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首唐詩感動國人一千多年,作者卻是大騙子!

2020-12-22 騰訊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著名的唐詩《憫農》,在中國膾炙人口,連小學生都倒背如流,但殘酷的是,寫出這首詩的作者,卻是個唐朝的大酷吏,「憫農」兩個字其實和他相去甚遠。

李紳,安徽亳州人,二十七歲中進士,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淮南節度使等職,後入京拜相四年。他在青年時代,寫出千古傳誦的兩首《憫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被譽為憫農詩人。

但是,一旦發跡後,李紳就變了一副嘴臉。

唐代筆記《雲溪友議》中記載了李紳當刺史時的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李紳中進士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小官員家裡蹭飯,每次都舔著臉聯宗稱「叔」。李紳發跡後,李元將不敢稱叔,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侄」,李紳都不滿意,最後李元將只好自稱「孫子」輩,李紳才算接受。

第二個。一個姓崔的巡官,和李紳是同科進士,有一次特地來江都拜訪他。剛在旅館下榻,家僕與一個市人發生爭鬥。李紳得知是老同學,卻命令將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裡,為何不立刻來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說:「天色晚了,相公身份貴重,打算明天來拜見的,乞求繞我一命讓我回歸故裡。」李紳還是不依不饒,捆打了20杖才釋放。崔巡官面無人色,不敢慟哭。

當時人們議論道:「李公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

李紳個頭矮小,人稱」短李「,但為官酷暴,人見人怕。

當時有舉子趕考,到了江邊船家卻不願低價渡客,李紳聽說後,下令道:「當年我讀書的時候也遇到過這種船家,今天運氣好又遇到了——全部扔揚子江裡!」

他冬天徵收文蛤,屬下爭辯道:「天這麼冷,蛤在淺水還可以涉水去抓,在深水非得潛水去抓。我們和您貴賤有別,但命都是命。」這次還好,李紳感覺有愧,屬下總算逃過一劫。

因為李紳這個地方官太酷烈,當地百姓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舉家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李紳卻說:「你見過淘麥子嗎?飽滿的在下面,糠粃隨風飄走。這樣的渣子百姓逃走就算了,不必向我匯報。」

值得一提的是,李紳和另一個大詩人元稹私交很好,當年他赴京應試時就寓居元稹處,兩人又都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與者。

元稹何許人?唐代詩人中頭號「文不如其人」的偽君子、大騙子。

他妻子韋叢病故,他吟出千古傳誦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聲情並茂、催人淚下之極,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國人。他幾首悼念亡妻的詩更是冠絕全唐:「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但眼睛一眨,他就用嫖娼去報答了。

元稹一生口是心非,對女人始亂終棄,沾花惹草嫖妓無數。著名女才子薛濤也被他騙過,氣得薛濤寫了首《柳絮》自嘲:「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蕩惹人衣。他家本是無情物,一向南飛又北飛。」

文如其人、詩如其人,純屬扯淡。人品和文品,經常是兩碼事。還是元好問說得好:「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相關焦點

  • 唐詩裡最有個性的兩首詩,描寫的很是諷刺,讀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
    唐詩與宋詞,那也中國古典詩詞的高峰,相信對於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說,那都是非常熟悉,並且對於一些比較經典的詩作,張口就能通篇背誦,這也正是唐詩和宋詞有獨有魅力,所以讀這樣的作品最是能夠感受到古人智慧,他們把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以及自身的感受,全部的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也就使得唐詩和宋詞
  • 人人皆知唐詩好,唐詩讀法各不同
    此後多年,偶爾也翻翻《唐詩三百首》,但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直到幾年前,買了一本中華書局版的《唐詩三百首(名家集評本)》,作為旅途讀物,才開始慢慢品嘗唐詩的滋味。每次都是隨手翻開一頁,第一眼看到哪首就讀哪首。先藉助注釋弄明白字句的意思,然後看詩後的點評。編者精選的這些歷代名家點評,揭示了詩句後面的深刻含意,點明了篇章字句的精妙之處,逐漸把我帶入了佳境,讓我對很多作品有了比以往更深更廣的理解。
  • 「中國話」走俏:當唐詩走出國門,外國人如何理解其中「真意」?
    ,儘管,這是川普為了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中擊敗拜登而勝選,以此企圖嚇唬網民而胡亂吹哨的話,但這也足以說明,近年來,中文在國外的確挺受歡迎,自然,唐詩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和背誦已經不算什麼稀罕事了。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是300首而不是500首,多讀才知選者用心良苦
    這是一位閨中女子,顯然是個才女,她一的方面希望讀者不要因為自己寫了注,就按照自己注的去理解詩歌,一面又將詩歌作者背景詳細注出,以便讀者知人論世,更好的理解詩歌。有這些先賢在前鋪路,詩也選好注好,就差後人一讀。隨便選一本一讀再讀,才能知道其中真味。
  • 唐詩裡一首充滿了哲理的詩,一千多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唐詩作為中華文明,最為重要,也最為燦爛的文化,這一千多年來驚豔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對於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說,只要一說起唐詩,那都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所以對於唐詩的熟悉,比起其它的文學作品來,要更為了解。
  • 日本人特別喜歡這首唐詩,寫進了教科書,卻偷走又弄丟詩裡的文物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繁華盛世,唐朝讓後人十分嚮往,它不僅給我們留下一窺盛世的浩瀚史料,還有數量繁多、優美動聽的唐詩。尤其是在我們的啟蒙時期,唐詩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很多唐詩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能熟練背誦,至今仍清晰地記在腦海。
  • 解析唐詩選本優劣:《唐詩三百首》全面但保守
    盛唐詩方面,也補充了李白的古風59首及杜甫的三吏三別等,同樣中唐詩補充了白居易的《秦中吟》、《新樂府》等,晚唐詩除擴充了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的篇幅(特別是李商隱的《無題》詩),並有皮日休、杜荀鶴的諷論詩,及韓偓、韋莊、鄭谷、許渾、張祜等百花齊放。並有作者小傳和註解。已基本概括了唐詩全貌。  其最大缺點是歷經「文革」,與初稿相比,定稿面目已非,編選原則已改為政治第一,藝術第二。
  • 李白這首入選唐詩300首的唐詩只有6句,卻成就最含蓄的相思古詩
    雖然李白給我們的印象是那個充滿豪情的大詩人,但是他的情感細膩表達也有精彩之處。比如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是他一首入選唐詩300首的詩歌。這首古詩只有六句,卻成就最含蓄的相思古詩。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春思》,是李白很有名氣的一首思婦詩。在古典文學當中,「春」往往有兩層含義。其一代表的是春天,其二則是用來表達男女之間的相思愛情。在李白的這首古詩當中,寫出了一個在春天思念遠方丈夫的思婦形象,可謂將兩個「春」完美融合。
  • 懷念亡妻的唐詩宋詞,這兩首用情至深,相比較卻勉為其難
    相比於唐詩的嚴格對仗,我更喜歡宋詞那種長短句的形式,以及比較自由的格式。但是,這種比較其實不是很好辦,因為兩種文學形式興盛的時代不在一起,不能拿一個人的作品比,每個人的功力不同、文學素養不同,所表現當然也不同。舉兩個例子比較一下吧。以懷念亡妻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和宋詞中都有。
  • 這首詩原本是一首歌詞,卻收錄在《全唐詩》,作者至今成謎有爭議
    那麼除了上面所舉得例子之外,唐詩裡還有一首非常特別的詩作,同樣的也是充滿了傳奇,而且這首詩也是作者成謎,直到現在還存在爭議,那便是《金縷衣》,這也是一首非常經典的詩作,其實這首詩原本就是一首歌詞,但是由於太過於經典,還收錄在了《全唐詩書》。
  •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在清晨遊禪院的觀感,同樣也是唐詩中名篇之一
    本文由作者《土豆歷史解說》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人人都知道《唐詩三百首》,但很少有人能夠清楚地知道這其中的三百首到底都是什麼名字,今天我就來說說這《唐詩三百首》中的一首,那就是《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常建所寫,說到這個詩人常建,其實他的作品不多。
  • 世人只知《唐詩三百首》,卻謂蘅塘退士是何人?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句我們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題辭》中所寫,而且自此之後,這句「廣告詞」可謂被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了。其實早在唐代,就已經流傳著各式各樣的唐詩選本,到了後來的宋元明清各代,有關選本更是層出不窮。譬如,在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其中收錄唐詩多達48900首,數量浩大,想要通讀下來實屬不易。
  • 《唐詩三百首》沒有「詩鬼」李賀的詩?且看《南園》第五首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唐詩三百首》由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結合唐詩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代表作彙編而成,其體裁和題材非常廣泛,包括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社會生活等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唐詩了全貌,能夠幫助讀者體會唐詩的深層內涵。
  •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逾越不過的一座高峰,那就是唐詩。在唐朝,詩歌達到了頂峰,無數文人墨客為詩歌賦予了無與倫比的魅力,無數大家因為詩歌成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膾炙人口的頂尖詩人,很難說是唐詩成就了他們還是他們成就了唐詩,但唐詩得因他們而璀璨,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一顆最耀眼的明珠。在這個空前絕後的年代,共產生了五萬多首詩篇,和這些詩人生在同一時代是到底不幸還是幸運?
  • 中國一千多年的書院制度到底有何特點?
    統觀中國一千多年的書院制度,可以看到書院始終是封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統治者既有調和,又有鬥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主張和教學特色
  • 白居易兩首寫雪的20字五絕唐詩,其中的感情表達卻不盡相同
    而且在這雪花飛舞的季節當中,每個人對人生也會有獨特的思考和感悟。我們今天所分享的就是白居易的兩首寫雪的唐詩。各自都只有20個字,但是所表達的情感卻不盡相同。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 把唐詩窄化成《唐詩三百首》,還有比這更大的災難嗎? | 對話西川
    藉由本書,西川回到唐代詩人寫作的現場,以詩人的身份走向李白、杜甫們,並用文字讓他們活轉過來,再次成為有血有肉的人,進而與他們展開寫作者之間的對話。現今的讀者接觸的唐詩,大部分來自課本,有些讀者讀過《唐詩三百首》,而了解《全唐詩》的人少之又少。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文 | 謝小樓01《唐詩三百首》書前有一個蘅塘退士的題辭,在精讀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必要先讀一下這個題辭。同時,也有必要對《唐詩三百首》的內容作一個概述,好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唐詩三百首》。先讀題辭: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
  • 唐詩三百首最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話別的唐詩,寫盡了人生的聚散無常
    今天我們所說到的這首古詩,是唐詩300首當中最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話別的唐詩。這首詩寫於中唐時期,詩人和自己的表弟不期而遇。但是一時間兩人都無法相認,最後通過告知各自的姓名才知道原來是親人。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益,題目就是《喜見外弟又言別》,他曾經也留下過不少邊塞詩,在唐代文學史上有著自己的地位。這首古詩,雖然寫的是自己和表弟兩人相遇的一個小事情,但是反映的卻是一個大時代。所以在這樣一則短短的詩歌當中,蘊含著詩人對於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的思考,很有深意。
  • 「孤篇蓋全唐」,壓倒唐詩三百首詩作的坎坷之旅!
    這首詩在現代頗為平常,是一首傑作,可誰能想到,這首詩在廣為傳揚之前,卻遭受了近千年的「冷遇」。張若虛是唐朝詩人,歷史上對他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他與張旭、賀知章、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全唐詩》中僅存兩首他的詩,其中一首便是《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