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新年鍾剛剛來臨,祝福的大雪就伴隨而至。麻江縣金竹街道後壩移民小區,一棟棟「幸福樓」,也裹上層層銀色。
楊光珍剛從離家約500米的藍莓園返回小區家裡,心裡還在為搶時間完成修枝施肥感到高興。
「今年是承包30畝藍莓的第一年,要好好維護,為掛果做準備。」他說。
「十三五」期間,麻江全縣易地扶貧搬遷2050戶8990人,金竹街道後壩移民小區是最大的安置點,安置1236戶5322人,全部為建檔立卡人口。
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麻江縣結合實際,多舉措探索搬遷戶就業問題。於是,有了楊光珍的藍莓園,有了他辛勤耕作後的喜悅。
2014年扶貧普查時,楊光珍家所在金竹街道河山村,全村295戶1147人,有166戶602人屬於貧困戶,是深度貧困村。
「三代房、泥巴路、窮人住。」是當時河山村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楊光珍家也如此,他家被定為精準貧困戶。
楊光珍有眼疾,很少出遠門,一家就靠幾畝地維持生計,由於缺乏技術指導,耕種的都是低效傳統作物。儘管家人勤懇,但一年收益也只夠一家人吃飯。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的延伸,時代脈搏牽動了這個貧困小山村,也改變了楊光珍一家的命運。
2018年底,楊光珍家搬進了後壩移民小區100平方米的新房。
「搬之前,也曾猶豫,離開了世代經營的土地後,怎麼發展,吃穿怎麼辦?」楊光珍說,在扶貧幹部的幾次勸說下,他總算想通,下定決心搬出大山謀新生活。
精準脫貧,產業是「根」,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為有效打消萬千搬遷戶的顧慮,麻江扶貧工作隊開始對症下藥,多舉措保障搬遷戶就業增收。
2019年後壩移民社區成立了扶貧車間,利用優惠政策,吸引了9家加工和生產企業進駐運營,可解決搬遷戶500餘人上崗。
2020年,為滿足搬遷群眾多方面就業需求,提供更多選擇機會,麻江縣投資500萬元與生產商在社區合資發展食用菌生產,重點解決搬遷戶老弱勞力就業問題。
同時,每年按照200萬元的8%投資收益利益聯結搬遷貧困戶,實現搬遷戶每戶每年有1600元穩定收入。
除食用菌外,麻江縣還投資200萬元扶貧資金,從農文旅公司認購200畝已產生效益的藍莓園,承包給搬遷戶,公司提供技術指導,保底收購。
「聽到這個消息後,我知道機會來了。」楊光珍想自己拼一把,圓自己的創業夢,於是承包了30畝。
「藍莓效益好,收入可達5000元一畝,照料好後比打工收入多。」看到了希望,楊光珍格外在乎自己的承包地,也就有了他頂著風雪的精心呵護。
把眾多產業搬進社區,讓群眾在不過多改變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實現就近就業、就近創業,穩步增收,麻江一直在努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責編:吳鋒、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