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不一樣,彙算清繳時要合併!

2021-02-19 51個稅管家

據了解,從2019年1月1日起,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合併為「綜合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按年計算個人所得稅;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稅款。

其中,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和勞務報酬所得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有關規定如下:

根據《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並按月辦理扣繳申報。

所謂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預扣預繳稅款時,以納稅人在本單位截至當前月份工資、薪金所得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為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計算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再減除累計減免稅額和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其餘額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餘額為負值時,暫不退稅。

納稅年度終了後餘額仍為負值時,由納稅人通過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彙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僱月份數計算。

【案例】小呂2019年每月應發工資32000元,每月「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4500元,假設小呂每月享受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兩項專項附加扣除合計3000元,沒有減免收入及減免稅額等情況,每月應繳稅額應如何計算?

1月份: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32000-5000-4500-3000=19500(元)

註:由於小呂每月工資額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等扣除額都不變,所以每月的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均為19500元,按月進行累計疊加。

根據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累計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的預扣率為3%,速算扣除數為0。

本期預扣預繳稅額=19500×3%-0=585(元)

2月份: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19500×2=39000(元)

根據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累計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的預扣率為10%,速算扣除數2520。

本期預扣預繳稅額=39000×10%-2520-585=795(元)

3月份: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19500×3=58500(元)

本期預扣預繳稅額=58500×10%-2520-585-795=1950(元)

按上述計算方法,小呂4-7月每月應預扣預繳的稅額均為1950元,自8月份起,累計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的預扣率為20%,8月應預扣預繳稅額為3150元,9-12月每月應預扣預繳的稅額均為3900元。

由於累計預扣預繳方法以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為基數計算,因此納稅人在年初一般將適用比較低的預扣率,繳納較低的稅額,以後累計多月的應納稅所得額時,適用的預扣率將逐漸提高。

針對個稅「月繳越多」、「前低後高」的情況,51個稅顧問表示,全年交的個稅總額並沒有變,從貨幣時間價值的角度來說其實是為納稅人讓利的。

根據《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當按照以下方法按次或者按月預扣預繳稅款。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後的餘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減除費用:預扣預繳稅款時,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預扣預繳稅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案例】小呂2019年每月應發工資32000元,每月「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4500元,假設小呂每月享受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兩項專項附加扣除合計3000元,沒有減免收入及減免稅額等情況。2019年6月和7月,小呂外出進行講座,分別獲得勞務報酬收入4000元和40000元。小呂6月、7月的應繳稅額該如何計算?

6月份:勞務報酬的預扣預繳稅額=(4000-800)×20%=640(元)

工資薪金的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19500×6=117000(元)

本期預扣預繳稅額=117000×10%-2520-(1-5月工資薪金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585+795+1950×3)=1950(元)

因此,6月份小呂應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1950+640=2590(元)

7月份:勞務報酬預扣預繳稅額=40000×80%×30%-2000=7600(元)

工資薪金的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19500×7=136500(元)

本期預扣預繳稅額=136500×10%-2520-(1-6月工資薪金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585+795+1950×4)=1950(元)

因此,7月份小呂應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1950+7600=9550(元)

5哥提醒,因為在月度預扣預繳時,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不併入工資薪金所得,需單獨分項計算預扣預繳稅款。

所以,居民個人在次年3月1日至6月30內辦理年度綜合所得彙算清繳時,應當依法計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收入額,併入年度綜合所得計算應納稅款,稅款多退少補。

相關焦點

  • 如何區分工資薪金所得與勞務報酬所得?
    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個稅法,雖然將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併入綜合所得按年計稅,但是對於扣繳義務人來說,因為預扣預繳的方法的不同,仍需要區分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
  • 手把手教你計算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發放時代扣的個稅,以及彙算清繳的計算方法!
    另外,2019年3月取得勞務報酬收入3000元,稿酬收入2000元,6月取得勞務報酬收入30000元,特許權使用費收入2000元。 一、預扣預繳環節(一)工資薪金所得預扣預繳計算1.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預扣預繳稅款時,以納稅人在本單位截至當前月份工資、薪金所得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為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見附件),計算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再減除累計減免稅額和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其餘額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餘額為負值時,暫不退稅。
  • 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典型案例解析
    ,2020年3月1日至6月30日,我國將迎來首次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以下簡稱「彙算清繳」),即符合稅法規定的居民個人需要將2019年度內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綜合所得(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在平時預扣預繳的基礎上,合併全年收入、按年計算稅款、匯繳多退少補。
  • 個稅籌劃5:工資薪金與勞務報酬,哪個更合適?
    工資薪金等於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僱傭關係,勞動關係用人單位有義務為員工繳納社保,受《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保護。勞務報酬等於和用人單位或個人建立勞務關係,勞務關係用人單位或個人沒有義務為提供勞務者繳納社保,受《合同法》約束。
  • 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等綜合所得個稅扣除項目列舉
    我們大多數人取得收入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了。簡單講,工資薪金是受僱後所得,勞務報酬是從事非僱傭勞務所得。
  • 圖解 | 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要點
    一、2019年度彙算內容依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2019年度終了後,居民個人(以下稱「納稅人」)需要匯總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的收入額,減除費用6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和符合條件的公益慈善事業捐贈(以下簡稱
  • 兼職工資怎麼繳稅?一文帶你看懂勞務報酬所得
    新的個人所得稅規定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四項併入綜合所得,一併適用綜合稅率表。
  • 關於勞務報酬,你清楚它和工資薪金、經營所得的區別嗎?
    關於勞務報酬,你清楚它和工資薪金、經營所得的區別嗎?你知道與它相關的稅收值嗎?今天,就帶你來學習下吧!一、基本概念:勞務報酬VS工資薪金工資、薪金所得是屬於非獨立個人勞務活動,即在機關、團體、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中任職、受僱而得到的報酬;勞務報酬所得則是個人獨立從事各種技藝、提供各項勞務取得的報酬。
  • 個稅匯繳系列九:企業在做綜合所得年度彙算清繳的流程及注意事項
    前面幾期我們介紹了個人做綜合所得年度彙算清繳的相關問題及操作流程,今天我們來聊聊企業在做綜合所得年度彙算清繳時的流程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於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44號)第六條辦理方式第二款規定:通過取得工資薪金或連續性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的扣繳義務人代為辦理。這裡的連續性取得勞務報酬是保險營銷員和證券經紀人取得的勞務報酬,不包括其他勞務報酬。
  • 實習生報酬如何扣繳個稅?工資薪金or勞務報酬?不用再糾結了!
    關於實習生報酬,屬於工資薪金還是勞務報酬?爭議已久,各說各的理。這裡涉及勞動合同法律、個稅法、企業所得稅法、增值稅條例,還有相關的社保法規。 現在不用糾結這個問題了,建議用人單位按照勞務報酬報稅,但採用累計預扣法進行申報。
  • 關於2019年教職員工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的通知
    ,個稅改革後要進行綜合所得年度彙算,對居民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併計算個人所得稅, 並啟用子女教育、住房貸款、贍養老人支出等專項扣除政策。
  • 只有勞務報酬所得,需要辦理年度個人所得稅彙算清繳嗎
    問:我沒有其他收入,只有勞務報酬所得,一年的勞務報酬所得大約10萬元左右,平時已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這種情況需不需要辦理年度個人所得稅彙算清繳?答:1.這種情況建議你去辦理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清繳。2.因為勞務報酬所裡在預扣預繳階段是不允許扣除每月基本扣除費用5000元、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項目的。3.如果僅有勞務報酬所得,通過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清繳減除扣除項目費用後,應該會有退稅。通過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清繳,可以減輕勞務報酬個人所得稅稅負。
  • 人人都需要個稅彙算清繳?是否需要辦理您清楚嗎?
    彙算清繳時,李某應將A公司和B公司的所得合併計算個稅,應補稅額為(108000-60000)*10%-2520-360=1920元。勞務報酬所得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註:從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時,因代扣代繳單位無法獲得另外一處或多處納稅人收入情況,基本減除費用等扣除項多次減除,其代扣代繳的個稅會少於該納稅人應繳納的稅款,因此需要納稅人在次年彙算清繳時補繳稅款。
  • 公司分紅、股票基金、經營收入……哪些要個稅彙算清繳?清楚了!
    2020年已經步入尾聲,每一年年終時,也要對這一年的收入進行盤點,等到次年的3月-6月還要進行個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 不過在現在,很多人都屬於多源收入群體,那麼這些不同性質、不同來源的收入到底哪些需要繳納個稅,哪些需要彙算清繳呢?今天就為大家進行詳細解讀。
  • 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哪些情形無需辦理
    《徵求意見稿》明確,為納稅人提供高效、快捷的辦稅方式和流程。  三種情形無需辦理  2019年1月1日起,新個人所得稅法全面實施。這次個稅改革,除提高「起徵點」和增加6項專項附加扣除外,還建立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其中綜合所得需要進行年度彙算清繳。
  • 「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究竟有啥區別?
    最近,很多納稅人在問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有什麼區別呢?「臨時工」工資到底該計入工資薪酬還是勞務報酬呢?今天小編就教大家辨別清楚~01什麼是工資、薪金所得?什麼是勞務報酬所得?2、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的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0000元的,其超過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依照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後再按照應納稅額加徵五成;超過50000元的部分,加徵十成。簡單來說工資、薪金所得就是個人因任職或者受僱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僱有關的其他所得。
  •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彙算清繳...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解釋,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式是將納稅人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合併為「綜合所得」,以「年」為一個周期計算應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平時取得這四項收入時,先由支付方,也就是扣繳義務人依稅法規定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稅款。
  • 年收入不足12萬元免彙算清繳 方便中低收入納稅人
    消息一出,彙算清繳這個稅務專業名字在網上成為熱搜詞。  何謂彙算清繳?  對於很多普通職工而言,彙算清繳,並不是一個熟悉的名詞。那麼究竟什麼是彙算清繳呢?  據悉,新個稅法建立起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四項收入合併為綜合所得,適用新的稅率表,按年計稅。
  • 工資薪金所得與勞務報酬所得到底有何區別?
    一般情況下, 「年終加薪、勞動分紅」不分種類和取得情況,一律按工資、薪金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三、工資、薪金所得與勞務報酬所得有什麼區別?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徵收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國稅發[1994]089號)第十九條規定:工資,薪金所得是屬於非獨立個人勞務活動,即在機關,團體,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中任職,受僱而得到的報酬;勞務報酬所得則是個人獨立從事各種技藝,提供各項勞務取得的報酬。
  • 個人所得稅彙算清繳忘記辦理怎麼辦?
    2020-07-02 14:38:05   來源:蕪湖新聞網     【摘要】 依據稅法規定,2019年度終了後,納稅人需要匯總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