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教承延負我肩,書坊到處覓詩篇。
平生淺學雖無幾,將盡所知薦少年。
——(王國明自作詩)
每年夏天,都有一位老人漂洋過海,前往福建南安市的貴峰村。
他是一名印尼華僑,叫王國明,今年92歲。三十多年了,王老每年回來就做一件事——教村民們讀詩。
華僑辦讀詩班 鄉村助學三十多年
正在臺上用閩南語教授詩詞的老人就是王國明。今年是這個讀詩班開辦的第33期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國明從印尼回到家鄉貴峰村探親。在他的印象裡,貴峰村有著「詩禮傳家」的傳統,吟詩作賦曾是村裡常見的景象。但那次返鄉,他發現村裡人都不愛讀詩了,不懂平仄,更別說用傳統的閩南語調吟詩了。
於是,王國明開始著手要給村裡辦個讀詩班。那時沒有現成的教材,在鄉下連書都不好買。王國明就想辦法自己編教材。經過一年準備,1986年,首期讀詩班開班了。當時來了三四十人,大人來看熱鬧,孩子們則是衝著點心去的。
怎麼能激發村民們讀詩的興趣呢?王國明想起兒時聽過老師用傳統的「吟唱」方式讀詩,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更加有趣。於是,就試著用記憶中的曲調來吟詩。
這些吟唱的古詩,成了村裡的「流行歌曲」。來上讀詩班的人越來越多。第三年,課堂也搬到了村裡的小禮堂,可坐下三百多人。村民讀詩的熱情越來越高,王國明每年暑假都雷打不動地從印尼回到村裡教學。讀詩班的一切費用都是王國明自掏腰包,他還給成績好的學生發獎學金。
漂洋過海教村民讀詩 數十年耕耘締造「詩村」
村裡的讀詩班一辦就是34年,王老先生教了3000多首詩詞,學員總計一萬多人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古人誠不我欺。村裡人一開始是讀詩、吟詩,到後來慢慢能作詩了,村裡好多詩人。能寫詩的超過300人,能吟詩的超過3000人,寫詩作詩真的成了村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之所以教的效果這麼好,是因為國明老人有獨特的方法,他教的詩不是念出來的,而是唱出來的。
這位正在彈琴的老人名叫王劍秋,今年82歲,來自江西。22年前,她結識了王國明。得知老先生不懂譜曲,王劍秋就主動提出幫他把各種吟唱調變成樂譜,記錄下來。之前,王國明的吟誦調主要靠口口相傳。王劍秋想把它們全都寫成曲譜。方便更多人傳唱。
目前,兩人已經整理記錄了200多首詩詞的吟誦調樂譜。中國詩詞吟唱的魅力也打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和王老先生一同來中國的印尼幫工娣玲,耳濡目染,也能唱上幾句。
外國朋友無師自通,本村的鄉親更是將吟詩作詩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村裡小學的走廊上,貼的不是名人名言,而是村民們自己寫的詩。
幾十年來,王國明不僅把錢花在讀詩班上。村裡的教學樓,不少也是他出資修建的。對於一些貧困學生,王國明更是傾囊相助。三十多年來,他在弘揚詩詞文化、助學等方面已經捐資近千萬元。除了自己出錢,王國明還藉助自己的聲望,向海內外的鄉賢籌集善款。如今,王國明的年紀越來越大,腿腳不便。但是他還是堅持每年夏天從印尼坐五個多小時的飛機來到中國,回到村裡參加讀詩班的活動。
詩禮傳家,耕讀傳家。這就是傳統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王老先生花了三十多年,讓失落的傳統重回家鄉。用陶行知的一句話感謝王老先生:「捧得一顆心來,換得一樹花開。」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於淇