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行人未斷魂
這不是一個細雨紛紛的清明,相比前幾日,今日天朗氣清,帶給人春和景明之感。
忽然覺得街上的行人少了,是不是又有不少人已踏上了回鄉祭掃的旅程?但我相信,很多如我一樣的中學生,並未加入到回鄉祭掃的人流當中,甚至不會把這項活動列入到自己的日程。算起來大約已有五六年的光景了,我都沒有去過祖輩的墳冢,去參加家族的祭奠,甚至連家鄉的消息都懶得去打聽。大人們也是心照不宣——我現在就該好好學習,不用操別的心。我時常會把這個略帶些自私的「小我」小心地掩藏在心底,後來從同學那裡得知,大多數人跟我的情況差不多,我的愧疚感似乎瞬間減輕了許多。
可今天仔細想想,這是否也算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呢?
清明,對於年輕一代,真的太像「節日」了。大伙兒或許會在這兩三天的休假時間裡,抽時間在網上寫下「清明安康」,算作是沒忘記這一天的特殊性,之後指尖一划便轉去娛樂了。更有甚者會隨意地寫下「清明快樂」,不知道有人接收到這樣的信息,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觸?
清明時節其實最適合踏青,能走到戶外嗅嗅春天的味道,也算是對傳統的一種最自然且最溫暖的繼承了。然而現實是,戶外的一切都沒有辦法吸引一顆年輕的心,一切都沒有在家抱著手機玩一天來得愜意。要想看到當年「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景致,恐怕只能靠穿越去實現了。
有人說,祭祖也就是一個形式,何必較真?但是「記祖」總不該也是一個形式上的問題吧。在歲月的流逝中,當我們對於祖輩的牽掛日漸減少之後,恐怕再多熊熊而燃的紙錢也無意義。忘記,才是真正的「消失」。
想到此處,我真得生出一種遺憾。這似乎已不再是一個家庭紐帶緊密連結的時代,也似乎不再是一個敬重傳統的年代。當父母和孩子同處一室卻可以一言不發時,我們還從哪裡談及深遠的親緣關係;當近在咫尺的兩個人靠著微信才能交流時,我們又怎會跪拜在祖輩的墓碑前掏心窩子地講上幾句話;當大家都把清明只當作一個休息日時,我們又如何做到把歡喜轉換成思念的哀傷?
假如世上真有魂靈的話,我想,我就更不敢回家鄉了。因為,我怕當另一個世界中的人們看到一張張漠然的臉時,一定會很不高興吧!
【評點】文章與其說是對清明的緬懷,不如說是在緬懷一種文化。作者既點出了當今青少年親情淡薄的時代問題,也表達了自己的糾結和不安。成長本身就包含著對傳統的接納、辨別與繼承的過程,成熟則需要建立於自我剖析和反省之上。青少年是民族與國家的未來,他們思考的深度決定著未來發展的高度。作者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帶給我們很多的反思,和很多的提醒。(指導教師:葛小龍)
製作:喬 楓
來源:作文素材快線雜誌
語文報社《作文素材快線》月刊
□郵發代號:22-287
□郵購:請致電0351-6378502
□網購:語文報社天貓旗艦店
□發行總監:136 0355 5531(誠徵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