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詩窄化成《唐詩三百首》,還有比這更大的災難嗎? | 對話西川

2020-12-25 新京報書評周刊

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來讀,還是努力把自己當作古人的同代人來讀?

這是著名詩人西川在他的新書《唐詩的讀法》中提出的一個問題。對於大多數當代讀者來說,採取的讀法顯然更偏於「供起來讀」,是「以面對永恆的態度來面對古人作品,希冀自己獲得薰陶與滋養」。

但將其放入神龕,同時可能就意味著窄化。僅僅推崇唐詩偉大,很多問題都得不到解答:唐人怎樣寫詩?為什麼好詩人集中在唐代?……對於詩歌創作者而言,還會關心:唐人怎樣寫詩?他們如何處理他們的時代?

所以西川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去讀唐詩,並提出了不少引人質疑的觀點,比如「王維是一個二流詩人」、「唐代為其詩歌成就付出了沒有思想者的代價」、「時常有人(例如季羨林、夏志清等)站在古詩的立場上批評新詩,那其實都是極片面之語」等。

近日,新京報書評周刊採訪了西川,聽他解讀為何要以這樣的方式去讀唐詩,以及關於自己觀點的爭議。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張進

西川,詩人、散文和隨筆作家、翻譯家。1963年出生,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任副院長、圖書館館長,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創作,出版詩集《西川的詩》《深淺》等。

西川是個爭議頗多的詩人。關於他的寫作、對文化的討論,甚至性格,都引起過爭論。近期,西川出了本小書,《唐詩的讀法》,爭議隨之而來。

在詩詞熱的當下,《唐詩的讀法》有意無意地回應了當下的文化熱點。西川寫作本書的原因,是有些人質疑現代詩人寫不出像唐詩那樣的經典詩歌,站在古詩的角度批評新詩。因此,西川從一個寫作者的角度給出了「如何讀唐詩」的看法。藉由本書,西川回到唐代詩人寫作的現場,以詩人的身份走向李白、杜甫們,並用文字讓他們活轉過來,再次成為有血有肉的人,進而與他們展開寫作者之間的對話。

現今的讀者接觸的唐詩,大部分來自課本,有些讀者讀過《唐詩三百首》,而了解《全唐詩》的人少之又少。其次,一般讀者評鑑唐詩時思維僵化,如李白是浪漫主義、杜甫是現實主義,而更深的緣由並不知悉,對這些詩人的日常也缺乏了解。

那麼我們是怎樣把唐詩封入神龕的呢?說來有趣,竟是通過大規模縮小對唐人的閱讀!——顯然太大體量的唐詩我們無力抬起。今天我們每個人(不包括大學、研究所裡專門吃唐詩研究這碗飯的人)說起唐詩,差不多說的都是《唐詩三百首》(外加幾個唐代詩人的個人詩集),不是《全唐詩》;而《全唐詩》,按照康熙皇帝《全唐詩》序所言,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

……

縱觀《全唐詩》,其中百分之七十的詩都是應酬之作(中唐以後詩歌唱和成為文人中的一種風氣)。讀《全唐詩》可以讀到整個唐代的社會狀況、文化行進狀況、唐人感受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唐人的人生興趣點和他們所迴避的東西。這其中有高峰有低谷,有平面有坑窪,而讀《唐詩三百首》你只會領悟唐詩那沒有陰影的偉大。

——引自西川《唐詩的讀法》

西川試圖向讀者展示,在「以詩賦取士」的唐代,詩是如何寫出來的,唐人又是如何寫出一首首傑作的;而且唐詩也不全好,唐人寫詩時竟是有「小抄」的,如《古今詩人秀句》《泉山秀句集》等,這些在唐代被叫作「隨身卷子」,詩人隨身攜帶,以便不時查閱。這些「逸聞」和他認為唐詩是「類型寫作」,把王維視為二流詩人,唐代沒有思想家等爭議觀點一樣,都是他針對當代唐詩閱讀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從寫作者的角度給出的看法,以及提出新的批評框架。

對話西川

中國古代藝術全是類型化的

新京報:寫這本書的起因,是有些人對新詩作者提出質疑,認為你們不能寫出像古詩那樣琅琅上口的經典詩作。接收到這種批評的詩人應該不少,但用寫書方式給出回應的現今好像是只有你一個。

西川:不光是我們這一代人,我們前頭的人,比如艾青那一代,郭沫若、聞一多那一代,一定都受到過這種質疑。聞一多寫過《唐詩雜論》,馮至寫過《杜甫傳》,郭沫若寫過《李白與杜甫》。在我這一代詩人中,我勉強具有這個能力。

新京報:書中說,唐詩寫作是「類型寫作」,這個觀點受到不少質疑,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西川:我也看到別人質疑這個觀點。是這樣:我手裡有一部日本模仿中國、在明治十七年(1884)始印行的詩歌寫作參考書,叫《增補詩學金粉》。如果你手邊上有這種書,你就會非常吃驚,直觀地了解我說的「類型寫作」的意思。所以,別人不同意,說明他沒碰過這類東西,也沒接觸過這個批評概念。

其實,中國古代不光詩歌是類型化的,咱們的藝術全是類型化的,比如佛造像、戲曲、山水畫、剪紙、甚至青銅器的鑄造。你看《芥子園畫傳》,藝術家徐冰說那就是本繪畫詞典。所以我這麼說中國古代詩歌,好像在貶低它,實際上我說的是中國古代藝術的一個通則。但是,你知道了它的通則以後,就知道為什麼中國藝術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藝術。當然,我說的類型化是指基本形態,不能說由於這個門類的藝術是類型化的,就不允許天才存在了,一定是有天才的。這些天才一定對這些通則沒興趣。他們要打破這些東西,李白可能就不信這個。

延伸閱讀

《芥子園畫譜》,又名《芥子園畫傳》,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部著名畫譜,詳細介紹了中國畫中山水畫、梅蘭竹菊畫以及花鳥蟲草繪畫的各種技法,其名由來為李漁在南京的別墅「芥子園」,問世後成為初學畫者的啟蒙學習用書。

新京報:唐詩的偉大毋庸置疑,在《唐詩的讀法》中你也稱讚了很多作家,那當代創作應該以唐詩為坐標嗎?

西川:我們可以有多重坐標。唐詩是一個坐標,宋詞也可以是坐標,六朝的那些作品也可以是坐標,《史記》也可以是坐標,更別說戰國時代的作品,都可以成為坐標。而且不光文字可以成為坐標,繪畫、雕塑、音樂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坐標。所以這是很寬闊的。另外,我們也讀了那麼多外國翻譯過來的東西,那些東西也都是坐標。我讀中國古代文學的背景是世界文學。

新京報:我們現在已不使用古漢語,如何以唐詩為坐標?

西川:以他們的高度為坐標。不光是古代詩人給出的高度,諸子文章、歷史書寫給出的高度、中國古人學問的高度,全在那兒。

李白像(南宋梁楷畫)

關於杜甫、韓愈和「最偉大的詩人」

新京報:關於詩人排序的問題在書中也有提及。宋朝、明清和當代,對唐代詩人的排序不是特別一樣,但李白、杜甫至少都在列。好詩人的標準是什麼樣的呢?

西川:沒有人明確地給出一個標準。這跟一個人的創造力、寫作的開合度、語言能力、對文本本身的抱負、具體實踐、信仰等等都有關係。我想把這話岔到另一個地方,就是關於誰是最偉大的詩人,在任何一個當代都充滿了爭議。比如韓愈寫「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一定是當時那幫人在擠兌李白、杜甫,否則韓愈不會維護。

古人跟今人一樣,也是嘰嘰喳喳,把杜甫都惹急了,所以才撂狠話:「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他接著又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杜甫要是活在今天,一定也被認為說大話。

新京報:你在書中寫到杜甫時,說安史之亂推出了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給出了一個極高的評價。

西川:我對杜甫的偉大認可,對李白也認可。《唐詩的讀法》是一本討論問題的書,並不是要給文學立標準。為什麼討論杜甫?我實際上討論的是杜甫之所以成為杜甫,他和他的歷史邏輯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們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有「在天」的那一部分。安史之亂以後,歷史就把杜甫送到這個位置上了。當然他也「謀事在人」,一直在寫。

杜甫書《嚴公九日南山詩》拓片,據傳為杜甫唯一存世墨跡。

新京報:你認為杜甫的偉大之處在哪裡?

西川:讓我一句話說他為什麼偉大,我說不上來。稍微具體一點講。杜甫的寫作越來越自如,同時「晚節漸於詩律細」。他逮著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而且怎麼寫怎麼是。那些差一點的詩人,他們就得合轍押韻,講究章法,才覺得自己是個詩人。黃庭堅寫字,說「老夫之書本無法」。一個道理。

在杜甫的詩裡,有兩首完全是象徵的寫法。一首叫《佳人》,是寫他在山裡碰到的一個女人,這女人是被拋棄的;另一首叫《瘦馬行》。試著來比較一下,杜甫的《瘦馬行》和俄國布羅茨基的《黑馬》,都是象徵寫法,而杜甫的身世感特強,布羅茨基的哲學意味更濃,都很好。所以,你讀杜甫的時候從來不覺得過時,你會覺得,他怎麼在那個時代就抓住這種寫法了?安史之亂之後,他有一行詩把我徹底驚著了,這行詩說他的女兒餓得不行,叫「痴女飢咬我」,餓得她都咬我!我們大多數人記住的是「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咬我」這種詩句讓我震撼,別的人哪達到過這種力度!這行詩,你今天讀今天震撼,下個月讀你還震撼,他的詩句永遠有效。這些在《唐詩的讀法》裡都沒寫到,因為這本書只是給出一個批評的框架。

新京報:談到韓愈時,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韓愈以文字處理當下生活的涉險勇氣和雜食胃口深刻打擊著我們這周作人、林語堂、張中行化了的、晚明小品化了的、徐志摩化了的、以泰戈爾為名義的冰心化了的、張愛玲化了的文學趣味。」你一句話批評了一眾作家。

西川:我還漏了胡蘭成!——這並不是「一眾作家」,而是一個系列的作家。我多次去印度,了解一點印度的情況。泰戈爾本來是用孟加拉語寫作,自己又把它翻譯成英文,所以泰戈爾的英文和孟加拉語的寫作又不一樣。我聽印度的兩個作家跟我講過,一個叫莎米斯塔.莫罕蒂,一個叫維維克.納拉亞南,他們說孟加拉語的泰戈爾是比較硬的。但是泰戈爾通過英語進入中國,變成一個娘娘腔的人,被大大的窄化了,就跟我們今天讀《唐詩三百首》,把唐詩給窄化了一樣。你說還有比這更大的災難嗎?

新京報:你的意思是,與韓愈處理現實的勇氣相對比,他們缺乏這個?

西川:處不處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想處理當下,也得有這個能力。有些人可能想處理,他處理不了,原因是語言是從別人那來的,自己對語言沒有發明。比如您的語言都是從王維那裡來的。有些人認為我說王維是二流詩人就瘋了,其實王維也是很了不起的詩人,但是王維把一切都變成風景,用這套優美的處理風景的語言,是處理不了當代生活的。

王維像

王維經歷了安史之亂,但是他已然固定下來的文學趣味和他被迫充任安祿山大燕朝廷偽職的道德麻煩,使之無能處理這一重大而突然,同時又過分真實的歷史變局。這真是老天弄人。其經歷、處境令人聯想到才高掩古、俊雅造極,卻丟了江山的宋徽宗。

王維的語言寫山水、田園和邊塞都可以,他可以將山水、田園和邊塞統統作為風景來處理,以景寓情,借景抒情(借用中學語文老師們的話),但要處理安史之亂,他需要向他的寫作引入時間維度,同時破除他的語言潔癖,朝向反趣味的書寫。這對王維來說是不可能的工作。

所以安史之亂塑造的唯一一位大詩人是杜甫。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發展處一種王維身上沒有的東西:當代性。……杜甫的當代性是與他複雜的時間觀並生在一起的。他讓三種時間交疊:歷史時間、自然時間、個人時間。而如果說王維的風景也貫穿著時間之緯的話,那麼那只是一種絕對的時間。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王維是一個二流詩人。

——引自西川《唐詩的讀法》

「詩詞熱」和「國學熱」

新京報:近些年出現了「詩詞熱」的現象,你怎麼看《中國詩詞大會》這類節目?

西川:我家裡沒電視,所以也不看,不知道節目具體什麼樣,但我在網絡上看到過一些報導。我跟背古詩詞的人的不同是,我是個寫作者。當我面對一首古詩的時候,它對我來說就不僅僅是一個修養的問題,而是一個創造力的問題。所以出發點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覺得別人背古詩詞挺好,但問題是,那些並不真正寫東西的人——偶爾照葫蘆畫瓢寫點古體詩的不算真正的寫作者——由於背了古詩詞以後,便製造出一種輿論,開始對寫東西的人形成壓力。一個社會如果形成了對文學的某種認識,而它又妨礙到這個社會本身的文學創造,這就麻煩了。

新京報:在《唐詩的讀法》中你也提到,很多人背古詩詞,是讓自己獲得文化身份感。為什麼現今社會會出現「詩詞熱」、「國學熱」這種現象?

西川:一個是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就是老往回看。比較一下,二戰以後,西方社會要重建,但沒有人說咱們就回到十九世紀末。但中國有一種在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心理模式,就是往回走、往回看,回到民國,回到《唐詩三百首》。第二,也許是老百姓覺得當代文化資源匱乏或者不足信。

《唐詩三百首》

新京報:即便詩詞很熱,但普通讀者看待唐詩,還是有一些問題,比如以偏概全,比如思維僵化。如果這麼認知唐代詩人和唐詩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西川:這樣一來,詩人就被裝在一個套子裡了:李白是浪漫主義,杜甫是現實主義。但我們這麼認識文學,就把文學搞得太簡單了。它造成的後果就是,每個人都自以為了解唐詩,每個人都自以為了解歷史,但是他了解的是詩歌最皮毛的那一點。如果他認識到自己了解的是皮毛也行,但問題是,這些認知最後變成了妨礙今天創造的一個武器了,開始對創作指手劃腳,這就成問題了。

新京報:在這本書中,包括在一些採訪裡,你多次提到個一個詞就是「智力閱讀」。

西川:不光是閱讀,因為智力這個東西,在閱讀上有,就意味著你在別的方面也有。我覺得當代缺這個。當代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但好多人的智力沒跟上。我覺得這是我們太需要提升的一塊。在剛寫的一首詩裡我借憂天的杞人之口說:「與普遍的道德退化相比,我更關心普遍的智力退化」。

新京報:那如何提高智力呢?

西川:就是通過閱讀。所謂的「智力生活」就是閱讀討論、思考問題。現在我們真不缺有滋有味的日子,可真正的智力生活水平不高。

《唐詩的讀法》作者:西川版本: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 2018年4月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進;編輯:小鹽。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文 | 謝小樓01《唐詩三百首》書前有一個蘅塘退士的題辭,在精讀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必要先讀一下這個題辭。同時,也有必要對《唐詩三百首》的內容作一個概述,好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唐詩三百首》。先讀題辭: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
  • 西川《唐詩的讀法》:一個現代詩人眼中的唐詩
    《唐詩的讀法》西川 著北京出版社2018年3月   如何將唐詩封入神龕?以詩賦取士事實上促進了唐代社會對詩歌寫作的重視,但明清也有科舉制,為何詩歌的繁盛局面不再?近日,由詩人、翻譯家西川撰寫的《唐詩的讀法》出版,令人眼前一亮。西川在書中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討論,將唐人寫詩的技術手段進行了一個底朝天的揭露。西川非但不是想要打倒古詩,反而是基於現代人對於唐人、唐詩乃至於自身與自身所生存時代的「無知」的痛心疾首,從而為今人提供一扇能對唐詩進行深入理解的窗口。
  • 《唐詩三百首》:最經典的童蒙讀物
    我們常能在影視劇中看到上私塾的兒童搖頭晃腦地朗讀詩歌,他們需要經典作品作為課本,而《唐詩三百首》就是運用廣泛的"家塾課本"。對應當下的教育體系,《唐詩三百首》就相當於幼兒園或小學的教材,為什麼這部供兒童學習的教材能成為經典並廣受推崇呢?這要從《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說起。
  • 亞森和他的維文版《唐詩三百首》
    唐詩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中《唐詩三百首》作為中國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翻譯成英、法、俄、德等多種語言,國內也曾翻譯成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語言。近日,由維吾爾族翻譯家亞森·阿瓦孜編譯的《唐詩三百首》維文版正式面世,填補了維文版唐詩集選的空白。
  • 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休閒益智 大小: 1.49M
  • 解析唐詩選本優劣:《唐詩三百首》全面但保守
    《唐詩三百首》  相對全面,但編選比較保守  選者孫洙(蘅塘退士),乾隆十六年進士。自序選詩原則是代替通行的《千家詩》,選膾炙人口之作,作為家塾讀本,確達到「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共選77家,詩302首。
  • 唐詩三百首,是每一代中國孩子的噩夢
    為什麼中國家長這麼痴迷於讓孩子背誦唐詩?為什麼是唐詩三百首,而不是其他的背誦材料?背唐詩的教育方法,真的能讓孩子增強語感,加強記憶力嗎?《唐詩三百首》是各種古風活動的擺拍利器。/視覺中國《唐詩三百首》直到清末都很流行,直接取代了之前更流行的《千家詩》。表面上看,《三百首》的流行主要基於兩點,一方面是它的範文功能,二來則是它的通俗性和易傳播。乾隆十二年確立了試詩制度,詩歌成為當時學子仕進的敲門磚,《三百首》作為詩的習作範本一直暢銷至科舉被廢除為止。
  • 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我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小職員,且不說找齊所有版本所花的金錢與研讀這麼多版本所花的時間,單是這過程中需要忍受的孤苦寂寞,沒有人激勵,恐怕也是難以堅持下去。因此,我將這個方法做了一下改良,用來研讀《唐詩三百首》。我並沒有找齊所有《唐詩三百首》的版本,只找了其中八個重要的版本,輔以工具書和延伸讀物,來研讀《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詳註》:百年經典 不敗於歲月
    有一本詩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代代吟誦,有人說,這些詩句已經寫進了中國人的基因,這本詩集就是《唐詩三百首》。理解經典,好的註解版本如渡海之舟筏,不可或缺。40年前,陶今雁先生用數十年的光陰,著就這本《唐詩三百首詳註》,雅俗共賞深入淺出,自出版以來多次再版、重印,累計印數已逾百萬冊。
  • 淺析《唐詩三百首新注》
    淺綠色的封面上深綠色細線勾勒出清晰可見的纏枝紋樣,中間長方形的框內綠色豎條紋的箋紙上豎排版楷書書「唐詩三百首新注」,讓整個封面顯得古樸典雅。仿古的左開設計,扉頁亦豎排版,右上角「金性堯注」,內文同樣豎排版繁體字,版權頁顯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 想讀《唐詩三百首》,要讀哪個版本好?
    《唐詩三百首》並不是蘅塘退士一個人編的,其中還有他的妻子徐蘭英的功勞,據說,徐蘭英,工書善畫,雅好吟詠,還有一個「江南女士」的雅號。《唐詩三百首》成書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共選詩三百一十篇,選了唐代七十七位詩人(包括西鄙人和無名氏)的作品。
  • 《唐詩三百首》第一首詩,你知道是哪首嗎?
    來源 | 詩詞世界(shicishijie)《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
  • 想讀懂唐詩,你還可以看——《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
    (原標題:想讀懂唐詩,你還可以看——《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 歷來皆不乏唐詩選本
  • 世人只知《唐詩三百首》,卻謂蘅塘退士是何人?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句我們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題辭》中所寫,而且自此之後,這句「廣告詞」可謂被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了。《唐詩三百首》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哪怕是到了現在,從學前到大學,我們所接觸的教材中都會涉及到《唐詩三百首》中的詩作,甚至中國郵政發行過全套郵票《唐詩三百首》。可是我們很多人雖然對於《唐詩三百首》再熟悉不過,卻鮮少了解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
  • 《唐詩三百首》收錄哪位詩人的詩最多?
    詩歌作為唐代的主要文學形式,至今流傳下來的詩作有五萬多首。在唐詩的普及和流傳過程中,歷代唐詩選本不計其數,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成書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唐詩三百首》。其作者為蘅塘退士,其選詩標準為「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優要者」及「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即所選擇的唐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時是雅俗共賞的篇章。那麼,標準這麼高,哪位詩人入選的詩作最多呢?第一名,杜甫(詩聖):共收錄了 39 首。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是300首而不是500首,多讀才知選者用心良苦
    《唐詩三百首》流傳甚廣,受後世喜愛。而《全唐詩》可是一個大部頭,為何編選者只選了三百首?多選一些不好嗎?三百首要一讀再讀,才識其中真味讀《唐詩三百首》,可以選擇的本子有下面三個,因為三百首深受人們喜愛,自問世以來如何來學習閱讀三百首,早有有才華的人給我們鋪好了路子。第一種就是原刻本子,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
  • 他被認為是古今律詩第一,卻有絕句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從公元七世紀末也就是初唐時期開始,賀知章的弟子孫季良就開始編纂唐詩選本,此後陸續有人整理唐詩,一直到清朝,至少超過六百本唐詩選集問世,其中以《全唐詩》收集最全,而《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
  • 話說《唐詩三百首》:不只是過去的經典,也是永遠的經典
    民國間趙元禮《藏齋詩話》卷上記諺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亦會謅。」可見由來已久。 其實這個意思早見於古人詩評中。金聖歎《選批唐詩》評溫庭筠《經李徵君故居》「一院落花無客醉,五更殘月有鶯啼」一聯,道是:「逐字皆人手邊筆底尋常慣用之字,而合來便成先生妙詩。若知果然學做不得,便須千遍爛熟讀之也。」這是說學詩無他法,唯有熟讀、再熟讀而已。
  • 唐詩三百首(一)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歷任盧龍、大城、鄒平知縣,清廉如水,愛民如子,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 《唐詩三百首》沒有「詩鬼」李賀的詩?且看《南園》第五首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唐詩三百首》由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結合唐詩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代表作彙編而成,其體裁和題材非常廣泛,包括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社會生活等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唐詩了全貌,能夠幫助讀者體會唐詩的深層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