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能不能帶娃
決定因素不在於爸爸
而在於媽媽
爸爸其實很會帶娃,但是很多媽媽看不到,或者否定爸爸的帶娃成果。
久而久之,爸爸也就懶得帶娃了。
再久一點,媽媽們就成了「喪偶式」帶娃。
孩子做事需要鼓勵,爸爸也不例外。
天哪,你怎麼這麼抱娃?
這個奶瓶洗過了嗎?
尿不溼不能這麼換!
如果帶娃這件事,一開始就遭到了質疑和否定,是無法繼續堅持和改進的。
我最幸福快樂的時光就是路先生出差回來的日子。
這不僅意味著我能吃到當地的可口小吃,更是因為路先生會幫忙帶小飯盒,我終於可以解放雙手啦!
如果你覺得路先生一開始就會幫我分擔家務,那你就錯了。
路先生是個你叫他晾一下洗衣機裡的「衣服」,他就不會晾「褲子」的主。當你發飆時,他會很委屈的說:「我是完全按照你說的做的,褲子不是衣服呀」。
我除了翻白眼外竟然無言以對。
我當時做了激烈的心理鬥爭:
順應自己的心情,大發脾氣,然後他再也不幫忙晾衣服了。
或者
忍一忍,再忍一忍,告訴他,「晾衣服」,就是褲子衣服等等洗衣機裡的都要一起晾。然後我就偷懶,讓他去做了。
最終,還是「我想偷懶」佔了上風。
事實證明,路先生是很願意分擔家務的,但是需要明確的「指令」,做多了,就觸類旁通了。
(《父子玩耍》,飯小盒臨摹大俠老師作品)
帶娃也一樣,因為在家務方面的信心,自然而然路先生就主動請纓要照顧小飯盒。我因為懶,也就喜聞樂見了。
結果刷新了我的認知:認真,耐心,細緻…我從沒想過爸爸也能把娃照顧地這麼好。
想想也是,同樣作為新手,同樣沒有經過考試,在帶娃方面,媽媽並沒有比爸爸有天然的經驗優勢,憑什麼就覺得媽媽比爸爸更會帶娃?
● 媽媽是第一個受益者。爸爸帶娃,媽媽就輕鬆了,心情就變好了。媽媽的心情變好了,家庭氛圍就好了,爺爺奶奶也開心了,孩子也會心情愉悅。
● 爸爸的角色和媽媽有天然的性別差異,所以再厲害的媽媽也無法取代。性別差異決定了思維和行為方式的不同。爸爸媽媽共同教育下的孩子,更加積極、樂觀、自信、陽光。
● 爸爸一起養娃,會讓爸爸更有參與感和幸福感,和媽媽也有了更多的交流話題。不會出現各玩各的手機,或者爸爸談工作,媽媽談養娃的無交流狀態。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就叫她小颯吧(因為她英姿颯爽,雷厲風行)。
因為能力出眾,家裡家外一把抓(和《三十而已》的顧佳很像),平時老公也很少操心家裡的事。
因為一個重要業務,公司要求她出差兩周,如果拒絕,可能會影響她的職業生涯。
萬般無奈下,只能勉強將剛上幼兒園的兒子交給老公照顧,臨行前還不忘千叮嚀萬囑咐,要老公不要粗心大意,務必好好照顧兒子。她的兒子呢?也是淚眼婆娑,希望媽媽不要去出差。
兩周後,小颯出差回到家,本以為兒子會跑著過來抱住她,並向她哭訴這幾天的艱難生活。
而事實卻是:兒子看到媽媽回來了確實很開心,跑過來讓媽媽抱了一會就繼續和爸爸玩小火車去了。
哭訴?不存在的。爺倆玩的超級開心。
畫面倒是很溫馨,可是我卻莫名有點吃醋。總覺得辛苦生下的兒子,一朝被人奪走了。
小颯說起這件事時苦笑道。
小颯也終於意識到,平時忽略了老公帶娃的能力,也沒有給他表現的機會。
兒子這兩周解鎖了很多新技能,主動吃飯,主動上廁所,甚至還要嘗試著洗自己的小襪子。
小颯問兒子這段時間開心嗎?「開心!」
仔細想想,這是必然結果。
媽媽帶娃:快吃,多吃點。快睡,繼續睡。
爸爸帶娃: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
爸爸帶娃孩子更加自由,這是媽媽在的時候享受不到的,能不開心嗎?
雖說爸爸這樣帶娃看似有點太粗心大條,可就是這樣自然不強求的行為,才能讓孩子舒展天性,更有活力,並保持創造力。
朗達·拜恩在《秘密》中說:
沒有什麼不可能,不可能只存在你的心中!
所以,放寬心放手讓爸爸去帶娃吧。
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