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使用壽命 年輕人是否可以接受膝關節置換術

2020-12-22 騰訊網

對於關節炎人們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關節炎就是一種老年病,關節置換有一定的使用壽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只適用於老年患者(大於65歲),那麼對於年輕人(小於65歲),得了終末期的關節炎,是否可以做關節置換手術呢?

人工關節能用多久?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表示很多患者都認為,髖關節或者膝關節置換術後,人工關節最多只能使用10年,並因此擔心會需要再次手術來替換人工關節。這不僅意味著再次忍受痛苦,還必須要承擔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回答:目前隨著人工關節製作工藝及材料學的進步,人工關節平均使用壽命可延長至20到30年。

曾經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的確只有10年左右,但科技和醫療的發展延長了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

現在,人工膝關節或者髖關節的使用壽命一般都在20年以上,大多數人都能夠一生使用同一個人工關節。

因此,患者不必等到65歲了才來接受關節置換。

關節置換是最後手段?

不到萬不得已,是否最好不要動刀?畢竟手術有風險,萬一失敗或者發生併發症,有可能比之前的情況還壞。

回答:並不一定要等到最後 。

保守治療,包括口服和外用藥物以及理療的確是關節炎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如果病情已經發展到影響你的正常生活和限制你的行動了,那麼就可以詢問醫生自己能否接受關節置換,不用一直忍受疼痛。

要知道,長期處於疼痛之中是不利於健康的,再加上行動不便,你有可能體重增加,生活質量急劇下降,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將上升。

不少患者在接受了關節置換術後都後悔地想「為什麼我不早點做手術呢?」不論年紀多大,只要疼痛和行動不便的程度已經無法控制和影響生活,就可以考慮手術,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作出判斷並給予意見。

術後恢復時間長?

一旦換了關節,是否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恢復呢?如果一年半載都需要臥床休息或者不能獨立活動,那生活和工作勢必受到影響。

回答:不會長時間影響生活。

在接受膝關節或者髖關節置換術後,有的患者只需要住院1周,有的患者則需要住院2個月。總的來說,手術後的恢復是分階段的,並不是從頭到尾都躺在床上。快的話,有的患者用4~6周時間就能痊癒(能夠在活動關節和行走的時候感到很自然),有的患者則需要6個月的時間,但一般在4周左右,患者便能夠自己洗澡或者開車。

山東省立醫院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袁林表示患者對待康復的態度、參與術後理療的積極性以及有無併發症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患者康復時間,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術後還能做運動嗎?

安裝了人工關節後,是否像安裝了義肢一樣,以後永遠也無法進行體育運動了呢?

回答:當然可以運動 。

實際上,大多數醫生都期望患者在接受了關節置換術後保持一定的活動量。步行、遊泳和騎車等身體負擔不大的運動方式都很適合接受了關節置換的患者。

甚至有的患者在康復後還能夠進行登山和鐵人三項等極限運動,當然這並不是常態。如果對運動強度和運動量有所擔心,可以在運動前先詢問自己的醫生。如果是在恢復階段,那麼最好在理療師的監督下運動,掌握好運動時間、休息間隔,明確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立即停止運動。

術後會不會長短腿?

有很多患者都擔心,接受了髖關節置換後會變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走路的時候會顯得非常明顯。

回答:長短腿的標準是什麼呢?

X光影像、走路時的姿態以及肉眼所觀察的長度都是判斷標準。

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會綜合考慮姿態對腿長的影響、患者脊椎的曲線以及植入的位置等因素,來調整自己的手術,從而避免長短腳。

醫生除了依靠經驗做出判斷,在手術時使用X光實時成像等高科技手段也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選擇關節植入的位置。

在手術後,患者可能有些不適應自己的新髖關節,走路或站立時感覺奇怪。這其實是因為在之前的好幾年,他們可能都因為疼痛或者關節變形而無法挺直腰杆。這很常見,不需要擔心是手術失敗的結果。

相關焦點

  • 73歲老人成功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近日,入住渭南醫院外科三病區的楊秋連老人成功的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73歲的楊秋連,10年前出現雙膝關節腫痛。走路、站立、下蹲的時間一久就會疼痛加重。通過一些保守治療後疼痛暫且緩解。就在1年前,楊秋連老人下蹲時疼痛加重,下蹲後起站困難,尤其最近左膝疼痛越發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隨後就被家人送到渭南醫院。經過醫生的會診,被確診為雙膝骨性關節炎。
  • 魚骨倒刺線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
    膝關節置換術存在傷口張力大、癒合時間長和因張力導致的組織閉合不緊密等問題。 病人術後屈伸關節時,關節切口部位主要承受的張力來自於切線方向(縱向的拉伸),以及側向的張力,易發生切口閉合不緊密,導致滲漏。
  • 青島膠州市人民醫院骨科成功完成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近日,膠州市人民醫院骨科邀請濟南軍區總醫院蘇君教授為兩位住院患者進行了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周某, 69歲,雙膝部疼痛10餘年,加重1年,診斷為雙膝關節退行性病變, 醫院邀請蘇君教授來院會診後,建議手術治療,醫院骨科在蘇君教授指導下,成功完成左側人工全系關節置換術,術後患者左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目前正在康復治療中。
  • 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選對醫生很重要,選對地方也很重要!
    當今社會,膝關節病患者越來越多 膝關節是全身發病率最高的關節 主要包括:骨性關節炎、滑膜炎、髕骨軟化、半月板損傷等 膝關節疼痛不僅涉及到關節內的各種病損 也常因各種關節外因素引起疼痛引起的功能受限
  • 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成功實施唐山首例血友病患者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 成功實施我市首例血友病患者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 雪漫)近日,在多科室協作下,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一病區成功實施我市首例血友病性膝關節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 你的膝關節需要「補補牙」嗎?我院完成首例膝關節外側單髁置換術
    近日,我院本部骨關節與運動醫學科順利為一例外翻膝病人完成了膝關節外側單髁置換術,實施了小切口下對膝關節病變部位精確治療的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第二天,病人就可以下地自如行走。單間室局部修補 新型手術更微創對於全膝關節置換術而言,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是相對微創手術,精準置換病損部位,用以替代膝關節股、脛關節損壞的軟骨表面,被稱為膝關節置換中的「補牙技術」,不需要去除前後交叉韌帶,最大限度保留病人的本體感覺和關節功能,實現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生理性重建。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有效治療方式—全膝關節置換術
    近半年來其膝關節疼痛不適加重,尤其是勞累後加重明顯,患者到萊州市中醫醫院門診就診後,被診斷為「雙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後入住萊州市中醫醫院骨傷四科,行雙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術後黃某某病情恢復良好,自述術後為感明顯疼痛,於手術後1天即練習下床扶拐負重行走,術後第7天自行扶拐負重行走出院。今天,就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有效治療方式-全膝關節置換術。
  • 青島市市立醫院成功開展膝關節外側單髁置換術
    近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骨關節科順利為一例外翻膝病人完成了膝關節外側單髁置換術,實施了小切口下對膝關節病變部位精確治療的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第二天,患者就可以下地自如行走。左膝關節疼痛三年致跛62歲的張女士左膝關節疼痛已有3年,近1月來,左膝疼痛加重,平地行走時也感覺困難,疼痛導致左膝不敢完全負重,走路呈現明顯的跛行姿態。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前來市立醫院本部骨關節科找到郭傳友主任求醫。
  • 拆書筆記:複雜性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
    ●適當技術和假體使關節置換術成為可能  ●與標準的初次髖關節置換術相比,併發症明顯增高◆髖關節內陷:  ●技術困難包括:內側壁不完整和重建偏心距、髖關節中心和腿的長度  ●股骨頸可能需要原位截斷;通常需要植骨,並且移植骨最好取自股骨頭  ●在嚴重骨缺損的病例中,可能需要使用防內陷籠或定製的假體
  • 關節壽命只有60年!教你妙招,學會保養膝關節,延長關節壽命
    關節是骨頭與骨頭的交匯處,關節可以說是一座橋梁,把骨頭連接起來了,人體才能進行活動。在眾多關節中,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的關節,承受的重量非常重。關節病是現在很常見的一類問題,特別是中老年人、喜歡運動、從事於體力勞動的人,膝關節更容易出現問題。
  • 20°以上Ranawat II型膝外翻的全膝關節置換術: 3-14年隨訪結果
    膝關節外翻畸形約佔整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10%左右,主要的病因是骨性關節炎,另外,類風溼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以及發育畸形均可以導致膝關節外翻。膝關節外側軟組織結構多,外翻的病理特點以及發生機制與內翻膝關節不同,導致外翻膝關節的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難度大,特別是>20°,甚至30°以上重度的固定的外翻畸形。
  • 聚焦關節外科智能化技術:北醫三院人工關節論壇日前閉幕
    新華網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倪元錦)北醫三院人工關節論壇暨熱點與前沿技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閉幕,聚焦以機器人手術、3D列印、計算機導航等為代表的數位化、智能化手術技術,探討關節外科前沿理論和發展方向。大會主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副主任、關節外科主任田華教授在主旨演講《智能化技術在人工關節外科應用》中,聚焦機器人手術、計算機導航手術、傳感器技術、3D列印等骨科智能化技術發展現狀,分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智能化骨科手術經驗和數據。
  •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歐陽元明:膝關節損傷與置換
    膝關節產生的症狀往往不具有特異性,如疼痛、打軟腿、關節交鎖(指在行走、下蹲等活動中,膝關節屈伸突然受限,像被卡住一樣不能活動)等,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一些痛苦和負擔。那麼,我們接下來就為大家解答膝關節損傷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一些常見疑問。1、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哪些?
  • 名醫訪談 | 人工髖關節置換常見問題
    專家解惑: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就是通過開放手術的方式,使用人工的髖關節材料替換不堪使用的人體髖關節。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對於人的站立、行走、蹲坐等日常活動都很重要,因而髖關節疾病常常明顯影響日常生活。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利用人工髖關節替代病變的髖關節,幫助病人解除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極大改善和提高了生活質量。
  • ——劉萬軍骨關節科普系列
    擅長:1、髖關節置換、膝關節置換手術(股骨頭壞死、嚴重骨折手術後髖關節炎、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嚴重類風溼性髖關節炎、髖關節僵直、嚴重老年骨質增生性膝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痛);2、髖膝關節翻修術;3、早期股骨頭壞死的保髖手術;4、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保膝手術;5、關節置換術後假體感染及術後骨折;6、各類骨關節疼痛疾病的微創治療。
  • 衛生部有標準,這個人工膝關節卻要11萬
    【金陵晚報報導】金陵晚報記者 王海峰孩子因骨及關節軟骨惡性腫瘤住進醫院,醫生在檢查後確診患者為骨巨細胞瘤,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結束後,身體恢復很好。就在出院前,患者家屬突然向醫院提出質疑:為何網上、其他醫院都顯示這個手術的材料——進口人工膝關節只需4萬多元錢,而他們的孩子卻要花11萬元來買這個材料?
  • 福清市醫院關節置換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
    東南網8月10日福清站訊(記者 陳君君)近日,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關節外科主任張文明和骨科主治醫師黃子達的指導和幫助下,福清市醫院骨科引入一項新的「醫療黑科技」——人工智慧輔助術前設計AI系統。
  • 首臺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登場,在滬完成全膝關節置換術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骨科李慧武主任醫師團隊利用「鴻鵠」手術機器人為一名69歲女性患者完成了全膝關節置換術。本文圖片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供圖7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獲悉,一款全國產化的「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又名:「鴻鵠」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日前研發成功。
  • 膝關節置換手術 為患病膝關節「補牙」
    本報訊  膝關節是人體滑膜最多、關節面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關節,當我們走動時,會牽動大、小腿骨的運動造成膝關節磨擦。隨著年齡的增加,膝關節長期磨損、創傷,會導致膝關節退變、畸形。
  • 滬上醫生成功使用首臺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完成全膝關節置換術
    圖說: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團隊為女性患者完成了全膝關節置換術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左妍 通訊員 徐英 翟贊京)對於患者而言,儘管機器人輔助手術有諸多優勢,但相對昂貴的手術費用也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