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這麼一個梗,就是說要體現出自己有文化,那說話就得帶點成語,不能直接說:哇,好大,好長啊,好帥啊。這個時候就的用一些成語來填充自己,就可以顯得有些文化。比如我們可以用些帶數字的成語,像五大三粗、十惡不赦等,可是您真的了解這裡面的是哪「五大」哪「三粗」嗎?
當看到一個人身形魁梧,威猛有力時,我們會用五大三粗來形容他。當看到一個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時,我們也會用五大三粗來形容他。五大三粗,到底是講得什麼意思呢?哪五大?哪三粗?
下面小胡就來和大家聊聊,五大三粗的意思。大家知道嗎,「五大三粗」是古代男神的必備標準。這個成語的本義是形容人高大粗壯,身材魁梧。五大一般指雙手大,然後是雙腳大、最後是頭大,三粗指腿、腰、脖子這三粗。成語出自梁斌的《播火記》,梁斌在《播火記》中是這樣寫的:「猛回頭,身後站著一個五大三粗的人,仔細一看是大貴。」這是五大三粗的原始出處。
實際上的五大三粗,即使長相,也是氣質,甚至還代表著一個人的氣運。第一個耳大,有福相。《廣襤集》云:"耳大四寸,高聳垂肩者,主大貴壽長。"故此,民間相傳耳大多富貴。在古代的農耕時期勞動人民更加喜歡的是肩膀夠寬闊的男子。所以有諺語說;膀大力不缺。而手大如簸則是聚財的象徵。所以有諺語說;手大能聚財。還有就是臀部大的人因為坐姿穩重,才有諺語說;腚大江山穩。一雙大腳是勞作人民必不可少的軀幹嚮往,所以才有了;腳大走四方。
再比如在《三國志》中,特別強調劉備「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說的是劉備很有帝王福相——肩膀寬耳朵大,因為五大指的是指耳朵、肩膀、手、臀部和腳。
當然,這放到現在來說,這一句民間俗語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流傳下來了,只不過每一代人所理解的定義和標準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最開始的50年代,五大三粗的男人指的是那些飯量大、力氣大、嗓門大、腳板大以及拳頭大,然後胳膊粗、聲音粗以及肉皮粗的類型。
70年代的話,五大三粗就變成了腦袋大、貢獻大、脾氣大、年紀大、牢騷大、感情粗、心思粗以及食物粗的男人標準定義。
90年代的人,人們通常稱那些排場大、膽子大、面子大、房子大、大哥大、言語粗、品位粗、鏈子粗的男人為五大三粗。
到現在21世紀的話。五大三粗的標準已經演變成那些學問大、架子大、規矩大、門路大、精神頭大、腰腹粗、脖子粗、喘氣粗的男人類型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小胡給你分享一些文化小知識,喜歡的關注加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