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早7時許,黃山市徽州區洽舍鄉財政所幹部宣超來到洽舍村委會綜合樓門前,搬來一張長桌,依序擺好入住登記表和住房鑰匙。
    「今天是受災村民轉移安置交房第一天。天太熱,我提前來等候,好讓村民早點領到鑰匙。 」宣超說,2013年夏天的特大洪水後,區鄉兩級自籌2000多萬元建了安置小區,現在剩下的房子全部用於安置這次受災的搬遷村民。
    餘衛東是洽舍村高峰組村民,7月7日突發特大洪水時,他與全組村民被緊急轉移到村委會綜合樓和「洽舍一樓」農家樂兩處安置點。 8月5日,一吃好早飯,餘衛東夫婦就搶先領了新房鑰匙,來到7號樓的303室、304室,打掃衛生準備搬家。
    「安置房面積不大,但我家人多可買兩套。 」餘衛東說,兩套房子總面積113.39平方米,加上底層兩個10多平方米的雜物間,總價7萬元左右。
    「我們組有24戶常住村民,原來大多數住的是土牆屋,這次洪災後基本成了危房,搬遷到安置小區的有22戶。 」餘衛東說,安置小區的房子是統一簡裝的,打掃一下就可以入住,而且鄉裡對搬遷安置的村民購房和拆遷都有獎勵,還有過渡安置費,每戶村民搬進安置小區可省下7500元。
    與餘衛東同一個村民組的李麗娟,是村裡的貧困邊緣戶。這次受災後,李麗娟家確需搬遷卻無力購房,鄉裡照顧她租住在安置小區,每平方米每月租金2.5元。記者來到李麗娟家,看見李麗娟和兒子正在整理從老宅搬來的東西。「床、席夢思是政府發的救災物資,米油、燃氣灶、電磁爐等生活物資都是鄉裡聯繫愛心企業捐贈的。 」李麗娟的兒子告訴記者。
    記者乘車從205國道拐上通往高峰組的瀝青公路,不時可見挖掘機正在清理河道,施工人員修復水毀護壩和橋涵,也有一些村民在清理砂石掩埋的茶園。十多分鐘後,車子到了與休寧縣藍田鎮一山之隔的高峰組。
    「你看這些沿河建的或切坡建的房子,有的被衝毀,有的被掏空屋基,組裡的多數房子進水,基本都是危房。 」村民組組長餘文新對記者說,儘管故土難離,但村民們也想開了,搬到山外的安置小區,不再提心弔膽。現在村民們議論最多的話題是搬家後如何放開手腳安心幹、廣開門路多掙錢。
    洽舍鄉黨委書記張仁財說,7月7日的短時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交通、通訊、電力一度中斷,地質災害險情不斷。當天凌晨4時起,全鄉緊急轉移群眾91戶161人,無一人因災傷亡。同時,投入應急資金170多萬元,採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方式,確保受災群眾有吃有喝有住。目前,該鄉災後恢復重建和生產自救正在有序展開,預計到10月底各項水毀基礎設施可恢復到災前水平。(記者 吳江海)
    眾志成城 堅決打贏防汛救災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