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當有怎麼樣的金錢觀念?

2021-02-14 信仰的力量

基督徒當有怎麼樣的金錢觀念?

 

 申命記151 - 11


一、認識貧窮

1、是絕對貧窮

  指一個人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足,吃穿用度都缺乏。這樣的人在臺灣可能不多,但綜觀全世界,會發現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活在絕對貧窮裡。換句話說,全世界有十億以上的人口是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境地裡。特別是在非洲、印度、南亞等國家,其貧窮人口就佔了全球貧窮人口的二分之一。

2、是相對貧窮

  指一個人有足夠的收入,但物質欲望很強,採取先享受後付款的生活哲學,每個月所賺的錢都花在物質享樂中。表面上看起來他很富足;手握高級大哥大手機,進出是拉風的進口跑車,回家看大熒幕電視,坐聽名貴音響,然而實際上他卻非常貧窮。因為他每個月要付房屋貸款,家電的分期付款,還有信用卡帳單,扣來扣去每個月薪水所剩無幾。這種人最怕失業。一失業馬上變成一級貧戶,需要領政府的救濟金過日子。相對貧窮的人生活看起來很富裕,實際上是非常貧窮,他的生活幾乎就是為了還債,每個月被各種的帳單、貸款追著跑。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不要作一個相對貧窮的人,而是作一個能夠幫助絕對貧窮的人。

二、兩種態度

1.慷慨大方

  經文中提到「豁免年」的法律,就是窮人向人所借的錢,到了第七年全部取消。這是古今中外找不到,獨步全球的法律。我們的神是慷慨大方的神,因此祂制定的法律就有這種慷慨大方的特質。其實,

神設立豁免年有三個目的:

  A.讓我們知道祂才是真正的債主。

   神給我們雨水,沒向我們收水費;給我們日光,沒向我們收能源費;給我們氧氣,沒向我們要氧氣費;讓我們有土地居住,沒向我們收地價稅;賜給我們美麗的國家公園,沒向我們收入門費。神把萬物給我們享用,卻不向我們收錢,祂才是真正的債主。神將應許之地賜給以色列人,說:「那裡有城邑,又大又美,非你所建造的;有房屋,裝滿各樣美物,非你所裝滿的,有鑿成的水井,非你所鑿成的,還有葡萄園,橄欖園,非你所栽種的……」(申六10-11)四個「非你」讓我們更無可推諉,祂才是真正的債主,因此我們理應對窮人慷慨大方。

  B.告訴我們神是窮人的好朋友。

   神愛世人所有的人,不過祂特別關愛窮人。聖經上可找到三個證據,顯示神是窮人的好朋友:(1)申命記裡有很多法律都是為窮人定的。譬如:以色列地每年逢收割,地上掉的穀物不可拾起,要給窮人。禾捆捆好了,忘記帶回家,不可回去拿,要給窮人。每逢三年的末一年,要取土產的十分之一,放在每城中的倉庫,讓窮人自由取用。有時我會想,若教會每逢第三年的十一奉獻可以用來幫助窮人,必定是非常好的見證。雖然現在教會在聖誕節有慈惠捐,每年也編列預算關懷窮人,但神好像要我們作的更多。求神幫助教會在這方面能有所突破。另外,申命記還提到第七年是安息年,要做三件事,這三件事全都是為了窮人:(a)所有的土地休耕。大家都不耕種,讓土地自然生產。我稱這一年是All You Can Eat年,你可以盡你所能的吃飽,但不能打包外帶。這是一個幫助窮人的好方法,顯出上帝對窮人特別的眷顧。(b)所有窮人的債務取消。這是多麼快樂的事,再也不必為債務愁煩。(c)所有的奴僕得釋放。以前家境窮困的人,常把孩子賣給人作奴僕。奴僕獲釋,對那些窮苦的家庭,是何等欣喜雀躍的事。(2)聖經中有許多經文告訴我們神眷顧窮人。譬如大家很熟悉的「神是孤兒寡婦的神」。經上也常提說「神從灰塵中抬舉窮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3)耶穌的榜樣。耶穌出來傳道時,祂打開以賽亞書說:「主的靈在我身上,主用祂的靈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人。」這貧窮人是指絕對貧窮的人,他們是社會上被忽略的邊緣人,卻是耶穌一生中最靠近的人。聖經記載第一個聽到福音的是牧羊人。牧羊人是當時社會中的窮人,但神眷顧他們。由此可知,每個窮人背後都有耶和華為他們撐腰。

   C.教導祂的百姓學習慷慨大方。

   我們的神是慷慨大方的神,我們是祂的百姓,理當效法祂的榜樣。神設立獨步全球的豁免年法律,乃刻意培養祂的百姓有慷慨大方的心。神這樣的安排,對我們有三方面的好處和提醒:

  (1)從貪愛財錢和其他事物的捆綁中得自由。經文說:「你要鬆手,豁免了」又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vv.3,11)當我鬆開緊握錢財的手,就不再是錢財的奴隸,而是錢財的主人。以前抓猴子有一種方法,就是放一個窄口瓶在樹下,裡頭擺了許多猴子愛吃的東西,猴子伸手進去抓了一大把,卻發現手拿不出來,這時正是抓猴子的最好時機,因為猴子不願鬆手,終於成為人們的擄物。同樣地,當我們緊抓住錢財不放,就成為金錢的奴隸。

  (2)我們對窮人的態度可以反映出我們對神的態度。聖經上說:「戲笑窮人的,是辱沒造他的主。」(箴十七57)另外有一句話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箴十九17)因此約翰一書三章17節說:「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3)服事窮人就是服事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在全球設立了一百多個窮人服務處,每個處所都有一幅耶穌釘十字架的受苦畫像,旁邊寫著:「我渴了」。德蕾莎修女說,那畫像提醒我們,每當我們看到受苦的窮人,就像看到基督的影子,因此當我們作在這些人身上時,就好像作在耶穌身上一樣。馬太福音廿五章40節,耶穌審判萬民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前陣子報載李總統宣布臺灣捐三億美金援助科索沃。此舉引起社會譁然,有人說政府是在作凱子外交,究竟是否要三億美金才能表示慷慨呢,在世人的眼光看來也許是,但在聖經的標準,慷慨是沒有上限的。可能你奉獻比三億美金多,但在神眼中仍是個吝嗇的人。也許你只給了五塊錢,但在神眼中卻是慷慨。以前的馬其頓教會,要幫助耶路撒冷教會,度過饑荒貧困的時期,保羅說,馬其頓教會「是在極窮之間,格外顯出樂捐的厚恩」。雖然馬其頓教會本身也在貧窮中,但他們盡力,甚至超過他們力量的奉獻。雖然他們奉獻的錢沒有哥林多教會多,但在神眼中,卻比哥林多教會慷慨。因為慷慨不在於我們給出多少,乃在於我們是否盡了力且是甘心樂意。

2、吝嗇小氣

  神雖然有這麼好的理想法律,但綜觀以色列歷史,這條法律從未實現過。只在猶大王西底家的時候,曇花一現,但其動機不對。當時猶大面對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的攻打,情勢吃緊,於是西底家下了一道命令,讓所有的奴僕得自由,以為神因此就會保護眷顧猶大。但奴僕走了以後,猶大人發現事情沒人做,於是又把所有的奴僕抓回來。神就透過耶利米對他們說,你們既不遵守我的律例,而且做了一半又打退堂鼓,我就給你們真正的自由;這話其實是反諷的語氣。於是,神讓猶太人在萬國中「自由的」被踢來踢去,且刀槍、饑荒、瘟疫、死亡隨時都可能找上他們。(耶三四8-11,17)和慷慨沒有上限一樣,吝嗇也沒有下限。完全在乎我們內在的態度。第9節經文說:「你要謹慎,不可心裡起惡念,說:『第七年的豁免年快到了』,你便惡眼看你窮乏的弟兄,什麼都不給他。」這裡講到兩個字:「惡念」是看不起窮人。「惡眼」是對窮人不友善。意思說當窮人來找你,你就輕看他,對他不客氣,一心只想他何時能還錢,而不是看到他眼前的需要,這就是吝嗇。

 

(內方附解一)

基督徒對錢財的態度

某哲士說:「財富聚斂不易,保守更難,使用最難。」錢財本不是壞東西,只要來得正用得正就好了,不要學王夷閉口不敢說錢。要知錢財是中性的。


一、基督徒怎樣「得錢」

  基督徒無論直接得錢或間接得錢,都應是從神領受的。基督徒也需要用錢,但我們心須注意:

1.要作工賺錢

「我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因我們聽說,在你們中間有人不按規矩而行,什麼工都不作,反倒專管閒事。」(帖後31011

  基督徒也要作工賺錢。這裡的「作工」,是正常的。請注意,「若有人不肯作工」:有力量又健康,但懶慢,「不肯」作工,只想吃閒飯。再請注意,「什麼工都不作」:當然,有些不能作的工,就不作;但可以作的工也不肯作,神是不喜歡的。有些人不作工,因為他們可以維持生活,他們把時間用在神的事上,多侍奉神,那是很好的。我們不要怕作卑下的工作。因為許多偉人都是作卑下工出身的。

  神造我們的兩手,是要作工的。

2.不要叫人損失

  我們賣東西不要賣得比別處昂貴,更不要把不能吃和用的東西賣給人。我們也不要在工作上弄虛作假,叫別人受損失。我們更不要偷工減料。

3.不要賄賂

  基督徒絕不要受賄賂。如果有貧窮的基督徒,別人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帶有賄賂性的錢就絕對不能接受。

4.不要接受含賭性的錢

  有獎儲蓄,基督徒是可以儲的。但有些屬於賭博性質的「中獎」就不好了。例如賽馬彩票就不要買。因為你中了獎,實在是把別人不中獎的錢歸了你。基督徒更不要分賭錢。

5.不要為得財而與人相爭

  別人分財,自己分得少,不要爭;如果分不均勻,自己就要最少的。

  如果是我們主持分財,就必須分得公平。


二、基督徒怎樣「花錢」

1.要儘量節儉

 俗語說:「勤能補拙,儉可養廉。」我們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宴樂中:「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43)這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吃好些。神亦有給人享受的機會。但我們不要浪費。每天要吃得好,否則就不快樂,這是浪費。在宴樂中把次好的東西丟掉,這是「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

  我們搞婚筵不要太鋪張;辦喪事也不要弄成婚事似的,這是浪費。

2.不要輕易借貸

  負債使自由人變為奴隸。

  我們不要因超支而輕易借貸。我們購物要付現款,最好不要欠帳。如果在路上看見有好東西要買,可惜現金不足,臨時向同行者借用是可以的,但回家後必須及時償還。

3.不要輕易借錢給人

  別人真的缺乏時,借出就不要望償還,但不要盲目地借錢給人。

4.要作好管家

「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路1611)這裡所說「不義的錢財」,不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不義之財」。這裡的「不義的錢財」應與下文「真實的錢財」相對照:「真實的錢財」是屬靈的事物;「不義的錢財」,指世上的金錢是沒有什麼義的。

  神把錢賜給我們,不是全為我們自己用的,而是要我們作神的好管家,忠於神所託付給我們的。

1)奉獻:

  我們不要自己先花夠了才把多餘的奉獻給神。要像孝子買水果,先把好的給父母,自己吃次好的。

  基督徒要積財於天:「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61921

2)應當樂意施助:

「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61819但我們必須要有智慧,免得受欺騙。衛斯理曾經有一段名言:盡你所能的賺取、盡你所能的節省、也盡你所能的給予

 

(內方附解二)

基督徒當持有的態度

1.不貪財

「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貪戀財利的,擾害己家;恨惡賄賂的,必得存活。」(箴1527)「他們離棄正路,就走差了,隨從比珥之子巴蘭的路。巴蘭就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彼後215

「金錢萬能」、「金錢萬惡」都不正確。聖經不是說「錢財是萬惡之根」,只說「貪財是萬惡之根」。

  有人雖是孤身一人,也貪得無厭:「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傳48)「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510

  我們不要為了錢而愛主與侍奉主。

2.不要倚靠錢財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617

「你豈要定睛在虛無的錢財上麼?因錢財必長翅膀,如鷹向天飛去。」(箴235

3.不要受錢財的迷惑

「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太1322

  我們應以自己所有的為足:「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41112

 

三、兩種祝福

1.向貧窮說再見。

4、5兩節經文說:「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神解決貧窮的方法不是讓窮人賺大錢發大財,乃是藉有餘補不足。這不但能讓人經歷神的供應,且叫教會活出神國的見證。教會裡不應當有窮人。意思不是說窮人不能來教會,而是說進到教會的窮人都不再有物質上的缺乏。因此,我們當中若有人有物質上的缺乏,就當從弟兄姊妹那裡得幫助。最近我聽到一個見證,心裡很感動。某地區的區公所調查該區的獨居老人約有十幾戶,要提供社會福利來照顧他們。其中有三、四戶是基督徒,當工作人員問他們是否需要社會福利照顧,他們說,謝謝你,我們不需要。因為教會會按時派人來照顧我們,供應我們一切所需。這是教會整體的見證。特別在現今的工商業社會,更需要教會活出這樣的見證。因為過去的農業社會,在大家庭中人們可以互相照應,但現在的小家庭,非常脆弱且易受傷。而教會正可發揮大家庭的功能與角色。教會中若有人有物質上的缺乏,卻沒得著供應,這是教會的羞辱,因為神給我們的恩典應當是流通的,若我們抓住神的恩典不放,讓弟兄姊妹窮乏,實在說不過去,也失去了教會整體的見證。

2、向富足說請進。

  「因為耶和華你的神,必照祂所應許你的賜福與你,你必借給許多國民,卻不至向他們借貸,你必管轄許多國民,他們卻不能管轄你。」(v.6)能給的人,是富足的人。因為耶穌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的,並且用十足的升鬥,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路六38)這是神國的原則,我們愈懂得給出去,就愈豐富。第4、5節經文,摩西提醒我們要經歷以上兩種祝福,必須「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祂今日所吩咐我們的一切命令」,這樣,我們自己不但可以經歷神豐富的供應,教會也可以向世人彰顯神國豐富的榮耀。但神知道人做不到,因此11節說:「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神苦口婆心地再次勸我們,「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但鬆開手以前要先鬆開心,因為重要的不是我們擁有多少東西,而是我們對所擁有的事物抱持怎樣的態度。所以我要用下面的話勉勵我們中間的四種人。首先,我要對那些活在相對貧窮裡的人說,要有知足的心。沒有人可以同時穿兩雙鞋子。知足的人永不貧窮;不知足的人永不富足。其次,我要對我們當中那些富足的人說,你們要甘心樂意,藉有餘補不足。第三,我要對我們中間大多數不貧窮也不富足的人說,你們要過簡僕生活。要有智慧區分什麼是必需品,什麼是奢侈品。所給的錢雖然不多,但可積少成多。最後,我要對那些絕對貧窮的人說,你也可以學習把不多的給出去,不要一味接受別人的幫助。這話是真實的。

 

快速查詢以下內容

【關注事工】:只回複數字「0

【牧師講道】

只回複數字「11」,查閱 馮秉誠牧師科學與信仰講道(已經更新)

只回複數字「12」,查閱 張伯笠牧師的信仰歷程及布道講集

只回複數字「13」,查閱 遠志明牧師幸福婚姻講道全集

只回複數字「14」,查閱美國心血管專家葉陳淑淑見證分享

只回複數字「15」,查閱範學德《我為什麼不願意成為基督徒》

只回複數字「16」,查閱楊安鼎牧師的講道

只回複數字「17」,查閱保羅華許牧師的講道

只回複數字「18」,查閱於宏潔牧師的講道

【信仰答疑】:只回複數字「21

【探訪活動】:只回複數字「31」,查看「覓非播舍」相關信息

【如何禱告及相關】:只回複數字「41」,查看如何禱告、禁食等

【見證】

只回複數字「51」,查看比爾蓋茨、王石、李開復、賴昌星;

只回複數字「52」,查看彼岸見證全集、尼克.胡哲;

回復以下相應紅色姓名或數字即可查看相應見證:

洪漢義或501蔡琴或502黃綺珊或503袁幼軒或504呂麗萍海英或505、羅慧娟或506

(每次只能回復一個名字)

【宗教之分】:只回複數字「61」,查看佛教、風水方面的相關見證

【疾病及醫治】:只回複數字「71」,查看疾病的相關內容

【婚姻家庭】:只回複數字「81」,查看婚姻家庭的相關內容

【美文回顧】:只回複數字「20140000」查閱2014年發布的熱點信息

【聖經學習】:回復(紅色字部分)聖經舊約縱覽0108聖經舊約縱覽0916

相關焦點

  • 科普|如何培養自閉症孩子的金錢意識與觀念?
    沒有物權意識,那麼自然也就不會存有金錢觀念和意識。>金錢觀教育是有目的地使兒童形成對金錢的正確認識和態度,從而幫助他們正確處理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關係,學會合理消費。金錢觀念和意識的建立,有助於我們自閉症兒童明白:工作可以換取金錢--金錢屬於自己的財產--如何進行合理財產分配,整個觀念和意識的建立,非常有助於自閉症兒童融入社會和工作,未來也能有所保障。
  • 聖經|基督徒當做的二三事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處的。」打開聖經的以弗所書四章看看兩節經文,發現聖經對於基督徒的生活有明確的實際的指導。於二十五節相對應的就是24節裡面所提到的真理,所以基督徒應該棄絕日常的謊言。我們不要說那些很嚴重的謊言。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棄絕謊言。作為一個平民老百姓,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最起碼和我們身邊的人應當怎麼樣說誠實話,以誠相待。互相為肢體能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動機,對不對?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們處世為人的動機是什麼?
  • 王明道:基督徒的恥辱
    但當我們說謊的時候,我們便是以事實來表示我們是魔鬼的兒子。這件事若不是極大的恥辱,還有什麼是極大的恥辱呢?  也許有人說,「不信的人既不以說謊為可恥,那樣他們聽見基督徒說謊,當然也不會認為恥辱了。我們說謊又有什麼關係呢?」事實告訴我們,不信的人不以說謊為可恥,但他們卻認為基督徒不應該說謊。
  • 基督徒禁食的2個錯誤觀念和4個正確禁食方式
    配圖來源:攝圖網 《聖經》裡有多處提到禁食一書中,作者杜維理提到,合乎聖經教導的禁食是一種為基督徒與祂的國度之故而捨棄自己的行動,禁食也需要有較高程度的奉獻心志和犧牲。雖然有時禁食對身體有益,但基督徒禁食的意義與此不同。而從更加廣義的角度來說,禁食代表任何一種故意捨棄自我、禁絕肉體情慾——為要在靈裡更強壯和拓展神國度——的行動。這禁食禁絕的對象可以包括,自我的野心、欲望、計劃,或是讓自己暫不理會應享的快樂、權利、舒適和豪華。
  • 基督徒為何不祭祖
    在清明季節,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就是祭拜祖先,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一直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但是基督徒不能祭祖,為此基督徒會引來很多不信之人的攻擊,說我們基督徒不孝。有的人因為怕被人批評不孝,所以不敢來信主;有的老人家怕自己離世以後子孫不祭拜他,也反對自己的子孫後代信主。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無知的觀念。
  • 基督徒英語教練工作坊
    English Coaching Workshop基督徒英語教練的根基是以聖經的話語為根基,以基督信仰為價值的基石,以耶穌訓練人的方式為標杆。3、  你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覺得很難提升到更高的層次。4、  你一直有到列國宣教的夢想和渴望,但由於不懂英語,無法很好的與人交流分享。
  • 功敗垂成的「基督徒」
    中國有個成語叫「功敗垂成」,意思是指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卻遭到了失敗。聖經中那位富有的少年官就是個功敗垂成的典型例子。他主動、熱切地尋找耶穌,跪在耶穌面前,詢問得著永生的方法。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積極遵守神的誡命。凡他知道的,他說他都努力遵守了。他比我們見過的任何一位慕道友都渴慕,他的道德生活可能比我們見過的大部分基督徒還要好。
  • ​基督徒的人生與事奉,是一條與軟弱相伴的旅程
    順著巴刻的文脈思路,我對基督徒的「軟弱之道」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隨即寫下閱讀此書的一些感受。人如同瓦器般的軟弱對待金錢的態度可以衡量我們屬靈生命是否軟弱。當你以金錢為滿足,擁有越多金錢,就越想擁有更多,以膜拜偶像的心態來抓取金錢時,只能說明你很軟弱,因為你的心被金錢財富掌控了,你的安全感是建立在金錢這一易變的受造之物上,卻把上帝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一個靈命健康的基督徒則是以感恩和知足的心態看待金錢,並且慷慨地捐獻金錢給有需要的人。慷慨奉獻是基督徒的美德,也是基督的教導,是所有委身並效法基督的人當具備的品質。
  • 基督徒強調關係的重要性,有一個專有名詞
    B、成員地位上的平等太20:25 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20:26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20:27 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
  • 孩子喜歡亂花錢,沒有金錢觀念,培養孩子金錢觀的技巧要知道
    現在許多孩子已經有手機了,微信中肯定會有零花錢的,過去,花錢還有一種紙幣過手的感覺,而現在,手機上一點,錢就到了別人的帳戶上,因此,孩子對於如何花錢,花錢是怎麼回事等金錢觀念是越來越沒有概念了。網上還有一個視頻說,有的小學生竟然認為他爸爸一個月的工資「能賺200塊錢」,而且還是「超有錢」。
  • 基督徒的生死觀
    因為耶穌是神的兒子,是人類唯一的救主,是上帝的本體。只要在耶穌裡面,就是在上帝裡面;只要我們的生命是在基督的生命裡面,就是連繫在上帝的生命裡面(西3:3-4)。 基督徒所信的上帝是自有永有,亙古不變、永恆超越、無始無終的真神(詩90:1-4;啟1:8;出3:4)。人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有神所賜予的永恆與不朽的生命。
  • 為什麼時間就是金錢?什麼樣的時間是金錢?時間用金錢衡量合適嗎
    時間可是金錢啊,抓住時間,我們可能才會有很高效的收益;《生活經濟學專欄》一直站在個人的角度和家庭的角度,以單個的「個體」為單元的經濟理論積累,對時間的看重 是很大的,我們今天就展開討論一下:為什麼時間就是金錢?什麼樣的時間是金錢?時間用金錢衡量合適嗎?為什麼時間就是金錢?
  • 【訪談】職場基督徒不可避免的三大問題
    (圖:基督時報) 在這個以金錢為導向的社會,對於職場基督徒來說可謂挑戰重重,到處充斥著跟聖經真理相悖的價值觀,不僅要面臨各種潛規則,有時候還會遭到因信仰而來的不解和委屈。雖然職場基督徒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有三大問題是最不可避免的基本問題。
  • 自省:我是教會裡的基督徒嗎?
    有位姐妹說她有次參加公司的晚宴,聽到一件令人震驚的事。她所在的教會有一位重要同工,在社會上竟是令人不堪的人,幹了不少壞事。她感到很軟弱,為何在教會裡如此愛主的人,原來在教會外時居然會這樣。當前有些弟兄姐妹在教會裡確實是非常屬靈的肢體,可到了社會上卻變了一個人。
  • 第3期 FIRE族必須擁有的金錢觀念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成為FIRE族一員需要擁有哪些金錢上的觀念。第一:拒絕負債。這裡的負債特指壞債,就是讓你越來越窮的債務,比如信用卡債務或是車貸、房貸。你要做的就是儘快還清這些債務,要知道債務也存在複利效應的,早還完會比晚還完節省很多金錢。第二:購買可以升值的資產。
  • 基督徒當如何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而今天為什麼會有這些攔阻神想法呢?——因為觀念。我們的觀念常是以肉體的角度為出發點。想到的是自己的好處與得勢利弊,會因為自己的主觀態度隨意地謬解神的話,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將符合自己口味和理性的內容全部接納,將不符合自己的理性和主觀傾向的拒之門外。
  • 日媒:金錢觀念折射日本關東關西大不同
    日媒:金錢觀念折射日本關東關西大不同 而在金錢觀念上,以東京人為代表的「江戶子」和以大阪人為代表的「難波子」,差異尤為明顯。  文章摘編如下:  市場經濟,誰都離不開孔方兄,金錢觀念上,以東京人為代表的「江戶子」和以大阪人為代表的「難波子」,差異尤為明顯。  在東京,日用品減價不大能吸引人,而在大阪,人們習慣看到減價廣告後再去買東西。
  • 孩子缺乏金錢觀念,一旦掉進「網貸」坑窪,就會被拖進生活的泥潭
    中國家長,常常將「窮養兒富養女」的教育方式掛在嘴邊,向兒女傳達著樸素的金錢觀念。幾乎很少有孩子在童年的時候,會被允許支配一定數目的金錢,導致孩子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消費觀和金錢觀有一定的缺失,雖然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長,每個人漸漸也都有了更理性的判斷,但在充滿各種消費誘惑的當下,如果不對這種情況加以重視,可能會釀成嚴重的後果。
  • 稗子也是基督徒?
    「呼喊」第廿二期有一篇文字,題為「犯罪也會得救?」當然作者的心意是好的,因為他聽到某一布道家講這一題說,「殺人放火……仍有永生」。首先,筆者沒有親耳聽見這位布道家的講辭,故不能下斷言。如果傳道的,確是這樣講的話,顯然地是錯誤的;但是或許這位布道家所講的並不一定是指一個人做了基督徒之後仍會去殺人放火;因為一個有了生命的基督徒「不可能」去殺人放火。
  • 林語堂的信仰掙扎:基督徒還是異教徒?
    林語堂故居父親的朋友華納斯牧師還為林家帶來了許多小冊子、書籍、報刊,裡面有基督教文學以及關於西方世界、西方科學的書籍。林語堂說:「西學就用這種方式來到我家。」也正是父親的先進觀念,讓他把林語堂送去了上海的聖約翰大學。並且,因為不從習俗,林家的男孩不梳辮子,而是留著短髮。在林語堂的時代,「被培養成基督徒,就等於成為一個進步的、有西方人的心的、對新學表示同情的人」。基督信仰讓教徒們拋棄了許多當時的陋習,如立妾制度和纏足,還使他們支持民主、教育普及的觀念,並以說英語為榮。但基督教教育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