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紮實推進。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全國960多萬貧困搬遷群眾喬遷新居,有效解決了「十三五」期間近1/5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為充分展現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貧困家庭和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巨變,現推出「搬遷群眾說變化」系列報導。
「搬遷群眾說變化」系列報導之三
搬進新家園 開啟新夢想
我出生在武陵山區的一個極貧小山村——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龍井仡佬族侗族鄉貓寨村。今年高考,我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北大學子。
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家,就是溫暖的避風港。家裡有廚房,可以燒出美味的食物,所以在冬天家也是熱氣騰騰的。但是,在我兒時的老家,那個「天無三日晴,地無半畝平,吃穿住行難,十戶九家窮」的山溝溝裡面,家,對於我來說卻是另一番感受:一家5口擠在低矮破舊的木房子裡,飯桌是我學習的地方,晚上,客廳又變成了我和爺爺、姐姐的臥室。四周的木板牆潮氣襲人,昏暗的角落裡,漆黑的土灶更顯涼意,那時的家,是一個沒有溫度的房子。
圖為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泉都集中安置點
記得在我和姐姐跟著父母一起四處打工日子裡,我們就像浮萍漂浮不定,我小學期間,家就搬了7次,那時的家,就是驛動的客棧。2014年,我跟姐姐從廣州回到老家縣城上學,周末住在親戚家。終於不像以前那樣四處漂泊,但親戚家有3個小孩,一家人住在兩室一廳的出租屋裡,那時的家,就是一個擁擠的大雜院。當時我剛上初中,是我人生學習最重要的時期,也是我感覺最艱難的時光。整整4年多的時間,擁擠、吵鬧,這便是我對「家」的全部記憶和印象。沒有書桌,我只能趴在床上做作業,客廳外不時傳來的講話聲,擾亂我做題的思緒,讓我十分懊惱卻又不敢像在自己家裡面一樣可以申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個冬天,我回去取申請國家助學金的相關資料,我沒有親戚家鑰匙,他們當時又在外面忙,我在寒風中站著等了一個多小時才得進門。那一刻我終於體會到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那種對家的渴望,對溫暖的渴求。我也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出現了幻想,幻想我能有一把屬於自己家的鑰匙、幻想能像城裡孩子一樣在漂亮的小區裡奔跑、幻想能在檯燈下安靜地學習。居無定所的那些年,擁有一個穩定溫暖的家,成了我們一家人最大的奢望。
圖為羅結冰(左三)和家人在新房客廳裡話家常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命運的天平終於在我高一那年眷顧了我們一家人。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2018年8月,爺爺、爸爸、媽媽、姐姐和我一家五口搬進了石阡縣城的泉都安置點。當我走進新房子時,我知道,這就是真正意義的家了。100平米的新房寬敞明亮,做飯、吃飯、睡覺、學習的地方終於分開了。有了書房,我和我的書籍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空間,關上書房,我就可以安靜地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久久不願出來。站在新家的陽臺上放眼望去,幾十棟整潔的安置樓房鱗次櫛比,道路寬敞乾淨,小區丹桂飄香。小區旁配套建起的幼兒園和小學不時傳來書聲朗朗。休閒廣場上,大媽們即興扭起了廣場舞,老頭們則在一旁的棋盤上安靜地下棋。籃球場上,孩子們喧鬧著組隊打球。社區門口,保安認真地登記著每一個來訪者的名字,存放著快遞小哥送來的包裹。眼前的畫面是多麼和睦、溫馨和真實,我不敢相信,這一切就像在夢裡。
那一夜,我失眠了,我發自內心地感恩自己生在中國,我是如此幸運趕上了黨的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在我人生最重要的成長時期,享受了祖國母親送來的這份厚禮,實現了我的新家園新夢想。在我的家鄉貴州,那裡的188萬群眾和我一樣,沐浴著黨恩,搬出了大山,住進了新房,當上了新市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千千萬萬老百姓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上了新房子,一步跨千年。作為莘莘學子,窮且益堅,不墜青雲志。從那一夜起,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考上大學,學好本事,將來用自己的能力回報祖國、回報社會。自從遷入新家以後,我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動力倍加充足,對比以前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我沒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學習,沒有任何藉口半途而廢,我必須比其他人更加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高二這段關鍵時期,我的成績有了明顯提升。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中國大地。父母暫時沒有外出務工,我和姐姐也不能回校,我們一家5口就生活在新家裡,每天吃著媽媽做的飯,跟爸爸聊著天,享受著難得的天倫之樂。在跟父母相處的3個多月的時間裡,我才發現父母這些年為了我跟姐姐明顯變得蒼老了,父親的腰也因為常年在外幹活而變得佝僂。記憶裡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有腰痛的毛病,經常讓我在他腰上踩踩,緩解一下疼痛。因為家裡窮,父親的病不能徹底根治,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醫生,就可以治好爸爸的腰痛,讓他不再難受。當我在電視上看到全國各地醫護人員支援湖北,他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瞬間點燃了我對醫生這個職業的崇敬之情。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醫學就是我心中抗擊疾病、為人類贏取健康的「萬人敵」,我的人生目標逐漸清晰起來。今年高考,我如願以償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我知道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在不久前的大學新生軍訓期間,我堅定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自己的人生坐標上深深地刻上了黨的印跡。作為貴州38萬搬遷學生中的一員,能踏進北京大學這個神聖的殿堂學習是多麼不容易,我深深知道,這一切都來自於黨,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這麼好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命運不會眷顧我們這些偏遠山區的窮孩子。
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何其有幸!對於我們這一代青年來說,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虛度的,只有常懷感恩之心、砥礪家國情懷,才能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社會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在今後的人生中,我一定心懷理想,不負韶華,把自己的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奮鬥中激揚無愧於時代的風採。(作者:羅結冰 北京大學醫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