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來源:《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作者:保利投顧研究院、景暉智庫、和訊網和58安居客研究院
導語:粵港澳大灣區,國之重略。在大灣區戰略發展宏圖下,大灣區內的「城」「產」「人」有怎樣的發展前景,又有何種發展掣肘?這本《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或許可以幫助您找到答案。
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特徵與前景
縱觀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製造基礎紮實,經濟支柱產業電子信息集群優勢明顯;城市產業梯度分明,具有協同升級的基礎;創新以企業應用導向,企業創新動能強;人才吸引力節節高升,人才連結逐步打通。
特徵1:電子產業集群優勢凸顯,內部工業互補 大灣區各市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呈現梯度差異,利於城市間的產業轉移。深圳工業增加值獨佔鰲頭,高新技術製造業拉動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保持大體量及較高增速;廣佛莞則處於第二梯隊;惠州領跑第三組團。深圳、東莞、惠州產業鏈的融合共建,就是第一、二、三梯度城市的銜接轉移。
圖:粵港澳9市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五年複合增速(億元,%)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從各城市的優勢產業看來看,珠江東岸(深、莞、惠為代表)高新技術製造業佔比高,且保持高速增長,西岸(佛、中、珠、江)佔比和增速均弱。珠江東岸已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群;珠江西岸重點推進汽車製造、家電製造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肇慶產業基礎較弱,正加緊布局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
圖:粵港澳大灣區9市傳統產業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特徵2:創新以企業應用為導向,企業創新動能強 從研發主體來看,廣深多是企業驅動型創新,深圳工業企業自主創新投入佔比接近9成,廣州企業類研發投入佔比64%。經過十幾年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科研的傾斜,大灣區已脫下山寨的「帽子」,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上獨佔鰲頭。以國際專利數量為例,全國十強城市中大灣區佔四席,集中在頭部企業,如華為、中興等。
圖:北上廣深研發投入結構分析 圖:全球專利申請Top50的國內企業專利數量布局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從獨角獸企業的特徵來看,與長三角響應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消費類、平臺型獨角獸產生不同;粵港澳大灣區的獨角獸「硬實力」強,集中於硬體技術驅動創新,大灣區的高端製造業積累,臨近香港、作為香港高校科研的轉換地,均為創新的產生和轉化提供了有利環境。
圖: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分布以及特徵
特徵3:人才吸引力節節高升,人才連結逐步打通 從人才吸引力來看,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流入形成新一輪高峰,流入人口主要由高素質人群為主,部分農民工回流、國內的高精尖人才加速流入。佛山、東莞等製造業大市,對人才吸引力層級明顯提升。東莞近年來吸引高層次人才8.5萬人,落戶人才中50%以上學歷為本科及以上;佛山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層次躍升,專業技術人才及高層次人才需求佔比已超25%。
圖:佛山市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結構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總結:產業基礎紮實,創新、人才積極因素積累 整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製造業基礎紮實,創新和人才等積極因素正積累。現階段,粵港澳大灣區正持續加大對科創投入、引入高等教育資源,打通與港澳和國際人才的連結。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升級為是世界灣區的基礎和勢能。(未完待續)
(聲明:本文系作者授權新浪網「灣區50plus」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