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一步法讓幹細胞變成神經元

2020-12-17 生物谷

2016年8月9日訊  /

生物谷

BIOON/  --本文亮點:


該研究找到了將人類多能

幹細胞

(hPSC)直接誘導為GABA能神經元(iGN)的

遺傳

因子


iGN表達端腦中間神經元標記物和亞型標記物SST


iGN能夠在體外實現功能上的成熟,釋放GABA,並在體外形成突觸網絡


iGN可以在體內整合到宿主的突觸迴路中



近日,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在研究中找到了直接誘導hPSC形成具有功能的成熟GABA能神經元的誘導因子。該研究為中間神經元及相關疾病研究以及臨床轉化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


眾所周知釋放γ-氨基丁酸(GABA)的中間神經元在大腦皮質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並且參與多種神經紊亂疾病的發生。病人來源的中間神經元能夠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過程提供基礎,還可以幫助發現潛在的治療靶點。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發現一組

遺傳

因子能夠將人類多能

幹細胞

(hPSC)直接誘導成GABA能神經元,並且具有很高的誘導效率。他們證明誘導形成的人類iGN能夠表達神經元標記物,並在6-8周時間內表現出成熟的電生理特性。除此之外在體外條件下iGN之間或iGN與誘導形成的人類穀氨酸能神經元之間能夠形成功能性突觸。這些都表明利用該方法誘導形成的GABA能神經元細胞具備中間神經元的主要特徵和功能特性。


研究人員還將誘導形成的GABA能神經元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體內,他們觀察到人類iGN能夠在小鼠體內經歷突觸的成熟過程並進一步整合到宿主神經循環中。


總得來說,該研究找到了快速高效獲得iGN的一步法,為人類中間神經元的機制研究和臨床轉化研究提供了方便。(生物谷Bioon.com)





Direct Induction and Functional Maturation of Forebrain GABAergic Neurons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lfred Xuyang Sun8,correspondencePress enter key for correspondence informationemailPress enter key to Email the author, Qiang Yuan8, Shawn Tan, Yixin Xiao, Danlei Wang, Audrey Tze Ting Khoo, Levena Sani, Hoang-Dai Tran, Paul Kim, Yong Seng Chiew, Kea Joo Lee, Yi-Chun Yen, Huck Hui Ng, Bing Lim9, Hyunsoo Shawn Je


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releasing interneurons play an important modulatory role in the cortex and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multiple neurological disorders. Patient-derived interneurons could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these diseases as well as for identifying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Here, we identified a set of genetic factors that could robustly induce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PSCs) into GABAergic neurons (iGNs) with high efficiency.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human iGNs express neurochemical markers and exhibit matur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within 6-8 weeks. Furthermore, in vitro, iGNs could form functional synapses with other iGNs or with human-induced glutamatergic neurons (iENs). Upon transplantation into immunodeficient mice, human iGNs underwent synaptic maturat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host neural circuits. Taken together, our rapid and highly efficient single-step protocol to generate iGNs may be useful to both mechanistic and translational studies of human interneurons.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八屆)幹細胞技術與臨床轉化論壇

會議時間:2016.10.14-2016.10.15     會議地點:北京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stemcell/

相關焦點

  • Cell Rep:幹細胞轉變為神經元的新方法
    2016年12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由於很難獲得功能完整的人神經元,在實驗室研究神經紊亂面臨著巨大挑戰。而最近一項由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新技術可以在實驗室快速高效地培養出與神經紊亂相關的神經元,這或許為神經紊亂疾病的研究帶來了希望。 根據釋放的神經遞質種類,神經元可以分為激活性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如分泌穀氨酸鹽的神經元是激活性神經元,分泌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經元則是抑制性神經元。抑制性神經元是癲癇等疾病的罪魁禍首,但是目前研究人員對這種神經元知之甚少。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來源的多巴胺神經元移植治療帕金森
    在Cell Stem Cell 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從人胚胎幹細胞(hESCs)衍生的神經元移植,可使帕金森氏病模型大鼠恢復運動功能。我們的研究代表了臨床前評估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並為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多巴胺神經元治療帕金森氏病提供有用必要的證明。
  • 傷害性感受神經元能夠調節造血幹細胞動員
    傷害性感受神經元能夠調節造血幹細胞動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4 16:05:04 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Paul S.
  • 幹細胞療法邁進新一步,製造感覺中間神經元_鄭大中科博生
    據中科博生研究表明, 感覺中間神經元(sensory interneurons)是一類脊髓神經元,負責將全身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觸覺也因此而生。添加BMP4和視黃酸(retinoic acid)信號分子,人胚胎幹細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可以轉化出含2種感覺中間神經元的混合物。其中dI1感覺中間神經元賦予人類本體感受(proprioception),讓人知道身體正位於空間中的哪個位置;dI3感覺中間神經元可以感受壓力。中科博生。
  • Nature:從多功能幹細胞誘導而得的老年痴呆症神經元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散發性遺傳性老年痴呆症在體模型上創造了細胞衍生的幹細胞,利用源自患可怕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此前,從來沒有在皿中創造過高度純化、功能性的人類老年痴呆症神經元",研究的通訊作者Lawrence Goldstein博士說,他是細胞與分子醫學系的教授,也是霍華德 · 休斯醫學研究所 的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幹細胞計劃的主要負責人,"這是第一步。這些不是完全的模型。它們是一種觀點的證據。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怎樣製造它們。
  • Cell:是什麼讓人類神經元如此獨特?
    2018年10月23日/生物谷BIOON/---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分為細胞體(cell body)和突起(projection)兩部分。細胞體由細胞核、細胞膜和細胞質組成。突起有樹突(dendrite)和軸突(axon)兩種。樹突短而分枝多,直接由細胞體擴張突出,形成樹枝狀,其作用是接受其他神經元軸突傳來的衝動並傳給細胞體。
  • Cell:誘導人胚胎幹細胞快速和高效地產生12種高純度的中胚層細胞群體
    在幾天內而不是之前需要幾周或幾個月製造這些純的細胞群體的能力是實現臨床上有用的再生醫學的關鍵一步---潛在地允許科學家們產生新的跳動的心臟細胞來修復心臟病發作後的損傷,或者製造軟骨或骨組織讓破舊的關節再次恢復新的活力或從創傷中癒合。
  • Cell:關鍵蛋白參與神經元的遷移以及突出的形成
    2020年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此前研究表明,Teneurin,Latrophilin和FLRT這三種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有助於神經元之間保持緊密接觸,促進突觸形成並在細胞之間交換信息。然而,在大腦發育的早期,上述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則會導致遷移的神經細胞受到排斥。
  • Sci Rep:新技術將幹細胞變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2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了一種新型技術,其可以將人類幹細胞有效轉化成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這種幹細胞位於視網膜中
  • 【CSCB2021】分會場介紹—S04 細胞工程與腫瘤&S05 腫瘤幹細胞與微...
    Cell engineering is used for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through re-organization of cell structure, alteration of cell function, and produce of biotechnological drugs by gene manipulation
  • 新型幹細胞療法治癒糖尿病小鼠!終結胰島素注射時代又近一步
    由於胰腺器官移植的本質就是再生胰島細胞,因此考慮使用具有多分化功能的幹細胞來治療糖尿病。幹細胞由於其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在醫學界被譽為「萬能細胞」。幹細胞根據來源不同分為以下三種:胚胎幹細胞、成體幹細胞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而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從人類幹細胞群體中產生功能性β細胞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所以,以幹細胞為基礎的糖尿病治療在近些年蓬勃發展。
  • Cell:中間神經元遷移調節異常可能導致大頭畸形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01.031。大腦皮層含有興奮性中間神經元和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性中間神經元是局部產生的,並通過徑向滑行(radial sliding)遷移到大腦皮層內的最終位置。
  • 研究發現嗅覺幹細胞免疫防禦新功能
    研究發現嗅覺幹細胞免疫防禦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3 15:11:57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Andrew P.
  • 造血幹細胞表面標誌物
    CD38標記用於區分造血幹細胞多能祖細胞(CD38-)和定向祖細胞(CD38+)。 6.1.3 CD90 (Thy1)CD90,也被稱為Thy-1,是一個28-30 kDa 的GPI連接膜糖蛋白。CD90表達於造血幹細胞、神經元、胸腺細胞、外周T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基質細胞。
  • Cell:利用單細胞RNA測序鑑定嗅覺神經元類型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鑑定大腦迴路的形成方式,以便他們能夠了解讓存在問題的神經元重新連接起來。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學教授Liqun Luo、生物工程與應用物理系教授Stephen Quake及其團隊通過逐個細胞地構建出果蠅嗅覺神經元的詳細基因藍圖,從而在這個方向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新方法揭示成年小鼠海馬體中長期自我更新的幹細胞
    新方法揭示成年小鼠海馬體中長期自我更新的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3:19 瑞士蘇黎世大學Sebastian Jessberger研究組宣布他們利用活體成像鑑定了成年小鼠海馬體中長期自我更新的幹細胞
  • Cell:淋巴結受一種獨特的具有免疫調節潛能的感覺神經元支配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1.028。在一組不同的神經元中識別和挑選出特定的細胞體真的很有挑戰性。」 通過使用單細胞RNA測序來分析這些感覺細胞的基因表達,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感覺細胞主要是痛覺神經元。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神經元表達的基因高度多樣化,它們表達的突觸蛋白和細胞表面分子與支配皮膚的感覺神經元不同,這說明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溝通模式不同。
  • 兩篇Cell文章:發布幹細胞研究重大成果
    而在第二篇的Cell論文中,斯坦福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則報告稱他們在小鼠體內發現了可生成骨、軟骨以及骨髓關鍵組分——基質的幹細胞。一開始,研究人員將焦點放到了小鼠骨骼末端快速分裂的細胞群上,隨後證實了這些細胞群可以形成骨骼的所有組分:骨、軟骨和基質——定位在骨中心幫助將造血幹細胞轉變為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海綿組織。通過付出各項努力,他們隨後鑑別出了可形成骨骼的所有這些組件的一種細胞類型。科學家們之後進一步繪製出了骨骼幹細胞的發育樹,追蹤了它們確切是如何轉變為中間祖細胞以及最終的各個類型的骨骼組織的。
  • Cell:腸道神經元幫助免疫系統調節腸道炎症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上,這項發現對於腸易激症候群等胃腸道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提示意義。小腸組織中存在著許多類型的免疫細胞,其中包括巨噬細胞,但巨噬細胞也存在不同的群體。固有層巨噬細胞是非常靠近小腸壁的一群細胞,而肌層巨噬細胞則位於小腸組織的更深層部位,距離穿過小腸的物質相對較遠。
  • Cell|多模式綜合分析對小鼠視覺皮層GABA能神經元的重新分類
    哺乳動物的大腦包含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的神經元,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任何神經元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神經元會根據特定框架劃分為不同類型,用於了解細胞和環路如何支配大腦行使功能。繼單細胞測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之後,諸如Patch-seq的新方法能夠直接將特定神經元的轉錄組特徵與它的其他識別特徵相關聯,例如神經元的精確定位、形態和固有電生理特徵,這將有助於揭示細胞多樣性的本質和基本規則,並增進我們對神經元和環路功能的理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