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是母親的意思,為什麼古代女性名字常帶「娘」字

2020-12-17 自說文史

古典名著中,女性角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唐朝的小說中,仙女、俠女、貴婦、妓女更是多不可數。《傳奇》中有俠女聶隱娘;《遊仙窟》中有大家族出身的崔十娘;《離魂記》中有小家碧玉的張倩娘;《長恨歌傳》中有天下第一貴婦楊玉環;《柳毅傳》中有命苦的龍女;《霍小玉傳》中有妓女霍小玉……

看多了你會發現,當時女性的名字多帶有「娘」字。這一點,即便在後世的書籍,乃至於今人創作的小說、影視劇中,都有表現。

實際上,這並非小說和影視劇的原創,在歷史上也確實有這回事。

比如唐代的崔令欽,在《教坊記》中提到了善於唱歌的裴大娘;唐玄宗時期,宮中第一舞者,尤其擅長舞劍的公孫大娘;唐玄宗的女兒壽安公主小字叫「蟲娘」;曹竇良的女兒字「桂娘」;中唐名妓杜秋娘;河南路南金三個女兒分別是「修娘」「卿娘」和「烏娘」等等。這些人,包括裴大娘和公孫大娘,她們都是年輕漂亮的女子。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娘」表示母親,是較自己來說長一輩的人,怎麼能以「娘」來取名呢?

實際上,這和「娘」字有關係。最初沒有「娘」這個字,甲骨文中的「娘」字與今天完全不同,其變化可以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甲骨文到小篆。甲骨文中,「娘」字右邊有點像「蟲」字,表示一個女性形象,她雙手交叉,跪坐在地上;左邊像「兌」字,是指當時商朝的「婦」,她們地位高貴,身份尊貴。顯然「娘」這個字在當時,不是指一般的女人。

但是到了小篆中,「娘」字形象大變,基本成了「孃」字。從小篆再到楷書,「娘」字固定成了「嬢」。但是楷書中,「嬢」與「娘」共存,而且有兩種讀音,其一是「 niang」,其二是「rang」,都是第二聲。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娘,少女之號。

可以發現,從南北朝開始,「娘」就用來作為少女的名字了,而「嬢」卻沒有這個意思。到了唐朝時,「娘」字更是被廣泛用於女性的名字中。幾乎與此同時,「嬢」字出現了「母親」的意思。我們學過的《木蘭辭》中,出現過「爺娘聞女來」「不聞爺娘喚女聲」,這裡的「爺娘」是簡體字,其最初繁體字其實是「耶嬢」。

至此,我們可以說,從小篆到楷書,嬢字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寫法,其一是「娘」,這個字用來表示少女;其二是「嬢」,這個字表示「母親」。不過,唐朝「娘」「嬢」使用沒那麼嚴格,少女也可以用「嬢」來表示,而「娘」也可以表示母親。

從宋元雜劇以及明清小說來看,「娘」字依舊用來作為年輕女性的名字。

比如《水滸中》孫二娘、扈三娘,《金瓶梅》中有吳月娘,《歧路燈》中有孔慧娘,《聊齋》中有辛十四娘。既然作者還會以「娘」字來給當時女性命名,可以推測,彼時「娘」字依舊可以表示年輕的女孩。

當然,隨著使用的廣泛,「娘」更多地用來表示「母親」或者「與母親同輩的女性」,比如「大娘」「嬸娘」「姨娘」「晚娘」「娘娘」等等。新中國建立之後,「娘」字成為大家都認同的「母親」之意,並被廣泛接受。

不過,在一些詞語中,「娘」字還保留著年輕女孩的意思,如姑娘、婆娘、新娘子、伴娘、美嬌娘、廚娘等等。

相關焦點

  • 在古代中「孃」和「娘」代表的意思是什麼呢
    在古代漢語裡,「孃」指母親或女性長輩,「娘」指女兒或年輕女性。孃:漢代就有這個字了,最初並不是母親的意思。時至今日,在江蘇浙江等講吳語的地方,小娘,細娘,大小娘中的「娘」仍然指的是小女孩,少女,也有把姨母稱呼做「姨孃」的,這裡孃引申為女性長輩的意思。娘:古代甲骨文裡就有這個字了。早期的時候多作為年輕女子的意思,例如《子夜歌》這首詩裡有一句:「艦娘善容媚,願得結金蘭。」這個「娘」絕對不可能是母親的意思,而是年輕的女孩子。
  • 「娘」在日語中竟然指「女兒」,沒有「母親」的意思
    文/縱橫文史地「娘」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是很神聖的,是對母親的另一種稱謂。而在傳承了部分中國文字的日語中,「娘」的意思竟然是女兒,沒有母親的意思,只有「母」才是母親的意思。我們看看中日文字典裡的註解:娘(1)〔女の子〕女兒nǚ'ér,閨女guīnü『口』,女孩子;(2)〔未婚の女性〕姑娘gūniang,少女shàonǚ。而在漢語中,「娘」字有三種意思:1)母親:娘親,娘家,爹娘;2)對年輕女子的稱呼:娘子、姑娘、嬌娘、新娘;3)稱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大娘,嬸娘。
  • 最初多用「孃」來代表母親,後來為何「娘」卻取代了「孃」
    甲骨文時期的"娘"字並不用於母親或是其他女性的稱謂,大抵用於女性的名字。 然而在古代社會,女子地位並不尊崇,所以作為女子名字的"娘"字並不多見於記載。及至人文開放的魏晉時期,"娘"之一字終於重現世間。南梁《玉篇》中記載:娘,女良切,少女之號。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娘」是指「母親」,還是指「姑娘」?
    「天要下(落)雨,娘要嫁人」,這是中國民間的一句俗話,用來比喻必然發生、無法阻擋的事情。那麼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其中的「娘」又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這句俗語,有一個傳說。古時候有個名叫朱耀宗的書生,天資聰慧,滿腹經綸,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殿試時,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一表人才,便將他招為駙馬,把心愛的女兒嫁給了他。
  • 老話說:「兒子像娘,金磚砌牆」,是啥意思?為何兒子要像娘呢?
    有句農村俗語叫做:「兒子像娘,金磚砌牆」,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兒子像娘意思就是兒子長得像母親多一些,一般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能看出來。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母親的形象都是偉大的,為了孩子,每個母親都可以付出自己的所有,甚至是生命。所以有很多歌頌母親的詩歌或文章,也有很多偉大的母親都被傳頌至今。
  • 「娘」不該是個貶義詞
    「娘」的本義是對婦女的泛稱,多指少女,後衍生出「母親」的意思。這兩種意思本身都不是貶義的,反而都是美好的釋義。為什麼如今的「娘」使用在男性身上就帶上了貶義的色彩呢?這種爭議折射出了一個重要話題——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是人們對於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徵的固有印象,簡言之,就是「男性應該怎樣」「女性應該怎樣」。
  • 日語裡面「娘」為什麼指「女兒」?
    日語裡的「娘」音讀和訓讀是區分開的,有著非常微妙的歷史。先說漢字傳入時的傳入讀音,也就是音讀和音讀時表示的含義。「娘」的音讀是個很複雜的事情,因為它是同時具有漢音、吳音、唐音三種讀法的字,但是這三個音讀都是表外讀法;平日用的稍微多一點的是漢音,讀作ジョウ,可以寫為「嬢」、「娘」兩體。
  • 俗語:「兒子像娘金磚砌牆、女兒像爹吃穿不缺」,到底啥意思?
    俗語:「兒子像娘金磚砌牆,女兒像爹吃穿不缺」,到底啥意思?筆者經常聽到有些人說,兒子長得像母親,女兒長得像父親什麼的。筆者覺得這樣的觀點應該是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畢竟那個時候的人們並不知道基因,就像是人們把女子生下來的下一代的性別全都歸結到女子身上一樣。那麼為什麼人們要說女兒像父親,兒子像母親而不說兒子像父親、女兒像母親呢?筆者覺得應該是跟一些俗語有關係的。
  • 《知否》:常嬤嬤為什麼一眼看出曼娘是綠茶?
    那是常嬤嬤和曼娘的第一次見面,之前顧廷燁鋪墊過很多,說曼娘如何溫柔,如何對他好,如何可憐。見面時,曼娘也是極盡討好,專門給常嬤嬤做了糕點,還要幫嬤嬤捏背。常嬤嬤無數次說過,不在乎她出身,只要她是個人品好的就行。按理說,這時的曼娘也挑不出什麼錯來,可為什麼常嬤嬤就是看她不順眼呢?
  • 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的時候就經常聽老人說一句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這句俗語雖然是簡短幾個字,卻包含著複雜的親情關係,老祖宗這樣說有沒有道理呢?「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句話是說,女兒不能永遠照顧母親,而母親想要照顧女兒也是有心無力。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說法?
  • 觀音媽、媽祖、七娘媽……說說閩南人的娘媽情緣
    媽祖的廟正式名叫天后宮或天妃宮,但閩南人一般不用這兩個名,而是稱「娘媽宮」,偶爾稱「媽祖宮」。七夕時祭拜的七仙女或織女,閩南人稱之為「七娘媽」。有著一千多年燦爛文化歷史的閩南人當然不會沒人知道觀世音菩薩最早原型其實是男性,媽祖的正式封號是天後天妃,七娘媽其實是織女。但是閩南人對於女性神,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和表達,所以習慣於用娘媽這一親切的稱呼。
  • 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腳後跟」是指一個母親說話、做事的方式,母親對於子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母親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推測出她的子女是什麼樣的人。這句俗語還是比較嚴謹的,它只說「三四分」,沒有表示全部,這句話要區別於「有其母必有其女」。
  • 天要下雨,娘真的要嫁人嗎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句俗語,說的意思是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一切事情要是到了它該有的結果時,自然是瓜熟蒂落,無需要外力而為之。這裡的問題是其中的「娘」字該怎樣理解。當然這個字不能理解為「媽媽」,要是「媽媽」這個意思,那就是說媽媽要嫁人啦!那就是說媽媽要改嫁了,那還得了!
  • 艦娘槍娘坦克娘食物娘 盤點那些萬物皆可變身的娘化手遊
    艦娘槍娘坦克娘食物娘,最近的娘化遊戲真是越累越多啊~~~娘化設定為後宮遊戲、百合遊戲奠定了良好的背景基礎,在加上爆衣系統自然就引得各方紳士欲罷不能。今兒就為大家推薦手機上那些好玩的娘化遊戲吧~1.食物娘《料理次元》人類世界的每一次烹飪,都會產生魔力,在料理次元孕育出具有人格的料理,那便是——食靈。只有對美食充滿愛的人才能夠拯救這個世界,淨化黑暗食靈……沒錯,那便是主廚大人您!美食娘化策略養成手遊,料理次元帶你「吃」遍全世界!
  • 文化解析:「娘」和「媽」的有啥區別?你有媽媽依賴症嗎?
    「娘」字,左邊一個女,右邊一個良,我們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品德優良的女性。娘,指的是母親。對長一輩或年長已婚婦女,我們也可以尊稱喊大娘,剛結婚的女子,我們也可以喊新娘。在最早的《說文解字》中沒有娘這個字,而是【孃】這個字,用於指母親,讀niáng。由母親之義又引申指女性長輩或老年婦女。
  • 農村俗語:「爹有不如娘有,娘有不如老婆有」,啥意思?
    想必大家對俗語都十分熟悉吧,農村俗語屬於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一。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唐詩宋詞,詩詞之美在於它的意境,總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等到我們長大一點,又開始學習成語,別看成語字數不多,它裡面蘊含的內容可是很豐富的,有的成語還包含了很多典故。
  • 農村俗語「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嗎?
    在村裡我們都知道,老人都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她們常說,看娘的腳後跟,就知道閨女有幾分,雖然這個聽起來比較離譜,但這也是老人們積累下來的經驗之談。我們都說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跟著怎麼做。所以在農村有一句這樣的俗語「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這句俗語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嗎?
  • 弟弟讓三個哥哥買個30平方的孤套給娘住,哥哥:房子寫侄子名字
    二十多年過去,老三的外孫要讀書,涉及到房子戶主是誰的問題,於是老三找到老小,想要老小籤個字,配合一下房子改名的問題,但這個字很難籤,兄弟們談了幾次都談不攏。弟弟讓三個哥哥買個30平方的孤套給娘住,哥哥:房子寫侄子名字。
  • 男生談戀愛之後為什麼會變娘?
    不禁讓很多女生疑惑自己的男朋友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變的這麼「娘」? 作為一個正在戀愛的男生,我也很「娘」,但我想客觀地闡述這個問題。 1. 此「娘」非彼「娘」 01.什麼是「娘」?
  • 老話說「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我們給大家說一說俗語「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這句俗語想表達什麼意思呢?娶妻先看娘這一句就是說人們在結婚之前,雙方是會見彼此的父母的,而男性在娶妻子的時候,一般會看女方的母親是個怎樣的人。這是因為在古代,母親一般會在家中相夫教子,而女兒呢,因為女性身份的限制,不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所以不能進入仕途,只能待在家中做做女紅,讀讀書的。所以母親對於女兒的影響可以說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對於當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而言,想要了解這個女兒的脾氣秉性和做事如何就得看看她的母親是怎樣的。如果她母親還不錯的話,那麼教出來的孩子也差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