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刀刀,今天跟大家叨叨的話題是「做到極致再說好」!
最近看了幾節免費的「有道精品課」,起因是學了十幾年的英語,依然是不會說、聽不懂、看不了的狀態,就連最喜歡看的電影和美劇,除了「fuck」、「shit」等幾個問候爹媽的單詞,只能依靠字幕,也不知大學時的英語四六級是怎麼過的。
不過看了有道幾個教師的課程,我似乎找到了原因。
講發音的劉冠奇老師,一口地道的「倫敦音」,而且英音和美音可以自由切換,聽他說英語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地道的發音猶如播音員。他大二時就因為一口標準的英語,被應聘為新東方的口語考試,十年裡他做到集團演講師的級別,不止給學生講課,還負責培訓新東方的口語老師,還曾經擔任許多明星的私人英語老師。在新東方做到極致後,他來到有道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和課程。
英語最基本的莫過於音標了。但不是開玩笑,刀刀初一時才開始學英語,而且TMD的英語還是體育老師教的,現在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學蘋果「apple」這個單詞,老師教我們念[安剖],還他媽美其名曰是什麼美音,真是毀童年啊!刀刀現在回憶起來,都想哭!
為了學好音標,刀刀狠狠心花了真金白銀,報了劉冠奇的付費發音課,學了十幾年的英語,白頭髮都有了,終於知道音標的正確發音了,也終於知道美音和英音的區別。
劉冠奇老師每講完一次課,都會給學員們留作業。這些作業看著簡單,但對於有著固有發音思維的我們卻並不簡單,說白了你的口型和舌頭就是要改變固有的條件反射,改變固有的位置和習慣,而這就需要大量的練習,就像劉冠奇說的,不是幾十遍,是幾百遍幾千遍,他說他當時每個發音都是練了上萬遍,才有今天如此完美的發音。
發音就是要不斷地模仿,找差距,縮小差距,做到極致才能把英語說好。劉冠奇是東北人,讓我想到小瀋陽和宋小寶這些東北二人轉明星,這些明星都是多才多藝,而最出眾的才能就是模仿,而不斷地模仿也使他們的能力不斷提高,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
講邏輯英語的鐘平老師,履歷就讓人敬佩,中國政法大學的英語本科專業,社科院的哲學碩士,北大的軟體工程碩士。他開創的邏輯英語顛覆了人們學習英語的思維,他認為學英語先不要急著學習音標、單詞、閱讀和聽力什麼的,而是要先學會英語的思維模式,他發明了一個公式,只要你會漢語,利用這個公式就可以翻譯成英文。就像現在的翻譯軟體和人工智慧,怎麼讓機器說英語?怎麼讓機器人說話?肯定需要一個通用的公式。能把英語和計算機知識結合到一起,鍾平的英語真是研究到了極致。
讓人佩服的還有他對介詞的研究。比如「on」這個介詞,以前我們的理解是「在……之上」的意思,但這個意思其實並不通用,導致我們上學時許多題會做錯,鍾平研究了所有帶「on」的短語,發現它的本意是「接觸」和接觸的延伸意,有了這個解釋,刀刀真是豁然開朗,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這個簡單的介詞「on」總算學明白了。
鍾平對單詞也很有研究,朗文專門出了一本他注釋的詞典,這是他對幾乎所有常用詞研究的成果。
可見,鍾平也是把學英語做到了極致,才成了一代英語教學的大師。
另一個例子是叫祁連山的老師,江湖人稱「槍哥」,非英語專業,沒有語言環境,沒有出過國,研究生考試英語84分,雅思口語兩次都是8分。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還是因為他把學習做到了極致,考碩士他把晦澀難懂的法學書濃縮成一本筆記,學英語學成了英語老師,這就是極致的結果。
刀刀說了這麼多,不是替有道精品課做廣告,而是希望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做到極致再說好。
因為相信很多人就像刀刀一樣,做一件事情,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總是半途而廢,沒有取得一定成績,就藉口天分、性格、愛好、時間等等客觀因素不再堅持,其實不是我們做不好,而是不夠努力,沒有做到極致,所以才沒有做好。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有一個同學是人人羨慕的公務員,前兩天給我打電話說想辭職,去一家大公司打工。我感到很吃驚,就問他為什麼放著好好的鐵飯碗不拿,要去給別人打工,他對我說,一是那家公司開出的待遇要比公務員好的多,再者就是現在已經快四十歲的人了,還沒有混個一官半職,而同年和他進單位的人早已當上了科長。這個同學我還是比較了解的,上學的時候學習就很好,還是班長,組織能力也不錯。但為什麼這麼多年都沒有當上領導?我想這和他的心態不無關係,總是身在體制內,又想著體制外的工作,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本職工作,又怎麼能在本職崗位上幹出一番成就呢?
可能有人會說,想在體制內混個一官半職你得有關係啊!有背景啊!我不信。難道那些當官的都是有關係的?有背景的?再說,習大大上臺後,我們的官場越來越正規,當領導還得靠真本事,那種靠關係靠背景的官場法則生存空間已經要絕跡了。如果像前一陣新聞報導的那個副市長辭職下海經商,我也同意同學這麼做,因為他在官場已經做到了極致,確實付出了努力,取得了成就,發現在官場已經再也進步不了了,那再辭職才算好。
刀刀也曾經參加過司法考試。那時候想如果通過司法考試,將來可以多一條選擇的路,但書始終看不進去,最後的分數也少得可憐。我於是找藉口說,還是不適合學法律。而我身邊的一個同事,就想以後進檢察院,所以當我拉著他運動的時候,他都不為所動,就是一天到晚地坐在辦公室看書,結果現在成了一名檢察官。而我還在原單位混日子,前途一片渺茫,人生少了一個選擇。所以,做到極致才叫好。
做到極致需要壓力。相信我們上學時都有這種感覺,平時看書總是不著急,非要等到快考試了,有了壓力了,才趕緊拿出書來看,這時候的學習效率還很高,很多同學往往突擊一個月,甚至是幾天就通過了考試。
上了班也是這樣,刀刀曾經參加過一個短期培訓班,班上的同學都是在全國範圍內選進來的,大家都很珍惜這次機會,於是都沒日沒夜地看書,以期通過最後的結業考試。我們的複習題有厚厚的兩大本,因為時間有限,學習基礎知識已經來不及了,只能死記硬背那兩本題庫,其中一本還是專業英語,有點像考駕照的無紙化考試。一開始我也看不進去,但我看大家都在學習,又不能給單位丟臉,也就用功看書,結果還發現了一套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比如先看兩頁書,看到最後一題,再快速地把這兩頁看一遍,看完十頁再從頭看一遍,再看十頁,看完再把前面的二十頁看一遍,以此類推,這樣剛看完的能記住,看過的又不容易忘。這種記憶方法真是當時逼出來的。後來回到單位,再有類似的考試什麼的,用這種方法就輕鬆多了。現在想想,如果上學的時候就用這種方法,也許早就考上名牌大學了。事實證明,還是上學的時候感受不到壓力,學習沒有做到極致。別人教的方法只是別人做到極致總結出來,卻不一定適合你,只有自己學到極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
學英語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不管從事哪個行業,學英語總歸是有用的,搞技術的要考職業英語,出國的要過雅思或者託福。前一陣刀刀單位就有這種名額,要求雅思6分以上,但平時雖然知道英語的重要性,就是堅持不下來,背幾個單詞就不了了之了,但機會來了你就是抓不住。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現在流行這樣一種理論。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愛迪生的課文,說他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因為他99%的努力,再加上1%的天分才有的結果。但不知什麼時候,網絡上流傳一篇文章,實際上愛迪生當時說的是自己99%的努力,是建立在1%的天分上的。於是給人們造成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沒有天分,再努力也是沒有的。而且文章舉了很多例子,現在的成功人士比如比爾蓋茨、王石、馬化騰等等都是有家庭背景云云,否則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功。我身邊一個同事就信奉這個理論,說普通人再努力都沒有,即便上了大學,將來沒關係沒家底也找不到好工作創不了業,而且還經常守著自己的兒子說這些話。結果導致他的兒子現在剛上初中就不好好學習,因為他兒子也是這種想法,學得好有什麼用呢?
刀刀對這種觀點堅決持否定態度。即便網絡上那篇文章說的是事實,可是像愛迪生、比爾蓋茨、王石、馬化騰這樣有天分、有背景、有家底的人多了去了,他們都那麼成功嗎?那些沒天分、沒背景、沒家底的成功例子不是更多嗎?再說了,有條件的人還這麼努力,沒條件的我們不是更得努力才能成功嗎?
還有的人總是把失敗和放棄歸咎於自己沒天分,動不動自己不適合這個不適合那個,一山更望一山高,不停地跳槽,結果什麼都幹不好。你還沒有付出努力,沒有做到極致,怎麼就知道不適合?怎麼就知道沒天分?想當初郎朗練鋼琴到一定程度,老師都說他沒天分,而正是父母給他的壓力,他自己不斷地練習,堅持到極致,才成為享譽全球的鋼琴家。人們看到他今天的成功,才說他是一個鋼琴天才,又有多少人看見他努力的汗水呢?
所以,給自己點壓力,然後去努力,去堅持,做到極致才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