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新高考改革給教育行業帶來了新的機會,它帶火了大語文賽道、催生了新高考排課系統。在改革後,除語數外三門必考外,學生可以在文理 6 科中任選 3 門作為選考科目。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進行新高考改革?
從社會意義來看,「新高考6選3」的選考制度,是在增加學生的選擇權,促進學生有個性、有特色地發展。此前很多學生都是在查到高考分之後,才認真思考大學要學習什麼專業,數十天就必須決定此後四年的命運,新高考改革就是讓學生提前思考未來的一個入口。
36氪近期接觸到的小程序「未來規劃局」,瞄準了「提前規劃未來的痛點」,從新高考選課工具切入,挖掘學生興趣和潛力;用社交做「留存」;再將業務擴展到志願填選、留學、在線輔導等,成為一個基於高考的全服務平臺。下文我將從如何做選課規劃、C端市場的合理性、以及業務布局三個角度來介紹未來規劃局。
未來規劃局,怎麼幫你做規劃?
選課是一件過程複雜且不可逆的事情,需要綜合學生興趣及特長、學校優勢科目、社會因素(其他學生選課情況、選課大趨勢)、家長四方情況。
對此,未來規劃局針對個人興趣和潛力,聯合北師大一起開發了一整套測評系統,包含「興趣」、「智力」、「成就動機」和「專業興趣」四部分,測試後用戶可以得到詳細的個人報告。以專業興趣為例,報告中會根據用戶測評結果,推薦相符的專業和職業選擇。
四項測評完成後,未來規劃局設計了客觀條件評估環節,通過學生手動輸入省份、學校情況、年級人數、單科平均排名、學校優勢科目等信息,設置影響選課因素的權重,系統會自動推薦最佳選課組合和專業。
很多選課工具從 B 端切入,從 C 端切入會有市場嗎?
此前很多工具都是從 B 端的選課工具切入市場,因為學情信息(考試成績等)都已經錄入了系統,無需手動導入,如好專業、課程幫等。C 端看似是一個更笨拙的切口,那 C 端產品有沒有機會?
從市場來看,目前 B 端的 SaaS 系統沒有完全普及,也不是每套系統都有輔助學生選課的工具,選課工具的發展空間很大。
而且即使學校有一套系統會幫學生做選課測試,但由於選課本身的屬性就是決策成本高、過程不可逆,為了保證最終結果的合理、無偏差,學生可能會提前從多個渠道進行選課評估,用不同的工具去立體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這就是很多人都愛做「各種測試遊戲」的原因:因為大多數人都並不了解自己,而做測試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人的性情喜惡。
選完課就不用了,工具產品的留存問題怎麼解決?
在高一末期用戶選課完成後,未來規劃局的工具屬性減弱,怎麼留住用戶開展「選課後服務」成為新的問題。未來規劃局給出的答案是,要做一個「一站式高考指南」的平臺,延伸自主招生、志願指導、留學平臺等服務。
解決「高校-學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解決目前高校信息分散且沒有體系的痛點。未來規劃局在小程序內接入了「高校介紹」、「專業介紹」、「專業選科目」、「科目選專業」、「專業比較」五部分,方便學生從各個維度進行選擇比較。邀請高校入駐。此前高校通常是在高考前後,才開始進行宣傳招生,多發生於線下。而未來規劃局就想做線上高校進行「官宣」的集中載體。目前已經進駐的重點高校有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等,共計 12 所學校,目前名校是免費進駐,之後會根據學校級別發展成付費業務。用社交、學科輕遊戲做留存。未來規劃局開設了「秘密森林」版塊,類似於曾經風靡一時的APP「無秘」,用戶可以匿名發布話題和心情,互相點讚評論;開放「特工訓練室」(特工訓練室是接入了小程序「輕芒頭腦站」),用戶可以針對物理、英語、地理等學科話題進行 PK 答題,以較為輕鬆的方式舒緩學習壓力。
一站式工具的優勢在於,當切入細分市場的工具越來越多,在大場景下、使用不同工具時的重複工作就會越多。以學英語為例,買課程、練聽力、學閱讀分成三個 APP,每個上來都需要做先測評,然後通過長期使用累積數據再做智能匹配,比較低效。集合不同工具的產品由於已有數據積累,操作中對用戶更友好,但業務「多」則容易不「精」,兩者的平衡還需要仔細斟酌。
目前未來規劃局的推廣切口是各地教育局,由教育局再推廣到學校,目前已經進駐了 300 多所高中,用戶量在 3 萬左右,日活 4000,七天存活率 10%。
關於團隊,未來規劃局創始人&CEO劉僑是網紅「雨傘爸爸」,畢業於南京大學,曾任摩根大通紐約投行運營經理和國家商務部外交官;聯合創始人 Simon 曾任摩根大通倫敦全球項目經理;聯合創始人Kevin曾是BAT之一大區負責人,畢業於南京大學和法國巴黎高科,曾任職於華為法國區、法國電信;其他創始人和核心成員也多來自世界名校,來自野村證券、澎湃新聞、滴滴出行、異鄉好居等公司。
本文轉自36氪,作者靜婷。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