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中的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欲斷魂」?

2021-02-19 梧桐樹邊羽


杜牧的清明詩裡說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會斷魂呢?

現在的很多人清明節不都過得很快樂嗎?瀟灑了全國幾日遊,哪兒來的斷魂呀?到底是時代的變化,還是杜牧的詩有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那就是因為清明節是一個用來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代人在追思先祖方面比現代人更加慎重其事,更加講究禮儀。

因為「百善孝為先」,而且在漢代的時候還有「舉孝廉」,也就是說你如果足夠孝順,是可以去做官的。一是出於真心悲痛,二是習俗使然,大家都很悲痛,所以清明祭祀是莊重、悲傷的。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杜牧說的「路上行人慾斷魂」了呢?清明時節本來天氣就不好,雨紛紛,就好像老天流淚一樣,配合大家對先人的思念。既有原因,又有環境,既有條件,又有風俗,路上的行人如何不斷魂?


有朋友說,這裡的「路上行人」是指沒能趕回家祭祖的羈旅之人,因為沒辦法祭祖,感覺很悲傷,很對不起祖宗,這樣說也行,但是大的基礎是建立在祭祀的悲情之上的。

這位題主,難道不知道清明節的祭祖、掃墓、上墳的習俗嗎?提出這樣的問題。

一般來說這個問題,到這裡就解答完畢了。因為清明節要上墳,要給祖宗上香,思念先人,所以悲傷,才「路上行人慾斷魂」。

不過就我個人理解,這個大眾答案並不貼切。

有朋友就會說,不貼切,那你說個毛線啊?

那是因為這種理解是一種通俗化的錯誤常識,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這種錯誤的常識都沒有,當然有必要先交代一下——然後我再說說這種常識錯在哪裡。


其實,清明節真的是個歡樂的日子。

而我們祭祖、掃墓、上墳原本應該是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也就是韓翃那首著名的《寒食》所寫的日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個寒食節始自介子推被燒死,這裡就不細說了,我們只要清楚一點,寒食節是禁火的,而且周期還比較長。

在這個月份,因為天氣好轉,大家又還沒有開始務農,以節日為藉口的相親、勾搭就比較多——所謂春心萌動。農曆三月上旬,前後就有三個節。

第一個是上巳節,大家歡快相聚、一起下河沐浴、插柳闢邪的日子,也是元宵節之後男女相約最好的日子。過了這個歡快的節日,就進入了寒食節。


寒食節禁火,意味著什麼?只能吃冷食。這對已經進入文明熱食階段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修苦行。因此才有「輕煙散入五侯家」,做什麼?偷偷傳火種給諸侯破忌呢。但是諸侯可以偷偷用火,老百姓是不行的。雖然這一規則從最開始的行政命令發展到後來成為習俗,並沒有誰去強制執行,但是習俗的力量太強大了。

所以,寒食節是非常難熬的。天天吃冷食,過得人不人鬼不鬼,乾脆就趁這個時節去掃掃墓,以表孝心。掃墓上墳的習俗是這麼來的。

而清明,只是一個節氣。一般是在寒食的最後一天或者第二天,那麼終於開禁了,大家自然要出去踏青,要美酒佳餚,大快朵頤了。

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地方都遵守著只能清明節前掃墓的規矩,其實就是寒食節上墳。清明是一個快樂的日子,清明之後就不要掃墓了,不要把那種悲悲切切再帶進美好的春天。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巳節、寒食節都慢慢消失,但是老百姓的習俗保留下來了。踏青、插柳這些上巳節的歡快,寒食節祭祖招魂的悲傷、掛青,這些習俗行為就都被清明這個節氣日子給挪用了過來。

大家要注意,清明原本只是一個節氣,並不是節日,而清明節放假也是近幾年才有的事情。

所以,大傢伙清明出去玩,出去哈皮,其實暗合了古代正統的風物人情。

那麼我們再來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行人不應該是開心嘛,為什麼「欲斷魂」?其實未必不是給寒食節冷食給憔悴的,「借問酒家何處有」,你以為杜牧是要借酒消愁嗎?

不過是因為可以吃熱食美酒了,他是要去海吃一頓。


相關焦點

  • 路上行人慾斷魂?被誤解千年的名句竟是這個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清明》被千古傳誦。清明祭祖為什麼把「欲斷魂」解釋為失魂落魄?有兩個版本的解釋。第一種是因為清明節是全家祭祖掃墓的時節,這個時候的詩人杜牧卻獨自一個人走在路上,此時又飄起了小雨,因而感到思念惆悵。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作為天下之主是不是也會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相信很多人都對杜牧的這首《清明》朗朗上口,也都知道清明節是祭拜先人的大日子。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拜先祖嗎?清明時節,這個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部分習俗的重大傳統節日,傳統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不過,今天我們只談談對後世流傳最廣的墓祭文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皆斷魂,這是對先祖的一種思時之敬,也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另一種表現方式。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拜呢?
  • 十首清明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今天是清明節,杜牧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一個感傷的節日,雖然有各式的踏青春日活動,可詩人們還是很惆悵,他們憂傷歲月、感慨人生浮沉,十首清明詩詞,訴說著詩人們內心的坎坷與無奈。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的郊外楊柳一片青翠。花開了草都長了出來,鳥兒在飛蝴蝶成雙成對在嬉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裡回憶往昔,以茶代酒,喝著聊著。
  • 杜牧《清明》詩的「詩眼」
    作者:楊慶存 王元巾(分別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細雨淅瀝,春寒料峭,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調的鋪墊,暗示了詩人悽冷的物理感受和複雜的心理情緒。這與宋代李清照《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緊承首句意脈,點明詩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趕路的狀態,「欲斷魂」三字是此篇的「詩眼」和理解的關鍵,特別突出了極為沉痛悲傷的心境。三、四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
  • 【素材 • 運用 • 習作】主題作文:清明,行人未斷魂
    清明,行人未斷魂這不是一個細雨紛紛的清明,相比前幾日,今日天朗氣清,帶給人春和景明之感
  • 杜牧《清明》有這麼多讀法!博士教孩子趣讀清明詩詞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留下關於清明節的經典古詩。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家喻戶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被人吟唱千年,唱不完中國人綿綿不盡的清明情懷。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一個典故也沒用,可以說只要識字就能讀懂。
  • 小學生必背丨杜牧最著名的詩不是《清明》,還有很多都是千古絕唱
    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既有晚唐時代風格的烙印,又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晚唐詩壇中獨樹一幟,是晚唐詩歌的一座高峰,取得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成就,一向享有盛譽。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怎樣改成詞 老街淺說 檃栝體
    看到有朋友在悟空問,能否把杜牧的《清明》改成宋詞?把詩改成詞這事不難,不過是改好改不好的問題而已,權當作練筆即可。老街在悟空問答填了兩首,閒來無事又續了三首,五首小詞一起發在這裡吧。先看下這首唐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因為杜牧的這首《清明》是七言絕句,所以為了儘量保持原貌,只能以小令來改編。
  • 爸爸在家不帶娃,媽媽無奈帶娃念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
    於是,就開始了下面的一幕……「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妹妹:「清明/唐/杜牧/清明……唐/杜牧……什麼來? 」我:「這首詩,它的題目和它的第一句開頭是一樣的,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妹妹:「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將欲魂。」我提醒:「欲斷魂,不是將欲魂。」
  •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2015年04月02日10:5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杜牧的《清明》,一起來欣賞吧。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の時節 雨 紛々 路上行人慾斷魂。
  • 杜牧的《清明》好在哪裡?假如歷史有奧斯卡最短劇本獎,非它莫屬
    每到清明節,都有一首洗腦神詩不斷單曲循環,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儀式感,那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短短28個字,幾乎包含了劇本所必須的各項要素。
  • 20200829每日一首,清明
    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1.注釋(1)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2)紛紛:形容多。(3)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4)借問:請問。
  • 《清明》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誰?莫非真的不是杜牧?
    他的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這當然有拔高之嫌,但也足見後人對許渾的認可。許渾的詩,和杜牧的風格有接近的地方。後人在編輯杜牧詩集之時,有不少許渾的詩也誤編進杜牧詩集中去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能看出,許渾詩歌的功力。要知道,大杜和小杜都是唐代排名前十的詩人。
  • 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這一首
    唐詩宋詞元曲中提到「清明」的詩詞有很多,如白居易的《清明夜》「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柳永的《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陸遊《臨安春雨初霽》「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歐陽修《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 美文 | 梨花煙雨清明
    梨花風起清明,柳絮翻飛煙雨。又到清明時. 清明,節如其名,天清地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然而,雨的如影如隨,卻讓清明多了晦澀和弦外之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給「清明」定下底調和基色:雨紛紛,欲斷魂。在這裡,「它已越過農事與農業,而演變成了一個與華夏人人相關的民間傳統節日」。
  • 清明這首詩的意思20字 臨沂的朋友們要體會它的含義
    在我國古代,有一首描寫清明的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被大家廣為流傳,這首詩表達出一種心情迷亂,讓人難以平靜的心態,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 一起讀詩:感受英文版《清明》
    提到清明,很多人會想到杜牧的這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但你聽過它的英文版嗎?今天我們邀請中國日報網美籍記者Anne Ruisi為大家朗讀這首詩的英譯版。戳視頻!
  • 杜牧十首經典詩詞,首首都有千古名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迷人的江南,依山傍水的村莊山郭,迎風招展的旗幟,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佛寺、樓臺,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且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增添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
  • 為什麼「清明時節雨紛紛」
    有一句古詩,相信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沒錯,清明前後全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往往都會下雨。咦,「清明」明明是文化上的一個傳統節日,為什麼會偏偏趕上下雨呢? 難道是老天爺知道要過節嗎?
  • 杜牧的20首著名唐詩,每一首都出千古名句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他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兩人也是好朋友。今天來拜讀一下杜牧的著名唐詩,每一首都出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