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於1985年的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是由李政道先生發起倡議、鄧小平同志決策的專門針對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的科研基金,旨在促進具有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開展創新研究,培養造就一支高層次創新型博士後人才隊伍。
通常,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每年開展兩次面上資助,資助人數約為當年進站人數的三分之一,對從事基礎研究和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開展創新研究的博士後研究人員適當傾斜。該基金的設立意義重大,為博士後未來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礎,也對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國內各高校獲得的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情況如何?又有哪些高校表現優異呢?軟科整理匯總了近5年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的高校分布情況,供讀者參考。需要說明的是,該統計包含西部博士後資助計劃,不統計軍隊系統獲資助人員;且2020年的項目數據僅包括第一期已公布的項目。
詳細的統計情況如下:
清華穩佔鰲魁,兩校力壓北大
2016年以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累計資助項目高達26000多項,涉及309所本科院校。獲批項目數量最多的三所高校依次為: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此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名列前10。
清華大學5年來獲得的資助項目多達1158項,總數遙遙領先,穩居榜首。且在2016年-2018年間,清華大學單個年度的資助項目也是最多的,充分展現了清華大學在博士後科研方面的雄厚實力,以及該基金對清華大學博士後科研項目的肯定。
西安交通大學和中山大學兩所高校表現極為亮眼,力壓北京大學,分別拿下第二、三名。西安交通大學作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蓋理、工、醫、經、管、文等10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擁有25個博士後流動站,師資隊伍中有兩院院士44名,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除了提供優良的科研條件,西安交通大學還致力於打造良好的人才氛圍,2017年西交大發布的本校《關於加強博士後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博士後將按照「特別資助博士後」「專職科研博士後」等四個類別招收,並給予相關的福利待遇,要求博士後均須全職在校從事研究工作。
中山大學獲資助的項目總數位居全國第三,成績令人驚豔。「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山大學對科學研究堅持科研條件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著力打造「精品文科、優質醫科、紮實理科、務實工科」。中大現已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1個,同時,天琴中心、南海研究院、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平臺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將引領中山大學的科研平臺更上一個臺階,給未來進站的博士後科研人才提供更優越的研究條件。從2019年起,中山大學已一躍成為單年度獲資助項目最多的高校。
圖源:中山大學網站
強勢逆襲,這些「雙非」優勢突出
縱觀全局,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仍以雙一流高校佔據絕對優勢,在前10當中佔據9席,在前50名中亦佔據44席。而在一眾排名靠前的「雙一流」高校中,幾所「雙非」的成績單分外顯眼:其中深圳大學、江蘇大學和青島大學是雙非院校中排名最靠前的三所,深圳大學的資助項目總數進入全國前十。
作為一所建校時間尚短的「年輕大學」,深圳大學一直以來以其建設目標明確、發力精準著稱。藉助深圳市良好的創新環境,深大近幾年在科學研究、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此前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真菌生物學課題組博士後招聘通告顯示深圳大學(普通)博士後綜合年薪約32萬元;並給以優先落戶、子女入學等多方面優惠政策。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優厚的引才政策,讓深圳大學逐漸成為高端人才的優選。近5年來深圳大學累計獲得543項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是表現最佳的「雙非」高校。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後招聘公告
江蘇大學自2001年合併以來,一直以高起點辦學著稱,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百強,也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江蘇大學擁有14個博士後流動站,在近5年的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中,項目數量位居全國第19名。同為優秀地方「雙非」院校的青島大學亦不斷發力科研及高端人才引進,截止2019年4月,已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在本次統計中,獲得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284項,位居全國第21名。
圖源:江蘇大學官網
除了上述三所高校,本統計中進入前50的「雙非」高校還有哈爾濱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揚州大學。「雙一流」收官之年,優秀的「雙非」高校不斷強化科研工作,培養優秀科研人才,將有力增強在下一輪「雙一流」角逐中的競爭力。
博士後科研成果,對高校的學科建設和整體科研實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國家為促進科研成果的生產和轉化,不斷加大投入,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數量也在逐年增加。高校在推進「雙一流」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博士後科學基金在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為高校的科研能力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