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進新家,我和產業做「鄰居」

2021-01-15 人民網

1月10日,新年鍾剛剛來臨,祝福的大雪就伴隨而至。麻江縣金竹街道後壩移民小區,一棟棟「幸福樓」,也裹上層層銀色。

楊光珍剛從離家約500米的藍莓園返回小區家裡,心裡還在為搶時間完成修枝施肥感到高興。

「今年是承包30畝藍莓的第一年,要好好維護,為掛果做準備。」他說。

「十三五」期間,麻江全縣易地扶貧搬遷2050戶8990人,金竹街道後壩移民小區是最大的安置點,安置1236戶5322人,全部為建檔立卡人口。

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麻江縣結合實際,多舉措探索搬遷戶就業問題。於是,有了楊光珍的藍莓園,有了他辛勤耕作後的喜悅。

2014年扶貧普查時,楊光珍家所在金竹街道河山村,全村295戶1147人,有166戶602人屬於貧困戶,是深度貧困村。

「三代房、泥巴路、窮人住。」是當時河山村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楊光珍家也如此,他家被定為精準貧困戶。

楊光珍有眼疾,很少出遠門,一家就靠幾畝地維持生計,由於缺乏技術指導,耕種的都是低效傳統作物。儘管家人勤懇,但一年收益也只夠一家人吃飯。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的延伸,時代脈搏牽動了這個貧困小山村,也改變了楊光珍一家的命運。

2018年底,楊光珍家搬進了後壩移民小區100平方米的新房。

「搬之前,也曾猶豫,離開了世代經營的土地後,怎麼發展,吃穿怎麼辦?」楊光珍說,在扶貧幹部的幾次勸說下,他總算想通,下定決心搬出大山謀新生活。

精準脫貧,產業是「根」,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為有效打消萬千搬遷戶的顧慮,麻江扶貧工作隊開始對症下藥,多舉措保障搬遷戶就業增收。

2019年後壩移民社區成立了扶貧車間,利用優惠政策,吸引了9家加工和生產企業進駐運營,可解決搬遷戶500餘人上崗。

2020年,為滿足搬遷群眾多方面就業需求,提供更多選擇機會,麻江縣投資500萬元與生產商在社區合資發展食用菌生產,重點解決搬遷戶老弱勞力就業問題。

同時,每年按照200萬元的8%投資收益利益聯結搬遷貧困戶,實現搬遷戶每戶每年有1600元穩定收入。

除食用菌外,麻江縣還投資200萬元扶貧資金,從農文旅公司認購200畝已產生效益的藍莓園,承包給搬遷戶,公司提供技術指導,保底收購。

「聽到這個消息後,我知道機會來了。」楊光珍想自己拼一把,圓自己的創業夢,於是承包了30畝。

「藍莓效益好,收入可達5000元一畝,照料好後比打工收入多。」看到了希望,楊光珍格外在乎自己的承包地,也就有了他頂著風雪的精心呵護。

把眾多產業搬進社區,讓群眾在不過多改變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實現就近就業、就近創業,穩步增收,麻江一直在努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責編:吳鋒、陳康清)

相關焦點

  • 搬進新家第一天,鄰居警告我:凌晨3點聽到敲門聲不要開門
    最近,我終於攢夠了錢,在市區買了一套平價公寓。可是令我沒想到的是,我搬家之後沒多久,怪事就跟著來臨了。先是我剛搬進新家才一天,我的鄰居就突然過來敲門。我打開門,看著門外的鄰居大哥問道。鄰居大哥卻陰森森的警告我說:「凌晨3點聽到敲門聲千萬不要開門!」丟下這麼一句沒頭沒尾的話後,他就直接轉身走了,然後嘭的一聲把他的房門給摔上。隱約,我還能聽見從他房子裡面傳出幾聲女人尖利的喊聲。
  • 「吉安」搬進新家生活比蜜甜
    梁國英至今很難忘記2017年的那個冬天,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他們一家人終於搬進了新家,親朋好友和幫扶幹部都送來了祝福,梁國英兩口子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圖片來源:吉安發布梁國英家住吉安市遂川縣巾石鄉銀村,以前出趟門要走40多公裡崎嶇的山路才能到鎮上,孩子上學、自己出門都十分不易。為了讓孩子們上學方便,他們在鎮上租了房子住。「說實話,我做夢都想在鎮上有個房子。」梁國英告訴記者。
  • 鄰居教會我的道理-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和房子無關
    文/講故事的樹洞最近樓下幾乎每天都有搬家的車,來來往往,他們拿著大包小包,搬進搬出。以前,我覺得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是一個「家」的基本配備。現在回想起來,自己還是太年輕,想得太簡單了。我和女兒常常站在窗邊看著街邊的人和車子,樓下又搬進新住戶了。他們是一家四口和一隻加菲貓。兩個男孩子已經是高中生的模樣。周末可以看到他們幫家裡曬衣服,清掃後院,因為是住一樓的關係,很多樹葉會掉落到他們家院裡。他們每次清掃樹葉也總把鄰居家門口的葉子一併掃去了。小小舉動裡藏著一個溫暖而又有責任感的家庭環境。
  • 告別居住43年的土坯房貧困戶何景旭搬進新家
    告別居住43年的土坯房 貧困戶何景旭搬進新家「慢點,慢點,把洗衣機搬進來!」「搬新家了,快把春聯貼起來!」2月1日上午,在船山區桂花鎮響堂村9組,75歲的何景旭在鎮村幹部幫助下搬入了新家。「我們抓住了好政策,不到3個月就改造出了一座新房。」
  • 【新春走基層】三河村:報告總書記,我們搬進新家啦
    這是一個走向新生活的時刻——2019年2月11日,三河村29戶村民搬進新家,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向在北京的親人報喜,「卡莎莎」「瓦吉瓦」……  一個新家 新房子是最好的新年禮物  嶄新的拖把、垃圾桶、鞋架,打包好的衣物、收拾好的鍋碗……在當地幹部的組織和幫助下,大家把家當從吉好也求的老屋搬到村道旁的貨車上。
  • 那個為救村民,自家被毀的石門村幹部搬進新家了
    在村民們的幫助下,覃春華高高興興地搬進新家,成為村中最後搬進新家的暴雨受災戶。覃春華永遠也不會忘記今年夏天的那場災害。7月7日,連續多天的暴雨下個不停。早上6點多,她冒雨通知7戶村民安全轉移。短短10多分鐘內,4戶6棟村民的房屋被山洪衝垮,她自家房屋和豬場全部被滑坡的山體衝毀。覃春華雖然遭受了3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但當地沒有一個村民受傷。
  • 奧斯卡短片「鄰居的窗」:我在偷窺鄰居歡愉,也在厭惡丈夫和自己
    身懷六甲,又要照顧兩個孩子,還要做家務,這樣的生活讓小雲心神俱疲。某一天,好不容易把兩個孩子哄睡,在和丈夫共進晚餐時,發現家的對面搬進來一對年輕夫妻。他們如膠似漆、夜夜笙歌,讓這對中年夫婦羨慕不已。有一次,小雲帶著孩子們去動物園遊玩回來,看到丈夫不但不做家務,卻還在和朋友閒聊,對她和孩子們的到來更是視若無睹。小雲情緒爆發了,她喊道:我今天一整天在動物園要一個人應付三個孩子。還下著雪,其中一個孩子不停流鼻涕,還拉身上了。
  • 兩岸企業家在寧共話文創產業發展,來自臺灣的周俊吉認為 鄰居家的...
    我們平時使用的蘋果手機也是文創,甚至鄰居家的狗擾鄰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通過文化創意產業解決!昨天,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在南京展開了六場論壇,其中的「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專題論壇」中,南京、杭州和廈門等城市與臺灣共籤訂8個項目合作協議,同時兩岸12位企業家就「文化創意未來」共商文創產業合作大計,共謀中華文創產業發展之道。
  • 一家五口搬進新家,不料住進去第一晚全部離奇身亡
    據奈及利亞媒體12月11日報導,奈及利亞一家五口剛剛從老房子搬進了新居,意外就發生了。在入住新房的當晚,這家人全部離奇身亡,他們的一位朋友當晚也住在了房內,同樣不幸身亡。這一悲劇發生在奈及利亞奧貢州,奧貢州警方公共關係官員阿比博拉-奧耶米已經證實了這一事件。據警方介紹,這家人包括兩個大人和三個孩子,近日,他們搬進了新房子。
  • 剛搬到新家,就意外發現,初戀是同一樓層鄰居,這下可咋辦?
    當初交房後,我就辭掉外面的工作,回來裝修房子,然後照顧孩子上學。回來的時候,是住在原來婆婆帶孩子時租的房子裡。前不久,房租正好到期了,新房裝修好也一倆月了,我們就搬進了新房子去住。 可是,才沒有幾天,我卻發現一件揪心的事。我們那房子是一層四戶,兩個電梯。那天,我才下電梯,另外一個電梯早我一步下來一個人。
  • 一周收穫| 搬進新房子後,我的三點感悟
    元旦三天,我在忙著搬家。新家和老房子離得很近,前後小區,所以對於搬家沒什麼心理負擔,也沒有提前做準備。2020年的最後一天,本來想先收拾一下東西,沒想到電閘忽然壞了,空調開不了,燈也開不了,只能作罷。楊先生說:房子知道我們要走,難過了,鬧小脾氣呢。這套房子,是我們到武漢的第一套房,面積只有90平,戶型也不是很好,但它解決了我們很多問題。
  • 河南合村並鎮將要試行,濮陽2個村上榜,將有望搬進新家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的很多城市都已經脫離了貧困,並且「合併」、「撤縣設市」、「一分為二」等等這些都是現在很多城市的晉升狀態,想要獲得更好地發展就必須不斷地進行產業升級,不斷延伸當地的產業鏈,從而推動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來完善城市的整體格局。
  • 海基會搬進臺北新家:「一棟會說故事的大樓」
    海基會搬進臺北新家:「一棟會說故事的大樓」      4月6日,臺灣海基會搬進新家,本月9日起將在臺北市北安路536號辦公新址提供各項服務、展開新的一頁。
  • 搬進新房子是喬遷之喜,有些規矩要注意,這樣才有好運氣
    搬進新房子是喬遷之喜,有些規矩要注意,這樣才有好運氣新房入住的喜悅不亞於剛買房時的驚喜,那種對新環境新事物抱要期待的感覺十分美好,仿佛未來的幸福生活正在向你招手。但是在激動人心的喬遷之前,還需要做一些事情,按照傳統的習俗,一些搬家的老規矩一定要遵守,才能在新家裡生活得更加順遂。這不是迷信,而是生活的習慣,我們應該尊重這樣的美好傳統,讓帶有地方特色的搬家儀式成為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其實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太一樣,但是有一些規矩都是差不多的,比如下面這幾個,千萬不能忘。
  • 告別危房搬進新家
    天太熱,我提前來等候,好讓村民早點領到鑰匙。 」宣超說,2013年夏天的特大洪水後,區鄉兩級自籌2000多萬元建了安置小區,現在剩下的房子全部用於安置這次受災的搬遷村民。&nbsp&nbsp&nbsp&nbsp餘衛東是洽舍村高峰組村民,7月7日突發特大洪水時,他與全組村民被緊急轉移到村委會綜合樓和「洽舍一樓」農家樂兩處安置點。
  • 搬進新家園 開啟新夢想
    為充分展現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貧困家庭和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巨變,現推出「搬遷群眾說變化」系列報導。「搬遷群眾說變化」系列報導之三搬進新家園 開啟新夢想我出生在武陵山區的一個極貧小山村——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龍井仡佬族侗族鄉貓寨村。今年高考,我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北大學子。
  • 老公堅持用瓷磚做電視牆,完工後我懵了,鄰居特別羨慕,曬曬!
    這是我和老公人生中的第一棟新房。我們花了五年的時間蓋了這個房子,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其中的辛酸和汗水!我從物業拿鑰匙的時候,老公趕去找親戚裝修,但是裝修之前,老公會和我商量家裡怎麼裝修!本來打算在客廳電視背景牆刷硅藻泥的。畢竟我們新房子比較小,不適合複雜造型!
  • 室內公用牆做小鞋櫃 兩鄰居引發的矛盾
    「你家鞋櫃多佔了幾公分共用牆,不得行」「佔都佔了,你讓我一下嘛」桑林社區兩家打公用牆安鞋櫃一家多打了幾公分另一家就要少幾公分兩家掐起來了投訴小鞋櫃引發的矛盾不久前,桑林社區居民領到回遷房鑰匙,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家,可相鄰的周家和姜家卻因為一個鞋櫃引發了矛盾,兩家人一見面就吵,一見面就掐。
  • 新春走基層產業增收 醴陵橫江村付展宏圓了三代脫貧夢
    2017年下半年,付展宏達到了脫貧的標準,搬進了集中安置點的新家。 2月5日,付展宏搬進了集中安置點的新家,他熱熱鬧鬧地擺了7桌酒席慶祝,120平方米的房子寬闊明亮,絲毫覺察不出曾經有一棟將近100年的老房子在這裡搖搖欲墜過,那是付展宏住了三代的家,「那個房子已經壞了,既不能遮風也不能躲雨,還有隨時坍塌的風險。」直到扶貧工作隊的到來,付展宏的老房被納入了土坯房改造項目,這12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新家。
  • 土坯房搬進新樓房,阿蘇克哈為何只帶了14個羊毛線球?
    「這是我們家的寶貝!」59歲的阿蘇克哈「故作神秘」,跟記者開起玩笑。原來,阿蘇克哈家有3個兒子、2個女兒和1個孫子,在庫依鄉哈且村山上住了多年的茅草房、土坯房,種著幾畝苦蕎、土豆、玉米,只夠餬口,多虧老伴兒金姑吉史長年累月在家織查爾瓦(一種用羊毛織的、披在身上的彝族服飾),賣了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