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作者是誰?

2020-12-22 詩詞背後的故事

【原作】

憫農二首李紳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兩首膾炙人口的小詩,語言通俗直白,幾乎婦孺皆知。

第一首詩諷刺意味特別強烈: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但是勞苦農民仍沒有糧食吃,仍然要餓死。這是多麼諷刺的事情啊,

在全國大豐收的情況下,這些糧食耕種者卻到了餓死的地步。這引發了讀者進一步思考:這些糧食到哪去了?農民為什麼又到了餓死的地步?

豐收的時候尚且如此,更不要說災年了。也更加深了讀者對農民的同情,扣緊了題目中的「憫」。

第二首比第一首知名度更高,經常被家長用來教育孩子節約、珍惜糧食。

第一聯用常見的農民勞作場景凸顯出農民的辛苦,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第二聯接著農民艱辛的勞作引申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上一聯的鋪墊,所以這一聯顯得並不空洞。

整首詩語言平白如話,但是又不單純是說教,既表達了深刻的道理,又刻畫了一幅生動的農家勞作圖,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李紳(72-846),字公垂,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因身材短小,人稱「短李」。27歲進士及第,補國子助教,官至宰相。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發起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糧食得來不易,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農民已經利用上了現代化的收割工具,沒有那麼辛苦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不浪費糧食的習慣,將光碟行動持續進行下去。

勞動光榮,浪費可恥。你們覺得呢?

相關焦點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千年以來婦孺皆知、爭相傳誦的佳句,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會背上兩句。然而,對於這首詩的作者,你知道是誰嗎?
  • 萌娃下鄉,《誰知盤中餐》今晚首播
    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將於今天(8月26日)22:00播出。節目圍繞二胎萌娃的勞動鍛鍊等主題,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致力深耕少兒教育全新一面,延伸螢屏教育創新格局。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得加上另一篇才完整
    說到愛惜糧食、珍惜糧食、別浪費糧食,大家都知道那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上學那會兒,這詩是小學一年級下半學期的課文——還是二年級?反正就那會兒吧,識字後必修的。我小時候吃飯,爸媽也會要求「把碗吃乾淨點」。小孩子用筷子不熟練,偶爾飯粒掉桌上,還會被爸媽嘲笑,「下巴長洞了,漏飯。」
  • 寫下「誰知盤中餐」的李紳為官不仁,對待農民的態度令人心寒!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幾乎無人不知,但是他的作者李紳卻很少人清楚,而老師們也很少願意講這個人,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紳的人品並不怎麼樣。 李紳還沒到當官前其實為人很好,他是典型的官二代,家中祖父曾做過武則天的宰相,而父親也是一方縣令,後來父親去世後,與母親一起顛沛流離,吃了很多苦頭,再目睹農民們的悲慘生活後才寫下《憫農》這首千古傳頌的詩。
  • 拒絕浪費,從小做起 #誰知盤中餐#
    我們誰都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能真正做到不浪費的卻少之又少。我們身處於生活富足的時代,沒有真正體會過糧食的來之不易。每當看到食堂裡大量的剩菜,心情總是很複雜,因為每一分每一秒,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在挨餓。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竟然是一句籤詩
    但是與鑽龜斷吉兇的甲骨佔卜法和蓍草為工具的《易》筮佔卜法比較,以解釋籤詩中七絕詩句內容來預卜兇吉的靈籤,是佔卜形式的一種進化和簡化,方便了問卜和解釋。 靈籤的特點在於它以詩歌為載體。其籤詩與遊仙詩、玄言詩、談禪詩等,都是中國詩歌中有關宗教信仰、宗教感情的一種類別。因此,籤詩的發展與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 這兩首唐詩感動國人一千多年,作者卻是大騙子!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著名的唐詩《憫農》,在中國膾炙人口,連小學生都倒背如流,但殘酷的是,寫出這首詩的作者,卻是個唐朝的大酷吏,「憫農」兩個字其實和他相去甚遠。 李紳,安徽亳州人,二十七歲中進士,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淮南節度使等職,後入京拜相四年。
  • 《誰知盤中餐》啟示父母:把握「勞動教育」的好時機,需做到4點
    最近,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的少兒教育類節目《誰知盤中餐》正在熱播,節目主要傳播的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思想理念。節目在第一季12期中,集結了6組家庭24對二胎共48個孩子參加節目。《誰知盤中餐》這種將鏡頭推至戶外的形式,把鄉間戶外孩子們真實的勞動狀態和相處模式記錄了下來,結果首播放就取得了五網第一的好成績。節目中的#開開餵安安吃飯#、#安安給喬治擦耳朵#、#李玥潼李玥儀兄妹相處模式#等等話題都引發了大家的熱議,而二胎萌娃在勞動教育中所表現的成長以及不怕困難,攜手前行的精神,也感動了萬千父母和觀眾。
  • 小燕子作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燕子作詩確實不容易,叫她作詩有時倒不如叫她拿起劍比劃兩招!小燕子進學堂是瓊瑤給的特權,因為自古以來「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是,像小燕子這樣行為舉止不佳的格格,也是基本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學」成了小燕子的主要任務!
  • 小學生真人秀《誰知盤中餐》熱播,青少年勞動教育勢在必行
    湖南衛視全國首檔中小學勞動教育節目《誰知盤中餐》開播,熱度一路走高,收視更是達到六網第一。節目本身緊緊抓住的當下國家政策的大環境,以二胎互助的形式,在親身勞動中體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精神,感悟勞動最光榮的正確價值觀。
  • 10首詩紅人不紅的詩,很多人都讀過,但很少有人知道作者是誰
    下面10首詩中的名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卻對其作者和整首詩不甚知曉。 1.《代悲白頭翁》 【唐】劉希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誰知盤中餐——孩子和家長的共同成長
    不知大家最近看沒看湖南衛視新播出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這檔節目是緊跟當下國家提倡節約的政策,以二胎萌娃田間鍛鍊勞作的創新形式,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理念,用以延伸出螢屏教育的新方式。
  • 誰知盤中餐,讓我們看到了勞動教育的真實感
    看過《誰知盤中餐》之後,不少觀眾都表示這檔綜藝節目不僅讓孩子在勞動中成長,而且也在讓家長明白,孩子教育的問題。萌娃們在面對艱苦的環境時,從懵懂到成熟,從束手無策到適應生活,從衣來伸手到自力更生。讓觀眾們和萌娃父母一起見證了孩子的成長經歷。
  • 誰知盤中餐?兒童教育的另一種可能,真愛在真實的鄉村生活裡呈現
    一口氣看了兩集湖南衛視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不由得為節目組的良苦用心和孩子們接地氣的表現感到欣慰和震動。「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節目組的初衷,也是每一位家長看後,也應該得到跟著孩子們一起成長的理由和機會。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詩與現實生活並不遙遠
    熱騰騰的飯菜一端上桌,三歲的小彥彥便以清晰的語調吟起了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問她:「這是什麼意思啊?」她一絲不苟地答道:「不可以浪費米飯,要吃乾淨。」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們吃完午餐的飯盒乾乾淨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各班老師帶著學生們背誦《憫農》這首詩,提醒大家要節約糧食,不要剩飯剩菜。有少數幾個食量小的學生,表示吃不完一整份飯,班主任會用乾淨的飯勺幫孩子提前撥出一小部分,盛在單獨的飯盒裡。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剩米飯別倒了,加它們做出來比肉還好吃
    導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剩米飯別倒了,加它們做出來比肉還好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就學過這首詩,描繪了烈日當空下,正午農民在田地裡勞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景象,讓我們知道每一粒米的來之不易,雖說都明白這個道理,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吃穿啥都不用愁了,有的人吃一頓飯就成千上百塊,甚至上萬也並不稀奇,然而不要讓浪費成為生活中的常事小事,珍惜盤中餐從自我做起。
  • 膾炙人口的《清明》一詩,作者到底是誰?杜牧不會在意的
    因此,感情充沛的文人們寫下過無數感懷的詩詞歌賦,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意境很美,也有朦朧之感。它膾炙人口,是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常客。問及它的作者,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牧。然而,杜牧真的是《清明》的作者嗎?不錯,課本之上,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唐詩詩集中都會白紙黑字地寫明杜牧。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珍惜糧食的名言原來出自江蘇人之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提倡節約糧食的詩歌,很多幼兒園的孩子都會背誦。很多人未必知道,李紳來自江蘇無錫,他是無錫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唐代唯一的無錫宰相。在歷史長河中,和李紳一樣,也有多位江蘇文人提出了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主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央視強推的育兒綜藝,6對萌娃體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它就是近期受到了央媽的點名推薦和眾多網友好評《誰知盤中餐》。》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響應國家目前「節約糧食」的號召,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一群來自全國不同城市的二胎萌娃們走進鄉村,以大帶小完成七天自力更生的生活,切身體驗詩文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