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危房搬進新家

2020-12-2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8月5日早7時許,黃山市徽州區洽舍鄉財政所幹部宣超來到洽舍村委會綜合樓門前,搬來一張長桌,依序擺好入住登記表和住房鑰匙。

&nbsp&nbsp&nbsp&nbsp「今天是受災村民轉移安置交房第一天。天太熱,我提前來等候,好讓村民早點領到鑰匙。 」宣超說,2013年夏天的特大洪水後,區鄉兩級自籌2000多萬元建了安置小區,現在剩下的房子全部用於安置這次受災的搬遷村民。

&nbsp&nbsp&nbsp&nbsp餘衛東是洽舍村高峰組村民,7月7日突發特大洪水時,他與全組村民被緊急轉移到村委會綜合樓和「洽舍一樓」農家樂兩處安置點。 8月5日,一吃好早飯,餘衛東夫婦就搶先領了新房鑰匙,來到7號樓的303室、304室,打掃衛生準備搬家。

&nbsp&nbsp&nbsp&nbsp「安置房面積不大,但我家人多可買兩套。 」餘衛東說,兩套房子總面積113.39平方米,加上底層兩個10多平方米的雜物間,總價7萬元左右。

&nbsp&nbsp&nbsp&nbsp「我們組有24戶常住村民,原來大多數住的是土牆屋,這次洪災後基本成了危房,搬遷到安置小區的有22戶。 」餘衛東說,安置小區的房子是統一簡裝的,打掃一下就可以入住,而且鄉裡對搬遷安置的村民購房和拆遷都有獎勵,還有過渡安置費,每戶村民搬進安置小區可省下7500元。

&nbsp&nbsp&nbsp&nbsp與餘衛東同一個村民組的李麗娟,是村裡的貧困邊緣戶。這次受災後,李麗娟家確需搬遷卻無力購房,鄉裡照顧她租住在安置小區,每平方米每月租金2.5元。記者來到李麗娟家,看見李麗娟和兒子正在整理從老宅搬來的東西。「床、席夢思是政府發的救災物資,米油、燃氣灶、電磁爐等生活物資都是鄉裡聯繫愛心企業捐贈的。 」李麗娟的兒子告訴記者。

&nbsp&nbsp&nbsp&nbsp記者乘車從205國道拐上通往高峰組的瀝青公路,不時可見挖掘機正在清理河道,施工人員修復水毀護壩和橋涵,也有一些村民在清理砂石掩埋的茶園。十多分鐘後,車子到了與休寧縣藍田鎮一山之隔的高峰組。

&nbsp&nbsp&nbsp&nbsp「你看這些沿河建的或切坡建的房子,有的被衝毀,有的被掏空屋基,組裡的多數房子進水,基本都是危房。 」村民組組長餘文新對記者說,儘管故土難離,但村民們也想開了,搬到山外的安置小區,不再提心弔膽。現在村民們議論最多的話題是搬家後如何放開手腳安心幹、廣開門路多掙錢。

&nbsp&nbsp&nbsp&nbsp洽舍鄉黨委書記張仁財說,7月7日的短時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交通、通訊、電力一度中斷,地質災害險情不斷。當天凌晨4時起,全鄉緊急轉移群眾91戶161人,無一人因災傷亡。同時,投入應急資金170多萬元,採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方式,確保受災群眾有吃有喝有住。目前,該鄉災後恢復重建和生產自救正在有序展開,預計到10月底各項水毀基礎設施可恢復到災前水平。(記者 吳江海)

&nbsp&nbsp&nbsp&nbsp眾志成城 堅決打贏防汛救災硬仗

相關焦點

  • 告別居住43年的土坯房貧困戶何景旭搬進新家
    告別居住43年的土坯房 貧困戶何景旭搬進新家「慢點,慢點,把洗衣機搬進來!」「搬新家了,快把春聯貼起來!」2月1日上午,在船山區桂花鎮響堂村9組,75歲的何景旭在鎮村幹部幫助下搬入了新家。「我們抓住了好政策,不到3個月就改造出了一座新房。」
  • 告別茅草屋喜遷新農居——廣西農村危房改造紀實
    2011年,廣西農村危房改造總量排全國第3位,20多萬農戶告別茅草房,住進了新房。昔日的村屯舊貌換新顏。    然而在兩年前,百色市靖西縣壬莊鄉真意村那造屯的景象令人搖頭:路難走,房破舊,門前屋後禽畜糞便橫流。    兩年後,平整蜿蜒的水泥路、成排的小樓房、嶄新的籃球場、繞村而過的水利工程……村容煥然一新。
  • 安居圓夢暖村間 長沙縣全面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截至2020年,共爭取農村危房改造任務6713戶,實際完成11034戶,實現 「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的總體目標,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今年5月,家住安沙鎮鼎功村的張定幫告別了上世紀七十年代蓋的土磚房,搬進了嶄新的磚房,並在房屋旁邊種上了蔬菜。
  • 郎溪:改造危房 群眾安居
    近日,家住郎溪縣新發鎮官橋村小墩崗村民組的81歲獨居老人夏登雲告訴記者。夏登雲家原本破舊的老屋子下雨怕漏、颳風怕倒,今年5月維修後,木製門窗換成了嶄新的鋁合金門窗,「傷痕累累」的牆體「變身」為加固過的雪白外牆,臥室、廚房、衛生間也都粉刷一新,亮堂又結實。
  • 北京農村危房改造開工3700戶,今年底完工7000戶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記者今日(8月8日)從北京市住建委獲悉,北京計劃對7000餘戶農村危房進行的翻建或修繕加固等改造,預計將在今年年底提前完工,目前已開工的有3700戶。此項工作原計劃在2018年到2020年三年內完成。
  • 昆明:農村危房改造 「改」出美好新生活
    12月21日,冬至,昆明市尋甸縣金源鄉小村村委會小凹子村的最低氣溫降至1℃,然而,村民付平周心裡卻是溫暖的:「自2017年搬進新房子以來,我再也不用擔心夏天漏雨、冬天挨凍了。」除了付平周家外,自2006年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以來,昆明市累計投入中央、省、市補助資金60餘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7.6萬戶。37.6萬戶農村困難群眾,「改」出了美好新生活。
  • 「吉安」搬進新家生活比蜜甜
    梁國英至今很難忘記2017年的那個冬天,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他們一家人終於搬進了新家,親朋好友和幫扶幹部都送來了祝福,梁國英兩口子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圖片來源:吉安發布梁國英家住吉安市遂川縣巾石鄉銀村,以前出趟門要走40多公裡崎嶇的山路才能到鎮上,孩子上學、自己出門都十分不易。為了讓孩子們上學方便,他們在鎮上租了房子住。「說實話,我做夢都想在鎮上有個房子。」梁國英告訴記者。
  • 那個為救村民,自家被毀的石門村幹部搬進新家了
    在村民們的幫助下,覃春華高高興興地搬進新家,成為村中最後搬進新家的暴雨受災戶。覃春華永遠也不會忘記今年夏天的那場災害。7月7日,連續多天的暴雨下個不停。早上6點多,她冒雨通知7戶村民安全轉移。短短10多分鐘內,4戶6棟村民的房屋被山洪衝垮,她自家房屋和豬場全部被滑坡的山體衝毀。覃春華雖然遭受了3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但當地沒有一個村民受傷。
  • 烏蒙山上的大遷徙 畢節32萬移民搬進新家
    烏蒙山上的大遷徙 畢節32萬移民搬進新家  冬日的晚上,畢節市赫章縣金銀山社區裡,45歲的苗家人顧慶學和老父親吃過飯後坐在沙發上看起了電視,腳邊是一臺暖烘烘的「小太陽」,茶几上是一盤切好的蘋果。廚房裡,妻子正在忙著洗碗,「譁譁」的水聲讓顧慶學感到十分悅耳,「現在我們不用再擔心水不夠用了。」顧慶學說。
  • 【助力脫貧攻堅】危房改造| 建設幸福美好新生活
    祖祖輩輩住在段蘭窯土窯中的張福蘭一家,2017年搬入宏河鎮愛心家園,新家臥室、廚房、廁所一應俱全。從山溝裡搬出來快3個年頭,直到現在,看著眼前這一切,張福蘭偶爾也會恍惚:「和做夢一樣!」 當被問及喬遷新居後的感受時,張福蘭說:「現在吃水、出行都方便了,院子裡種的菜足夠自己吃,每天閒暇時還能在廣場上跳跳舞、唱唱歌,日子過得挺愜意。」
  • 投入1.2億元 銅梁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
    1月5日上午,筆者在重慶市銅梁區二坪鎮獅子村5社分散特困供養戶王興友家看到,他正在打掃地壩衛生。「政府補助我家把房屋改造了,住起安心了,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幹部。」王興友指著新建的房屋高興地說,住上新房了,我還要把裡裡外外收拾乾淨,住起來更舒心。
  • 海基會搬進臺北新家:「一棟會說故事的大樓」
    海基會搬進臺北新家:「一棟會說故事的大樓」      4月6日,臺灣海基會搬進新家,本月9日起將在臺北市北安路536號辦公新址提供各項服務、展開新的一頁。
  • 武岡市篇︱農村危房改造:「盯住」最貧困家庭
    緊扣"住房安全有保障",武岡市依靠和發揮縣鄉村三級黨組織力量,牢牢"盯住"最貧困家庭在農村危房改造中遇到的難題。12月4日,武岡市住建局(人防辦)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5年大力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以來,通過兜底確定對象、整合財政資金、創新實施方式、動員社會力量,讓全市農村危房問題得到全面解決,13152戶貧困戶實現了住有所居。
  • 住進「暖心房」圓了「安居夢」——平順縣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綜述
    同時,建立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對因自然災害等原因原鑑定安全住房出現新安全隱患的情況進行實時監測,發現問題及時上報,並跟進做好住房安全鑑定和動態幫扶,確保農村困難人口不住危房。石城鎮黃花村常俊傑熱情地給記者介紹自己的新家,言語中透著滿滿的幸福感。 針對危改戶積極性不高,不願和無能力改造的,住建局協助鄉鎮、村分組分批逐戶進行宣傳,根據危改戶自願的原則,先讓其自改,對確實無能力的危改戶,通過鄉鎮、村共建「幸福大院」、租賃、置換、異地搬遷,隨子女居住或改造閒置集體房等為其解決住房安全問題。
  • 住進「暖心房」 圓了「安居夢」——山西省平順縣農村危房改造工作...
    同時,建立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對因自然災害等原因原鑑定安全住房出現新安全隱患的情況進行實時監測,發現問題及時上報,並跟進做好住房安全鑑定和動態幫扶,確保農村困難人口不住危房。2020年共為41428戶農戶出具《住房安全認定報告》,實施危房改造450戶。
  • 搬進新家,我和產業做「鄰居」
    2014年扶貧普查時,楊光珍家所在金竹街道河山村,全村295戶1147人,有166戶602人屬於貧困戶,是深度貧困村。 「三代房、泥巴路、窮人住。」是當時河山村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楊光珍家也如此,他家被定為精準貧困戶。 楊光珍有眼疾,很少出遠門,一家就靠幾畝地維持生計,由於缺乏技術指導,耕種的都是低效傳統作物。儘管家人勤懇,但一年收益也只夠一家人吃飯。
  • 圓百姓安居夢 雨湖區全面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從土磚房搬進新房的鶴嶺鎮龍頭嶺村村民楊春桃開心地說道。如今,楊春桃家的住房已改造完成,房屋前坪也煥然一新,實現安居的心願。這一切變化,讓他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期待。農村危房改造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託起困難群眾「安居夢」的重要舉措。
  • 烏蒙山上的大遷徙:畢節32萬移民搬進新家
    「原來我們家住的就是一間自己蓋的木房,走哪裡都不方便」,顧慶學說,最近20多年來,他去過縣城不少次,最初因為交通受限,只能依靠雙腿,一走就是5、6個小時,後來路修好了,坐車卻也要坐上2個小時左右。縣城的熱鬧讓顧慶學心動,「我原來就問過自己,住木房是家裡祖輩的宿命,但是到我們這一代為什麼不能改變」。
  • 閩侯大湖鄉六錦村:告別「風雨樓」 正尋致富路
    受益於「造福工程」,六錦村的83戶村民告別了「風雨樓」,住上了亮堂的新洋樓。新房夢圓了,村民們對未來又有了新的憧憬:他們渴望尋找到一條致富路。8月19日上午,記者驅車趕赴六錦村。62歲的村民張純仁去年底搬進了新房,建房總共花費了十五六萬元,資金都是兩個兒子籌集的。因為手頭不寬裕,房子一直未裝修。但張純仁還是很高興,「以前住在凌雲洋自然村,距村部10多公裡。老房子是土木結構的,由於年久失修,每逢下雨,總是『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一家人苦不堪言。」
  • 【新春走基層】三河村:報告總書記,我們搬進新家啦
    這是一個走向新生活的時刻——2019年2月11日,三河村29戶村民搬進新家,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向在北京的親人報喜,「卡莎莎」「瓦吉瓦」……  一個新家 新房子是最好的新年禮物  嶄新的拖把、垃圾桶、鞋架,打包好的衣物、收拾好的鍋碗……在當地幹部的組織和幫助下,大家把家當從吉好也求的老屋搬到村道旁的貨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