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做完了嗎?快去寫作業!」「今天老師批評你了沒有?」「今天你在學校是不是又搗亂了?」……放學後,見到孩子,你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以上這些問題,你是否都常常脫口而出。
大部分同學,每天都害怕放學後家長提出的各種問題,他說每天放學,都有一種自己做錯了事情,被家長盤問的感覺,久而久之,不管家長問什麼問題,他都不願意回答了。
每天放學和孩子聊天是一門學問。不要小看幾句話,簡單的幾個問題,但卻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也可以改變孩子的心情,甚至可以影響家校之間的協作。那麼到底該如何在放學後與孩子溝通呢?
親子溝通重在「尊重」二字
「溝通通則達,不通則痛」,很多高年級孩子家長很苦惱孩子的心裡話不跟自己說,其實親子溝通習慣要從小培養。
在家教暢銷書《如何說孩子才肯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裡面,談到了四個傾聽孩子的方法:
一是全神貫注的聽,代替心不在焉。
二是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孩子的感受,代替提問和建議。
三是說出他們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四是用幻想的方式實現孩子的願望,代替我們的指導。
以上四個方法,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尊重」。
在與孩子交流時家長要首先要學會傾聽,了解孩子的需求、體會孩子的感受。溝通時先讓孩子表達意見和感受,並通過不斷詢問鼓勵孩子繼續表達。父母在充分了解了事情原委和孩子的體驗感受後,用微笑的表情和撫愛的動作、親和力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和同感;當孩子需要給予幫助時言簡意賅,不要過多發表意見。孩子跟我們表達他們的困難時,更多情況是他們需要我們的同情和理解,而非我們的意見。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導師。
如果孩子嘟著嘴,委屈地從學校回到家。
可不要著急,去責備孩子怎麼這樣。
「你是不想上學嗎?」
「你在學校又惹禍了?
或是「是不是有人欺負你了。」
可以輕聲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呢?」
如果孩子不回答,也不要急。
讓他先洗手,放下書包,等他自己跟你來說。
也許,他只是在回家的路上,沒有抓住那隻小昆蟲呢?
或者自己不小心摔倒了,正難受呢。
所以,相比於那些主觀的責備而言,不如耐心地傾聽一番再說。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哭、不發脾氣,好好說。
父母說的話,往往體現了父母關注的焦點,也是引導孩子情緒和關注點的風向標。
同時體現了父母的內心想法和生活態度。
你如果關注的是孩子的內心感受,就會問孩子「你今天開心嗎?」、「有沒有有趣的事呢,跟爸媽講下。」
如果你過度關心孩子的學習,會天天忍不住問,「今天上課認真嗎?」、「老師有沒有表揚你啊?」
正是這些關注點的不同,每天都在影響著孩子。
不管如何,孩子回家後的第一句話,儘量溫暖一點、平和耐心一點。
就好像我們忙碌一天下班回到家中,希望聽到家人溫暖的話語和微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