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高校獲得的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最多?

2020-08-30 軟科

設立於1985年的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是由李政道先生發起倡議、鄧小平同志決策的專門針對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的科研基金,旨在促進具有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開展創新研究,培養造就一支高層次創新型博士後人才隊伍。


通常,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每年開展兩次面上資助,資助人數約為當年進站人數的三分之一,對從事基礎研究和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開展創新研究的博士後研究人員適當傾斜。該基金的設立意義重大,為博士後未來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礎,也對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國內各高校獲得的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情況如何?又有哪些高校表現優異呢?軟科整理匯總了近5年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的高校分布情況,供讀者參考。需要說明的是,該統計包含西部博士後資助計劃,不統計軍隊系統獲資助人員;且2020年的項目數據僅包括第一期已公布的項目。


詳細的統計情況如下:



清華穩佔鰲魁,兩校力壓北大



2016年以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累計資助項目高達26000多項,涉及309所本科院校。獲批項目數量最多的三所高校依次為: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此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名列前10。


清華大學5年來獲得的資助項目多達1158項,總數遙遙領先,穩居榜首。且在2016年-2018年間,清華大學單個年度的資助項目也是最多的,充分展現了清華大學在博士後科研方面的雄厚實力,以及該基金對清華大學博士後科研項目的肯定。


西安交通大學和中山大學兩所高校表現極為亮眼,力壓北京大學,分別拿下第二、三名。西安交通大學作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蓋理、工、醫、經、管、文等10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擁有25個博士後流動站,師資隊伍中有兩院院士44名,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除了提供優良的科研條件,西安交通大學還致力於打造良好的人才氛圍,2017年西交大發布的本校《關於加強博士後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博士後將按照「特別資助博士後」「專職科研博士後」等四個類別招收,並給予相關的福利待遇,要求博士後均須全職在校從事研究工作。



中山大學獲資助的項目總數位居全國第三,成績令人驚豔。「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山大學對科學研究堅持科研條件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著力打造「精品文科、優質醫科、紮實理科、務實工科」。中大現已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1個,同時,天琴中心、南海研究院、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等國家級重大平臺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將引領中山大學的科研平臺更上一個臺階,給未來進站的博士後科研人才提供更優越的研究條件。從2019年起,中山大學已一躍成為單年度獲資助項目最多的高校。


圖源:中山大學網站



強勢逆襲,這些「雙非」優勢突出



縱觀全局,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仍以雙一流高校佔據絕對優勢,在前10當中佔據9席,在前50名中亦佔據44席。而在一眾排名靠前的「雙一流」高校中,幾所「雙非」的成績單分外顯眼:其中深圳大學、江蘇大學和青島大學是雙非院校中排名最靠前的三所,深圳大學的資助項目總數進入全國前十。


作為一所建校時間尚短的「年輕大學」,深圳大學一直以來以其建設目標明確、發力精準著稱。藉助深圳市良好的創新環境,深大近幾年在科學研究、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此前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真菌生物學課題組博士後招聘通告顯示深圳大學(普通)博士後綜合年薪約32萬元;並給以優先落戶、子女入學等多方面優惠政策。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優厚的引才政策,讓深圳大學逐漸成為高端人才的優選。近5年來深圳大學累計獲得543項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是表現最佳的「雙非」高校。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後招聘公告


江蘇大學自2001年合併以來,一直以高起點辦學著稱,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百強,也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江蘇大學擁有14個博士後流動站,在近5年的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中,項目數量位居全國第19名。同為優秀地方「雙非」院校的青島大學亦不斷發力科研及高端人才引進,截止2019年4月,已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在本次統計中,獲得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284項,位居全國第21名。


圖源:江蘇大學官網


除了上述三所高校,本統計中進入前50的「雙非」高校還有哈爾濱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揚州大學。「雙一流」收官之年,優秀的「雙非」高校不斷強化科研工作,培養優秀科研人才,將有力增強在下一輪「雙一流」角逐中的競爭力。


博士後科研成果,對高校的學科建設和整體科研實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國家為促進科研成果的生產和轉化,不斷加大投入,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數量也在逐年增加。高校在推進「雙一流」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博士後科學基金在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為高校的科研能力提供保障。


相關焦點

  • 2016-2020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高校分布情況
    2016-2020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高校分布情況清華穩佔鰲魁,兩校力壓北大>2016年以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累計資助項目高達26000多項,涉及309所本科院校。獲批項目數量最多的三所高校依次為: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此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名列前10。清華大學5年來獲得的資助項目多達1158項,總數遙遙領先,穩居榜首。
  •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開始新一輪申報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是專門用於資助在站博士後科學研究的基金,旨在促使具有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博士後進行創新研究,培養造就一支跨學科、具有複合型和戰略性特點的博士後人才隊伍。2020年7月,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布了第67批面上資助項目名單,其中江門市共有4名博士後成功入選,這是繼2019年我市4名在站博士後獲第66批面上資助後,我市在博士後創新工作中再下一城。
  • 【博匯江門】我市3名博士後獲得最新一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
    7月5日,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示完成了第67批面上擬資助人員名單,其中江門市中心醫院盧娟博士、張穎博士和江門市人民醫院的柯典閃博士3名在站博士後喜獲面上二等資助!繼2019年我市張鑫博士、陳萬程博士、劉捷威博士、汪金博士4名在站博士後獲第66批面上資助後,我市在博士後創新工作中再下一城。截止目前,我市在站博士後共85人,其中已有22名博士後在站期間分別獲得中國博士後科研基金一、二等面上資助。
  •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3人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8批面上項目資助
    68批面上項目獲資助人員名單,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尹新堅獲得一等博士後基金資助,盧小兵、曾燊正獲得二等博士後基金資助。  據悉,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設立,旨在促使具有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在站博士後人員開展創新研究,培養和造就一支跨學科,具有複合型和戰略性特點的博士後人才隊伍。博士後基金每年可申請三次,其中,一次為特別資助,兩次為面上基金。本次面上項目共資助3764人,其中一等資助63人,「西部地區博士後人才資助計劃」資助100人。中山大學共獲得164項,位居全國第一。
  •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開始新一輪申報,江門博士後們,期待你們再次勇創佳績!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是專門用於資助在站博士後科學研究的基金,旨在促使具有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博士後進行創新研究,培養造就一支跨學科、具有複合型和戰略性特點的博士後人才隊伍。2020年7月,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布了第67批面上資助項目名單,其中江門市共有4名博士後成功入選,這是繼2019年我市4名在站博士後獲第66批面上資助後,我市在博士後創新工作中再下一城。受疫情影響,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8批面上資助今年的申報時間調整至2020年8月1日—9月4日!
  • 湖南大學34名博士後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8批面上資助項目
    11月3日,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布了第68批面上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湖南大學34名博士後獲得資助,獲批人數位列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第18名,其中4人獲一等資助,位列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第6名。  面上資助是給予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從事自主創新研究的科研啟動或補充經費。由專家通訊評審確定資助對象。資助標準分為一等和二等。
  •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7批面上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的通知(教育學)
    關於公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7批面上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的通知各有關博士後設站單位:  根據《2020年度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指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對第67批面上資助專家評審結果進行了公示。公示期間,有4位博士後研究人員退站,不予資助。本批次共資助3703人,其中「西部地區博士後人才資助計劃」資助100人。現對北京大學鄭潔等獲資助人員名單予以公布(見附件)。軍隊系統獲資助人員名單另行公布。
  • 在粵博士後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人數再創新高
    央廣網廣州11月20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粵仁宣)記者從廣東省人社廳獲悉,本次獲第68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的3614名博士後中,632人來自廣東,佔比達17.5%,僅次於北京(含在京部屬高校共706人),位列全國第二。
  • 我校10位博士後入選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7批面上資助
    近日,中國博士後基金委員會公布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7批面上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我校王棟等10位博士後獲得資助。其中面上資助二等資助7人,面上資助「西部地區博士後人才資助計劃」資助3人,獲批數量位列省屬高校第三位,資助金額80萬元。此次我校入選博士後人員按一級學科分為:土木工程2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人、礦業工程2人、安全科學與工程1人、測繪科學與技術1人、化學1人、環境科學與工程1人。
  • 博士後基金面上項目,鄭州大學比中科大還要多?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會定期公布了面上項目資助名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是專門用於資助在站博士後科學研究的基金,為了促使具有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博士後進行創新研究,培養造就一支跨學科、具有複合型和戰略性特點的博士後人才隊伍。
  • 華僑大學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和特別資助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近日公布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0批面上資助和第九批特別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華僑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李可愛(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合作導師許培源教授)、胡紅松(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郭子雄教授)、軒晴晴(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宋秋玲教授)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0批面上二等資助,廖曉斌(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 獲資助26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出爐,中國礦業大學居前列
    近日,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網站正式公布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8批面上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的通知,此次共有3764人獲得資助(軍隊系統資助人員未公開名單),"西部地區博士後人才資助計劃"資助100人。其中,中國礦業大學獲得資助26項,包括一等資助1項,二等資助25項,獲資助項目數量位居全國高校34位。設立於1985年的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是專門用於資助在站博士後科學研究的基金,旨在鼓勵和支持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年輕優秀博士後研究人員開展科研工作,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跨學科、複合型、戰略型高層次人才。
  •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8批面上資助擬資助人員名單公示
    關於對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8批面上資助擬資助人員名單進行公示的通知中博基字〔2020〕15號  各博士後設站單位:  根據《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規定》,現將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8批面上資助北京大學趙進等
  • 深圳大學獲批63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排名位居全國第9
    6月28日,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示了第67批面上項目擬資助名單。深圳大學共有63位博士後擬獲資助,位居全國第9,相較於第66批次進步一位,連續第8次進入全國前十。據了解,該批次公示的面上項目擬資助名單共有3707位擬資助人員入選(軍隊系統擬資助人員未公開名單)。由於該批次面上資助一等資助僅用於「向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的博士後研究人員開展專項資助」中直接參與新冠肺炎一線救治工作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名單另行公示),此次公示人員均獲得二等資助。
  •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8批面上資助擬資助人員名單公示—新聞...
  • 威海4人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
    6月30日,從威海市人社局獲悉,威海市4名科研工作站博士後研究人員獲得面上資助二等資助,各獲得人民幣8萬元。據了解,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共分面上資助、特別資助、優秀學術專著出版資助和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等4類資助。
  • 關於對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7批面上資助擬資助人員名單進行公示...
  • 2021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六項改革出爐
    本文轉自自科在線2021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全面落實《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規定》(中博基字[2020]7號),進一步聚焦博士後基金對「人」的資助宗旨,持續優化人才配置,持續深化「放管服」,推出六項改革舉措。
  •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名單公布,河南這所高校全國第8!
    近日,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正式公布了第13批特別資助(站中)和第2批特別資助(站前)擬資助人員名單(不含軍隊系統人員)。鄭州大學此次共有29人獲得資助(第2批站前和第13批站中),其中站前17人,站中12人獲得資助,資助人數並列全國第8名。這是繼中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獲得資助人數屢創佳績之後,學校在中國博士後基金特別資助方面的又一重大喜訊。
  • 嘉實基金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連續三年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
    近日,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正式公布《關於公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5批面上資助獲資助人員名單的通知》(中博基字【2019】2號)。嘉實基金在站博士後劉若宙、王夫樂在導師嘉實基金董事長趙學軍博士,嘉實基金人工智慧投研中心負責人、董事總經理張自力博士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李教授的聯合指導下獲得二等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