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土豆歷史解說》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人人都知道《唐詩三百首》,但很少有人能夠清楚地知道這其中的三百首到底都是什麼名字,今天我就來說說這《唐詩三百首》中的一首,那就是《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常建所寫,說到這個詩人常建,其實他的作品不多。而我要說的這首便是他比較出名的一首。下面就跟大家來全面解析一下這首詩,接著往下看哦!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山有興福寺,南齊時建。這首詩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完全遵循自然順敘的寫法。「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到寺的這個清晨天氣晴好,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象,引起人對佛寺的禮讚之情。「高林」二字,直解就是山上的森林,而佛家又稱僧徒聚集之所為「叢林」,因此,這兩個字也有這樣的含義。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兩句承上寫上山的觀感。詩人穿過叢叢竹林,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道朝上走,只覺環境越來越幽深,最後通到禪院,這裡有很多的花木,使人感到眼前一亮。這一聯對仗非常散緩,「通幽處和「花木深」甚至完全不對。然而,歐陽修卻十分愛重,認為不可及,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它的好處不在對仗,而在意境。
細玩其妙,又不在它最後通到的境界——「禪房花木深」,而在於通到這個境界的過程——「竹徑通幽處」。這句詩,曾被後人改易一字為「曲徑通幽處」,非常好,算得上唐人的一字之師——因為更準確,所以更高明。它寫出了登山臨水的妙趣,也寫出了中國園林的構造秘訣。而且頗有象徵意蘊,可以用來指稱別的事物,如參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又如寫詩——宋詩就往往得曲徑通幽之趣。然而率先揭示出這一詩美的,卻是這一句唐詩。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是繼「禪房花木深」,對「幽處」二字的進一步刻畫。舉目四望,寺後的青山浴著日光,鳥兒們歡唱自娛著。在清潭中照見自己的影子,頓時忘懷世間的得失。山水山水,山為載體,而水為靈魂。「潭影空人心」五字,寫出面對清澈的潭水,人所得到的寧靜和徹悟,自是妙語。而「山光悅鳥性」更是推我及物,寫出物我間的通感,更是禪的境界。
使人想起《莊子》裡那一段著名的對話:「莊子與惠施遊於壕梁之上。莊子曰:『修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禪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覺悟。所以「知魚之樂」無可爭辯,「山光悅鳥性」也無可爭辯。「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詩的結尾從聲音作想,寫禪院的玄寂。
萬籟俱寂與鐘磬之聲是矛盾的,有鐘磬之聲即不得謂之萬籟俱寂;然而二者又是相反相成的,正因為有鐘磬之聲,才顯得禪院四周的山林的寂靜。在唐詩中,寫古剎鐘聲,往往是帶有象徵性的,就是自然的召喚,讓人覺悟,讓人放下,從而使一剎那成為永恆。這也就是佛教的智慧,禪的智慧,或謂之般若。美國詩人佛羅斯特說「詩始於喜悅,而止於智慧」,這首詩便是如此,詩人以禪悅的態度靜觀物理,故興象深微,漸入佳境,令人覺悟,故能成為唐詩中最為人傳誦的名篇之一。
這首詩,雖然是作者在清晨遊寺後禪院的感受,但是簡簡單單地幾句話,不僅寫出了這景色有多美,還彰顯出了對佛寺的讚美。在古代,像這樣的題壁詩還有很多,比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題西太一宮壁》,李白的《題許宜平庵壁》,除此之外,大家還是想到什麼哪些題壁詩呢?
參考資料:《唐詩三百首》
參考資料:《莊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土豆歷史解說》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