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的京師大學堂就是今天北京大學的前身,北大的120周年校慶是從哪兒論的。說到京師大學堂,不可不提的就是它當年的第一任校長,當時叫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孫家鼐。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人曾經把大學生稱為「天之驕子」,足見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和希望。既然是「天之驕子」就一定要有鴻鵠之志,說到「鴻鵠」在古代漢語中,「鴻鵠」是天鵝的意思,據《管子·戒》:「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鴻鵠」是高貴的鳥,自然與一般鳥雀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被太史公納入諸侯層次的陳涉在屌絲時期就說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豪言壯語。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容卿、澹靜老人,安徽壽州(今淮南市壽縣)人。清鹹豐九年狀元,與翁同龢同為光緒帝師。累遷內閣學士,歷任工部侍,署工部,禮部、戶部、吏部、刑部尚書。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命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首任管理學務大臣,1900年後任文淵閣大學士、學務大臣等。卒後諡曰"文正"。
鹹豐九年(1859年)中一甲一名進士(狀元)。後授修撰,入直上書房,欽賜擴建故居,懸「狀元及第」匾。同治三年(1864年)任湖北學政。同年,康有為在北京創立「強學會」,翻譯西書西報,議論時政,請求朝廷變法維新。孫家鼐列名強學會,並參與活動。御史楊崇伊秉承李鴻章之意,向皇帝上奏「強學會妄議朝政」,於是將強學會改名為「官書局」,孫家鼐仍主其事。
狀元公的出身,為孫家鼐的仕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從國史館修撰起步到成為朝廷重臣,孫家鼐經歷了20年時光。在這20年裡,他擔任過翰林院侍讀,提舉過湖北學政,多次充當朝廷會試考官,秉持公道遴選人才。這20年中,孫家鼐基本上司職禮部,從事的主要是文化教育有關的事業。孫家鼐是一個老成持重之人,處理朝廷事務的過程中養成恭謹勤勉的作風,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光緒四年(1878年),命在毓慶宮行走,與翁同龢一起成為光緒皇帝的老師,進入內臣行列。這一年,孫家鼐51歲。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即將爆發,朝議主戰,他力諫「釁不可啟」,主張忍讓屈和。甲午海戰失敗,朝野震驚,他提出了變法自強的政治主張,認為要振興中華,要注重科學,興辦實業,國家欲富強、民族要興旺首先要開辦學堂。光緒二十四年,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成立,任第一任管學大臣,被聘為總教習。戊戌變法碩果僅存京師大學堂孫家鼐功不可沒。
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雖遭幽禁,畢竟希望尚存。而此刻,天不假年,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楚,對孫家鼐的打擊是巨大的。光緒皇帝的死,斬斷了孫家鼐人生的希望,從此一病不起。光緒皇帝晏駕的次日,慈禧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辦完皇帝和太后的喪事,孫家鼐再也沒能振作起來。次年十月十七日(11月29日),孫家鼐在京城病逝,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