吸出的母乳應放入冰箱進行保存。
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並不固定。有時候媽媽剛把母乳吸出來一會兒寶寶就醒了。對於這種情況,先進行母乳親喂。如果寶寶沒吃飽,再將之前吸出來的母乳加熱後餵給寶寶。
寶寶此時的胃容量已經比之前變大了一些,睡前一頓奶足以保證一晚上身體所需要的能量。而這個階段,大部分寶寶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分離焦慮,適合幫助寶寶斷夜奶。很多寶寶到了10月齡以後,已經學會了扶站,此階段也是分離焦慮高發期,這個階段斷夜奶的難度要比之前略大一些。
當寶寶夜間醒來哭鬧著要奶時,如果仍處於迷糊狀態,則儘量不應答,且避免身體接觸;如果寶寶哭鬧嚴重,有無法停止或減弱的趨勢,可以開燈,由爸爸或者其他人將寶寶抱出房間進行喚醒,等寶寶的情緒緩和後再重新嘗試哄睡,也就是說此時需要父母犧牲暫時的睡眠量,換取寶寶對新入睡方式的適應和接受。
注意:一旦已經開始執行,即便暫時少睡一些也儘量不要恢復原先的方式(奶睡或抱著哄睡),可以適當餵點水。
1、明確對應月齡大致的餵養間隔:減少過於頻繁的哺喂。寶寶吃得頻繁,沒有規律,睡得斷斷續續,不僅不利於成長,更讓照顧寶寶的人疲憊不堪。
2、在觀察基礎上了解寶寶的生活規律:明確大致的晚間入睡時間、起床時間及睡醒間隔等。
3、逐漸建立規律作息,通常在寶寶3~4月齡開始,引入每天「吃—玩—睡」的規律。
4、用耐心維護已建立的作息:減少會影響寶寶進食和睡眠的不必要活動,諸如親戚來訪需儘量迴避寶寶的睡眠時段。這一點必須獲得全家人的一致認同,要做好充分溝通。規律不要輕易打破,即使打破也要及時重建。
5、睡前2小時內可進行幾次密集哺喂,讓寶寶吃飽再睡,不易餓醒。
6、瓶餵和親喂,這兩種不同的餵養方式可能在寶寶夜間作息規律的建立上也會有所不同。
當然,以上都是大原則,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分析。別忘了,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