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
憫農二首李紳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兩首膾炙人口的小詩,語言通俗直白,幾乎婦孺皆知。
第一首詩諷刺意味特別強烈: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但是勞苦農民仍沒有糧食吃,仍然要餓死。這是多麼諷刺的事情啊,
在全國大豐收的情況下,這些糧食耕種者卻到了餓死的地步。這引發了讀者進一步思考:這些糧食到哪去了?農民為什麼又到了餓死的地步?
豐收的時候尚且如此,更不要說災年了。也更加深了讀者對農民的同情,扣緊了題目中的「憫」。
第二首比第一首知名度更高,經常被家長用來教育孩子節約、珍惜糧食。
第一聯用常見的農民勞作場景凸顯出農民的辛苦,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第二聯接著農民艱辛的勞作引申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上一聯的鋪墊,所以這一聯顯得並不空洞。
整首詩語言平白如話,但是又不單純是說教,既表達了深刻的道理,又刻畫了一幅生動的農家勞作圖,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李紳(72-846),字公垂,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因身材短小,人稱「短李」。27歲進士及第,補國子助教,官至宰相。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發起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糧食得來不易,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農民已經利用上了現代化的收割工具,沒有那麼辛苦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不浪費糧食的習慣,將光碟行動持續進行下去。
勞動光榮,浪費可恥。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