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詩的「詩眼」

2020-12-16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楊慶存 王元巾(分別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生)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

資料圖片

  一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起筆破題,交代時令與天氣,以節令與環境來渲染悽冷的氣氛。清明時節,細雨淅瀝,春寒料峭,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調的鋪墊,暗示了詩人悽冷的物理感受和複雜的心理情緒。這與宋代李清照《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緊承首句意脈,點明詩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趕路的狀態,「欲斷魂」三字是此篇的「詩眼」和理解的關鍵,特別突出了極為沉痛悲傷的心境。三、四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採用生動活潑的問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動,而牧童的肢體動作語言,不僅將作者、讀者的視線引向悽迷的遠方,而且以在清明時節開放的「杏花」呼應了題目與開頭的「清明」,既給人留下了意亂花迷的想像餘地,又暗寫了詩人憂傷情懷的沉痛執著與不可解脫。全詩以素描形式將「細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自然悽迷、清淡素雅、靈動秀麗而又情感深沉的畫面,創造出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的悽美意境。

  經典詩歌往往將情、景、事、理、趣熔於一爐,創造優美感人的意境,展現巨大的藝術魅力。杜牧這首《清明》詩以抒情為主調,因事而見情,層次分明,畫面清新,易讀易記。但真正讀懂和正確理解本義的讀者並不普遍。詩中有兩個極為重要的關鍵詞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斷魂」。「斷魂」是體現全詩情感基調的關鍵。「魂」即靈魂、精神;「斷」即隔斷、分離;「斷魂」就是精神靈魂離開了人的身體,形容精神恍惚;「欲斷」則是接近「斷」的邊緣而尚未完全「斷離」。作者以「欲斷魂」極寫心情沉痛的程度之深,昭示全詩情感基調。那麼,詩人為什麼這樣悲傷沉痛呢?其實這與另一個關鍵詞「行人」有著密切的關係。「行人」就是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字面本身理解可以是「走在路上的人」,或者說是遠離家鄉的「遊子」。由於清明是祭祖掃墓、親人團聚、踏青郊遊的時節,主人公卻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在家過清明,所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思念和孤獨導致其沉痛悲傷,甚至達到了「欲斷魂」的程度。

  其實,「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還有著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深刻的思想內涵。「行人」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表示官職的專用名詞,考先秦典籍《周禮·秋官》即有「行人」一職。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均有「行人」,故《國語·晉語八》有「叔向命召行人子員」之句。漢代大鴻臚屬官有「行人」。明代設「行人司」,復有「行人」之官。一般來說,「行人」在中古之前多指「採詩」之官。《漢書·食貨志上》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採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牅戶而知天下。」兩漢時期不僅有專門負責這項工作的「樂府」機構,還醞釀形成了詩歌中的一種體裁形式「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都簡稱為「樂府」。唐代及其以後詩人的「擬樂府詩」雖不入樂,也稱為「樂府」或「擬樂府」。王官採詩制度,不但說明了詩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顯示了中國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當然,「行人」有時也指負責執行外交公務或其他職責的官員。如《論語·憲問》「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裡子產潤色之」,此處的「行人子羽」即是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吏。

  《清明》詩的作者杜牧正是運用這種歷史文化積澱,交代了詩中主人公不同於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將自己肩負公務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內心矛盾用詩歌的形式深刻生動地表達出來。

  二

  杜牧《清明》詩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上面關於「行人」的詮釋已略見一斑。除此之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季節時令文化內涵的深刻性。題目《清明》既是詩歌創作的具體背景與環境,又是農耕社會備受關注的時令名稱。清明是自遠古農耕社會就備受關注的時令節氣。《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曆法的醞釀。《尚書·堯典》則有關於「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國就有關於清明節令的認識。漢代《淮南子·天文訓》也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的明確記載。清明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農業播種的重要節點,以致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農諺。這說明清明時節對人民耕種生產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和提醒作用,所以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杜牧抓住了清明這個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抓住了廣為人們熟知的內容,貼近社會和生活,必然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而廣為傳播。

  二是節令深厚的人性化生活化色彩。清明節是人們祭祖掃墓的節令。宋代莊季裕《雞肋篇》有關於「寒食上冢」的記載,寒食即清明。高翥《清明日對酒》有「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的詩句,描寫的就是清明掃墓的情形。祭祖掃墓表示懷念祖先,感恩先人,體現著濃厚的人情味。趙鼎《清明》「禁菸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反映的就是清明民間上墳祭祖的普遍性。同時祭祖又形成了家人團聚、家族聚會的民風民俗,成為加深家庭成員情感的重要因素。唐代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高翥《清明日對酒》「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都是表達清明時節思念親人或家庭團聚之樂。因此,清明節是交流溝通親情的重要時機,讓人們表達相互的關心關切和掛念,從而密切親人之間的和睦和諧。

  三是廣泛參與的社會化大眾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社會參與的普遍性和個體參與的社會化。唐韋莊《長安清明》:「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詩人描述了由「紫陌」「綠楊」「駿馬」「鞦韆」等意象構成的長安繁華風光。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宴於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於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更呈現出遠超前代的繁華熱鬧,體現了社會參與的普遍性。而宋代程顥《郊行即事》詩「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詞「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都是描述清明踏青郊遊的情景,充分體現了個體參與的社會化。這些諸如踏青、郊遊之類的活動,既有益於身心愉悅,又創造了人民深入廣泛交往交流的機會。凡此種種,都在表現清明時節人們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活動,體現出對社會文化的創造與傳承。

  三

  清明節深厚的文化底蘊飽含著「以人為本」的哲學理念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杜牧《清明》十分典型。一是以清明為主題,體現對人類生存的關切。時令季節與農耕有著直接的關聯。清明是一個適宜播種的節令。適時播種才可能有好的收穫以滿足人民生存的基本物質需求。作者以「清明」為題,抓住了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題材。二是感恩先輩與篤於親情。如上所述,清明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掃墓祭祀活動,以表達感恩祖先,感謝先輩對家族、國家作出的貢獻。與此同時,濃厚了親人感情與家族意識。這種對祖先的感恩,對於孝的感知、傳遞和繼承,意味著一種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流動與傳遞,使得「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家國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成為一個民族和國家不斷發展的文化動力。三是對社會意識和奉獻精神的強化。清明春暖花開,也是人們賞春的美好季節,更是人們社會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好機會。但清明時節也會讓一部分身在仕途的職員為保持社會正常運轉而堅守崗位,所謂「忠孝不能兩全」。

  總之,杜牧《清明》詩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我們應該正確理解詩歌本義,領悟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讓古老的節日曆久彌新,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27日 13版)

[責任編輯:王麗媛]

相關焦點

  • 膾炙人口的《清明》一詩,作者到底是誰?杜牧不會在意的
    清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它的意義在於讓忙碌的世人停下腳步,追思先祖,增添家族的情感,架設了一座溝通陰陽的橋梁。因此,感情充沛的文人們寫下過無數感懷的詩詞歌賦,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清明》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誰?莫非真的不是杜牧?
    多年前,讀到這首詩,就讓我印象深刻。如今再讀,依舊對詩人充滿了崇拜。我想,讀過這句詩的朋友不在少數吧,有誰知道這是哪位詩人寫的嗎?許渾。一個詩名似乎不太響亮的名字。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他的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這當然有拔高之嫌,但也足見後人對許渾的認可。許渾的詩,和杜牧的風格有接近的地方。後人在編輯杜牧詩集之時,有不少許渾的詩也誤編進杜牧詩集中去了。
  •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2015年04月02日10:5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
  • 杜牧最唯美的一首詩,通篇描寫得如詩如畫,同時還充滿了諷刺意味
    杜牧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位詩人,他的很多作品也都是膾炙人口,一些經典的作品,更是還頻頻地收錄在我們小學的課本裡,其中最為大家熟知,例如《清明》、《秋夕》、《江南春》、《泊秦淮》等等,而這些作品無一例外,也都很是唯美,同時也很是抒情,另外還無比的傷感,這也正是杜牧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小學生必背丨杜牧最著名的詩不是《清明》,還有很多都是千古絕唱
    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既有晚唐時代風格的烙印,又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晚唐詩壇中獨樹一幟,是晚唐詩歌的一座高峰,取得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成就,一向享有盛譽。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什麼是詩眼?詩眼在一首詩中起到什麼作用呢?
    昨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詩眼在一首詩中起什麼作用?前言要明白詩眼在一首詩中起到什麼作用,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詩眼。詩眼這個詞,詩眼,最早出自蘇軾的詩。但是詩眼未必是詩「心」,不一定是反映這這首詩的中心之句。三、句中的詩眼大多是虛字--鍊字南宋詞人張炎在《詞源》中說過:句法中有字面,蓋詞中一個生硬字用不得,須是深加鍛鍊,字字敲打響,歌誦妥溜,方為本色。如賀方回、吳夢窗,皆善於鍊字面,多於溫庭筠、李長吉詩句中來。
  • 【以詩論詩】詩眼(下)/楊玉辰
    【以詩論詩】詩眼(下)/楊玉辰 詩眼 詩要靈動必有眼,詩眼睜開主題見。 即使讀者難背誦,記住詩眼也欣然。 18. 誇張 描寫難免有誇張,誇張過頭成虛妄。 凡事張合須有度,觀點辯證詩意暢。 19.
  • 詩眼在一首詩中起什麼作用?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詩眼」?詩有詩眼,詞有詞眼,文有文眼,這三者是不是一個東西?從定義上來說,詩是韻文。詞就不用說了,實際上是詩的一個分支。那麼從邏輯上來說,詩眼、詞眼、文眼就是一個東西。
  • 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怎樣改成詞 老街淺說 檃栝體
    看到有朋友在悟空問,能否把杜牧的《清明》改成宋詞?把詩改成詞這事不難,不過是改好改不好的問題而已,權當作練筆即可。老街在悟空問答填了兩首,閒來無事又續了三首,五首小詞一起發在這裡吧。先看下這首唐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因為杜牧的這首《清明》是七言絕句,所以為了儘量保持原貌,只能以小令來改編。
  • 杜牧的《清明》好在哪裡?假如歷史有奧斯卡最短劇本獎,非它莫屬
    每到清明節,都有一首洗腦神詩不斷單曲循環,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儀式感,那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短短28個字,幾乎包含了劇本所必須的各項要素。
  • 杜牧因何寫出《清明》?風流才子的奇葩寫詩靈感來自哪裡?
    最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的當屬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悽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黃庭堅的《清明》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感慨:「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美得令人心醉,成為描寫秋天最唯美的一首詩
    杜牧,字牧之,晚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與當時的李商隱還一起並稱為「小李杜」,意思是兩人的文學成就,完全可以媲美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牧。作為唐朝最後大師,杜牧的很多作品也都是深入人心,尤其是一首《清明》,更是成為了描寫清明最傳神的一首詩,通篇描繪的看似平淡,可是那一份憂愁之感,以及落魄的神態,則是被詩人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寫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 清明時節雨紛紛原來是一首偽詩?
    這首詩在杜牧自己的詩集當中是沒有的,它最早出現在古代的一本童蒙讀物,就是小孩子上私塾的時候讀的書《千家詩》當中。不單在杜牧自己的詩集中沒有這一首詩,在比較可靠的唐代、宋代的文獻當中,都沒有提到過杜牧曾經寫過這首詩,這是第一個問題。要點二第二個值得懷疑的地方,是這首詩的用韻,韻腳非常奇怪。
  • 一起讀詩:感受英文版《清明》
    提到清明,很多人會想到杜牧的這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但你聽過它的英文版嗎?今天我們邀請中國日報網美籍記者Anne Ruisi為大家朗讀這首詩的英譯版。戳視頻!
  • 杜牧《清明》有這麼多讀法!博士教孩子趣讀清明詩詞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留下關於清明節的經典古詩。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家喻戶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被人吟唱千年,唱不完中國人綿綿不盡的清明情懷。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一個典故也沒用,可以說只要識字就能讀懂。
  • 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這一首
    唐詩宋詞元曲中提到「清明」的詩詞有很多,如白居易的《清明夜》「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柳永的《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陸遊《臨安春雨初霽》「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歐陽修《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 晚唐詩歌最高峰,欣賞杜牧這十首詩,終於知道喜歡他的原因了!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講到《阿房宮賦》的時候稱:這是杜牧最為有名的安穩,期末考試必考,所以將課文背得滾瓜爛熟。說的《阿房宮賦》的作者杜牧,在唐朝,尤其是晚唐,絕對是鼎鼎大名,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唐朝詩人杜牧的故事,一起欣賞他最為經典的詩篇!
  • 晏殊最悽美的一首詩,沒有提到清明兩個字,卻寫盡了清明的悲涼
    提起關於清明的詩詞,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杜牧那首最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古人關於清明的詩詞,也有很多。除了杜牧的這首《清明》,還有歐陽修的《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歐陽修的這首詞,主要寫的是清明時節,人們遊春的情景。
  • 杜牧《清明》中的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欲斷魂」?
    杜牧的清明詩裡說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會斷魂呢?現在的很多人清明節不都過得很快樂嗎?
  • 讀黃庭堅的《清明》詩,佳節清明桃李笑
    說到清明時節,人們提到它的歷史之早時,必須要舉出一些事例來佐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另外還有個叫做王禹偁的詩人,他的《清明》詩也是為時人所稱道的。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因為他表達的是一個窮人的悽楚的清明節,符合當時大多數人的口味,過節就像和尚化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