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風化作用

2021-03-02 樊勇地理工作室


 【樊勇地理工作室】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地理組教師樊勇創辦的公眾平臺,面向全體地理愛好者和地理教師提供優質高中優質教育資源和新高考資訊的平臺。

   如果你是在讀高中學生,置頂樊勇地理工作室!如果你高三畢業了把老師的工作室公眾號傳給你的師弟師妹們!名師點睛,學法指導,全部是「地理乾貨」。

(溫馨提醒: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老師的推送,可將本公眾號設為星標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哦

    風化作用是地理學---巖石地貌中經常見到的地理專業術語,有很多同學對它理解不夠,今天我們從專業的角度認識它(大學教材《普通地質學》)

什麼是風化作用?

影響風化作用強弱的因素有哪些?

風化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及物質是什麼?

風化作用是地質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關聯圖見下圖)。

完整的外力作用過程是: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也是沉積巖的形成過程)。

我們先來認識風化作用與其他幾種外力作用的關係。

(3)表現形式及其相互關係

風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環境下,由於氣溫變化,大氣、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使巖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壞的過程。風化作用是地表最常見的一種外力地質作用,它是改造地殼表層形態和成分特徵的重要地質過程。影響風化作用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氣候、巖石性質、地形和裂隙的發育程度等。

風化作用根據其影響因素和性質可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物理風化作用(包括溫差風化、冰劈作用、鹽類結晶作用、龜裂等)、

化學風化作用(包括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等)

生物風化作用(如根劈作用等)。

 

影響風化作用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氣候、巖石性質、地形和裂隙的發育程度等。

對風化作用起重要影響的氣候因素是氣溫和降水量。

高緯度寒冷地區或氣候乾旱的中低溫度荒漠地區,降水量少或地面水多呈固態,生物稀少,主要盛行物理風化作用;

氣候潮溼而炎熱的地區,植物繁盛,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普遍而強烈,巖石礦物被強烈分解,可形成厚達百米的風化殼。

不同氣候帶風化作用進行的程度有較大的差別,如下圖所示。

地形對風化作用的影響,首先表現在高山區氣候可產生垂直分帶現象,不同的氣候分帶,其風化作用的方式和速度也隨之不同;其次地形的陡緩對風化作用也有影響,緩坡地下水位高,植物生長茂盛,以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為主,而陡坡則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坡向也影響風化作用,陽坡物理風化作用強,陰坡的化學風化作用更強烈一點。

在相同的自然條件下,巖石性質是影響風化強度的主要因素。

巖石由礦物組成,礦物抗風化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巖石的風化作用速度。以巖漿巖為例,微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等暗色礦物,比長石、石英等淺色礦物的抗風化能力弱,所以由暗色礦物為主要組成的超基性巖和基性巖比有淺色礦物為主要組成的酸性巖更易於風化。抗風化能力不同的巖石在地表相間出露時,則會出現差異風化現象,易風化的巖石相對下凹,不易風化的巖石相對凸起。

巖石的裂隙發育程度對風化作用也有顯著的影響。裂隙發育增加了水和空氣與巖石接觸的面積,使風化作用易於進行。被裂隙分割成塊狀的巖石,其稜角部位與外界接觸面積最大,最易遭受破壞。當風化作用進行到一定程度後,巖塊稜角消失,趨於球形。這種現象稱為球形風化(下圖)。

在裂隙發育和粒度不均勻的巖漿巖或厚層砂巖表面,多具有因風化而成球形表面的趨勢,經常形成球形或橢球形的巖石表面,這些現象及過程稱為球形風化(spheroidal weathering)。球形風化是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聯合作用的結果。

巖石的結構對風化作用有一定的影響,巖石結構較疏鬆、不等粒結構易於風化,粒度粗者較細者易於風化。

在自然界,影響風化作用的各種因素多是聯合作用的。巖石的特徵屬於內在因素,氣候、地形等是外界條件。

在相同的外界條件下,不同的巖石,其風化情況不一如在潮溼氣候條件下,花崗巖易於風化,遭受破壞,以致變成較軟的高嶺石和鬆散的石英砂,並形成各種地貌景觀;而石英砂巖卻較難風化,場堅硬屹立。原因是花崗巖中的長石易於水解或碳酸化而變成高嶺土,而石英砂巖幾乎全由石英組成,水解或碳酸化對它不起作用。

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外界條件下,同種巖石的風化情況也不一樣如石灰巖在溼熱氣候下極易化學風化,在乾旱氣候下,因缺乏足夠含CO2的H2O,化學風化難以發生。在研究巖石的風化特徵時,應注意對各種控制因素作全面分析。

風化作用的產物主要包括殘積物倒石堆風化殼土壤

石灰巖殘積物

大陸上的巖石礦物經長期的物理、化學風化作用之後,各種礦物發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可遷移的成分從原礦物中遷移出來隨水流走,剩下的殘留在原地的風化產物稱為殘積物,是陸相沉積物的一種重要類型。

在山區的陡坡,風化作用崩落的碎石、泥沙和其他殘積物在山腳處構成的錐形堆積物稱為倒石堆、其特點是分選性、磨圓度都很差,倒石堆的錐頂的堆積物的粒度較小,根部的堆積物粒度較大。

倒石堆示意圖

組成風化殼殘積物的成分及其厚度的變化,取決於各種風化作用因素的組合效果。形成巨厚風化殼的有利因素有高溫、高溼度、平坦的地勢、茂盛的植被、含多種礦物質的巖石和長期的風化作用。在地殼處於抬升階段的造山帶,由於其它外動力地質作用很強烈,河流切割、重力滑坡等方面的作用往往很難形成風化殼。

熱帶雨林地區由於溫度高、降水量大、生物作用等因素都非常活躍、加上植被覆蓋,殘積物不容易遭受破壞,因此可以形成巨厚的風化殼。沙漠半沙漠地區由於降水量小、蒸發量大、風化作用以物理風化為主,其風化殼的厚度則很有限。

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風化殼稱為古風化殼,古風化殼是一個地區長期出露地表並遭受風化作用的見證。

風化殼的研究意義有主要表現在:

①地殼運動:地殼長期穩定,風化殼得以充分發育;古風化殼代表古代沉積間斷,發育構造運動;

②古地理:風化殼代表陸地;不同氣候條件,風化殼物徵不一;

③礦產:風化殼常形成殘餘型礦床,殘積砂礦床(金、金剛石);

④工程建設:對近代理藏的風化殼應慎重對待。某水庫工程對風化殼厚度估計不夠,蓄水後壩下滲漏嚴重。

土壤是地殼上層風化作用的形成物,土壤是具有肥力和富含有機質成分並有特殊結構類型的地球陸地表面層。土壤的產生和發育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於巖石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水、空氣、動植物及其產生的有機質、太陽能等。土壤不僅是地質歷史、自然條件的記錄,同時也是人類經濟活動的記錄。

自然界中生物圈的演進、循環使大量的有機質保留在地殼的表層,生物體死亡之後殘骸的有機質會發生分解,這個過程對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生物殘害的有機質快速徹底地分解,容易產生充分的礦化,對土壤的發育意義不大;如果地殼表層中的氧氣提供不足,則生物殘骸不能充分分解,就會形成新的相對穩定的有機質綜合體,即腐殖質或腐殖土。腐殖質通常呈現黑色或褐色,使土壤中肥力的主要元素。

參考文獻:《普通地質學》

大家都在關注:(超連結,點擊直接進入)---早期內容搜索

【地理概念】搜尋引擎

【地理概念】生長期和生長周期

【地理概念】霜凍線、初霜凍、終霜凍

喜歡老師為你提供的學習資源嗎?有什麼學習感想、經驗心得想分享?你想從本平臺中獲得什麼具體內容呢?期待看見你的留言~歡迎大家轉載到自己的朋友圈!

大家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掃一掃上面二維碼或添加公眾號關注。

喜歡本文,請隨手點讚,歡迎分享朋友圈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自然地理專題1:風化作用(一)
    那麼在這個新的階段,小鋪子的自然地理板塊也就要開始啦!        在這一板塊,我們將重點介紹與高考內容更加貼合的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哦。今天就先來講講高考中的一大難點——風化吧。🔘物理風化:        我們通常將由於溫度作用或機械作用引起巖石發生崩解、破壞,但又不改變其化學成分的風化過程定義為物理風化。        別小看這句「教科書式」的定義哦!
  • 高考地理小專題——風化作用
    化學風化是地表巖石和水、二氧化碳等發生反應導致的化學分解,它是風化作用的常見類型,其過程會消耗二氧化碳,一般在溼熱地區較為明顯。不同地質歷史時期,陸地分布狀況不同,巖石化學風化強度差異明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有學者認為,11億年前全球陸地分布集中,8.5億年前全球陸地分布發生分裂、巖石化學風化作用增強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兩極冰川向赤道擴展其至形成「雪球」。
  • 【地理概念】風化作用的相關概念
    它是地表巖石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其化學成分也不形成新礦物的作用。其產 物主要是巖石碎屑以及少數礦物碎屑。3.化學風化:化學風化作用是地表巖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發生化學成分變化,並產生新礦物的作用。
  • 地理名詞精讀(10)|風化作用
    巖石的風化是地表常見的一種自然地理過程,幾乎到處都能發生。
  • 地理百科|風化作用
    壓力的影響另一個影響機械風化的因素是壓力。當根系逐漸生長並向外擴張時,它們對巖石施加的壓力會不斷增大,進而造成巖石破裂。從更大的範圍來說,壓力同樣在地球內部發揮作用。在地殼深處的基巖承受著來自上方覆蓋巖層的巨大壓力。地下幾千米深的巖石重量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可能會形成大塊的巖石。當覆蓋巖層隨著侵蝕、採礦等情況被剝離,下方基巖所承受的壓力就減輕了。於是,之前埋在地下的基巖表面就擴展、增長,形成彎曲的裂縫。當地質過程使得巖體上升後,由於壓力減小巖石可能會形成細小的裂縫。
  • 風化作用
    巖石的風化是地表常見的一種自然地理過程,幾乎到處都能發生。
  • 【地理題庫】高考題分類彙編13:風化、風力、海浪作用與地貌
    >分類彙編13:風化、風力、冰川作用與地貌考點:風化作用與地貌2016海南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巖石化學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風化作用.通常情況下,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物理風化作用強烈.據此完成19~20題.
  • 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的區別
    一、風化作用風化作用指巖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於溫度變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氣及生物等的作用下發生的機械崩解及化學變化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物理風化是指巖石在溫度變化、凍融、有機體、水、風和重力等物理機械作用下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碎屑和顆粒的過程。
  • 微專題25:為你,我願粉身碎骨——風化作用
    【試題引入】1.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風化作用形成的是A.植物根系撐大的巖石裂隙B.暴雨形成的衝溝C.乾旱區的風蝕城堡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解題技巧】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
  • 探討風化作用:風化和風化帶中礦物的穩定性
    1、風化作用風化作用——是地殼表層巖石在溫度變化、大氣、水和生物等各種因素作用下,發生機械破碎和化學變化的作用。是指地球和宇宙間、地殼表層與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間物質與能量轉化的表現形式。風化作用是在大氣條件下,巖石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作用。作用的營力有太陽輻射、水、氣體和生物。按巖石風化的性質分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兩種基本類型。在巖石風化過程中,這兩類風化通常是同時進行,而且往往是互相影響、又互相促進的。
  • 紐西蘭南島的「分裂蘋果巖」,讓你見識「風化作用」的強大力量
    地球表面所有的地形和地貌形態都是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紐西蘭「分裂蘋果巖」地球的內力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地震、火山噴發和巖漿活動等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作用。
  • 高中地理考試中易混淆的概念總結!
    高中地理考試中易混淆的概念總結!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內涵和外延比較接近的地理概念。多數學生由於對這類概念沒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時經常出現模稜兩可、莫衷一是的現象。
  • 如何區分各種風化和侵蝕地貌?附高考地理衝淤平衡問題專題訓練
    一、概念:風化:是使巖石發生破壞和改變的各種物理或機械(熱脹冷縮、凍融)、化學和生物作用。 侵蝕: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運動狀態下改變地面巖石及其風化物的過程,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和化學剝蝕作用。  風化:在溫度、水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產生的巖石碎塊或砂粒堆積在原地,稱為風化物。
  • 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及其區別
    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及其區別 2020-03-07 18:10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高中地理30組常見易混概念對比!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內涵和外延比較接近的地理概念。多數學生由於對這類概念沒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時經常出現模稜兩可、莫衷一是的現象。為幫助學生在複習時能更好地掌握此類概念,現將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見的學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較如下: 1.天體與天體系統 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天體系統是就天體的運動關係而言的,是指運動著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所構成的相對獨立和層級不同的系統。
  • 「外力作用」中的風化和侵蝕這兩種表現形式,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地球的內力作用能量來自於地球內部,包括地殼運動、板塊運動、火山活動和地震等等,內力作用總是希望把地球表面趨向高低不平,從而變得更為崎嶇。地球的外力作用能量來自於太陽輻射能,主要的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外力作用總是希望把地球表面趨向平坦平整。
  • 高考地理微專題24 外力作用影響因素的分析
    (8分)【參考答案】氣候乾旱,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風化作用顯著(4分) 大風日數多、風力大、風沙侵蝕作用強。2、地質地貌因素主要從基巖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勢等方面分析.(1)石灰巖地區:由於巖石微溶於水,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侵蝕、流水溶蝕。(2)地勢較高、起伏較大地區: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3)地勢較低,起伏較小地區:主要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典型例題】讀圖,回答問題。
  • 【地理概念】熱帶季風氣候
    【地理概念】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地理概念】關於農業耕作的一些概念【地理概念】農業類型與農業地域類型【地理概念】高考地理最容易混淆的概念都在這裡!【地理概念】最全的地理概念合集1(圖文並茂)【地理概念】最全的地理概念合集2(圖文並茂)【地理概念】最全的地理概念合集3(圖文並茂)【地理概念】最全的地理概念合集4(圖文並茂)
  • 高中地理30組常見易混概念對比,建議收藏!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內涵和外延比較接近的地理概念。多數學生由於對這類概念沒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題時經常出現模稜兩可的現象。為幫助大家在複習時能更好地掌握此類概念,現將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見的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較如下: 1.天體與天體系統 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
  • 高中地理易混概念大匯總(二)
    15.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是在靜態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於察覺。16.熱帶雨林與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分布在終年溼熱的赤道地區,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落。熱帶季雨林不連續分布在熱帶雨林外圍乾濕季交替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由旱季落葉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