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的當屬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悽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黃庭堅的《清明》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感慨:「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時節春雷陣陣、細雨綿綿、萬物復甦,大地上到處芳草萋萋、桃李盛開,一片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野田荒蕪之處,是死者的墳墓,使人心生悲哀。
南宋詩人高翥在《清明》一詩中,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郊野掃墓、悼念亡靈的情景,歷歷在目,令人悽然:「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詩中的「酒」字涵蓋了人生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充裕和精神的愉悅;一個「醉」字,形象地寫出了盡情享受的諸多樂趣。人生在世,應該珍愛生命,理智而聰慧地享受人生。這種享受將隨著生命的結束而停止,無論皇帝權臣還是貴族富豪,都不能把沒有享受完的幸福和歡樂帶進墳墓。至於對逝者的祭奠和哀悼,不過是生者的自我安慰罷了,對逝者已經毫無意義可言。
清明節生者對逝者祭奠悲悼、寄託哀思,也是對生者心靈的一次洗禮。古詩詞裡的清明意象萬千、意味深遠,無論是煙雨濛濛、青草離離,還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留給後人的,是中華民族綿綿不絕的精神慰藉和代代相傳的文化理念。
千百年來,唐詩宋詞一直被後人引以為自豪和驕傲。而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和「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清麗委婉,讓人們拍案叫絕的同時,也不得不為那個時代詩人們的天才與靈感所折服。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唐詩宋詞的華彩樂章,大都是詩人們在青樓妓女的胸脯上和大腿上寫就的。
歷史上,流傳最多的無疑是唐代大詩人杜牧與揚州妓女的風流韻事。杜牧妙筆生花,聲名遠播,在繁華的揚州,杜牧的足跡踏遍青樓妓院,夜醉不歸。杜牧不但逛青樓,玩妓女,還經常在家裡呼朋喚友,日宴夜飲,招妓作陪。唐文宗太和末年,杜牧在江西宣州府屈就幕僚時,曾前往風光景物秀麗美好的湖州旅遊。湖州刺史是杜牧平素的好友,便熱情地為他安排宴會和遊覽項目,並找來美貌妓女,陪宴侍寢。每當酒宴結束,酩酊大醉的杜牧大都要拿出筆墨紙硯來,鋪展在妓女溫潤香酥的胸脯之上,恣意揮灑激情,即興賦詩。
晚唐以後,有的詩人更加變態了。在胸脯上鋪紙寫詩已屬平常,有的詩人甚至直接將詩寫在青樓妓女的大腿上。據唐代文人孫棨在《北裡志》中記載:王團兒,前曲自西第一家也。已為假母,有女數人,長曰小潤,字子美,少時頗藉藉者。小天崔垂休變化年溺惑之,所費甚廣,嘗題記於小潤髀上,為山所見,贈詩曰:「慈恩塔下親泥壁,滑膩光滑玉不如。何事博陵崔四十,金陵腿上逞歐書。」
到了宋代,有的文人更是「墮落」,把青樓妓院當書房,把妓女胸脯當案幾,把翻雲覆雨當靈感的源泉,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紙醉金迷,醉生夢死。不但文人泡妓院、玩妓女,就連皇帝、宰相都耐不住寂寞,跑到妓院「肯愛千金博一笑」。文人雅士不但熱衷於逛青樓,遊妓院,而且還相互攀比,相互賣弄。如:「香囊暗解,羅帶輕分」就是表達自己逛到後的喜悅和激動。「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就是北宋詞人賀鑄訴說自己屢逛而不得的鬱悶之情,由此而成為了千古名篇。而他後來詞作「便翡翠屏開,芙蓉帳掩,與把香羅偷解」,則把自己與妓女同床共枕的香豔場面描寫得淋漓盡致。
旅宿
【原文】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韻譯
住在旅館中並無好的旅伴;憂鬱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
對著寒燈回憶起故鄉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
家鄉太遠歸夢到破曉未成;家書寄到旅館已時隔一年。
我真羨慕門外滄江的煙月;漁人船隻就系在自家門前。
直譯
旅館裡沒有知心朋友,我獨自靜靜地沉思凝神。
對著寒燈回憶往事,孤雁的叫聲,驚醒了悽寂夢魂。
鄉關道路迢遠,夢魂拂曉時才得歸去,家人的書信要等來年方能寄到此地。
滄江上月色含煙,風光是多麼美好,釣魚船就系在我家門前
注釋
⑴良伴:好朋友。
⑵凝情:凝神沉思。悄然:憂傷的樣子。這裡是憂鬱的意思。
⑶寒燈:昏冷的燈火。這裡指倚在寒燈下面。思舊事:思念往事。
⑷斷雁:失群之雁,這裡指失群孤雁的鳴叫聲。警:驚醒。
⑸遠夢歸:意謂做夢做到侵曉時,才是歸家之夢,家遠夢亦遠,恨夢歸之時也甚短暫,與下句家書隔年方到,恨時間之久,相對而更增煩愁。侵曉:破曉。滄江:泛指江,一作「湘江」。
⑹好煙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風景。
⑺門:門前。
【作品鑑賞】
《旅宿》是杜牧抒寫旅況的索寞悽涼和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這是羈旅懷鄉之作。離家久遠,目睹旅館門外的漁船即加以豔羨。幽恨鄉愁、委實悽絕。頸聯「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層,實乃千錘百鍊的警句。
首聯起,直接破題,點明情境,羈旅思鄉之情如怒濤排壑,劈空而來。可以想見,離家久遠,獨在異鄉,沒有知音,家書也要隔年才到,此時孤客對寒燈,濃厚深沉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必會陷入深深的憂鬱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態度的最好寫照:靜對寒燈,專注幽獨,黯然傷神,將詩人的思念之情寫到極致。
頷聯承,是首聯「凝情自悄然」的具體化,詩人融情於景,寒夜孤燈陪伴孤客,思念故鄉舊年往事,失群孤雁聲聲鳴叫,羈旅之人深愁難眠,細緻地描繪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鄉圖景。「思」字和「警」字極富鍊字功夫。燈不能思,卻要寒夜愁思陳年舊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燈及人,顯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極富情味。旅人孤燈,長夜難眠,一聲雁叫,引孤客嫠婦愁思驚夢,歸思難收。
首聯與頷聯極言鄉關遙遠,幽愁滿懷。夢見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遙遠,夢醒時分天已大明,家書須隔年才能寄到旅館,可見離家之遠,表達出對家鄉深沉的思念。
《旅宿》是杜牧言旅中獨宿滿是羈旅思鄉之情,表現滿懷的幽愁暗恨
頸聯轉,用設想之詞,虛實結合,想像奇特,表現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詩人因愁思難耐、歸家無望而生出的怨恨。故鄉遠在千裡,只能夢中相見,也許是短夢,也許是長夢,但夢中醒來卻已到天明。字裡行間,流露出夢短情長的幽怨。而這一切又都由於「家書到隔年」的實際情況。作為詩歌由寫景向抒情的過渡,轉句用夢境寫旅宿思愁哀怨,亦虛亦實,虛中寫實,以實襯虛的特點讀來迴腸盪氣。
尾聯合,收攏有力,卻並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設想之詞,勾勒家鄉美麗的生活圖景,融情於景,借景抒情,把濃烈的歸思之情融入家鄉優美的風景之中。滄江煙靄,雲霞明滅,月色溶溶,家門外繫著釣魚船,一幅優美寧靜祥和的家鄉風光圖景。畫面中雖然沒有寫人物,但一條靜靜地繫於家門外的釣魚船卻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面對這樣一幅家鄉優美的畫面,誰人不夢繞魂牽,更何況旅宿在外的詩人呢!家鄉遠隔千裡,旅人歸思難收,如此優美的家鄉風光圖景非但沒有給詩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詩人的思鄉愁苦。這是用樂景反襯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鄉愁、委實悽絕。除卻個中人,任何人也難以深味個中情。不過,「煙月」在此實際上是借代,並非一定就是「煙」,就是「月」。正所謂,文學作品的形象大於思維,此處一個「煙月」可以觸發不同的旅人思婦產生不同的意象聯想,從而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頸聯與尾聯看似跳出了鄉愁,豔羨門外滄江魚船的清閒自在,其實是借他鄉之物,更曲折地表達出詩人思鄉之情。全詩層層推進,寫景抒情都有獨到之處。
【名家點評】
清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以幽閒之意結之,益見旅人跋涉之苦,則思鄉之情更難堪矣。漁船何等清閒以賞煙月,而我獨跋涉風塵,不得在家賞玩,何不如漁翁之自在也。」
作者介紹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本 名杜牧別 稱杜牧之,後世稱杜樊川字 號字牧之 號樊川所處時代唐朝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出生時間公元803年去世時間約公元852年主要作品《阿房宮賦》《遣懷》《樊川文集》等主要成就創造晚唐詩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