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客家世界的一代宗師:羅香林

2021-02-19 客家網

 羅香林(1906~1978),客家學大師。字元一,號乙堂。1906年生於廣東省興寧縣寧新鎮。1924年夏畢業於本縣興民中學,到上海就讀承天英文學校。1926年夏從上海政治大學考入北京國立清華大學史學系,兼修社會人類學。師從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顧頡剛等史學大師。1930年夏,清華大學畢業後,即升母校研究院,專治唐史與百越源流問題,兼肄業燕京大學研究院。1936年任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館長兼任中山大學副教授,講授史學,與館中同仁創辦《廣州學報》季刊與《書林》半月刊。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先後在新亞書院、香港大學等校任教。被學術界譽為客家總問題專家。一生著述甚豐,有《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等數百部(篇)著作(論文)存世,是頗有學術影響力的大學者和舉世公認的客家學奠基者。


照亮客家世界的羅香林先生

        客家為何物?七十年前客家世界「一團漆黑」:南人,北人,漢人,土佬,蠻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連客家人自己也說不清。後來,興寧籍大學者羅香林用他的研究揭開客家人「身世之謎」,洗脫客家人身上屈辱,讓客家人理直氣壯地回到中華漢民族的大家庭。



翻開中國近代史,客家人幾乎從未缺席甚至主導了重大歷史事件:

         廣東西路事件中客家人扮演了「男一號」。歷史淵源的不同,語言風俗的差異,生存空間的衝突,釀成了清朝鹹豐、同治年間在廣東恩平一帶「地頭蛇」廣府人與「過江龍」客家人之間的惡鬥,史稱「廣東西路事件」(俗稱「土客械鬥」)。事件波及廣東西路6縣、持續時間12年之久、造成數百人死傷和流亡,最後清朝廷不得不出面調停,打發客家人遷入高州信宜、雷州徐聞,甚至遠渡海南島崖縣、定安等地。

       太平天國運動由客家人自編、自導和自演。幾乎與廣東西路事件同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了。起義長達14年之久、跨越18個省,讓大清江山元氣大傷、搖搖欲墜。而太平天國運動的根據地在廣西金田客家地區,核心領導層「六王」中除韋昌輝外均為客家人,起義軍基礎和主力是客家人。為此,清朝廷對客家人恨得咬牙切齒。


      戊戌變法運動有客家人的堅定支持和積極參與。1898年,受丁日昌、何如璋、黃遵憲等客籍外交家帶回的國外思想啟蒙和推動,康有為、粱啟超組織戊戌變法運動。而且,「戊戌六君子」中的劉光第,便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由福建遷入四川的客家人;當時響應變法施行新政的全國僅有湖南一省,而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分別是江西和梅州客家人。  

         

       義和團運動活躍著客家人的身影。1900年義和團運動,先是始於山東,繼而風起雲湧、波瀾壯闊,席捲全國各地。1901年底,祖籍廣東興寧的四川客家妹子廖觀音成為川西義和團首領,與曾阿義被稱「川西二傑」。他們傳授義和拳術,借宗教來宣傳反清滅洋的思想,培植了大批忠實的信徒,與清軍展開殊死搏鬥,攪得川西地區天昏地暗。

      中國同盟會由客家人領銜擔綱。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32名會員中客家籍佔31人;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在日本東京合併成立中國同盟會,在112位廣東籍同盟會會員中客家73人,孫中山、廖仲愷、胡漢民、謝良牧、何天瀚、粱惠光等客家人是絕對領導核心。同盟會領導的多次起義,客家人表現殊為勇敢,「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客家人就佔了三分之一。凡此種種,不但招致朝廷怨恨,也造成近代中國社會尤其是廣東社會對客家人誤解和偏見。

      凡此種種,不但招致朝廷怨恨,也造成近代中國社會尤其是廣東社會對客家人誤解和偏見。

侮辱客家人事件促起全國客家研究熱潮

       長期以來,客家人被本地原住民視為蠻族、雜種和異類,飽嘗不實的指責、無端的辱罵和陰毒的污衊,備受冷眼歧視,甚至被妖魔化。比如,崇禎《東莞縣誌》稱客家為「犵獠」,雍正《揭陽縣誌》誣客家為「狩」,《四會縣誌》貶客家為「乃犵之訛」,《新會縣誌》公然在「客」字旁加「犬」字,均極盡侮辱之能事。更有甚者,十九世紀初期還多次發生在重要刊物上侮辱客家人的嚴重事件。

       光緒三十一年(1905),順德人黃節主筆編寫《廣東鄉土地理教科書》,竟稱「廣東種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粵種,亦非漢種」。此書一出,引起客家人士極大憤慨,一時之間各地「客家源流研究會」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成立,著書立說,駁斥教科書謬誤,力證客家族群為漢族支脈。當時,就連丘逢甲、黃遵憲、章太炎、鄒魯等當朝名士都主持參與、親力親為。

        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世界地理》,在「廣東」條下有「其山地多野蠻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等便是」之語。這一事件又引起客籍人士的強烈抗議,上海客家同鄉會召開大會,推舉代表出面交涉,迫使商務印書局聲明認錯、通告勘誤和停止發售。此外,學術界也更加重視客家問題,各種論文專著紛紛面世,為客家世界注入了正能量。

       1930年,廣東省建設廳雜誌《建設周報》上一篇介紹客家風俗短文居然這樣寫道:「吾粵客人,各屬皆有……分大種小種二類,大種語言啁啾,不甚開化,小種語言文化,取法本地人。」一石激起千層浪,震動廣東各界。在陳濟堂、鄒魯等人強烈要求之下,省主席陳銘樞親自出面調停,最後以報刊更正、編輯降職、建設廳鄭重道歉方告事態平息。

       以上事件,引起廣大學者對客家族群的廣泛關注和認真審視,從而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了一股客家研究熱。


羅香林先生終於尋回客家人遺失千年的根

         在如火如荼的客家研究熱潮中,學者們太多沒跳出「本位主義」思想怪圈,由著屁股指揮腦袋,眾說紛紜,亂象叢生,誣衊與憤怒的對抗、偏見與無奈的爭辯充斥其中。當其時,廣東興寧籍青年才俊羅香林在眾多研究學者中脫穎而出,冷靜地認為「民族文野之決訟,在於廣搜事實,暴露有眾,以求公決,而不在直接交協,徒傷感情」,不能感情用事,而應該「為客家明利弊、辨得失,昭告於同群」。   


   在這樣大形勢下,1933年,大學畢業剛3年、年僅27歲的羅香林,將客家形成放在中華民族及漢民族體系的大背景上進行探索,通過走訪閩粵贛3省10個純客縣,翻檢大量歷史文獻典籍,搜集大量客家族譜材料,開創性地對中國歷史、地方志書、客家譜牒和採訪筆記進行綜合對比,仔細勘探現實,深入檢索歷史,發表了震撼學術界的25萬字著作《客家研究導論》,為客家研究開拓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客家研究導論》系統地敘述了客家先民遷徙原因、線路、經過、分布區域,以及客家言語、風俗習慣、品行文教等的特點,有力地論述了客家「為中原衣冠舊族」「為避戰亂南遷」等觀點,提出客家形成的「五次大遷徙說」,把客家界定為漢民族的一個分支。

        此後羅香林一發而不可收,先後撰寫了《客家源流考》《客家遷徙及分布地圖》等著作,進一步闡釋客家的源流、分布、語言和特性。他首創「民系說」,認為由於自然環境、外族關係和內部演化,會導致一個民族分化為不同民系,並將漢民族被分為八大民系,客家成為唯一不按地域劃分的民系。



    關於客家源流問題,羅香林提出了「三支五期說」。

       「三支」即永嘉之亂後,漢人南遷,形成三大支派,遷徙於洞庭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及贛江而至今日贛南及閩邊諸地,以及今日浙江及福建的北部等地。「五期」即東晉至隋唐為第一期;唐末黃巢起義促成第二期;宋室南渡,元人入侵,閩贛粵交界的客民流入粵東、粵北為第三期;清初粵贛客家隨「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入川,惠、韶、嘉及贛州諸屬之客民向粵省廣肇諸屬遷移,嘉應各屬客家向臺灣遷移,為第四期;鹹豐六年至同治六年之土客大械鬥,客家南入高、雷、欽、廉諸州,遠至海南島崖縣、定安等地,為第五期。

       1942年,羅香林又出版了《國父家世源流考》,令人信服地考證出國父孫中山是客家人。該書由孫科、陳立夫作序,蔣介石題寫書鑑。至此,關於客家人是是非非的爭辯終告塵埃落定,視客家為雜種蠻族的事件再未出現,客家的漢族成員身份得到普遍公認,客家人終於理直氣壯地回到中華漢民族大家庭。

「可以說,他為數千萬客家人尋回了遺失千年的根,找回了屬於他們的身份與榮耀。」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譚元亨曾經如此評價羅香林的研究。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一部《論語》,讓800多年前的理學大家朱熹發出無限感慨。為客家正本清源,羅香林無疑就是照亮客家世界的那一盞明燈。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照亮客家世界的羅香林
    照亮客家世界的羅香林●楊才珍客家為何物?七十年前客家世界「一團漆黑」:南人,北人,漢人,土佬,蠻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連客家人自己也說不清。此書一出,引起客家人士極大憤慨,一時之間各地「客家源流研究會」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成立,著書立說,駁斥教科書謬誤,力證客家族群為漢族支脈。當時,就連丘逢甲、黃遵憲、章太炎、鄒魯等當朝名士都主持參與、親力親為。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世界地理》,在「廣東」條下有「其山地多野蠻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等便是」之語。
  • 【傑出校友風採】羅香林兩大建樹:開拓客家研究先河 、奠定中國族譜學
    羅香林全家福羅香林,字元一,號乙堂,廣東興寧寧新鎮水樓村人。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他首創族譜學,乃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犢學之後,開拓了歷史研究新領域;其《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等開創性著作,為客家研究之學奠定基礎。抗日戰爭期間,羅香林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費盡心力,將館藏善本與重要圖籍,舶運至柳州石龍,之免罹戰火。羅香林畢生獻身學術,盡瘁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享譽中外文史學界,梅州八賢之一。
  • 客家人源自北方?客家人為何自稱為客家,原來如此!
    客家是一個在福建和廣東遷徙數千年的沉默的群體,在兩百年前在廣東被喚醒並開始影響中國。從那時起,據說在有太陽的地方有中國人,在有中國人的地方有客家人。那麼,客家到底是什麼?許多人都知道一句話:客家人源自中原,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他稱之為「客家人」。更具體地說,客家移民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一直到南方:第一個是永嘉之亂,第二個是安史之亂,第三個是黃巢起義,第四個是南宋死亡、明朝解體太平天國被摧毀,最後他們中的一些最遠到過東南亞。問題是,南方的漢族人肯定不止一個民族。每個人都作為外地人來到南方。
  • 《一代宗師》:功夫裡的三觀
    如果你喜歡王家衛的矯情,你一定也喜歡《一代宗師》。如果你不喜歡王家衛的矯情,你也有可能喜歡《一代宗師》。但是,《一代宗師》,不僅僅是形式主義的。包裹在精美繡花鞋裡的三寸金蓮,寂寥的禮帽,靜止的影像在音樂的流動中凝固,光影浮動,虛化的赭色浮華襯託出兵荒年代的無奈與堅守。所有這些,都不及熬了十年的蛇羹,是要實現精神世界的大補。這部電影,我們要記住的,是裡面的臺詞。正如諸多評論所述,每一句臺詞都不白給。
  • 客家研究的百年曆程與重要價值
    客家研究的初興與沉寂(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這一階段,客家研究真正成為一門學問,其開端以羅香林的客家研究為標誌。羅香林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師從梁啓超、王國維等著名學者,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對客家問題進行研究。
  • 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3D》簡介
    一代宗師一代宗師(2013)導演: 王家衛編劇: 鄒靜之/ 徐皓峰/ 王家衛主演: 梁朝偉/ 章子怡/ 張震>類型: 劇情/ 動作/ 傳記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香港語言: 漢語普通話/ 粵語/ 日語上映日期: 2015-01-08(中國大陸3D) / 2013-01-08(中國大陸) / 2013-01-10(香港) / 2013-08-23(美國)片長: 111分鐘(3D重映) / 125分鐘(中國大陸)又名: 一代宗師
  • 《一代宗師》說的不是葉問,是一代人!
    《一代宗師 》的故事,是以葉問一生的伸延,作為整個電影的線索。伴隨著葉問一生的,是隨之起伏波蕩的武林。這部電影,與其說是詮解葉問一生的命運,毋寧說是以葉問的視角,來反觀整個武林與時代的那一群人,伴隨著是他們的恩怨與糾仇所展示的各相命運。
  • 《一代宗師》:混亂年代,葉問的江湖與兒女情長
    身為一代宗師,葉問的經歷無疑是十分豐富的,在經歷過後來人的藝術化處理和各種傳聞與故事的相互結合,葉問的經歷就猶如傳奇般的存在了。細數那個混亂的年代,從光緒到民國再到抗戰以及後來內戰,葉問是如何堅挺過來的並且還贏得了如此廣泛的好名聲,我想也許答案就源自於電影《一代宗師》裡梁朝偉所說的一句話,「我之所以能夠挺過如此動亂的年代,全憑藉師傅當出說過的那句話,人活一輩子,靠著就是一口氣。」
  • 一代宗師,一個江湖的誕生與末路,我心目裡的江湖
    《一代宗師》是王家衛導演籌備期長達8年之久的首部功夫巨片,由梁朝偉、章子怡、宋慧喬、張震、趙本山等巨星加盟,講述的是由梁朝偉飾演的一代武學宗師「葉問」先生的傳奇一生。廣東佛山人葉問(梁朝偉飾),詠春拳掌門人。年少時家境優渥,從師詠春拳第三代 傳人陳華順學習拳法,師傅「一條腰帶一口氣」的告誡,支持他走過兵荒馬亂、朝代更迭的混亂年代。
  • 《天涯明月刀》一代宗師新增金色砭石匯總
    導 讀 天涯明月刀一代宗師新增金色砭石匯總,一代宗師新版本的上線也意味著很多新的道具玩法的出現,其中就包括新增的金色砭石
  • 《葉問4》一代宗師的落幕
    只是,讓人嘆息的是,終結者再也不會回來了,宗師,也即將落幕了。從2008年《葉問》的第一部,到即將上映的第四部,過去11年來,《葉問》拍了四部。第一部《葉問》發生在1930年代,當時適逢日軍侵華,葉問看不慣日本將領三蒲以切磋之名殺害中國武林人士,於是奮而出頭。
  • 一代宗師醫療集團埋頭深耕行業,助力中醫婦科發展桃李春風
    (一代宗師集團總經理豆國輝作重要講話)   一代宗師素樸中醫院作為此次大會的承辦方,深耕中醫領域十餘載,從人類深層次健康需求出發,倡導品質中醫生活,專注民族健康一代宗師願在中醫婦科文化交流傳播、技藝挖掘傳承上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通過深入學習發掘外治領域的良醫、良方、良技,一代宗師更願意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平臺,一個為大家做好服務的平臺、一個可以更好發揚、傳承中醫藥文化特色的平臺。
  • 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嗎?
    作為一個普通的方言愛好者,讀後頗有疑惑,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麼?這需要從客家人的歷史說起。自稱古代北方移民後代的傳說並非客家獨有客家話,顧名思義,是客家人的話。客家的本意是指外來的人,相對本地人而言;現在說的客家專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簡稱。
  • 一代宗師天麻追風膏 被稱作中藥「密派」(圖)
    而一代宗師天麻追風膏,選用地道藥材 入藥,堅持純手工古法秘制 ,精純提煉,保留十足藥性,消炎治痛,開 竅透骨,直達病根,可謂是治療骨病的不二之選。目前已通過國家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嚴格審批,取得的藥品 生產批准文號,國藥準字號值得信賴。
  • 《一代宗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一代宗師》經典臺詞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錯的,躺下,站著的才有資格講話。誰才稱得上一代宗師?是葉問?還是宮二先生?是那關東之鬼?還是宮老爺子?甚至是最後遠走臺灣的一線天?有人想要奪回自己的東西,有人只要參透戰鬥的意義,有人永遠只能點火點燈,有人則在亂世洪流裡置身事外。其實,每個人把自己追求的追求到了極致都是一代宗師。一線天求家國天下,葉問求武道傳承,宮二求報仇雪恥。不論如何?
  • 《一代宗師》2D版和3D版差別在哪裡?
    從《旺角卡門》到《一代宗師》,很多人熟悉王家衛拍電影的風格,他一直都是一個調調,不過王家衛在拍攝《一代宗師》這一武俠電影時,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不一樣的功夫人生,在江湖裡,王家衛用自述的形式描繪了每個人物不同的境遇。同一部電影,《一代宗師》分別用2D和3D的方式卻先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效果。
  • 「武林高手」齊聚順德杏壇 紀念一代宗師陳華順
    他們師承永春拳的一代宗師陳華順,近日,在第十屆順德陳華順永春拳文化節裡,不少人從世界各地奔赴至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只為紀念永春拳的一代宗師陳華順,弘揚永春文化。順德杏壇馬東村人陳華順此前在錢莊做帳房先生,39歲時拜當時佛山有「永春拳王」之稱的梁贊學習,其悟性頗高,對梁贊所傳之技苦練不綴,故得其師衣缽真傳。
  • 客家的發源地
    據所收集看到的族譜資料反映,客家人源於漢族。我們知道,漢族源於華夏族,華夏族源於黃帝、炎帝及夷、黎、戊、苗、狄等族。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三皇五帝時代,各族系部落經過多次反覆衝突、融合、分化、再融合,而形成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漢代後改稱漢族。所以客家也源於各族系部落,但以黃帝族係為最多。三皇五帝是漢族也是客家民系的祖源。
  • 蘭花畫的一代宗師鄭板橋
    「揚州八怪」代表鄭板橋,他一生所作的蘭竹花卉畫作中,最多的就是蘭花,堪稱蘭花畫的一代宗師。鄭板橋有三絕:畫、詩、書。他的書法自成一體,稱「六分半書」;他的詩形象,通俗;且他的詩書配在蘭花畫上,更有意趣。
  • 客家,一個族群的誕生與覺醒
    1940年代,羅香林發表論文《寧化石壁村考》,亦稱:「廣東各姓譜乘,多載其上世以避黃巢之亂,曾寄居寧化石壁村葛藤坑,因而轉徙各地。」武夷山南段其實並不高,並且形成很多著名隘口,例如武平與會昌之間的火星崬,長汀與瑞金之間的桃源崬,溝通贛閩兩地。毫無疑問,它們都曾經走過許多客家先民。有意思的是,為什麼廣東的客家譜牒都聲稱祖先在寧化石壁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