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磨蹭不是家長說得算,想讓孩子不拖拉需要怎樣引導?
開學已經有半個月的時間了,在假期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差不多都暴露出來了,最多的無非就是拖拉磨蹭,該寫的作業不寫,該做的功課沒有做。
面對拖延的問題,催促和嘮叨能起到的作用不大,不管是早晨起床,還是晚上催他們寫作業,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會把父母的嘮叨當成耳旁風,聽過就忘,完全起不到督促的作用。
不管做什麼,都要催促一下才行,但其實用過這招的家長都知道,單純的嘮叨對孩子能起的作用不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應該尊崇誰的節奏呢?
是大人應該尊重孩子想法,按照他們的節奏不緊不慢地完成任務,還是應該聽家長的,什麼事情都要速戰速決?
對於孩子來說感覺大於規則,而父母則是寧願委屈自己,也不能不按照規矩辦事。從思維方式來看就有本質的不同。
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被破壞,對於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有傷害的。
父母之所以會催促,是因為這麼多年的生活經驗累積下來,覺得時間是緊迫的,需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同樣也需要對時間要求有更高的限制。
家長想要讓孩子能夠跟上自己的節奏,這樣的要求其實有可能會打亂孩子原本的節奏。很多大人都明白孩子的能力決定了他們磨蹭的本質,不是不想做得又快又好,而是根本就做不到。
父母判斷孩子磨蹭的標準不能用大孩子或者大人的標準,而是用同齡人的標準去比較和衡量。更不能因為心急就去指責孩子,其實有的時候他們已經拼盡全力了,只是不能達到家長想要的標準而已。
因此在要求孩子的時候,要根據他們的能力適可而止,不要苛求。
有的時候就是道理都懂,可是面對孩子磨蹭的時候又忍不住發火怎麼辦?
家長要意識到,孩子並不是動作慢,而是什麼事都在追求完美,很多壓力都是家長和家庭環境無形施加給孩子的,因為害怕做得不夠好,所以孩子會反覆確認或者直接追求完美。
這個時候先嘗試停止催促孩子,樹立信心,然後再考慮對合格標準的要求。
完美主義的孩子會因為家長的催促而變得更加焦慮,從而導致更加磨蹭或者直接變得手忙腳亂,這樣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很不利的。
對於磨蹭的孩子,家長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其實會比催促和責罵更有效果。有的時候採取相對柔和的方式並不等於家長對孩子妥協,反而會促進他們建立更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有些孩子的磨蹭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但這也不能怪他們,很多時候他們真的就是不知道家長口中的五分鐘,半小時還有十分鐘是多長時間。所以即使家長強調了之後,孩子還會根據自己的節奏行事。
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買個一小計時器,設定好時間,從而讓孩子明確地能夠知道十分鐘半小時都是多長時間,這樣也能夠更好地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畢竟計時器一響就說明時間到了,這遠比大人的說教和催促有效。
而有的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因為對家長要求的事情就不感興趣,故意用磨蹭的方式來消極抵抗。
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和孩子好好地交流一下,問清楚為什麼孩子會不喜歡做這件事,然後共同商量解決的對策。
還有的孩子磨蹭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寫作業的時候東瞧西看,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這樣就會嚴重地影響效率。對於這樣的情況,建議家長在孩子回家之後,就先問問他們有哪幾門功課,想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提前做好規劃。
到家之後不要先急著寫作業,先把各種雜事先整理好,然後集中精力,坐在書桌前不要隨便起身,而且要求孩子在寫作業的期間不要隨便起身做別的事情,這樣時間長了能夠慢慢提升孩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保護注意力,提升效率。
父母如果想要提醒孩子注意時間,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式,不要一直催促孩子。
其實當父母不再把孩子磨蹭當成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狂躁和焦慮的情緒就會減輕,父母負面情緒減少的時候,孩子也才能夠更容易冷靜。
如果孩子能儘量地被負面情緒影響,他們的行動才能變得更有效率,也才能夠更容易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問題。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蝸牛散步,有的時候他們已經盡了全力,但卻從表面上看不出來。
不妨耐心一些,用心地感受孩子每一點成長和進步,教育是一個漫長的試錯過程,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這其中,身為父母最大的信任就在於能夠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並且能夠期待一個比較圓滿的結果。
從孩子長遠的發展來看,並不適合把競爭這個概念過早地引入孩子的生活,在競爭焦慮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放鬆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詳細思考,讓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做事,從而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讓他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