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影視作品的宣傳,都喜歡用「0差評」來「虛假宣傳」。然而,縱觀歷史長河,真正能夠做到的有幾個?
《貓和老鼠》,應該撐得起這句讚美,不論年齡,不論時代,不論內容,統統合格!
執導13部《貓和老鼠》的導演95歲的吉恩·戴奇在公寓裡意外去世,這才讓我們回憶起,《貓和老鼠》幾乎縱貫了世界上很多人的從出生至今。《貓和老鼠》隨著時間的拉長,留給我們太多的彩蛋了。
01奧斯卡常勝將軍
作為世界級的影視作品榮譽殿堂,能夠在奧斯卡上傲立群雄,必須實力超強。強如小李子萊昂納多,也是在奧斯卡陪跑10餘年,最終得償所望,全世界為之瘋狂刷屏。
然而作為大家心目中的「兒童向」作品,《貓和老鼠》7分鐘一集,大多0臺詞,輕鬆提名5次奧斯卡,並且7次奪冠!
02《貓和老鼠》很荒誕,但主創的現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貓和老鼠》算得上是殿堂級別中的神級作品,火了80多年,留下了各種荒誕、無釐頭的劇情,讓所有人都能夠忘記現實,會心一笑。
但是,《貓和老鼠》的主創,則在現實中經歷著更加慘澹荒唐的日子。最初的《貓和老鼠》被廢棄了4次,長期雪藏,主創人員一度流浪街頭,寒冬食不裹腹,後期為了生存,版權多次販賣,被各種「魔改」而陷入口碑下跌。
03《貓和老鼠》是極端結合——「匠心」與「浪蕩子」
《貓和老鼠》是中文譯名,原版的名字則是「Tom and Jerry」,這個名字並不僅僅代表「湯姆和傑瑞」,而是在19世紀,倫敦的年輕人口中的俚語,形容「吃喝玩樂的浪蕩子」。這個說法來源於皮爾斯埃根的作品《傑瑞霍桑和他的優雅的朋友科林斯湯姆》。
「浪蕩子」的立意,決定了《貓和老鼠》註定「放蕩不羈」。然而能夠最大限度的「浪」一個世紀,成為一代經典,則是由強大的「匠心精神」來支撐。你會在創作過程中看到一群「浪蕩的工匠」。
大部分的《貓和老鼠》沒有臺詞,大量劇情的展開,是需要依靠背景音樂和動畫中人物的肢體動作來推動。而這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全部都要畫出來,工作量大到離譜。
例如動畫師Irv Spence,為了畫生動形象的表情,要一面對著鏡子做鬼臉,一面轉換成貓的形態。
劇本導演推敲劇情,跳到椅子上或者桌子上模仿動作也是司空見慣。
雖然是幾十年前的作品,但動畫細節處處震撼人心,無論多麼細枝末節,都能夠體現出來,例如窗簾的細小花紋,陽光灑下後的陰影面積。
還是一閃而過的各種美食的具體塑造。
各位,這些全部來自於手繪!手繪!手繪!這,才叫「匠心精神」!
04古典音樂啟蒙老師,《貓和老鼠》當之無愧
很多人都對《貓和老鼠》的配樂讚不絕口,感覺音樂和劇情太貼近了,而且每一個節奏點都是那麼服帖,感覺這些音樂就是為了這段劇情而生。
但實際上,《貓和老鼠》的配樂,大部分都來自於世界上頂級的古典名曲,例如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蕭邦《大圓舞曲》、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美國第二國歌《揚基·杜德爾》、美國海軍軍歌《起錨進行曲》等,大概有50餘首,包括了蕭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羅西尼、孟德爾頌、比才、小約翰·施特勞斯等眾多音樂家的作品。
《貓和老鼠》作為大量人士童年時期的古典音樂啟蒙老師,當之無愧,甚至改變了一眾精英的人生軌跡。例如中國的鋼琴王子郎朗,在彈奏鋼琴是擁有豐富的表情與動作,也是來源於《貓和老鼠》的《貓之協奏曲》。
郎朗說:「卡通片《貓和老鼠》裡有一集叫做《貓之協奏曲》,它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對我的影響更甚於《音樂王國》。每次電視裡播放那一集時,我都聚精會神地看。」
包括在郎朗的自傳《千裡之行,我的故事》,也坦言在2歲多的時候,就已經深刻的意味到「彈鋼琴就意味著樂趣」。
05音樂不僅僅是配樂,更是教科書
《貓和老鼠》在音樂中的運用,並不僅僅是配樂而已。接下來,你會看到讓你合不攏嘴的驚訝。
就拿郎朗所述的《貓之協奏曲》舉例,這部作品也榮獲1947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大家可能以為動畫中的湯姆和傑瑞只是根據劇情要求,在鋼琴上製造噪音,打打鬧鬧。然而,根據專業的音樂人士仔細觀察後,發現了驚人的秘密。
湯姆彈奏的是李斯特的名曲《匈牙利狂想曲第2號》,湯姆從第一個音到最後一個音,這過程中的所有音都是跟原曲的琴鍵完全對應的,而且大部分連音高都對的上,每個音都踩在了琴鍵上,而且指法準確。
沒錯,動畫在荒誕之餘,嚴格的在演奏鋼琴中從實際出發,嚴絲合縫。反觀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笛子反著拿,古琴古箏傻傻分不清,絲毫不嚴謹,拿觀眾當傻子糊弄。
更可怕的是,在1946年,是世界上第一代的計算機剛剛誕生,啥3D建模,啥PS數位畫圖,統統沒有。能夠打造這樣嚴謹的作品,憑藉的就是1秒24幀,一幀一幀手繪出來。一部7分鐘的動畫,僅中間畫就要超過1500張。
可能有人會說,如何才能讓這些音樂與劇情甚至每一個人物動作如此貼切呢?方法很簡單,就是利用音樂作為大綱,將動作、音效等,全部與音樂對匹配,保證每一幀的動作或者對話,都與音樂在千分之一秒內同步。
但是說起來簡單,如何讓只有4隻手指的湯姆,一邊正確的演奏按鋼琴鍵,一邊還要與傑瑞大鬧的時候正好按到正確的鋼琴鍵,並且角色情緒、動作完美融入音樂,而且毫無突兀感,這些細節的調整堪稱難於上青天。
061年磨一劍,一劍斬天下
眾所周知,從1939年至今,《貓和老鼠》已經做了160多集,一期7分鐘,每集都經典,幾乎做到了毫無瑕疵。
然而,在早期,《貓和老鼠》一直先將原畫畫在紙上再轉到膠片上,而當時膠片的價格非常高,所以每年最多只能製作一集。像《貓之協奏曲》,乃是150個人的團隊,花了整整18個月才完成。
「都坐下,這是常規操作」。即使難度較低的劇集,也需要2到3個月的時間才能製作出來,平均,每集《貓和老鼠》需要製作半年左右。不得不想想現在「量產型」的各種動畫甚至影視作品,其質量可想而知,被全網罵也能夠理解了。
07《貓和老鼠》是童年的歡樂,也是成年人的指路人
不要以為《貓和老鼠》是為小孩子準備的。小孩子能夠看得哈哈大笑,但成年人同樣能夠從裡面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正如一句話所說「小的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了笑著笑著就哭了」。很多成年人,通過《貓和老鼠》獲得了處世之道,甚至是殘酷的現實。
「在追求愛情的時候,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
「不能縱容熊孩子,否則早晚受傷的是自己」
特別是《和平條約》中,將人性的自私、貪婪解讀的入木三分,
就如同邱吉爾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08寫在最後
《貓和老鼠》,長達80餘年不斷變化和創新,留給了無數人深刻的印象。也許,我們懷念的不僅僅是經典,還有我們回不去的童年。只能對《貓和老鼠》說一句:感謝有你一路相伴。
那麼問題來了:你喜歡《貓和老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