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粵港澳大灣區英文可稱中國大灣區,這是中國最大灣區

2020-12-12 澎湃新聞

樊綱:粵港澳大灣區英文可稱中國大灣區,這是中國最大灣區

2018-04-02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建議,

在目前的正式文件中,「粵港澳大灣區」的英文翻譯為「Guangdong-Hong Kong-Marco Greater Bay Area」。雖然這一翻譯是準確的,但是比較拗口,不易記憶,他建議將其簡化為「The China Great Bay Area」,也就是「中國大灣區」。

樊綱院長指出,這是一個準確的表達,

在地理概念上,中國沒有比這更大的灣區;在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上,這也是中國最大的灣區。

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中國的大灣區」,不會有歧義,不會使人想到其他地區。

他認為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灣區,且

將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體量的灣區和大都市圈,2050年人口將達到1.2至1.4億的龐大規模,名稱甚至可以進一步簡化為「The Great Bay Area」。

他還呼籲大灣區內各區域不要再各自為政,要以開放的態度融合發展。

針對如何更好地建設發展大灣區,樊綱院長提出發展大灣區要有「三個意識」:

首先,發展大灣區要有「大都市群」意識。

各區域「不要再各自為政,不要再各自封鎖,要融合發展,融入發展。

其次,發展大灣區要有港澳意識。

建立大灣區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更好地發揮港澳作用,促進港澳特區與內地融合發展。他指出,要關注如何便利香港在大灣區的發展,注重利用香港的各種有利條件,把握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最後,發展大灣區要有改革與創新意識。

要用改革的意識來發展大灣區,要建立自己的一些制度安排,比如通關、教育、醫療、社保等怎麼能夠實現便利互融。

針對制度創新,樊綱從三個方面做出了深入剖析和提議:

第一,要實現大灣區內部要素流動的便利化。

這個便利化要包括到人員往來、貨物通關、資金融通、信息流動等「方方面面」;

第二,要形成「2+3」自由貿易區聯盟。

「大灣區有五個自貿區,首先是香港和澳門,是自由貿易的關稅區,同時又有南沙、橫琴、前海三個自貿試驗區,如果這些區域能夠形成一個聯盟,不僅能夠促進自貿區的發展,而且還能促進整個地區的發展」。他指出,現在直接在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自貿區可能比較困難,但是可以用自貿實驗區和自貿區去對接,以此促進大灣區的發展。

第三,大灣區應該具備一個相對統一的法律制度框架。

因為暫時還無法實現自由貿易,更需要有一個法律制度框架,能夠便於大家在管理上、規章制度上有一個統一的機制,有章可循,自動解決經濟交往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才能使民眾生活和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真正的融合起來,

制度的融合最終決定著一個區域的各種經濟行為的融合

2017年6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等在香港共同舉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樊綱院長在主旨演講中,重點關注大灣區城市的科技轉型,尤其是作為核心城市的香港。他說,

香港怎樣向科技轉型、與大灣區各城市之間實現更好的互聯互通,是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之一。

他認為,

當下全球金融中心城市都在發生「雙轉型」趨勢,即全球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轉型、單一大城市向大都市群轉型。

如倫敦、紐約、新加坡等傳統金融中心都在積極發展創新科技,未來,中國單一城市也會陸續向都市群轉型,中國將會有若干個1億人口以上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功能亟待突破區劃邊界實現深度融合。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28)

相關焦點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中國廣州夜景從2019年各大灣區GDP總額全國佔比來看:東京灣區為31%, 紐約灣區為9%,舊金山灣區為4%,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為1.72萬億美元,位居四大灣區第二位
  • 紐約灣區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啟示
    我國的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可與當今世界著名的紐約灣區相媲美,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設立,不僅加快了粵港澳三地經濟的融合,更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珠三角地區經貿格局和產業的再升級,有利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本文通過對比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的發展情況,研究國際灣區發展歷程及經驗,或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有益借鑑。
  • 觀察|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小馬哥的抱負和騰訊人的野心
    自1998年深圳創立,2004年香港上市,可以說正是粵港澳大灣區成就了這家亞洲市值最大網際網路公司的過去和現在,未來也必然繼續由世界級大灣區引領並相互成就。在自媒菌會前接到的邀請函裡,騰訊也不掩飾作為一家成長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對這片土地充滿感激,希望能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助力大灣區的創新發展。」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一票難求!
  • 在中國的世界四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英文名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縮寫GBA)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總面積
  • 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擺上重要日程。02從世界三大灣區經濟看灣區發展灣區經濟➤ 定義灣區,是指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
  • 為什麼說粵港澳大灣區是未來中國城市群的樣板
    直至2019年2月,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這個區域視為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以快速交通網絡的構築、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等領先於全國城市群的思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未來中國城市群的樣板,成果可期。
  • 粵港澳灣區建設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龍頭股一覽
    至誠網(www.zhicheng.com)3月27日訊  粵港澳齊發聲 大灣區探路開放新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備受關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 粵港澳大灣區將與東京灣區對接促進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東京4月9日訊(記者 蘇海河)4月8日,正在日本訪問的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主席蔡冠生先生就加強國際大灣區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轉型升級的思路,接受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
  • 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的PK竟輸在了一個廁所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
  •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 粵港澳大灣區龍頭是誰
    政策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上升到國家級戰略的層面,同時也是國內最具潛力的灣區城市群。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早在上世紀末,就出現了「灣區經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
  • 對標世界三大著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成全球新的經濟增長極?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在制定當中,很快會出臺。這個由「9+2」個城市組成,以逾6000萬人口,用中國不到1%的土地創造出全國10%GDP的城市群,即將把夢想照進現實。  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存在怎樣的優勢和現實難題?如何破題?
  • 機構報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提供機遇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 近日,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澳門科技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中葡經貿合作藍皮書: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發展報告(2018-2019)》稱,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提出與實施,為澳門建設中葡平臺和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 問政智庫|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東京灣區發展特徵的比較
    同年4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廣東)自由貿易實驗區總體方案》,將廣東自貿區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示範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和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意味著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規劃下,廣東、香港、澳門的深度互動邁上了更高層級。
  • 粵港澳大灣區共享一流慕課 打造灣區人才成長「立交橋」
    新華網北京4月17日電(郭亞麗)去年11月,為便於粵港澳三地高校共享優質資源,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成立。在日前舉辦的中國慕課大會上,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邢鋒表示,廣東省積極致力於三地特定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師資互通、模式互鑑等各層次合作機制的構建,已出臺學分制改革意見、學分認定和轉換意見等文件,正聯合港澳高校擬定《課程學分認定辦法》,為三地學生學習成果認定轉換提供便利,推動三地高等教育接軌。
  • 粵港澳大灣區:三方求變達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的終極目標是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這本身也是粵港模式的一種體現。」肖國偉如是說。「要發揮市場精神,讓科學研究、技術轉化與金融融合在一起。高校與市場脫節,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世界百強大學當中,粵港澳大灣區有4所學校入選,它們都在香港。楊沐指出:「大灣區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促成融合。
  • 粵港澳大灣區GDP預計用4年超過東京和紐約灣區,世界第一
    改革開放後中國移居海外的新華僑已經接近1000萬 。與此同時,新生代勞動人口減少,老齡化進程加速,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引進優質人才迫在眉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中國積極推動區域合作的一個重要決策,對於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保持國家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城市格局再洗牌:粵港澳大灣區PK杭州灣新區大灣區
    6月20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香港登場。此次論壇由中國市值最大的企業騰訊承辦,匯集了粵港澳三地的政商名流,風頭強勁。自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之後,「粵港澳灣區」一直是中國區域經濟的一大熱詞,更有論者指,「粵港澳大灣區」和「雄安新區」是「一南一北、一北院一南院」。
  • 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也宜遊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構築休閒灣區,並將「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確定為五大戰略定位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旅遊業將發揮重要作用:這份2.7萬字的文件中,旅遊被提及46次,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正一步步朝我們走來。
  •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篇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作為中國最早發展的城市之一,經過40年的發展,經濟體量在2018年超過2.2萬億,如此大的經濟總量增速仍然高達8%,這是不可想像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出臺為深圳的產業轉型指明了方向,也帶來了助力,前途不可限量。大灣區2018年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遠超美國的舊金山灣區,和加拿大全國的GDP總量相當。並且在新的動能下,仍將保持7%左右的增速。比世界上著名的舊金山大灣區,紐約大灣區,東京灣區增速都將高兩倍以上,按照這個速度5年後有希望成為全球經濟體量最大灣區。
  • 灣區50+丨透視: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來源:新浪財經來源:《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作者:保利投顧研究院、景暉智庫、和訊網和58安居客研究院導語:粵港澳大灣區,國之重略在大灣區戰略發展宏圖下,大灣區內的「城」「產」「人」有怎樣的發展前景,又有何種發展掣肘?這本《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或許可以幫助您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