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的《清明》一詩,作者到底是誰?杜牧不會在意的

2021-01-20 小珏說歷史

清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它的意義在於讓忙碌的世人停下腳步,追思先祖,增添家族的情感,架設了一座溝通陰陽的橋梁。因此,感情充沛的文人們寫下過無數感懷的詩詞歌賦,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首《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意境很美,也有朦朧之感。它膾炙人口,是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常客。問及它的作者,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牧。然而,杜牧真的是《清明》的作者嗎?

不錯,課本之上,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唐詩詩集中都會白紙黑字地寫明杜牧。然而,在小珏看來,這個說法確實很懸。極有可能,杜牧並不是它的作者。

杜牧生前醉心功名,吟詩作賦只是天賦使然,並不放在心中。他的理想是建功立業,封侯拜相,實際生活有所反差後,寧願「十年一覺揚州夢」。他故去之後,外甥裴延翰才將他的詩作整理完成,這就是《樊川文集》。

《樊川文集》是非常重要的杜牧作品集,「詩賦、傳錄、論辯、碑誌、序記、書啟、表制,離為二十編,合為四百五十首」。可以這麼認為,《樊川文集》中收錄的,應該是板上釘釘的杜牧作品。然而,這四百五十件作品中,並沒有《清明》。

因為杜牧的名氣太大,他生前作詩很多卻不注意保存,臨死前還燒毀了大量的作品,所以後人不甘心,繼續收集整理。到北宋時,又出現了《樊川別集》《樊川續別集》《樊川外集》等等。但是,這些作者的水平眼界有限,並不是頂級大咖,出現了很多明顯錯誤,甚至將公認為李白的作品都收入其中。即便這樣,在這些文集中,依然沒有出現《清明》。

就是因為這些文集張冠李戴,導致許多作品被誤認為杜牧所作。杜牧生活時代相差不遠的許渾作為倒黴,他本來水平很高,有人甚至將其和杜甫相提並論:「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然而,許渾沒有混成詩聖,反而有大量作品被誤判為杜牧的。有鑑於此,雖然沒有實際證據,還是有人認為這首《清明》是許渾所作。

小珏認為,這個說法也很牽強,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要知道,許渾和杜牧幾乎處於同一年代,都生活在晚唐,而這首詩出現的時間,已經到了南宋。那是在《重訂千家詩》中,作者謝枋得第一次收錄了此詩,並且署名為杜牧。

謝枋得沒有說明這首詩的來歷,也沒有說清署名杜牧的理由。因此,很多人對此產生了疑惑,有人甚至認為它就是一首宋詩。名人的詩詞,在歷史上消失多年後又被找出,這種情況並不新鮮。然而,那要麼有當時的作品選集,要麼是考古發現的結果,如此憑空出現一首傑作,非得說是幾百年前的杜牧作品,實在很難令人相信。

杜牧的擁躉們,更是在字裡行間搜集證據。那句「杏花村」似乎成為了突破口,這個地名歷來被很多人爭搶,最主流的說法無非是山西杏花村和湖北杏花村。杜牧一生沒有去過山西,倒是擔任過黃州刺史,因此它們認為湖北杏花村才能自圓其說。

小珏來看,這倒不是最重要的。杏花村可以是一個地名,也可以是虛指杏花林中的村落。即便是一個地名,詩人可以身臨其境有感而發,也可以憑空想像。範仲淹從沒有去過嶽陽,照樣寫出流傳後世的《嶽陽樓記》。

最關鍵的問題,還是這首詩如何從唐朝傳到南宋的。這其中幾百年,並沒有詩集佐證,《全唐詩》、《唐人萬首絕句選》都不曾收錄,這就相當可疑了。詩歌的歸屬權有些像文物鑑定,在沒有權威檢測手法的情況下,傳承有序才是最讓人信服的。

相關焦點

  • 《清明》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誰?莫非真的不是杜牧?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是《鹹陽城西樓晚眺》這首詩的前半部分。乍一讀,前面三句似乎毫無亮點可言,然而當我們讀到「山雨欲來風滿樓」時,禁不住被詩人的運筆深深震撼。
  • 杜牧《清明》詩的「詩眼」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杜牧這首《清明》詩以抒情為主調,因事而見情,層次分明,畫面清新,易讀易記。但真正讀懂和正確理解本義的讀者並不普遍。詩中有兩個極為重要的關鍵詞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斷魂」。「斷魂」是體現全詩情感基調的關鍵。「魂」即靈魂、精神;「斷」即隔斷、分離;「斷魂」就是精神靈魂離開了人的身體,形容精神恍惚;「欲斷」則是接近「斷」的邊緣而尚未完全「斷離」。
  • 杜牧最著名的四首唐詩,膾炙人口,廣泛傳誦
    杜牧(803—852),唐代著名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居長安下杜樊鄉(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因稱杜樊川。他出身於高門世族。唐文宗太和二年(828)以第五名進士及第。曾任司勳員外郎,世稱杜司勳。他的詩尤以寫景抒情的七言絕句最為出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
  • 小學生必背丨杜牧最著名的詩不是《清明》,還有很多都是千古絕唱
    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既有晚唐時代風格的烙印,又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晚唐詩壇中獨樹一幟,是晚唐詩歌的一座高峰,取得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成就,一向享有盛譽。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杜牧的這首詩,並不很出名,但是意境高遠,充滿了詩情畫意!
    杜牧,字牧之,晚唐時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描寫自身的一個遭遇,寫得非常的悽美,例如他的《清明》、《赤壁》、《江南春》、《秋夕》等等,那都是他膾炙人口的名篇,成為了唐詩裡佳作。他與晚唐另一位大詩人李商隱,同時也被後世並稱為「小李杜」。
  • 杜牧因何寫出《清明》?風流才子的奇葩寫詩靈感來自哪裡?
    最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的當屬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悽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黃庭堅的《清明》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感慨:「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 杜牧的《清明》好在哪裡?假如歷史有奧斯卡最短劇本獎,非它莫屬
    每到清明節,都有一首洗腦神詩不斷單曲循環,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儀式感,那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短短28個字,幾乎包含了劇本所必須的各項要素。
  •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2015年04月02日10:5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
  • 杜牧很美的一首詩,從開篇一直美到結尾,寫出了令人驚豔的秋天!
    雖然晚唐時期也有很多著名的詩人,但是杜牧的存在無疑使得唐詩更具有感染力,也更為令人震撼,特別是他的一首《清明》,可謂是膾炙人口,通篇寫得極為悽美,也很是傷感,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把骨子裡的那份悲痛之感,以一種很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這樣的作品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那都是會念念不忘,同時也會被那份悲傷所感動。
  • 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怎樣改成詞 老街淺說 檃栝體
    看到有朋友在悟空問,能否把杜牧的《清明》改成宋詞?把詩改成詞這事不難,不過是改好改不好的問題而已,權當作練筆即可。老街在悟空問答填了兩首,閒來無事又續了三首,五首小詞一起發在這裡吧。先看下這首唐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因為杜牧的這首《清明》是七言絕句,所以為了儘量保持原貌,只能以小令來改編。
  • 清明時節雨紛紛原來是一首偽詩?
    不單在杜牧自己的詩集中沒有這一首詩,在比較可靠的唐代、宋代的文獻當中,都沒有提到過杜牧曾經寫過這首詩,這是第一個問題。要點二第二個值得懷疑的地方,是這首詩的用韻,韻腳非常奇怪。這首詩有著很清晰的畫面,如果說按照這首詩所講的內容把它畫出來,是一幅非常好的《清明踏青圖》。但是這首詩光有清晰的畫面,卻沒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所以這首詩不能算是一首好詩。要點四最後,我們再說一下這首詩不可能是杜牧寫的一個強烈的證據。
  •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誰的更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這一首
    唐詩宋詞元曲中提到「清明」的詩詞有很多,如白居易的《清明夜》「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柳永的《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陸遊《臨安春雨初霽》「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歐陽修《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 清明讀詩:自嘆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
    原標題:清明讀詩:自嘆清明在遠方 桐花覆水葛溪長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 杜牧最唯美的一首詩,通篇描寫得如詩如畫,同時還充滿了諷刺意味
    杜牧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位詩人,他的很多作品也都是膾炙人口,一些經典的作品,更是還頻頻地收錄在我們小學的課本裡,其中最為大家熟知,例如《清明》、《秋夕》、《江南春》、《泊秦淮》等等,而這些作品無一例外,也都很是唯美,同時也很是抒情,另外還無比的傷感,這也正是杜牧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杜牧《清明》中的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欲斷魂」?
    到底是時代的變化,還是杜牧的詩有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那就是因為清明節是一個用來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代人在追思先祖方面比現代人更加慎重其事,更加講究禮儀。因為「百善孝為先」,而且在漢代的時候還有「舉孝廉」,也就是說你如果足夠孝順,是可以去做官的。一是出於真心悲痛,二是習俗使然,大家都很悲痛,所以清明祭祀是莊重、悲傷的。
  •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欣賞杜牧和他的詩
    01 曾經年少雖然杜牧是宰相的孫子,但由於10歲左右父親就去世,家境並不富裕,讀書之餘關心國家大事和軍事,後來註解《孫子兵法》十三篇。少年時期他就展露了文學才華和政治抱負,寫下了《阿房宮賦》,後來又寫了五言感懷詩,此時他已經很有名氣,作品在當時很受歡迎。《阿房宮賦》(節選)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 讀黃庭堅的《清明》詩,佳節清明桃李笑
    說到清明時節,人們提到它的歷史之早時,必須要舉出一些事例來佐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另外還有個叫做王禹偁的詩人,他的《清明》詩也是為時人所稱道的。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因為他表達的是一個窮人的悽楚的清明節,符合當時大多數人的口味,過節就像和尚化緣一樣。
  • 誰知盤中餐,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作者是誰?
    這是兩首膾炙人口的小詩,語言通俗直白,幾乎婦孺皆知。第一首詩諷刺意味特別強烈: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但是勞苦農民仍沒有糧食吃,仍然要餓死。整首詩語言平白如話,但是又不單純是說教,既表達了深刻的道理,又刻畫了一幅生動的農家勞作圖,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作者李紳(72-846),字公垂,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
  • 晚唐詩歌最高峰,欣賞杜牧這十首詩,終於知道喜歡他的原因了!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講到《阿房宮賦》的時候稱:這是杜牧最為有名的安穩,期末考試必考,所以將課文背得滾瓜爛熟。說的《阿房宮賦》的作者杜牧,在唐朝,尤其是晚唐,絕對是鼎鼎大名,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唐朝詩人杜牧的故事,一起欣賞他最為經典的詩篇!
  • 杜牧「南漂」時寫下這篇鄉詩最有韻味,20字令其入選唐詩300首!
    那首《清明》是不是張嘴就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早年得意,晚年落魄,當年很多文人想建功立業就得到京城發展,而本已經是京城本地人的杜牧卻被外放他鄉,在外放的途中,杜牧寫下了不少的佳作,「南漂」外放江西任職之時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