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印尼華僑堅持33年漂洋過海回鄉,只為這堂課!

2021-03-02 中國僑網

鄉教承延負我肩,書坊到處覓詩篇。

平生淺學雖無幾,將盡所知薦少年。

 

——(王國明自作詩)

每年夏天,都有一位老人漂洋過海,前往福建南安市的貴峰村。

他是一名印尼華僑,叫王國明,今年92歲。三十多年了,王老每年回來就做一件事——教村民們讀詩。

華僑辦讀詩班 鄉村助學三十多年

正在臺上用閩南語教授詩詞的老人就是王國明。今年是這個讀詩班開辦的第33期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國明從印尼回到家鄉貴峰村探親。在他的印象裡,貴峰村有著「詩禮傳家」的傳統,吟詩作賦曾是村裡常見的景象。但那次返鄉,他發現村裡人都不愛讀詩了,不懂平仄,更別說用傳統的閩南語調吟詩了。

於是,王國明開始著手要給村裡辦個讀詩班。那時沒有現成的教材,在鄉下連書都不好買。王國明就想辦法自己編教材。經過一年準備,1986年,首期讀詩班開班了。當時來了三四十人,大人來看熱鬧,孩子們則是衝著點心去的。

怎麼能激發村民們讀詩的興趣呢?王國明想起兒時聽過老師用傳統的「吟唱」方式讀詩,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更加有趣。於是,就試著用記憶中的曲調來吟詩。

這些吟唱的古詩,成了村裡的「流行歌曲」。來上讀詩班的人越來越多。第三年,課堂也搬到了村裡的小禮堂,可坐下三百多人。村民讀詩的熱情越來越高,王國明每年暑假都雷打不動地從印尼回到村裡教學。讀詩班的一切費用都是王國明自掏腰包,他還給成績好的學生發獎學金。

漂洋過海教村民讀詩 數十年耕耘締造「詩村」

村裡的讀詩班一辦就是34年,王老先生教了3000多首詩詞,學員總計一萬多人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古人誠不我欺。村裡人一開始是讀詩、吟詩,到後來慢慢能作詩了,村裡好多詩人。能寫詩的超過300人,能吟詩的超過3000人,寫詩作詩真的成了村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之所以教的效果這麼好,是因為國明老人有獨特的方法,他教的詩不是念出來的,而是唱出來的。

這位正在彈琴的老人名叫王劍秋,今年82歲,來自江西。22年前,她結識了王國明。得知老先生不懂譜曲,王劍秋就主動提出幫他把各種吟唱調變成樂譜,記錄下來。之前,王國明的吟誦調主要靠口口相傳。王劍秋想把它們全都寫成曲譜。方便更多人傳唱。

目前,兩人已經整理記錄了200多首詩詞的吟誦調樂譜。中國詩詞吟唱的魅力也打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和王老先生一同來中國的印尼幫工娣玲,耳濡目染,也能唱上幾句。


外國朋友無師自通,本村的鄉親更是將吟詩作詩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村裡小學的走廊上,貼的不是名人名言,而是村民們自己寫的詩。

幾十年來,王國明不僅把錢花在讀詩班上。村裡的教學樓,不少也是他出資修建的。對於一些貧困學生,王國明更是傾囊相助。三十多年來,他在弘揚詩詞文化、助學等方面已經捐資近千萬元。除了自己出錢,王國明還藉助自己的聲望,向海內外的鄉賢籌集善款。如今,王國明的年紀越來越大,腿腳不便。但是他還是堅持每年夏天從印尼坐五個多小時的飛機來到中國,回到村裡參加讀詩班的活動。

詩禮傳家,耕讀傳家。這就是傳統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王老先生花了三十多年,讓失落的傳統重回家鄉。用陶行知的一句話感謝王老先生:「捧得一顆心來,換得一樹花開。」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於淇

相關焦點

  • 失聯21年!印尼華僑越洋回梅尋親成功
    ●本報記者 張愛飛  通訊員 張立強  原本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報名印尼峇里客家鄉親會,參加回鄉尋根問祖之旅,印尼華僑朱先生沒有想到最後竟然在梅州民警的幫助下,尋回了失聯長達21年的親人。
  • 「黔城舊事」1960年10月,印尼華僑進貴陽(下)
    興致聊起來的時候,回到家裡的郭建生,就會喊上夫人,步行20分鐘,到西九龍高鐵站乘坐高鐵,5個半小時後,他們就抵達貴陽,重溫記憶中「印尼僑生在貴陽」的篇章。 講述人:郭建生,76歲,中銀香港集團退休,1960年至1973年期間在貴陽讀書、工作和父親的最後一面印尼華僑在上世紀,為印尼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 (全6篇)記憶中的華僑故事-漂洋過海來看你
    印尼中爪哇省會三寶壟的名字起源於中國航海英雄鄭和,中國文化濃厚,華僑歷史源遠流長「海水到處,便有華僑」。2015年,外婆的長兄,也就是我的大舅公診被斷為帕金森症候群,當時84歲高齡的他已經在輪椅上生活多年,確診病症後生怕自己因為病情的加重而忘記自己的根在何處,便在那年清明節,帶著林氏一家尚在世的三個兄弟萬宏、萬豪、萬泉以及小妹回了國,兄弟姐妹們都不約而同的帶上了長子、長女以及長孫。
  • 【中國夢·踐行者】「超高齡」印尼華僑跨國學中文 願為中印文化...
    6月23日,暨南大學2018屆華文教育專業印尼函授本科畢業典禮在該校華文學院舉行,這是今年夏天暨南大學最早的一場畢業典禮,也是暨南大學為數不多的專為一個國家一個專業的畢業生開設的畢業典禮。該典禮向128名華文教育專業印尼函授教育本科畢業生授予學位,85歲的印尼華僑葉敏基(上圖)名列其中,而他也是最年長的一位畢業生。
  • 85歲印尼華僑從暨南大學本科畢業 他跨國學中文的故事聽了讓人淚奔
    6月23日,暨南大學2018屆華文教育專業印尼函授本科畢業典禮在該校華文學院舉行,這是今年夏天暨南大學最早的一場畢業典禮,也是暨南大學為數不多的專為一個國家一個專業的畢業生開設的畢業典禮。該典禮向128名華文教育專業印尼函授教育本科畢業生授予學位,85歲的印尼華僑葉敏基名列其中,而他也是最年長的一位畢業生。
  • 印尼華人華僑清明祭祖掃墓忙
    印尼華人華僑清明祭祖掃墓忙 2017-04-02 20:36: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 印尼華僑捐1億,在華資產超千億,父親曾是印尼首富
    來源:市界作者丨市界 馮晨晨 身在海外,心繫祖國,這是大部分華僑企業家的寫實。 福建日報日前報導,在中國僑聯倡議海內外僑胞向疫區捐贈款物後,金光集團APP(中國)通過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捐款1億元人民幣和價值35萬元的清風消毒溼巾。
  • 「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泉州石獅市番仔樓傳遞的桑梓情深!
    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是每個華僑的心願。在泉州石獅市寶蓋鎮山雅村,處處可見菲律賓華僑吳文炳及其家人故土情深的印記,建學校、造公園、砌石亭、鋪道路……海外打拼 回鄉奉獻一磚一瓦壘起的番仔樓,飽含著華僑對故土的深情,背後是深刻的打拼烙印。這些背井離鄉的華僑長期資助家鄉教育、工農業發展建設。世紀70年代,吳先生的父親還支持家鄉發展集體經濟,捐贈了抽水機、拖拉機,捐建了曬穀場,並帶頭捐資為村裡安裝電力線路,等等。
  • 五類華僑身份問題最尷尬 全國人大代表呼籲解決
    如今,僑鄉已成為江門響亮的名片,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是構成這張名片的重要細胞。早期許多江門人為謀求生計漂洋過海,當經過多年奮鬥且小有成就想回鄉投資、置業,卻遭遇沒有國內身份證明(身份證和戶籍)的尷尬,有的則是回鄉定居多年後因證件過期無法恢復。  這引起了江門籍全國人大代表伍錦棠的注意,他今年參加全國兩會的建議之一,便以臺山為例,建議恢復2000年前出國定居華僑的國內身份。
  • 我的大舅是「飛虎隊」:印尼僑眷講述華僑的抗戰故事
    【解說】位於福建泉州的雙陽華僑農場是以安置印尼、越南等東南亞歸、難僑為主的國有農場,創建於1960年。現任農場場長莊燕燕是在泉州出生的印尼僑眷,她的先祖早年間到南洋打拼、定居印尼。莊燕燕從小就聽說自己有一位在臺灣開飛機的舅舅,直到近幾年莊燕燕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舅舅朱傑是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的一員。  【解說】近日,記者來到雙陽華僑農場,向莊燕燕了解朱傑的抗戰故事。朱傑,原名朱保煥,1921年出生於印尼勿裡洞在家中13個兄弟姐妹裡排行老大。
  • 1968年印尼慘案,近30萬華僑遇害,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而在1965年就發生了一件觸目驚心的事情,隨著6名印尼高級官員被殺,印尼展開了一場持續時間極長的屠殺。據統計當時整整有50萬人遇難,而其中就有30萬是華僑,但是就算是在最後,我們也沒有等到印尼的一句道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印尼為何做出這種事情?印尼的前世今生要說清楚這件事情,就得先說說印尼的前世今生。
  • 他是印尼華僑,復旦大學高材生,抗戰成為王牌飛行員,殉國僅26歲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一位歸國的印尼僑胞,他後來成長為抗日空軍的王牌飛行員,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對祖國的忠誠,這位英雄便是梁添成。梁添成祖籍是福建泉州南安縣人,1913年出生於印尼萬隆,是家中第九個孩子。原本父親在萬隆經營著一家小型的木薯粉廠,生意還算可以。但是梁添成4歲的時候,父親離世,家道中落,母親帶著十個孩子生活困苦。梁添成在逆境中養成了知難而進,剛毅頑強的性格。
  • 首屆印尼華人華僑「春晚」:牽掛著「國」惦念著「家」
    300多名在印尼工作、學習沒能回國過年的中國人歡聚雅加達,參加以「一帶一路築夢同行」為主題的首屆印尼華人華僑春節聯歡晚會。圖為演職人員向觀眾致意。 林永傳 攝  由中國人自發組織、自費、自編、自導、自演的該場晚會不僅得到同胞的熱烈反應,而且引來了許多印尼華人和非華裔印尼人的熱情參與,成為一場體現中印尼民間交流融合的文藝盛會。圖為全場觀眾不斷揮舞著國旗。
  • 華僑大學教授印尼雅加達傳授閩南文化(組圖)
    林永傳 攝   中新網雅加達3月25日電 (記者 林永傳)「香港買的香很香」這句話閩南語怎麼念?  25日上午,印尼雅加達建國大學中文系的近百名師生,聆聽了一堂來自中國華僑大學權威專家王建設教授講授的閩南文化課。  當他們領會該句中三個「香」字閩南語三種不同的有趣讀音後,爆出了輕鬆愉快的歡笑。
  • 印尼老華僑 暢言祖國新發展
    印尼老華僑 暢言祖國新發展 2018年11月17日 09:2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印尼80多歲老華僑當年年級第一 他聊了聊回國高考
    下南洋的華人們早在1771年就在印度尼西亞創設了(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所海外華僑學校,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明誠書院。到了1901年,巴達維亞中華會館又創辦了第一所現代海外華僑學校,中華學校。上世紀50年代曾就讀於印尼萬隆華僑中學的邱益鳴老人當年是年級第一的「學霸」,畢業後出於愛國熱忱,毅然回到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參加高考。
  • 首屆印尼華人華僑春節聯歡晚會在雅加達舉行
    首屆印尼華人華僑春節聯歡晚會在雅加達舉行 (11/13) "← →"翻頁
  • 印尼華人華僑愛心接力共御疫情
    連日來,中國國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海外華人華僑的心。在印尼,不少華人華僑以身作則,出錢出力,籌集防疫物資,為國內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疫情牽動著華人華僑的心最近的國內外媒體報導中,印尼的華人華僑看到了新型肺炎疫情肆虐祖國神州大地,大家都揪著心,處處打聽家鄉親人的情況。當了解到醫療物資嚴重匱乏時,李吉陽、熊秀翠、徐梅等華人華僑坐不住了,他們紛紛表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更何況是我們自己的祖國在蒙受著巨大災難,同胞骨肉在病魔中苦苦煎熬,我們一定要愛心接力,出手相助」。
  • 泉州好吃的沙茶麵,我只認西街這碗歸國華僑的印尼味
    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商貿繁榮,開放包容是著名的僑鄉而印尼作為許多華僑的第二故鄉當地的印尼風味也早已融入泉州的古早味裡來▲圖片來自【好攝咖】從西街的影劇院右側拐進驛內巷走到底有家帶有印尼印記的特色小店——美好生活沙茶麵這是花花目前在泉州市區吃到最好吃的沙茶麵
  • 85歲本科生!印尼華僑從暨大本科畢業 他跨國學中文的故事聽了讓人淚奔
    祖籍廣東新會良溪村的他,身上有著早期華人移民史的縮影:20世紀20年代,為了「搵食」,葉敏基的爺爺奶奶不得不離鄉別井下南洋,最後到達印度尼西亞以打金為生。雖身在異鄉,但心繫故裡,因而,作為土生土長印尼的葉家第三代移民,葉敏基仍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也會寫中文書法。而他的12個兄弟姐妹裡,還有一個弟弟在印尼排華初期回到了中國,並考上大學,目前在廣東惠州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