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暑假開始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快一個月。
最近後臺有很多媽媽們都在問「孩子做事拖拉懶散怎麼辦」「孩子寫暑假作業半天寫不出來該怎麼引導」之類的問題。
好像放假放到了一段時間,很多孩子都開始拖拉、懶散了起來,但是卻鮮有家長提到孩子一到暑假就磨蹭的問題。
因為在很多家長看來,拖拉懶散上學的時候隨著學業的緊張會稍微有些改善,但磨蹭卻是大部分孩子的「通病」。
為什麼磨蹭成了那麼多孩子的通病?
專注力不夠是磨蹭的第一大原因。
專注力是跟大腦發育水平成正比,年齡越小,專注力越弱。
這麼看,很多家長可能會感覺鬆了一口氣,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磨蹭似乎是天性使然。
但是,專注力雖然與年齡相關,卻也離不開後天的培養。
環境對於孩子習慣養成的影響很重要,要想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就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專注的環境。
就比如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就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純淨的學習環境。
例如:孩子做作業時準備一個乾淨整潔的桌子,就留下一支筆一本作業本和一本書,別的最好都不要放在桌子上。
如果外界的環境總是讓人無法安心做事,那麼不專注就會成為習慣,進而影響孩子的所有行為。
就像我們看到很多吃飯時還愛玩的孩子,在做作業時多半也會三心二意。
因為「不專注」的習慣,會遷移到每一件事情上,所以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同樣的也不要讓孩子一邊做作業一邊聽音樂。
孩子的專注力本就十分有限,同時處理好幾件事對於他們來說,結果大概率就是一件也做不好。
當一件事難得讓孩子總是產生不愉快的時候,他就會本能地往後拖。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米哈裡·奇克森特米哈伊,曾經訪問1000多個人同樣的問題——「什麼樣的事情能讓你快樂?」
答案最多的是:「當全神貫注、投入忘我地做一件事時,最為幸福滿足」。
在心理學上,這種專心到「物我兩忘」的最佳做事狀態,就叫「心流」。
在「心流」狀態下,人們會覺得當下這件事令自己高度興奮和充實,不知不覺中就能完成。
可是,對於一般人來說,只有當任務難度「適中」時,人們才會進入到「心流」狀態。
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太難的事情會感到焦慮,但太簡單的又會感到無聊,所以只有當難度適中時,更有容易也更可能產生專注和熱愛。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需要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能力範圍,並跟他一起制定合適的目標。比如:
今天完成作業大概要花半個小時,完成後中間休息15分鐘再繼續看書半小時;
做題要在有限時間內保證完成一定量會做的題,最後再研究那些不會做的;
難題如果在規定時間內想不出答案的,就去問父母,或者第二天請教老師。
當我們給孩子設立的目標明確而合理時,孩子的行動自然就會順暢了。
孩子磨蹭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催,但其實這是最沒用的方法。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當某一個刺激多次發生的時候,就會引起不耐煩或者逆反心理。
所以家長希望孩子動作快一點的時候,可以偶爾善意地提醒,頻繁的催促,只會適得其反,越催越慢。
想要讓孩子改變磨蹭的習慣,我們首先要分析他磨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知乎上有個問題問到:為什麼孩子做作業會磨蹭?
最高贊的網友是這麼回答的:「因為不磨蹭會有更多題等著你」。
我們站在孩子平時的角度思考,語文做好了還要做數學,數學做好了還要做英語,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好了,得做家長布置的。
想休息一下玩個遊戲,「難於登天」,所以孩子就會想著既然如此,那就慢慢磨,慢慢耗時間唄,耗到時間睡覺不就不用做那麼多了嘛。
所以呀,孩子蹭不僅僅是專注力不夠,也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因為不想承擔更多的作業,而又無法拒絕,於是他們選擇了「消極怠工」。
因此,孩子拖拉家長只需要稍微調整一下學習任務,給予孩子一部分的自由時間,他的磨蹭立馬就能見效了。
我們要允許孩子「慢慢來」。
這種「慢」是給他空間和時間,讓他循序漸進地適應、學會、做好。
但並不是說可以放任孩子總在事情的邊緣打轉磨蹭,卻難以進入正題。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也需要效率,千萬別把磨蹭當成理所當然。
幫孩子改掉磨蹭的毛病,讓他成為一個做事爽利的人,才能贏得更多機會。
家長催促孩子主要還是一個點——「成年人對於一件事看重的主要是結果」。
但對於孩子來說,比起結果他們更需要的是成長。
成長路上犯錯不可怕,但連「試錯」的機會都沒有,才最可怕。
哪怕在成人角度來看是錯的、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事,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都請等一等。
你每幫孩子做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都是在剝奪他挑戰自己、戰勝挫折、成就自我的機會。
你每著急催促孩子做一件事,都是在分散他內心平和、有條不紊、不驕不躁地完成一件事的精力。
因為它花的是父母的時間、精力,是本來可以去做更多事、賺更多錢的機會成本,但是,它很值得。
教育就是三分教,七分等。
種一棵樹,我們只需要按時播種、施肥、澆水、鬆土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給大自然。
因為無論多麼著急,中途扒開土看看種子發芽沒、拔苗助長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可能帶來傷害。
孩子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