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2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建議,
在目前的正式文件中,「粵港澳大灣區」的英文翻譯為「Guangdong-Hong Kong-Marco Greater Bay Area」。雖然這一翻譯是準確的,但是比較拗口,不易記憶,他建議將其簡化為「The China Great Bay Area」,也就是「中國大灣區」。樊綱院長指出,這是一個準確的表達,
在地理概念上,中國沒有比這更大的灣區;在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上,這也是中國最大的灣區。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中國的大灣區」,不會有歧義,不會使人想到其他地區。
他認為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灣區,且
將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體量的灣區和大都市圈,2050年人口將達到1.2至1.4億的龐大規模,名稱甚至可以進一步簡化為「The Great Bay Area」。他還呼籲大灣區內各區域不要再各自為政,要以開放的態度融合發展。
針對如何更好地建設發展大灣區,樊綱院長提出發展大灣區要有「三個意識」:首先,發展大灣區要有「大都市群」意識。各區域「不要再各自為政,不要再各自封鎖,要融合發展,融入發展。
其次,發展大灣區要有港澳意識。建立大灣區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更好地發揮港澳作用,促進港澳特區與內地融合發展。他指出,要關注如何便利香港在大灣區的發展,注重利用香港的各種有利條件,把握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最後,發展大灣區要有改革與創新意識。要用改革的意識來發展大灣區,要建立自己的一些制度安排,比如通關、教育、醫療、社保等怎麼能夠實現便利互融。
針對制度創新,樊綱從三個方面做出了深入剖析和提議:
第一,要實現大灣區內部要素流動的便利化。這個便利化要包括到人員往來、貨物通關、資金融通、信息流動等「方方面面」;
第二,要形成「2+3」自由貿易區聯盟。「大灣區有五個自貿區,首先是香港和澳門,是自由貿易的關稅區,同時又有南沙、橫琴、前海三個自貿試驗區,如果這些區域能夠形成一個聯盟,不僅能夠促進自貿區的發展,而且還能促進整個地區的發展」。他指出,現在直接在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自貿區可能比較困難,但是可以用自貿實驗區和自貿區去對接,以此促進大灣區的發展。
第三,大灣區應該具備一個相對統一的法律制度框架。因為暫時還無法實現自由貿易,更需要有一個法律制度框架,能夠便於大家在管理上、規章制度上有一個統一的機制,有章可循,自動解決經濟交往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才能使民眾生活和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真正的融合起來,
制度的融合最終決定著一個區域的各種經濟行為的融合。
2017年6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等在香港共同舉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樊綱院長在主旨演講中,重點關注大灣區城市的科技轉型,尤其是作為核心城市的香港。他說,
香港怎樣向科技轉型、與大灣區各城市之間實現更好的互聯互通,是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之一。他認為,
當下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都在發生「雙轉型」趨勢,即全球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單一大城市向大都市群轉型。如倫敦、紐約、新加坡等傳統金融中心都在積極發展創新科技,未來,中國單一城市也會陸續向都市群轉型,中國將會有若干個1億人口以上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功能亟待突破區劃邊界實現深度融合。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