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它的意義在於讓忙碌的世人停下腳步,追思先祖,增添家族的情感,架設了一座溝通陰陽的橋梁。因此,感情充沛的文人們寫下過無數感懷的詩詞歌賦,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首《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意境很美,也有朦朧之感。它膾炙人口,是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常客。問及它的作者,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牧。然而,杜牧真的是《清明》的作者嗎?
不錯,課本之上,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唐詩詩集中都會白紙黑字地寫明杜牧。然而,在小珏看來,這個說法確實很懸。極有可能,杜牧並不是它的作者。
杜牧生前醉心功名,吟詩作賦只是天賦使然,並不放在心中。他的理想是建功立業,封侯拜相,實際生活有所反差後,寧願「十年一覺揚州夢」。他故去之後,外甥裴延翰才將他的詩作整理完成,這就是《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是非常重要的杜牧作品集,「詩賦、傳錄、論辯、碑誌、序記、書啟、表制,離為二十編,合為四百五十首」。可以這麼認為,《樊川文集》中收錄的,應該是板上釘釘的杜牧作品。然而,這四百五十件作品中,並沒有《清明》。
因為杜牧的名氣太大,他生前作詩很多卻不注意保存,臨死前還燒毀了大量的作品,所以後人不甘心,繼續收集整理。到北宋時,又出現了《樊川別集》《樊川續別集》《樊川外集》等等。但是,這些作者的水平眼界有限,並不是頂級大咖,出現了很多明顯錯誤,甚至將公認為李白的作品都收入其中。即便這樣,在這些文集中,依然沒有出現《清明》。
就是因為這些文集張冠李戴,導致許多作品被誤認為杜牧所作。杜牧生活時代相差不遠的許渾作為倒黴,他本來水平很高,有人甚至將其和杜甫相提並論:「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然而,許渾沒有混成詩聖,反而有大量作品被誤判為杜牧的。有鑑於此,雖然沒有實際證據,還是有人認為這首《清明》是許渾所作。
小珏認為,這個說法也很牽強,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要知道,許渾和杜牧幾乎處於同一年代,都生活在晚唐,而這首詩出現的時間,已經到了南宋。那是在《重訂千家詩》中,作者謝枋得第一次收錄了此詩,並且署名為杜牧。
謝枋得沒有說明這首詩的來歷,也沒有說清署名杜牧的理由。因此,很多人對此產生了疑惑,有人甚至認為它就是一首宋詩。名人的詩詞,在歷史上消失多年後又被找出,這種情況並不新鮮。然而,那要麼有當時的作品選集,要麼是考古發現的結果,如此憑空出現一首傑作,非得說是幾百年前的杜牧作品,實在很難令人相信。
杜牧的擁躉們,更是在字裡行間搜集證據。那句「杏花村」似乎成為了突破口,這個地名歷來被很多人爭搶,最主流的說法無非是山西杏花村和湖北杏花村。杜牧一生沒有去過山西,倒是擔任過黃州刺史,因此它們認為湖北杏花村才能自圓其說。
小珏來看,這倒不是最重要的。杏花村可以是一個地名,也可以是虛指杏花林中的村落。即便是一個地名,詩人可以身臨其境有感而發,也可以憑空想像。範仲淹從沒有去過嶽陽,照樣寫出流傳後世的《嶽陽樓記》。
最關鍵的問題,還是這首詩如何從唐朝傳到南宋的。這其中幾百年,並沒有詩集佐證,《全唐詩》、《唐人萬首絕句選》都不曾收錄,這就相當可疑了。詩歌的歸屬權有些像文物鑑定,在沒有權威檢測手法的情況下,傳承有序才是最讓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