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因何寫出《清明》?風流才子的奇葩寫詩靈感來自哪裡?

2020-12-20 語文360

最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的當屬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悽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黃庭堅的《清明》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感慨:「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時節春雷陣陣、細雨綿綿、萬物復甦,大地上到處芳草萋萋、桃李盛開,一片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野田荒蕪之處,是死者的墳墓,使人心生悲哀。

南宋詩人高翥在《清明》一詩中,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郊野掃墓、悼念亡靈的情景,歷歷在目,令人悽然:「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詩中的「酒」字涵蓋了人生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充裕和精神的愉悅;一個「醉」字,形象地寫出了盡情享受的諸多樂趣。人生在世,應該珍愛生命,理智而聰慧地享受人生。這種享受將隨著生命的結束而停止,無論皇帝權臣還是貴族富豪,都不能把沒有享受完的幸福和歡樂帶進墳墓。至於對逝者的祭奠和哀悼,不過是生者的自我安慰罷了,對逝者已經毫無意義可言。

清明節生者對逝者祭奠悲悼、寄託哀思,也是對生者心靈的一次洗禮。古詩詞裡的清明意象萬千、意味深遠,無論是煙雨濛濛、青草離離,還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留給後人的,是中華民族綿綿不絕的精神慰藉和代代相傳的文化理念。

千百年來,唐詩宋詞一直被後人引以為自豪和驕傲。而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和「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清麗委婉,讓人們拍案叫絕的同時,也不得不為那個時代詩人們的天才與靈感所折服。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唐詩宋詞的華彩樂章,大都是詩人們在青樓妓女的胸脯上和大腿上寫就的。

歷史上,流傳最多的無疑是唐代大詩人杜牧與揚州妓女的風流韻事。杜牧妙筆生花,聲名遠播,在繁華的揚州,杜牧的足跡踏遍青樓妓院,夜醉不歸。杜牧不但逛青樓,玩妓女,還經常在家裡呼朋喚友,日宴夜飲,招妓作陪。唐文宗太和末年,杜牧在江西宣州府屈就幕僚時,曾前往風光景物秀麗美好的湖州旅遊。湖州刺史是杜牧平素的好友,便熱情地為他安排宴會和遊覽項目,並找來美貌妓女,陪宴侍寢。每當酒宴結束,酩酊大醉的杜牧大都要拿出筆墨紙硯來,鋪展在妓女溫潤香酥的胸脯之上,恣意揮灑激情,即興賦詩。

晚唐以後,有的詩人更加變態了。在胸脯上鋪紙寫詩已屬平常,有的詩人甚至直接將詩寫在青樓妓女的大腿上。據唐代文人孫棨在《北裡志》中記載:王團兒,前曲自西第一家也。已為假母,有女數人,長曰小潤,字子美,少時頗藉藉者。小天崔垂休變化年溺惑之,所費甚廣,嘗題記於小潤髀上,為山所見,贈詩曰:「慈恩塔下親泥壁,滑膩光滑玉不如。何事博陵崔四十,金陵腿上逞歐書。」

到了宋代,有的文人更是「墮落」,把青樓妓院當書房,把妓女胸脯當案幾,把翻雲覆雨當靈感的源泉,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紙醉金迷,醉生夢死。不但文人泡妓院、玩妓女,就連皇帝、宰相都耐不住寂寞,跑到妓院「肯愛千金博一笑」。文人雅士不但熱衷於逛青樓,遊妓院,而且還相互攀比,相互賣弄。如:「香囊暗解,羅帶輕分」就是表達自己逛到後的喜悅和激動。「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就是北宋詞人賀鑄訴說自己屢逛而不得的鬱悶之情,由此而成為了千古名篇。而他後來詞作「便翡翠屏開,芙蓉帳掩,與把香羅偷解」,則把自己與妓女同床共枕的香豔場面描寫得淋漓盡致。

旅宿

【原文】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韻譯

住在旅館中並無好的旅伴;憂鬱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

對著寒燈回憶起故鄉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

家鄉太遠歸夢到破曉未成;家書寄到旅館已時隔一年。

我真羨慕門外滄江的煙月;漁人船隻就系在自家門前。

直譯

旅館裡沒有知心朋友,我獨自靜靜地沉思凝神。

對著寒燈回憶往事,孤雁的叫聲,驚醒了悽寂夢魂。

鄉關道路迢遠,夢魂拂曉時才得歸去,家人的書信要等來年方能寄到此地。

滄江上月色含煙,風光是多麼美好,釣魚船就系在我家門前

注釋

⑴良伴:好朋友。

⑵凝情:凝神沉思。悄然:憂傷的樣子。這裡是憂鬱的意思。

⑶寒燈:昏冷的燈火。這裡指倚在寒燈下面。思舊事:思念往事。

⑷斷雁:失群之雁,這裡指失群孤雁的鳴叫聲。警:驚醒。

⑸遠夢歸:意謂做夢做到侵曉時,才是歸家之夢,家遠夢亦遠,恨夢歸之時也甚短暫,與下句家書隔年方到,恨時間之久,相對而更增煩愁。侵曉:破曉。滄江:泛指江,一作「湘江」。

⑹好煙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風景。

⑺門:門前。

【作品鑑賞】

《旅宿》是杜牧抒寫旅況的索寞悽涼和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這是羈旅懷鄉之作。離家久遠,目睹旅館門外的漁船即加以豔羨。幽恨鄉愁、委實悽絕。頸聯「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層,實乃千錘百鍊的警句。

首聯起,直接破題,點明情境,羈旅思鄉之情如怒濤排壑,劈空而來。可以想見,離家久遠,獨在異鄉,沒有知音,家書也要隔年才到,此時孤客對寒燈,濃厚深沉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必會陷入深深的憂鬱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態度的最好寫照:靜對寒燈,專注幽獨,黯然傷神,將詩人的思念之情寫到極致。

頷聯承,是首聯「凝情自悄然」的具體化,詩人融情於景,寒夜孤燈陪伴孤客,思念故鄉舊年往事,失群孤雁聲聲鳴叫,羈旅之人深愁難眠,細緻地描繪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鄉圖景。「思」字和「警」字極富鍊字功夫。燈不能思,卻要寒夜愁思陳年舊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燈及人,顯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極富情味。旅人孤燈,長夜難眠,一聲雁叫,引孤客嫠婦愁思驚夢,歸思難收。

首聯與頷聯極言鄉關遙遠,幽愁滿懷。夢見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遙遠,夢醒時分天已大明,家書須隔年才能寄到旅館,可見離家之遠,表達出對家鄉深沉的思念。

《旅宿》是杜牧言旅中獨宿滿是羈旅思鄉之情,表現滿懷的幽愁暗恨

頸聯轉,用設想之詞,虛實結合,想像奇特,表現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詩人因愁思難耐、歸家無望而生出的怨恨。故鄉遠在千裡,只能夢中相見,也許是短夢,也許是長夢,但夢中醒來卻已到天明。字裡行間,流露出夢短情長的幽怨。而這一切又都由於「家書到隔年」的實際情況。作為詩歌由寫景向抒情的過渡,轉句用夢境寫旅宿思愁哀怨,亦虛亦實,虛中寫實,以實襯虛的特點讀來迴腸盪氣。

尾聯合,收攏有力,卻並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設想之詞,勾勒家鄉美麗的生活圖景,融情於景,借景抒情,把濃烈的歸思之情融入家鄉優美的風景之中。滄江煙靄,雲霞明滅,月色溶溶,家門外繫著釣魚船,一幅優美寧靜祥和的家鄉風光圖景。畫面中雖然沒有寫人物,但一條靜靜地繫於家門外的釣魚船卻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面對這樣一幅家鄉優美的畫面,誰人不夢繞魂牽,更何況旅宿在外的詩人呢!家鄉遠隔千裡,旅人歸思難收,如此優美的家鄉風光圖景非但沒有給詩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詩人的思鄉愁苦。這是用樂景反襯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鄉愁、委實悽絕。除卻個中人,任何人也難以深味個中情。不過,「煙月」在此實際上是借代,並非一定就是「煙」,就是「月」。正所謂,文學作品的形象大於思維,此處一個「煙月」可以觸發不同的旅人思婦產生不同的意象聯想,從而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頸聯與尾聯看似跳出了鄉愁,豔羨門外滄江魚船的清閒自在,其實是借他鄉之物,更曲折地表達出詩人思鄉之情。全詩層層推進,寫景抒情都有獨到之處。

【名家點評】

清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以幽閒之意結之,益見旅人跋涉之苦,則思鄉之情更難堪矣。漁船何等清閒以賞煙月,而我獨跋涉風塵,不得在家賞玩,何不如漁翁之自在也。」

作者介紹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本 名杜牧別 稱杜牧之,後世稱杜樊川字 號字牧之 號樊川所處時代唐朝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出生時間公元803年去世時間約公元852年主要作品《阿房宮賦》《遣懷》《樊川文集》等主要成就創造晚唐詩歌高峰

相關焦點

  • 杜牧的《清明》好在哪裡?假如歷史有奧斯卡最短劇本獎,非它莫屬
    每到清明節,都有一首洗腦神詩不斷單曲循環,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儀式感,那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短短28個字,幾乎包含了劇本所必須的各項要素。
  • 《清明》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誰?莫非真的不是杜牧?
    許渾的詩,和杜牧的風格有接近的地方。後人在編輯杜牧詩集之時,有不少許渾的詩也誤編進杜牧詩集中去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能看出,許渾詩歌的功力。要知道,大杜和小杜都是唐代排名前十的詩人。正因為許渾和杜牧的詩風相近,有一件事在這裡不得不提。
  • 膾炙人口的《清明》一詩,作者到底是誰?杜牧不會在意的
    清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它的意義在於讓忙碌的世人停下腳步,追思先祖,增添家族的情感,架設了一座溝通陰陽的橋梁。因此,感情充沛的文人們寫下過無數感懷的詩詞歌賦,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詩的「詩眼」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  《清明》詩的作者杜牧正是運用這種歷史文化積澱,交代了詩中主人公不同於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將自己肩負公務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內心矛盾用詩歌的形式深刻生動地表達出來。  二  杜牧《清明》詩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上面關於「行人」的詮釋已略見一斑。除此之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2015年04月02日10:5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杜牧的《清明》,一起來欣賞吧。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の時節 雨 紛々 路上行人慾斷魂。
  • 風流才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奔放不羈?
    序言:提到「風流才子」,你的腦海中是否立馬浮現出「唐伯虎」的身影?然後是元稹、蘇軾、白居易、宋之問、秦觀……似乎「風流」已經成為了才子們的標配。「風流才子」和「渣男」到底有何不同?為什麼風流的總是「才子」,而不是「財主」?你準備好酒,我有故事。
  •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唐詩唐史和故事25
    好在還出了這兩位:李商隱、杜牧。在寫詩方面,這倆人給晚唐爭了面子。倆人恰好也是一個姓李一個姓杜,所以人稱「小李杜」。李商隱10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他們家的生活過得很苦。但他確實有才華,16歲的時候,寫了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被當地的一個大人物看上了,那人開始資助他讀書,還讓他跟自己的兒子一起讀書。李商隱第一次考科舉,沒考上。25歲那年再去考,考上了。
  • 一首名詩「霜葉紅於二月花」千古傳頌,杜牧令人讚嘆|百家故事
    比如李商隱、杜牧人稱「小李杜」。這個小字,是為了和詩聖杜甫相區別。今天給介紹的是晚唐詩人杜牧。杜牧出生於公元803年唐德宗時期,他的世家幾代都是做大官的,還出現了三代宰相的高官,光宗耀祖,到了杜牧父親這代,也是官職很高。杜牧為有這麼顯赫的家世很是驕傲,在他的詩中有所表明。在強大的家庭背景下,杜牧從小生活無憂無慮,快樂無比。
  • 杜牧《清明》中的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欲斷魂」?
    到底是時代的變化,還是杜牧的詩有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那就是因為清明節是一個用來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代人在追思先祖方面比現代人更加慎重其事,更加講究禮儀。因為「百善孝為先」,而且在漢代的時候還有「舉孝廉」,也就是說你如果足夠孝順,是可以去做官的。一是出於真心悲痛,二是習俗使然,大家都很悲痛,所以清明祭祀是莊重、悲傷的。
  • 杜牧說,你們只看到我的風流,卻看不出我鬱郁不得志
    杜牧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他的父親與伯父也都在京為官,家宅正居長安城中心的安仁坊,一時顯貴無比。對於自己的家族,杜牧一直頗為自得,他曾寫詩誇耀家中的萬卷藏書,可見很珍視這種家學傳統。他生平留心當世之務,論政談兵很有見地,也精通詩賦古文,是當時『名振京邑』的才子。杜牧雖是中晚唐人,詩歌卻有盛唐風骨,發出俊秀豪爽之氣。
  • 晏殊最悽美的一首詩,沒有提到清明兩個字,卻寫盡了清明的悲涼
    提起關於清明的詩詞,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杜牧那首最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古人關於清明的詩詞,也有很多。除了杜牧的這首《清明》,還有歐陽修的《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歐陽修的這首詞,主要寫的是清明時節,人們遊春的情景。
  • 讀詩與寫詩
    後來讀杜牧詩《河湟》,才知道,張明敏這兩句歌詞的意境來自杜牧《河湟》中「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杜牧這兩句詩是說,晚唐詩時期,河湟地區長期被吐蕃統治者佔領,那裡的百姓儘管穿著異族服裝,「牧羊驅馬」,處境那樣艱難屈辱;但他們的心並沒有被徵服,白髮丹心,依然是漢民族的臣民。
  • 晚唐詩人李商隱連續寫了兩首詩贈送杜牧,為何杜牧反應很冷淡?
    杜牧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他深受牛黨領袖牛僧孺的寵愛,但又不斷向李黨領袖李德裕上疏陳述治國治軍的方略,雖然李德裕採納了他很多意見,但始終忌憚他是牛黨中人,在仕途上並未對杜牧有實質上的幫助。身負凌雲之志的杜牧,也在牛李黨爭中沉淪下僚無所作為。他們的悲劇恰好折射了牛李黨爭對知識分子的命運帶來的慘烈影響。
  • 靈感 究竟來自哪裡?
    有很多事情印象不是那麼深刻,轉眼之間就忘在腦後了,而有時候無意間又會走進回憶裡,那就是靈感!有的時候只有心情靜下來,才會觸發靈感,而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件事而觸景生情引發其它的感想。。。總而言之,在沒有靈感的時候,哪怕要寫出一個詞來都會很難,而靈感來的時候,卻好像有千言萬語,滔滔不絕也沒有完。
  • 杜牧詩作精選:小杜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而杜牧,似乎就顯得冷淡一些,這位詩人究竟有何佳作,讓他能夠躋身唐朝一流詩人之列呢?小仙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些杜牧的經典名作。No.7 《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杜牧是歷史上著名的風流才子,曾在揚州做官。在揚州為官期間,經常出入風月場所,也寫下了不少詩詞名篇。不過杜牧的風月詩文,風流而不下流、多情而不濫情,情感真摯、纏綿悱惻,讀起來滿口餘香。
  • 杜牧很美的一首詩,從開篇一直美到結尾,寫出了令人驚豔的秋天!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也可以說是唐詩的終結者,也正是從他之後,唐詩就結束了,後世再也沒有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雖然晚唐時期也有很多著名的詩人,但是杜牧的存在無疑使得唐詩更具有感染力,也更為令人震撼,特別是他的一首《清明》,可謂是膾炙人口,通篇寫得極為悽美,也很是傷感,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把骨子裡的那份悲痛之感,以一種很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這樣的作品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那都是會念念不忘,同時也會被那份悲傷所感動。
  • 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這一首
    唐詩宋詞元曲中提到「清明」的詩詞有很多,如白居易的《清明夜》「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柳永的《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陸遊《臨安春雨初霽》「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歐陽修《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 杜牧的經典唯美作品《江南春》怎麼賞析?
    杜牧《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表面上讀來是一首寫景詩,實則是一首諷喻之作。反對佛教文化的頹廢是很多飽學有識之士的共識,所以杜牧如此諷喻,就自然而然了。杜牧(803一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陝西人。晚唐傑出的詩人、文學家,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
  • 杜牧十首經典詩詞,首首都有千古名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 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怎樣改成詞 老街淺說 檃栝體
    看到有朋友在悟空問,能否把杜牧的《清明》改成宋詞?把詩改成詞這事不難,不過是改好改不好的問題而已,權當作練筆即可。老街在悟空問答填了兩首,閒來無事又續了三首,五首小詞一起發在這裡吧。先看下這首唐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因為杜牧的這首《清明》是七言絕句,所以為了儘量保持原貌,只能以小令來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